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諮詢過程理解
二、理論基礎
部分核心概念 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各發育階段的障礙 防禦機制水平 致病原理
三、個案概念化
四、諮詢過程
諮詢原則 諮詢階段 諮詢態度 諮詢技術 諮詢設置
五、資料來源
一、諮詢過程的理解
通過移情反移情關係,促使來訪者在抱持的環境(良好的治療同盟)下達到退行狀態,將自己作為來訪者的自體客體,租借自我功能給來訪者,幫助來訪者重新塑造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以及連結兩者的情感,並給予來訪者一個良好的人際互動模板,以支持性(共情、鏡映等)和解釋性(解釋、心理教育等)的幹預方式幫助來訪者獲得穩定的人格結構(積極的客體關係單位),從而達到人格的成長。
二、理論基礎
以客體關係為主要載體,外加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自體心理學和依戀理論等為輔助理論。
驅力理論:以力比多和攻擊性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了驅力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
自我心理學:重要強調自我對內驅力的適應和調節佔主要地位,重點研究自我的功能和防禦機制;
客體關係:客體關係主要強調早期撫養者的撫養方式對個體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的;
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主張三極自體結構,以及正常自體是鏡映、理想化和孿生需求的平衡;
依戀理論:主要強調個體與其重要撫養者的主體間互動,強調了親密關係、非言語領域以及自我與體驗之間的關係。
部分核心概念
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註:好壞自體表象和客體表象整合、自體和客體表象分化的過程圖(科恩伯格)
上 圖取自心理學空間網 科恩伯格相關文獻
各發育階段的障礙
防禦機制水平
不同的人格發展水平的個體,使用的防禦機制也是不同的,使用防禦機制的水平隨人格發展水平而變動,人格越成熟,使用的防禦機制也越成熟。我們也可以通過來訪者防禦機制使用的情況來評估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水平。
主要的防禦機制分類如下表
致病原理
心理問題就是心理發展受阻導致的,個體在心理發展過程中,由於不恰當的母嬰照顧方式,導致個體的內在工作模式出現了不正常分化和整合(如自體表象與客體表象未能順利分化,形成負性自體或客體表象,未能整合正性或負性的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等),而這些不良的內在客體關係導致了人格的脆弱和致病的易感因素,而這些不良的內在關係在客觀或內在刺激下外化為反覆發生的不良關係和不適應性行為。
經典精神分析和自我心理學:症狀是潛意識衝突的妥協表現(發展單位:本我、自我、超我)
自體心理學:自體的破碎/自戀性的脆弱性(自體-自體客體)
三、個案概念化
概念化理論為:OPD五軸診斷,前四個動力軸(治療前提和疾病體驗,關係模式,衝突類型,人格結構)附加防禦機制評估
I疾病體驗及治療前提(症狀的嚴重程度、總體功能評估、障礙持續的時間、疾病的體驗和如何表達疾病、病人對疾病的觀念、改變的阻礙、資源、心理學頭腦)
II關係模式評估(投射性認同模式:依賴性、權力性、迎合性、情慾性)
III衝突(個體化-依賴、服從-控制、照顧-自給自足、自體價值、內疚感衝突、身份認同、俄狄浦斯衝突)
IV結構(高中低未整合:總體結構評估)
1.認知能力:
(1)自體感知(自我反思、情感區分、身份認同)
(2)客體感知(自體客體區分、整體客體感知、現實客體感知)
2.情感能力:
(1)自體調節(衝動控制、情感忍耐、自我價值調節)、
(2)客體關係調節(維護關係、平衡利益、預期)
3.調節能力:
(1)內在交流(情感體驗、運用幻想、身體性自體)、
(2)與外部世界交流(建立聯繫、情感交流、共情)
4.形成依戀的能力:
(1)內部客體(內化、運用內射、可變依戀)
(2)外在客體(形成依戀的能力、接受幫助、切斷依戀)
附加(參考前文防禦機制表):防禦機制評估(精神病性、神經症性、成熟的防禦機制)
四、諮詢過程
心理動力學治療的基本原則
1.絕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是潛意識的;
2.童年經歷與遺傳因素一起塑造了成年人;
3.來訪者對治療師的移情是理解患者的主要途徑;
4.治療師的反移情對理解患者在他身上引起什麼樣的反應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5.患者對治療過程的阻抗是治療的主要關注點;
6.症狀和行為有許多功能,是由複雜的而且常常是潛意識的力量所決定的;
7.心理動力學治療師幫助患者獲得一種真實感。
諮詢態度
中立:不做價值判斷,儘可能保持不評判的態度;
節制:儘可能不過分的滿足患者的移情願望;
匿名:是指儘可能不要做自我暴露。
治療階段
(1)開始階段:了解來訪者需要解決的問題,判斷來訪者是否適合精神分析療法。就諮詢原則、階段、相互應承擔的責任達成共識。諮詢師逐漸了解來訪者症狀的根源。
(2)移情階段:隨著治療的深入,來訪者對治療師生產移情,即來訪者將過去特別是童年期中的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治療師身上,治療師依據來訪者的移情,去體驗,理解來訪者,並告訴來訪者。
(3)通修階段:治療師在來訪者的移情表現及其它材料基礎上,運用解釋為主的技術,向來訪者揭示其內心的無意識衝突及無意識欲望與其病症之間的關係,引發來訪者自身的領悟與理解。在此期間,會不斷地發生阻抗,阻抗是一個對治療有意義的事,堅持下去就能產生效果。
(4)移情解決階段:在來訪者無意識的欲望或衝突已經通修情況下,治療者可以確定一個治療結束的時間。但是在這一階段會遇見來訪者移情的再次反覆,這時治療者必須運用解釋技術揭示其遺留的一些問題,使之能夠面對現實。當來訪者能夠解決移情時,治療階段可以宣布結束。
治療技術
技術選擇原則:
病人的心理狀態越是原始(人格結構整合程度低),心理諮詢師也就應該越多的採用支持性的技術。(支持技術)
病人的心理狀態越是健康(人格結構整合程度高),心理諮詢師也就應該越多的使用表達性的技術。(揭露技術)
治療設置
上圖來源於百度
五、資料來源
肖澤萍 譯《操作化心理動力學診斷和治療手冊》
徐勇 譯《長程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
施嘉琪 譯《客體關係入門》
賈曉明 譯《客體關係與自體心理學》
林濤 譯《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簡明指南》
江光榮 著《心理諮詢的理論與實務》
心理學空間網 科恩伯格相關文獻
註:以上是在系統學習精神分析相關理論後,整理形成的以客體關係理論為核心的個人諮詢理論雛形,在此僅作為個人學習的一個總結。除理論家觀點及取自參考資料外的內容,其他均為個人觀點,所以可能存在很多的不足,觀點也可能較為幼稚,故希望各位老師留言提醒,非常感謝。
過往文章:
▼本人提供低價心理諮詢▼
關注公眾號,了解更多信息
(受訓背景及基本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