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2021-01-14 Timhard


目錄

一、諮詢過程理解

二、理論基礎

部分核心概念 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各發育階段的障礙 防禦機制水平 致病原理

三、個案概念化

四、諮詢過程

諮詢原則 諮詢階段 諮詢態度 諮詢技術 諮詢設置 

五、資料來源



一、諮詢過程的理解

通過移情反移情關係,促使來訪者在抱持的環境(良好的治療同盟)下達到退行狀態,將自己作為來訪者的自體客體,租借自我功能給來訪者,幫助來訪者重新塑造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以及連結兩者的情感,並給予來訪者一個良好的人際互動模板,以支持性(共情、鏡映等)和解釋性(解釋、心理教育等)的幹預方式幫助來訪者獲得穩定的人格結構(積極的客體關係單位),從而達到人格的成長。

二、理論基礎

以客體關係為主要載體,外加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自體心理學和依戀理論等為輔助理論。


驅力理論:以力比多和攻擊性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了驅力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


自我心理學:重要強調自我對內驅力的適應和調節佔主要地位,重點研究自我的功能和防禦機制;


客體關係:客體關係主要強調早期撫養者的撫養方式對個體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的;


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主張三極自體結構,以及正常自體是鏡映、理想化和孿生需求的平衡;


依戀理論:主要強調個體與其重要撫養者的主體間互動,強調了親密關係、非言語領域以及自我與體驗之間的關係。


部分核心概念

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註:好壞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整合、自體和客體表象分化的過程圖(科恩伯格)

上 圖取自心理學空間網 科恩伯格相關文獻


各發育階段的障礙

防禦機制水平

不同的人格發展水平的個體,使用的防禦機制也是不同的,使用防禦機制的水平隨人格發展水平而變動,人格越成熟,使用的防禦機制也越成熟。我們也可以通過來訪者防禦機制使用的情況來評估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

主要的防禦機制分類如下表

致病原理

心理問題就是心理發展受阻導致的,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恰當的母嬰照顧方式,導致個體的內在工作模式出現了不正常分化和整合(如自體表象與客體表象未能順利分化,形成負性自體或客體表象,未能整合正性或負性的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等),而這些不良的內在客體關係導致了人格的脆弱和致病的易感因素,而這些不良的內在關係在客觀或內在刺激下外化為反覆發生的不良關係和不適應性行為。


經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學:症狀是潛意識衝突的妥協表現(發展單位:本我、自我、超我)

自體心理學:自體的破碎/自戀性的脆弱性(自體-自體客體)


三、個案概念化

概念化理論為:OPD五軸診斷,前四個動力軸(治療前提和疾病體驗,關係模式,衝突類型,人格結構)附加防禦機制評估


I疾病體驗及治療前提(症狀的嚴重程度、總體功能評估、障礙持續的時間、疾病的體驗和如何表達疾病、病人對疾病的觀念、改變的阻礙、資源、心理學頭腦)


II關係模式評估(投射性認同模式:依賴性、權力性、迎合性、情慾性)


III衝突(個體化-依賴、服從-控制、照顧-自給自足、自體價值、內疚感衝突、身份認同、俄狄浦斯衝突)


IV結構(高中低未整合:總體結構評估)

1.認知能力:

(1)自體感知(自我反思、情感區分、身份認同)

(2)客體感知(自體客體區分、整體客體感知、現實客體感知)

2.情感能力:

(1)自體調節(衝動控制、情感忍耐、自我價值調節)、

(2)客體關係調節(維護關係、平衡利益、預期)

3.調節能力:

(1)內在交流(情感體驗、運用幻想、身體性自體)、

(2)與外部世界交流(建立聯繫、情感交流、共情)

4.形成依戀的能力:

(1)內部客體(內化、運用內射、可變依戀)

(2)外在客體(形成依戀的能力、接受幫助、切斷依戀)


附加(參考前文防禦機制表):防禦機制評估(精神病性、神經症性、成熟的防禦機制)


四、諮詢過程


心理動力學治療的基本原則

1.絕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是潛意識的;

2.童年經歷與遺傳因素一起塑造了成年人;

3.來訪者對治療師的移情是理解患者的主要途徑;

4.治療師的反移情對理解患者在他身上引起什麼樣的反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5.患者對治療過程的阻抗是治療的主要關注點;

6.症狀和行為有許多功能,是由複雜的而且常常是潛意識的力量所決定的;

7.心理動力學治療師幫助患者獲得一種真實感。


諮詢態度

中立:不做價值判斷,儘可能保持不評判的態度;

節制:儘可能不過分的滿足患者的移情願望;

匿名:是指儘可能不要做自我暴露。


治療階段


(1)開始階段:了解來訪者需要解決的問題,判斷來訪者是否適合精神分析療法。就諮詢原則、階段、相互應承擔的責任達成共識。諮詢師逐漸了解來訪者症狀的根源。


(2)移情階段:隨著治療的深入,來訪者對治療師生產移情,即來訪者將過去特別是童年期中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治療師身上,治療師依據來訪者的移情,去體驗,理解來訪者,並告訴來訪者。


(3)通修階段:治療師在來訪者的移情表現及其它材料基礎上,運用解釋為主的技術,向來訪者揭示其內心的無意識衝突及無意識欲望與其病症之間的關係,引發來訪者自身的領悟與理解。在此期間,會不斷地發生阻抗,阻抗是一個對治療有意義的事,堅持下去就能產生效果。


(4)移情解決階段:在來訪者無意識的欲望或衝突已經通修情況下,治療者可以確定一個治療結束的時間。但是在這一階段會遇見來訪者移情的再次反覆,這時治療者必須運用解釋技術揭示其遺留的一些問題,使之能夠面對現實。當來訪者能夠解決移情時,治療階段可以宣布結束。


治療技術

技術選擇原則:

病人的心理狀態越是原始(人格結構整合程度低),心理諮詢師也就應該越多的採用支持性的技術。(支持技術)

病人的心理狀態越是健康(人格結構整合程度高),心理諮詢師也就應該越多的使用表達性的技術。(揭露技術)

治療設置

上圖來源於百度


五、資料來源

肖澤萍 譯《操作化心理動力學診斷和治療手冊》

徐勇 譯《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

施嘉琪 譯《客體關係入門》

賈曉明 譯《客體關係與自體心理學》

林濤 譯《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簡明指南》

江光榮 著《心理諮詢的理論與實務》

心理學空間網  科恩伯格相關文獻


註:以上是在系統學習精神分析相關理論後,整理形成的以客體關係理論為核心的個人諮詢理論雛形,在此僅作為個人學習的一個總結。除理論家觀點及取自參考資料外的內容,其他均為個人觀點,所以可能存在很多的不足,觀點也可能較為幼稚,故希望各位老師留言提醒,非常感謝


過往文章:


▼本人提供低價心理諮詢▼

關注公眾號,了解更多信息

(受訓背景及基本設置)


相關焦點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及運用(一)
    客體一詞可與他人互換,客體關係即指人際關係。 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進而言之,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係型態的關係。例如:過於依賴與過於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複著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 【科普】客體關係理論的8個重要專業術語
    8個客體關係理論重要專業術語1.客體(object) 是與主體(subject) 相對應的概念, 指某個體的意願、情感、行為所指向的人。3.完整客體(whole object) 當嬰兒能夠同時體驗到客體既能給他帶來滿足, 又會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時, 他是將客體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在體驗, 這就是所謂完整客體。
  • 客體關係理論概論
    與此理論相關的概念被用來以新的方式審視心理病理學( psychopathology,又稱精神病理學),同時也被用來分析心理治療中發生的事情。分析早期童年事件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舉例來說,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preoedipal)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客體關係」指的是什麼?
  • 王一欣|客體關係理論實踐專題工作坊招募啦~
    經典精神分析,研究重點是「4-6歲「,客體關係,把研究重點提前到「0-3歲」;通俗地說,是探討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真正意義上,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童年」。基於此建立的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豐富的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客體關係流派的核心人物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 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文/小歪講心理圖/素材來源於網絡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總的來說,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引入了主客體概念,但並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給出合理的定位。要弄清這一問題,必須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哲學上的主客體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來源  主客體關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主要源於哲學上的主客體觀。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學術界已達成的共識: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基礎。你不必是一個精神分析師,但你只要在這個領域工作,你就必須有精神動力學(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思考模型。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一種內心完整,不會四分五裂的感覺,這種感覺源於潛意識中對於自我的整合。(3)一致性和連續性。指我們潛意識裡想要追求一種過去、 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內在一致和連續感,追求一種人生是延續的、目標是有意義的感覺。(4)社會團結性。一種內心的理想和價值觀與某個群體相一致的感覺,一種受到社會支持和肯定的感覺。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多來源於分析與治療的臨床工作,本書展示的正是梅蘭妮·克萊茵以及她的追隨者如何通過治療個案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臨床理論。無論是想了解克萊茵學派精彩的歷史,還是作為臨床訓練的教材,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
  • 《客體關係家庭治療》
    ISBN: 978-7-5100-4851-7   裝    幀:平裝、塑封   開    本:小16開,成書230mm×165mm   定    價:78.00元    作者: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  華盛頓精神科學院院長   譯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武漢市心理醫院主任醫師   ◎編輯推薦   深諳客體關係理論精髓
  • 心理學理論-情境觀:父子關係
    後期Hofstede引入跨文化心理學,提出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群體為適應環境而採取了特定的生產方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與之相配的、指導著成員心理和行為各個方面的核心價值觀。不同文化群體的核心價值觀可以分為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和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大類。
  • 簡述客體關係理論下的人際交往互動過程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格在早年母嬰關係的互動中形成,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1、母嬰關係是形成人格的核心,母親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母親,也就是不是說必然的是女性的角色,而是提供母親依賴和滿足功能的客體,可以是男性,可以是老人。
  • 對稱陀螺產物分子轉動取向理論公式的推導與應用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理論計算中心負責人。1990年在該所獲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期間,建立了「瞬時碰撞反應模型」、「修正的Marous統計理論模型」。他以及所領導的課題組對經典軌跡計算、統計理論、分子反應取向的理論推導和波包運動的優化控制理論等課題,開展了深入探討,特別是在立體化學動力學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成功地從理論上導出了用雷射誘導螢光方法確定對稱陀螺分子轉動取向的理論公式。
  • 『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首講,僅108份
    ↑ 點擊上方「大明心理」關注我  在陽光明媚,萬物復甦的4月中大明老師悉心打磨的『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
  • 主客體關係學經濟理論研討會召開
    3月26日,來自河北大學、河北農大、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市委黨校的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匯聚一堂,就主客體關係學及其相關經濟理論問題進行了研討。主客體關係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基本觀點之一是,對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應建立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上,同時,主體作為主動的方面,不僅是認識的主體,而且首先應當是生存與發展的主體。
  • 『動力取向精神醫學 第五版』第二章 動力取向精神醫學的理論基礎2
    自我心理學的觀點認為驅力(即性慾與攻擊性)是首要的,相對地,客體關係是次要的(精神分析書寫有一個既定但也許是不幸的傳統:用客體這個詞來意指人。儘管客體的講法多少帶點貶損的意味,但為了維持一貫性與清晰度,我還是沿用這個詞)。也就是說,嬰兒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在驅力的壓力下釋放張力。另一方面,客體關係理論則主張驅力是在關係的脈絡中湧現(例如,嬰兒—母親的關係配對),因此兩者不能相互割離。
  • 客體關係心理學:你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你對待世界的基礎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童年的經歷、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他對待世界的基礎。 大多數人的童年並不完美,每個人都有創傷,在長大以後,談戀愛就會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這是一種強迫性重複,目的是修正童年的錯誤,正所謂戀愛關係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
  • 完整的馬斯洛需要理論
    這些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外界。而第五種自我實現則是成長性的,成長是導致自我實現的種種過程。成長性動機就是被自我實現的趨向所激發的動機。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根據馬斯洛早期的需要五層次理論,將管理理論區分為X理論和Y理論。
  • 理察·內德·勒博: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再思考(4)
    本文是勒博教授即將出版的反思國際關係理論的新著裡的第一章,扼要闡述了他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看法。IPP評論特別組織將其翻譯發表,分四篇連載,以饗讀者。今天刊發的是終結篇。理察·內德·勒博教授9國際關係在雙重意義上是國際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