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論與不能的關係

2020-12-05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動機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並維持人的行為的內部喚醒狀態,主要表現為追求某種目標的主觀願望或意向,是人們為追求某種預期目的的自覺意識,而每個人的行為受到心理的影響,由意識進行指引或者驅使,而動機就像力是改變物體運行狀態的動力、電壓是電流產生的動力,地球吸引力是蘋果從樹上掉落到地上的動力一樣,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一種驅動力,沒有驅動力的情況下任何事物只會保持自己的慣性狀態。

對動機的研究是研究人心理學的一個基礎,也是分析人性所表現出來的各種需求、欲望、本能產生的機理的重要部分,這就必須形成一種合理的解釋,來解釋人們心理活動狀態變化的原因,解釋人們行為活動,解釋社會的各種現象。而在研究動機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動機理論。

動機理論是指關於人的心理動機的產生、機制、動機與需要、行為和目標關係的理論。人都會有一種趨利避害的行為,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就是動機理論研究的範疇。

要說動機,不得不說本能和欲望。那本能和欲望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又有什麼樣的不同,這個必須搞清楚,而後從具體的表現中分析不同的本能和欲望背後的原因。

本能既是一個生物學名詞,又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在生物學上的解釋為,本能是指一個生物體趨向於某一特定行為的內在傾向。其固定的行為模式非學習得來,也不是繼承而來。

在心理學上解釋,不同的學者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但是逃不脫一個核心,那就是人具有的一種能力或者傾向,而這種能力和傾向是不用後天學習就具備的,可能到了某個階段或者條件下,人的這種能力和傾向就會突然爆發出來。

要注意這裡為何說能力或者傾向,是因為本能無法用單一的能力或者傾向就能夠統一起來解釋,本能包含的既有傾向,又有能力。

傾向就是說是一種趨勢,就如同前面說的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心理活動的選擇,這種選擇的目的就是要保全自己。因此對於這種先天具有的能力或者傾向,我們都通通稱為本能。

而為了研究本能,我們就要尋求一種解釋,解釋本能的來源、形成機理、影響心理活動的過程,也就是說本能是從哪裡來的,本能都哪些,本能都有什麼樣的特點,本能是怎麼樣影響心理活動的,處於這樣的一個過程,最早由弗洛伊德建立了動機理論,也就是心理動機理論,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根源和驅動力。

我們先看我們人類的本能都有哪些,佛洛依德將人的本能簡單地概括為兩類,即與生命保存有關的生本能和為死亡服務的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飢餓、性慾、口渴等。死本能則是暗中起作用的,它派生出破壞本能和攻擊本能等等。當死本能指向內部時,會導致人的自責甚至自殺。而指向外部時,則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視和戰爭。

無疑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是粗糙的,因此本能理論的集大成者馬斯洛指出以至於後來人們濫用本能這個詞彙,不加區別地使用本能這個詞代表需要、目的、能力、行為、知覺、表現、價值以及感情。有時候用本能去解釋本能,形成一個死循環。

而後來的人將本能歸納為十五種,或者更多的是無法去讓本能理論清晰和明了,最終導致本能理論似乎有種被拋棄,然而這並不是因為本能理論不合理,而是對本能的複雜性沒有理清頭緒。

有些時候本能是一種需求,譬如對食物的需求、對睡眠的需求、對安全的需求、對情感的需求、對性的需求及各種精神上的、生理上的所有需求;有時候本能是一種行為,如爭鬥、憤怒,當人受到不公平或者刺激的時候,就會大動幹戈,極具攻擊性。受到傷害或者身體的疼痛的時候,就會大喊大叫。遇到危險就會產生害怕的情緒、遇到挫折就會傷心沮喪、遇到羞辱會產生自卑和憤怒的情緒,這些屬於應激的不能反映,而需求就是內心自我意識的反饋,因此都屬於本能的範疇,可是兩者的表現形式卻截然不同。

如果說將本能分為兩種,一種是生存的本能,一種是繁衍的本能,那麼像情感的需求就是形成社會共生,應激反應可以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機能,可以在生存本能的下面進行劃分,這樣我們的本能就可以統一起來並形成不同層次的劃分。

前面我們說了本能中有一種需求,而這種需求就是我們的各種欲望的直接表現,對情感、對食物、對睡眠、對安全、對性、對榮譽、對權力、對財富等等的需求和渴望的傾向就都是人的欲望的表現形式,因此本能和欲望是不對等的,本能中包含欲望,而欲望展現出來就是人要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精神上的、生理上的需求。

於是我們在使用本能、欲望、需求、目的、需要、行為的時候千萬不能都混為一談,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關係,包含的本質,這樣才可以拿出來去闡述和論證一些關係。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也有種種例外情況。

馬洛斯這樣劃分是按照實際情況在完全社會的意義上對人的各種需求進行的劃分和定義,然而人類的需求也就是人類的欲望有這些方面的表現,但是我們其實完全可以統一起來,首先將需求分為生存需求和繁衍需求,在這兩種需求之下,就形成了人的雙重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生存需求中包含的情感的需求、共生的需求讓人類構建和會,而繁衍的需求則讓人類不僅有性的需求,而且可以從中劃分出人對權力、異性、財富之類的一些需求類別,當然所有的這些需求都是人的自然屬性的表現,因而自然屬性衍生出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的道德規則和自然屬性產生一種矛盾。

而人的生存的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人類社會的進步、實現人類種族的繁衍,因此人的需求可以完全統一到繁衍去求上來,者嚴格劃分可以將矛盾統一起來,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也全部統一起來,也更好地表米昂了一切生物存在的意義。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五層次理論及理論的應用
    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需求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用三、社交需求,又叫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體現在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融入大團體,和大家建立起良好的社交關係,得到團體的喜歡,也是是對友情
  •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而且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都有一小段屬於它的回憶——在我們初入職場的時候,總有個人高談闊論;可我們就是記不清這個人叫甚名誰,正如我們只知道有一個叫做馬斯洛的人提出了一個有關需求的理論,但具體理論是什麼?有什麼用?跟我們有什麼關係?我們卻知之甚少。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這種理論的構成根據3個基本假設: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
  • 文學品質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談到人對文學的需求,我聯想起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層次歸納為五個層級,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因為這五個層級是人個體成長和發展的基礎需求,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基本需求理論」,並廣為流傳。在後來的研究中,馬斯洛重新修訂了自己的理論,在第四需求層次之後,又加入了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但仍然將自我實現的需求作為最高層次需要。
  • 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這種理論的構成根據3個基本假設: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
  • 重新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我去年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管理學作為我們最開始的一門課,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是我們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此前老師教學包括百度大部分都是說,我們先有下面的生理需求,一層一層遞進,然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是不同階段出現。
  • 看懂馬斯洛需求理論,父母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因為作業打罵孩子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理論。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5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從低到高依次滿足的,如果低級需求沒有滿足,那麼就不會產生對上層的需求。也就是說,當人們當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就不會對安全、社交、尊重等產生需求。
  • 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
  •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行為科學認為需求引起動機,動機支配行動,如果行動達到目標,某種需求就得到了滿足。這時,另一種需求又會產生,又會引起動機,促使人們採取新的行為來滿足新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類,並按重要性和發生的先後次序,排列成一個需要層次。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現代項目管理在激勵方面的理論基礎主要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X理論和Y理論、期望理論。
  • 馬斯洛理論:需求的五個層次
    DouglastHall和KhalilNougaim對馬斯洛需求水平理論進行了5年的相關研究,認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規律,是研究人類社會的後天規律,不是本質規律,即使需求層次存在,二者之間的關係也不明顯。換句話說,需求的層次結構沒什麼。
  • 了解人類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理論
    人類的基本需求有哪些?是否有層級排序?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為你解答!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傑斐遜和林肯等成為他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並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之批判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簡介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著作《人的動機理論》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愛和歸屬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1、生理需求。
  •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是錯的?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想要認清自己關於人類自身的需求,很多人都知道,當代的心理學家已經建立了很多不同的模型,來描述人的心理需求。在這眾多的模型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了。他把人的心理需求分成5種: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不過,按照馬斯洛的這個理論,我們其實還是很難確認內在動機。
  • 科普 | 馬斯洛需求理論 #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了解了馬斯洛其人和需求層次理論中包含的五種基本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點擊這裡回顧)在這一篇文章中,小編將著重介紹這五種需求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需求滿足理論(作為層次理論的現實應用部分)。
  • 教師資格考試重要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於 1943 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所提出的理論。
  • 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人類的基本需求有哪些?是否有層級排序?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為你解答!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傑斐遜和林肯等成為他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並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 科普 |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沒錯,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need - hierarchy theory)。這一理論如今越來越受人關注,在各種講座中我們更多地聽到了金字塔尖上的這一個名詞「自我實現」,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到底是什麼呢?
  • 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討論「需求」這件事
    產品經理的工作中最離不開的就是需求,需求有很多,但也要做出篩選,避免被「偽需求」支配)辛辛苦苦做出的產品功能無法真正解決用戶痛點。而本文就提出了幾條推論——基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更進一步理解需求,了解需求背後的本質。
  • 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