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的父子關係和西方文化中的父子關係,有區別。
在華人的二人結構關係中,父子關係具有層級結構的血緣關係。因此,也就融合了遺傳學、進化學、社會學等對華人的影響。
很明顯,華人的父子關係具有明顯的文化特色。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這個主題,大量研究者發現:西方文化群體的父母很關注子女的獨立性、自我實現等品質的發展;而非西方文化群體的父母特別強調順從父母和權威、懂禮貌、守規矩等品質的培養。因此,學者們傾向於認為不同文化之間的父子關係可以劃分為強調「獨立自主」與強調「依賴順從」兩種基本類型。從字面上理解,華人文化範圍父子關係強調子女對父親的順從,這種心理結構與君臣關係非常相似,甚至我們可以在華人傳統的夫妻關係中找到類似的心理結構。
在中國古代,父親可以打死兒子不需要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紅樓夢》裡有一段,賈寶玉有幾次差一點被他老爸打死,有一次還捆綁在凳子上用木棍打,打不夠,還要拿繩子勒死他,要不是賈母及時趕到,也許賈寶玉小命也就沒有了。中國的《孝經》裡面的很多故事幾乎都是宣揚對父母的順從。那麼在華人的傳統文化中,為什么子女要對父母順從呢?
生產力水平和父子關係
心理學家LeVine研究非洲部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性觀察基礎上,LeVine認為在生產力不發達、物資短缺的文化群體中,由於作為其主要生產方式的農業或手工業都強調對前輩經驗和權威的順從,因此父母最注重的是培養子女的順從性,以確保子女成年後能夠謀生。華人長期的小農經濟創造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除了生活必需品(鹽、鐵)必須到市場進行交換以外,華人家庭幾乎可以生產出一切其他生活用品,包括服裝。根據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論,如果人們把交換的可能降低,那麼社會分工也就不完善,社會生產力只能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在低生產力水平下,科學難以萌芽,經驗具有權威性,長輩的經驗也就成為權威,年紀越長就越權威,「三老」、族長等的地位甚至比地方官員還要高,對經驗的迷信也就轉為對長輩的順從。
後期Hofstede引入跨文化心理學,提出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群體為適應環境而採取了特定的生產方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與之相配的、指導著成員心理和行為各個方面的核心價值觀。不同文化群體的核心價值觀可以分為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和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大類。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是個體主義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強調個體,鼓勵個性、獨立和自我實現;而東方國家的文化是集體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集體,看重社會規範、相互依賴和人際和諧。西方主流文化群體的父母對子女的獨立性、自我實現等以個體為中心的品質的重視反映了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而東方文化(例如中國、印度)的父母對順從父母和權威、懂禮貌、守規矩等以家庭和集體為中心的品質的強調則是這些群體所奉行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表現。
因此,無論是哪位學者的理論,華人文化中父子關係仍然強調子女對父親的順從。當然,隨著西方文化滲透到東方文化中,父子關係有了一些改變,但是,在華人心目中,父親對子女的控制權仍然存在。
西方的父子關係-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發現在對男童與父母溝通的觀察中發現,「這個小男人想要他的母親全部屬於他 ;當他的父親大膽地親近他的母親的時候 ,他發現他的父親是個障礙 ,令他焦躁不安 ,而當父親離開或不在場時則 表現出滿足。」弗洛伊德認為小男孩的這種表現和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名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的行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俄狄浦斯圖景是幼兒心中模糊圖樣的一個放大和強化的版本。」 由此 ,他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俄狄浦斯情結」,表達這男童、父親在與母親的情感競爭中的關係。對於男童來說,母親提供了糧食和溫暖,而父親的出現,可能是一種威脅。我們研究西方的婚戀發展歷史,會發現在工業文明前的漫長時期,歐洲的文化裡面,從來都不看好婚姻當中的夫妻關係,認為夫妻之間不可能也不應該有愛情,愛情是危險的。熱戀的男女要麼死一個,要麼死一雙。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表達。比如莎士比亞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深深相愛,卻因為各種社會的家庭的原因,不可以在一起。在這樣的婚戀觀念影響下,丈夫對妻子不好。在這樣的家庭觀念背景下,我們再去理解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就更容易理解了。
主體觀
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情結」概念 ,才正式提出人的主體觀。大家對於主體觀,可能有點難以理解。
那麼在弗洛伊德的語言體系裡面,什麼是主體觀?
弗洛伊德認為,主體觀有兩個內容,其中之一是「人類主體在某種意義上是更大的歷史、社會甚至個人活動和事件的根源」。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的創作者,引導著事情的發生,同時又在 事情當中。這個主體觀念把人和社會做了清晰的定義。防止人把自我和社會進行二元分離。
第二個內容是「人類擁有有效的自我認識 ,是能夠自我驅動的 ,即 ,他能夠管理和控制自己」。
我們現在來理解這句話,好像覺得沒有什麼困難。然而,在弗洛伊德所生活的那個時代,以及更早以前,大部分人沒有經過學校教育,不識字,不懂歷史,也不懂科學,沒有思考能力。他們相信神,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屬於神的安排。自己的行為不受自我控制。
弗洛伊德能夠革命性地提出「主體的自我認識、自我驅動」,對於整個西方文明來說,都是有開創性的意義。然而,他的開創性的思想,並不被西方主流思想接納,反而是遠在美國的威廉.詹姆斯看到了這種思想的價值,邀請弗洛伊德去美國講學,弗洛伊德的理念才在美國得到認可。這是一個小插曲。
在弗洛伊德看來 ,人首先要有主體性,既然有主體,那麼就會有客體。就好像有+就有-,有陽就有陰,主體客體是相互對應的關係,也是互相促進和發展的關係。日內瓦學派的互動論,強調主體意識和環境的互動作用,拓展了主客體的有機關係。這是後話。
在弗洛伊德的主客體觀念中,他認為主體不斷選擇客體,客體選擇的轉移是主體形成的一個關鍵環節 ,如果孩子不能在青春期將自己從父母那裡解脫出來 ,將力比多能量轉移到外部的一個客體身上 ,那麼他就不能成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 ,不能成為具有獨立意志的、具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完整的個人。弗洛伊德稱具備以上能力為「能思」。我們可以理解為「能思考的能力」。拉康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鏡像階段」理論,被認為是是對「俄狄浦斯情結」的發展。拉康比較了六到十八個月階段的嬰兒和大猩猩在鏡子前遭遇各自的影像時的不同表現後發現 ,對大猩猩而言 ,識別出這一影像即是事情的全部 ,而嬰兒則在此情境中發出一系列的動作「, 在這些動作裡 ,嬰兒以一種遊戲的方式體驗著鏡中形象的種種運動與所反映的環境的關係 ,以及這複雜的虛像與它重現的現實的關係 ,也就是說與嬰兒的身體 ,與嬰兒周圍的他人和他物之間的關係。」(ZhuGang,2001)
我需要重點講一下這個客體轉移。對於個體發展和對於諮詢師做個案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案例。
某女生,一直受到家庭保護,自幼身體很差。但是家庭裡面非常寵。由於身體差,經常請假,學習成績也差。勉強上了一個中專,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家裡面找了各種關係,終於到一個企業上班。但是,媽媽還是很不放心,每天陪著女生坐公交去上班,下班在公司門口等女生下班。
女生衣服髮型什麼樣子呢?
可能您已經猜到了,和媽媽一樣。一個20多歲的女生,穿得像一個50多歲的阿姨。髮型完全沒有打理,短髮雜亂。
那麼,這個女生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於客體沒有轉移。在女生的世界裡面,媽媽佔據了大部分的客體世界。她沒有把客體從媽媽轉移到其他人、事、物當中。她也就失去了成為社會一員的能力。她沒有自我主張的能力,不能自己選擇服裝、髮飾,也不能自己選擇行為。所有的一起,都在媽媽的保護(控制)下。
客體發展與身心健康公式
我們可以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下,做這樣一個公式:
個體的客體=S
家庭=F
社會適應能力=A
身心健康 =H
假設:青春期以前,S=F,A>0
那麼,
青春期以後,S>=F。
如果
青春期以後,S=F。
那麼,個體不能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A<=0
社會適應能力和身心健康有關係。當適應良好,身心健康,當適應不良,身心健康有風險。即H<0
結論:
青春期以後,S=F,A<=0,H<0
有了這個公式,諮詢師可以根據來訪者的A、H情況,反推出來訪者的客體轉移情況。同時在訪談的時候,通過調查來訪者的成長背景,個人生命歷史,找到H<0的原因在哪裡,對來訪者的身心健康問題來源進行篩查。我在給心理諮詢師講課的時候,反覆強調,要諮詢師通過結構化提問的方式,了解來訪者的成長歷史。
綜上所述,要了解自我身心現狀,也許有必要探索自我成長中的主客體關係。並努力建構新的主客體關係,讓自我的能量得到釋放。
參考文獻
)。
開創性提出結構化諮詢方法論、採用結構化訪談法更全面了解來訪者訴求
獨家文章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