火熱的考研報名餘熱還未燃盡,各種考研輔導培訓班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考研書籍熱銷、輔導機構受熱捧,一片火熱下,也要小心其中潛伏的危機。調查發現,考研市場確實有點亂:虛假廣告宣傳、同行相互傾軋、收費混亂等。這些亂象背後,卻遭遇到了法律的真空。
「一定」變「一般」
日前,記者走訪了昆明多所高校,各類的考研培訓班廣告幾乎把校園的宣傳欄全部佔滿。在這些廣告上多出現這樣的承諾:「保證考入理想大學」、「全程籤訂保過協議」,而這樣的「保過班」自然也是價格不菲,收費10000元至30000元不等。那麼,這些「保過班」其「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記者以考生的身份撥通了文都考研培訓機構的電話。「參加「保過班」一定能考上理想的高校嗎?」該工作人員解釋,只要按照要求培訓、複習,一般都能過,該機構會與學生籤訂協議書,如果學生沒有達到「國家線」,可選擇調劑到其他院校,如果不願調劑,將退還考生30%的學費。
雲南大學一位參加了今年保過班的學生告訴記者,這些考研培訓機構會和每個人籤訂協議,至於能否真的「保過」就不得而知了。
雲南大學2006級新聞系張曉(化名)一直想考北師大心理學研究生,2009年她參加了勤思考研高分保過班,由於考試中英語(論壇)分數不夠,未能考取。記者詢問:「不是籤了協議了嗎?怎麼沒考上?」張曉說:「籤協議是一回事,能不能過是另一回事,勤思考研承諾第一年沒過,可以免費再培訓一年,如果不想培訓了,可以退一部分學費。」「那保過班到底有用嗎?」張曉說:「對於一個考研很盲目的人,還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有時候課程很緊,聽的讓人崩潰,加之上萬元輔導費用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我覺得不是很值得。」
考研機構:宣傳誇張 惡性競爭
好的培訓機構,最吸引人的就是「名師」講課,而大部分學生也會擇「師」就讀。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王豔說:「每個學校都形容自己的師資力量空前絕後,到底哪個是真的,誰也分不清。」
「學生選擇培訓班幾乎都是衝著名師而來。所以賺錢與否,全在於能否請到名師。」昆明啟明考研輔導中心工作人員楊先生告訴記者,為了爭取生源,該培訓機構每年要花大價錢從內地請來名師講課。談到廣告宣傳誇張的問題,楊先生稱,這是行業的潛規則,大家都是「頂尖」、「王牌」和「第一」,其實水平都差不多,只是為了奪人眼球。
雲南師範大學大四學生李明(化名)說,他參加的 「啟航」考研班,一節課能有幾百人參加,而所謂的「名師」則讓人大跌眼鏡,來上課的老師號稱是某名牌大學的教授,不過一堂課下來,學生並未見到其真人,而是集體觀看該老師的教學視頻。
記者了解到,在昆明相對出名的的考研培訓機構主要有海天、啟航、導航等。為搶奪生源,這些培訓機構之間經常惡性競爭。海天考研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趙女士說,在宣傳方面上,考研培訓機構互相爭搶「地盤」,有時剛貼了培訓講座的宣傳單,不到半小時便被另一個學校的宣傳單覆蓋了。
「臨開班時,為了多招一些學生,一些培訓機構開始打折,比如原本收400元的學費,可能只收300或350元。」一位考研機構工作人員說,「這種報名感覺像在買衣服,早買貴,晚買便宜。」
培訓市場存在監管真空
據悉,培訓機構的主管部門有教育、工商等部門,按審批權劃分管理權。而大多數培訓機構「跨行業辦輔導」,如在勞動部門取得培訓資質後,培訓機構開辦技能輔導班之餘又辦起考研輔導班,而在辦考研輔導班時出現的違規,教育部門無權管理。目前,考研培訓班處於一種「三不管」狀態,即教育部門不管、地方政府不管、工商部門不管。
2008年,教育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考研輔導活動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其中明確規定:「對發布虛假招生簡章(廣告)騙取錢財或管理混亂,社會影響惡劣的,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要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責令其限期改正,並予以警告。」並對培訓機構進入校園張貼廣告、考試大綱編寫人員參與相關培訓等行為明令禁止。實際上,不少考研培訓機構對此規定「置若罔聞」,依舊一路高歌猛進,而教育行政部門對此則缺乏有效監管。
業內人士認為,考研培訓行業首先應該做到行業內的自律。培訓機構應該是教育機構,但現在卻完全做成了商業機構。
昆明的張律師認為,要想規範考研培訓班,需要由管理部門對教育培訓機構進行認證,在師資力量和硬體設備等方面作出硬性規範,這樣才能優勝劣汰,規範發展。在有效的管理機制形成前,有關部門要加大力度取締涉嫌虛假宣傳的「黑」培訓班。
推薦閱讀
掌上考研
中國教育在線考研訂閱號
研究生留學qq群:43794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