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理論-情境觀:父子關係

2020-12-05 心象創物

華人的父子關係和西方文化中的父子關係,有區別。

在華人的二人結構關係中,父子關係具有層級結構的血緣關係。因此,也就融合了遺傳學、進化學、社會學等對華人的影響。

很明顯,華人的父子關係具有明顯的文化特色。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這個主題,大量研究者發現:西方文化群體的父母很關注子女的獨立性、自我實現等品質的發展;而非西方文化群體的父母特別強調順從父母和權威、懂禮貌、守規矩等品質的培養。因此,學者們傾向於認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父子關係可以劃分為強調「獨立自主」與強調「依賴順從」兩種基本類型。從字面上理解,華人文化範圍父子關係強調子女對父親的順從,這種心理結構與君臣關係非常相似,甚至我們可以在華人傳統的夫妻關係中找到類似的心理結構。

在中國古代,父親可以打死兒子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紅樓夢》裡有一段,賈寶玉有幾次差一點被他老爸打死,有一次還捆綁在凳子上用木棍打,打不夠,還要拿繩子勒死他,要不是賈母及時趕到,也許賈寶玉小命也就沒有了。中國的《孝經》裡面的很多故事幾乎都是宣揚對父母的順從。那麼在華人的傳統文化中,為什么子女要對父母順從呢?

生產力水平和父子關係

心理學家LeVine研究非洲部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性觀察基礎上,LeVine認為在生產力不發達、物資短缺的文化群體中,由於作為其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業或手工業都強調對前輩經驗和權威的順從,因此父母最注重的是培養子女的順從性,以確保子女成年後能夠謀生。華人長期的小農經濟創造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除了生活必需品(鹽、鐵)必須到市場進行交換以外,華人家庭幾乎可以生產出一切其他生活用品,包括服裝。根據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如果人們把交換的可能降低,那麼社會分工也就不完善,社會生產力只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在低生產力水平下,科學難以萌芽,經驗具有權威性,長輩的經驗也就成為權威,年紀越長就越權威,「三老」、族長等的地位甚至比地方官員還要高,對經驗的迷信也就轉為對長輩的順從。

後期Hofstede引入跨文化心理學,提出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群體為適應環境而採取了特定的生產方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與之相配的、指導著成員心理和行為各個方面的核心價值觀。不同文化群體的核心價值觀可以分為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和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大類。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是個體主義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強調個體,鼓勵個性、獨立和自我實現;而東方國家的文化是集體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集體,看重社會規範、相互依賴和人際和諧。西方主流文化群體的父母對子女的獨立性、自我實現等以個體為中心的品質的重視反映了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而東方文化(例如中國、印度)的父母對順從父母和權威、懂禮貌、守規矩等以家庭和集體為中心的品質的強調則是這些群體所奉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表現。

因此,無論是哪位學者的理論,華人文化中父子關係仍然強調子女對父親的順從。當然,隨著西方文化滲透到東方文化中,父子關係有了一些改變,但是,在華人心目中,父親對子女的控制權仍然存在。

西方的父子關係-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發現在對男童與父母溝通的觀察中發現,「這個小男人想要他的母親全部屬於他 ;當他的父親大膽地親近他的母親的時候 ,他發現他的父親是個障礙 ,令他焦躁不安 ,而當父親離開或不在場時則 表現出滿足。」弗洛伊德認為小男孩的這種表現和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名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俄狄浦斯圖景是幼兒心中模糊圖樣的一個放大和強化的版本。」 由此 ,他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俄狄浦斯情結」,表達這男童、父親在與母親的情感競爭中的關係。對於男童來說,母親提供了糧食和溫暖,而父親的出現,可能是一種威脅。我們研究西方的婚戀發展歷史,會發現在工業文明前的漫長時期,歐洲的文化裡面,從來都不看好婚姻當中的夫妻關係,認為夫妻之間不可能也不應該有愛情,愛情是危險的。熱戀的男女要麼死一個,要麼死一雙。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表達。比如莎士比亞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深深相愛,卻因為各種社會的家庭的原因,不可以在一起。在這樣的婚戀觀念影響下,丈夫對妻子不好。在這樣的家庭觀念背景下,我們再去理解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就更容易理解了。

主體觀

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情結」概念 ,才正式提出人的主體觀。大家對於主體觀,可能有點難以理解。

那麼在弗洛伊德的語言體系裡面,什麼是主體觀?

弗洛伊德認為,主體觀有兩個內容,其中之一是「人類主體在某種意義上是更大的歷史、社會甚至個人活動和事件的根源」。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的創作者,引導著事情的發生,同時又在 事情當中。這個主體觀念把人和社會做了清晰的定義。防止人把自我和社會進行二元分離。

第二個內容是「人類擁有有效的自我認識 ,是能夠自我驅動的 ,即 ,他能夠管理和控制自己」。

我們現在來理解這句話,好像覺得沒有什麼困難。然而,在弗洛伊德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以及更早以前,大部分人沒有經過學校教育,不識字,不懂歷史,也不懂科學,沒有思考能力。他們相信神,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屬於神的安排。自己的行為不受自我控制。

弗洛伊德能夠革命性地提出「主體的自我認識、自我驅動」,對於整個西方文明來說,都是有開創性的意義。然而,他的開創性的思想,並不被西方主流思想接納,反而是遠在美國的威廉.詹姆斯看到了這種思想的價值,邀請弗洛伊德去美國講學,弗洛伊德的理念才在美國得到認可。這是一個小插曲。

在弗洛伊德看來 ,人首先要有主體性,既然有主體,那麼就會有客體。就好像有+就有-,有陽就有陰,主體客體是相互對應的關係,也是互相促進和發展的關係。日內瓦學派的互動論,強調主體意識和環境的互動作用,拓展了主客體的有機關係。這是後話。

在弗洛伊德的主客體觀念中,他認為主體不斷選擇客體,客體選擇的轉移是主體形成的一個關鍵環節 ,如果孩子不能在青春期將自己從父母那裡解脫出來 ,將力比多能量轉移到外部的一個客體身上 ,那麼他就不能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 ,不能成為具有獨立意志的、具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完整的個人。弗洛伊德稱具備以上能力為「能思」。我們可以理解為「能思考的能力」。拉康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鏡像階段」理論,被認為是是對「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拉康比較了六到十八個月階段的嬰兒和大猩猩在鏡子前遭遇各自的影像時的不同表現後發現 ,對大猩猩而言 ,識別出這一影像即是事情的全部 ,而嬰兒則在此情境中發出一系列的動作「, 在這些動作裡 ,嬰兒以一種遊戲的方式體驗著鏡中形象的種種運動與所反映的環境的關係 ,以及這複雜的虛像與它重現的現實的關係 ,也就是說與嬰兒的身體 ,與嬰兒周圍的他人和他物之間的關係。」(ZhuGang,2001)

我需要重點講一下這個客體轉移。對於個體發展和對於諮詢師做個案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案例。

某女生,一直受到家庭保護,自幼身體很差。但是家庭裡面非常寵。由於身體差,經常請假,學習成績也差。勉強上了一個中專,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家裡面找了各種關係,終於到一個企業上班。但是,媽媽還是很不放心,每天陪著女生坐公交去上班,下班在公司門口等女生下班。

女生衣服髮型什麼樣子呢?

可能您已經猜到了,和媽媽一樣。一個20多歲的女生,穿得像一個50多歲的阿姨。髮型完全沒有打理,短髮雜亂。

那麼,這個女生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客體沒有轉移。在女生的世界裡面,媽媽佔據了大部分的客體世界。她沒有把客體從媽媽轉移到其他人、事、物當中。她也就失去了成為社會一員的能力。她沒有自我主張的能力,不能自己選擇服裝、髮飾,也不能自己選擇行為。所有的一起,都在媽媽的保護(控制)下。

客體發展與身心健康公式

我們可以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下,做這樣一個公式:

個體的客體=S

家庭=F

社會適應能力=A

身心健康 =H

假設:青春期以前,S=F,A>0

那麼,

青春期以後,S>=F。

如果

青春期以後,S=F。

那麼,個體不能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A<=0

社會適應能力和身心健康有關係。當適應良好,身心健康,當適應不良,身心健康有風險。即H<0

結論:

青春期以後,S=F,A<=0,H<0

有了這個公式,諮詢師可以根據來訪者的A、H情況,反推出來訪者的客體轉移情況。同時在訪談的時候,通過調查來訪者的成長背景,個人生命歷史,找到H<0的原因在哪裡,對來訪者的身心健康問題來源進行篩查。我在給心理諮詢師講課的時候,反覆強調,要諮詢師通過結構化提問的方式,了解來訪者的成長歷史。

綜上所述,要了解自我身心現狀,也許有必要探索自我成長中的主客體關係。並努力建構新的主客體關係,讓自我的能量得到釋放。

參考文獻

)。

開創性提出結構化諮詢方法論、採用結構化訪談法更全面了解來訪者訴求

獨家文章轉載,請留言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理論-情境觀:朋友關係
    秦大儒孟子將人倫關係分為五類,即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婦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又稱「五倫」,對於這些具體關係的處理,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華人關係情境中的夫妻關係、上下級關係、父子關係。這篇文章介紹朋友關係。從比較的視角,分析中西方的朋友關係。
  • 心理學:你覺得下面哪一對父子沒有血緣關係?測你的情商如何!
    心理學:你覺得下面哪一對父子沒有血緣關係?測你的情商如何!很準的哦,先看圖憑第一感覺選中自己喜歡的圖,然後到文章底部找答案。接下來小編給你揭曉答案吧:選A父子的:你不能容忍自身的審美品位太次,測你的情商有點差哦,所以你會在流行裝扮上花一些功夫,通過時尚節目、時尚雜誌汲取最新、最in的趨勢,你有個缺點,就是難以抗拒虛榮浮華,不過你又衷心嚮往古典雅致,經常徘徊在誘惑與抗拒中,又展現了你性格複雜的一面,不過當你鉛華洗盡時
  • 心理學:下面四對父子哪一對沒有血緣關係?看你到底聰不聰明
    心理學:下面四對父子哪一對沒有血緣關係?D,答案解析:選擇A這對父子的選擇B這對父子的:你是一個智商低的人,身邊就幾個朋友,心中懷著大愛,但是你卻不會表達出來,你身邊的人都覺得你很高冷,但其實你也想和他們一起玩鬧,但是你放不下面子,這就是智商低的一種表現,其實你如果將你內心展現出來,那麼肯定會有很多人喜愛你,你也能結交很多很多的朋友的。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二、理論基礎以客體關係為主要載體,外加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自體心理學和依戀理論等為輔助理論。驅力理論:以力比多和攻擊性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了驅力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自我心理學:重要強調自我對內驅力的適應和調節佔主要地位,重點研究自我的功能和防禦機制;客體關係:客體關係主要強調早期撫養者的撫養方式對個體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的;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主張三極自體結構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理論?
    心理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掌握了這門學科,會開闊你的視野,不會迷信。心理學它有一個特點,很多人迷信偽科學的人,往往也會很關注心理學。這說明什麼呢?迷信與心理學有密切關係。如果不好好地學心理學,就容易誤解心理學,就會拿心理學為證明偽科學的武器。所以,我建議可以找一個職業的心理諮詢師去學習。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心理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人格三結構」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人格心理學的開始。
  • 西漢辯案:甲乙之間的父子關係已經斷絕,兒子乙存不存在不孝之罪
    但不孝罪的成立,是以父子關係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漢代還沒有法律擬制血親的概念,故董仲舒在分析此案時以儒家經義為根據,否定了甲乙間的父子關係,即「甲生乙而不養,父子之義已經斷絕」,最後認定乙不構成不孝罪,並宣告乙無罪。
  • 需求理論與不能的關係
    對動機的研究是研究人心理學的一個基礎,也是分析人性所表現出來的各種需求、欲望、本能產生的機理的重要部分,這就必須形成一種合理的解釋,來解釋人們心理活動狀態變化的原因,解釋人們行為活動,解釋社會的各種現象。而在研究動機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動機理論。動機理論是指關於人的心理動機的產生、機制、動機與需要、行為和目標關係的理論。
  • 教育心理學丨動機理論-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故建議大家針對此處知識能進行識記,尤其是觀點名稱及內涵的一一對應關係。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英國哲學家邊沁(J.Bentham)認為快樂和痛苦決定人類行為的動機,人都是以快樂作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趨樂避苦求得最大的快樂。
  •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及實踐
    人本主義心理學以馬斯洛和羅傑斯為代表人物。其中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和自我實現理論,構成了人本心理學的理論基石。羅傑斯則是在人本心理的應用上有較多的實踐,有個人中心以及同理心治療。需求層次與自我實現論每個人都有某種動力在推動著,這種動力的來源也就是個人的需求。
  • 心理學考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教育理論裡面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一個考點,主要的考察形式是選擇題與簡答題兩種方式,比如說,可以考察以下哪個是屬於匱乏性需要,哪個是成長性需要,或者給一個例子來判斷這是哪個需要,簡答題則非常明確沒有明確規定是按五層次來答,如果規定七層次則按七層次來答就好,所以我們在備考時,我們就需要對每一項理解清楚即可。
  • 心理學之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心理學十一大理論皮亞傑通過「對偶故事法」的觀察實驗,觀察兒童的活動,用編造的對偶故事同兒童交談,考察兒童的道德發展問題。皮亞傑認為兒童在5歲以前還是「無律期」,顧不得人我關係,而是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往往按自己的想像去執行規則,規則對他的行為不具有約束力,沒有義務意識,在遊戲中沒有真正的合作。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5、6歲~8歲),又稱權威階段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範,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只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而不會考慮行為的動機。
  • 關於柯克·道格拉斯和麥可·道格拉斯父子之間關係的真相
    在我們回顧道格拉斯的一生時,讓我們來看看麥可和柯克之間特殊的父子關係到底是怎樣的。柯克·道格拉斯一直在麥可·道格拉斯身邊據報導稱,柯克·道格拉斯和自己的父親關係不是很好,他決心和自己的兒子建立更好的關係。
  • 動機理論-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故建議大家針對此處知識能進行識記,尤其是觀點名稱及內涵的一一對應關係。1.享樂主義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英國哲學家邊沁(J.Bentham)認為快樂和痛苦決定人類行為的動機,人都是以快樂作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趨樂避苦求得最大的快樂。
  • 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文/小歪講心理圖/素材來源於網絡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 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發展理論(上):誰的心理學?
    主流心理學流派大都預設一個在歷史中呈現靜態的孤獨個體為研究起點,不論在這些理論中決定心理的因素是基因、刺激-反應條件作用還是像電腦一樣運作的信息處理模塊。從假設固有的「洞穴人大腦」的進化心理學,到強調主導性的賞罰策略的通俗行為主義,主流心理學理論普遍不看好人性變革的潛力。列夫·維果茨基。幸運的是,還有另外一種可供改革派發展的理論。
  • 掌握心理學理論武器,對照現實生活,指導應用實際
    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理論在支撐,理論給出框架。 學習理論就是學習框架,才成體系,一提一串。 普通心理學是正常人,正面,變態心理學是反面,社會心理學橫向,發展心理學是縱向。由此看人是正面加反面,橫向加縱向。
  • 2016年考研心理學: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一)
    摘要:對考研心理學中的發展心理學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後,接下來就是學習與其相關的一些基本理論了,這部分知識比較龐雜,2016考研的學生需要注意   摘要:對考研心理學中的發展心理學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後,接下來就是學習與其相關的一些基本理論了,這部分知識比較龐雜,2016考研的學生需要注意學習方法
  • 心理學教授力薦的3本書籍,幫你提升社交關係,讓你更好的溝通
    心理學教授力薦的3本書籍,幫你提升社交關係,幫讓你更好的溝通編輯:悅讀有書我在上學的時候就特別喜歡心理學的書籍,因為我想當一個心理諮詢師這樣就可以幫助困在自己世界的人走出陰霾,後來聽說急需量很大但是沒有太多的公司,所以也沒有考證,但是現在依然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