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內德·勒博: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再思考(4)

2020-11-28 騰訊網

IPP評論是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籤署現場。(圖源:網絡)

編者按

理察·內德·勒博教授是享譽全球的國際關係學者,著作等身,影響深遠。其中《戰爭與和平之間》(1981)、《政治的悲劇想像》(2003)、《國際關係的文化理論》(2008)等專著已經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的經典著作。如今70多歲高齡之際,勒博教授仍然筆耕不輟,近年來以每年兩本專著的速度發表其研究成果。本文是勒博教授即將出版的反思國際關係理論的新著裡的第一章,扼要闡述了他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看法。IPP評論特別組織將其翻譯發表,分四篇連載,以饗讀者。今天刊發的是終結篇。

理察·內德·勒博教授

9

國際關係在雙重意義上是國際化的。國際關係學的奠基一代曾在歐洲或美國作為律師、歷史學家、政治科學家、經濟學家、地理學家和區域專家接受過培訓。有些人曾經是記者或外交官。他們都因為其學習、研究、就業或移民經歷而曾有國際經驗。

20世紀30年代,國際關係專業學者的來源範圍大大縮小,當時歐洲大陸上該專業最傑出的代表來到英國或美國尋求避難。戰後早期,國際關係學基本上是一個英美學科。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是這個時代的兩大主導範式,他們有英國和德國的淵源,但其發展方式卻使它們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

從制度上講,國際關係專業專業在戰後許多年仍然主要存在於英美之間。歐洲、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學生大量來到英國和美國攻讀博士學位。許多人回國後以英美方式培訓他們的學生。在1995年《歐洲國際關係雜誌》創刊前,該領域的所有主要期刊都在美國或英國出版。

國際關係領域在本世紀才重新開始真正國際化。現在可以在北美和英國之外獲得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在西歐、環太平洋地區和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學生都能很便利地獲得資助。該領域的頂尖出版社仍在美國或英國,並以英文出版。但它們為來自不同國家和研究傳統的學者提供了表現機會。自從英語成為通用語以來,語言不再是過去那樣的障礙了。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的書籍和文章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以法文、德文或中文發表的研究成果,在熟悉這些語言的讀者之外影響甚微,除非被翻譯成英文。

雖然國際關係理論是國際性的,但它也具有民族特性。美國的國際關係理論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理論有著顯著的不同。如前所述,在美國,國際關係學是政治學的一個子領域,而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政治學處於行為主義革命的前沿,因此國際關係在其方向上基本上是實證主義的。它被那些做定量研究、理性選擇論或理性主義理論模型的人所「統治」。

儘管如此,非實證主義的方法,尤其是建構主義,依然在蓬勃發展。與歐洲不同,在美國,亞歷山大·溫特倡導的「薄建構主義」(thin Constructional)在取向上非常突出,基本上是實證主義的。在英國、歐洲大陸和澳大利亞都有實證主義者,但他們是一個明顯的少數群體。在這些地方,研究更多處於詮釋主義傳統之中。

在實質性範式方面,同樣的分歧也很明顯。現實主義以其多種形式在各地得到實踐,但新現實主義、進攻性現實主義和所謂的新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幾乎是美國獨有的現象。新現實主義在英國並不存在,這導致它在美國的主要倡導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指責他的英國同事歧視新現實主義,這一指控引起了相當大的憤怒。自由主義起源於英國,但國際關係中的自由主義範式是美國的產物,主要局限於美國學者,新自由主義更是如此。

對科學的傳統理解,最初由牛頓提出,即知識是累積性的,今天的科學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於許多實證主義者來說,這個模型同樣適用於社會科學。定量研究人員尤其相信,他們正在產生一套知識體系,有朝一日,這些知識將產生公認的具有普遍重要性的理論。

我則支持另外一種觀點,即根據我們提出的問題,而不是我們找到的答案,來定義知識的進步。這些問題的變化,主要不是歸因於更早的研究,而是因為國際挑戰和問題的性質變化。如果要說進步,那麼知識的進步來自於對理論的質疑和批駁。這個過程能夠產生新的問題和理論。

10

以我對社會科學的理解,我進一步假設,與硬科學相比,社會科學沒有普遍規律。社會知識是具有地方性的,因為作為行為基礎並賦予其意義的理解和實踐在文化和歷史上都是地方性的。人類從經驗中學習——儘管不一定是正確的經驗。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觀察到的,任何法律的半衰期都是短暫的,因為一旦人們理解了它,他們就會把它納入算計的範圍,從而改變使之成為可能的環境。

對一些社會科學家來說,這令人擔憂和沮喪。對其他人來說,這使他們的研究更具挑戰性和趣味性。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上帝把所有簡單的問題都給了物理學」,他也許是對的。社會科學,特別是國際關係理論,必須擁抱一種不同於物理學的知識概念構想,以及以不同的方式提出知識主張。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威廉·詹姆斯、喬治·赫伯特·米德和約翰·杜威,以及他們的德國同時代人馬克斯·韋伯等,認為應該根據社會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評估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

這些不同的獲取知識的方法——不同的「認識論」——是國際關係理論家們之間的一個核心分歧。沒有辦法證明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是對是錯。這裡的關鍵是對知識構建的性質的根本選擇的問題,其他一切都從此而來。這和選擇伴侶沒什麼不同。沒有模板可循,只有靠感覺。你被誰吸引和這個選擇被證明有多大回報?你和外界對這一選擇的評估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在認識論中,就像在伴侶關係中一樣,在任何一個方向上都有很大的自欺欺人的空間。

認識論跨越了國際關係理論的大多數範式,有實證主義和詮釋主義的現實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建構主義者。另一種知識途徑,哲學現實主義,也在這些和其他範式中找到了追隨者。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後結構主義、女權主義和後殖民主義都有自己的認識論或實證主義和詮釋主義的變種,我將在適當的時候詳細討論這些標籤詞。

為此,我圍繞認識論來展開拙著。我闡述、考察和批判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他們對世界的假設,以及他們如何指導研究。當我談到範式時,我這樣做是為了展示它們在認識論、研究綱領和傾向的方法上是多麼的多樣化。他們最多共享有一個確定的核心假定。

這種分析鼓勵讀者在壕溝縱橫的國際關係理論戰場中看到聯繫和對話的可能性。我傾向於詮釋主義,但我的立場可謂在那荒無人煙的地區。這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因為各方的戰鬥人員對那些拒絕站在一邊的人和那些加入敵人的人都具有敵意。

如果你對國際關係理論產生足夠的興趣,想深入研究這個領域,你遲早會做出選擇,把你和一些陣營聯合起來。一旦人們開始考慮做理論,這樣的決定是不可避免的。許多人一開始選好了一個認識論、範式和方法,通常是因為他們跟著那些將這一套研究方法視為最佳方法的人一起學習,而這些人則期望他們的學生能夠複製並幫助證明他們的研究方法是正確的。

更好的選擇是以開放的心態來探索不同的認識論和研究方案,了解他們各自的傾向、分歧和共同點。從長遠來看,這將使你成為一個更好、更開明、更寬容的學者。

★ 本文系IPP獨家譯著。

作者:Richard Ned Lebow(理察·內德·勒博),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國際政治理論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研究員、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翻譯:高文博,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

校對:張鋒,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

編輯:IPP傳播

關於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由華南理工大學校友莫道明先生捐資創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係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諮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願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微信ID:IPP-REVIEW

國家高端智庫

中國情懷 國際視野

相關焦點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雖然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現在取得了一定的多樣化成就,但這最多是一種「膚淺」的多元主義,不是「核心地帶之內的多元化」,因為主流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繼續處於主導地位,非西方國際關係研究繼續處於使用本地區的數據來對西方理論進行驗證的邊緣狀態。這種學科分工不僅會阻礙知識創新和再生產,而且還會導致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之路越走越狹窄,不能全面反映全球國際關係的實際進程和真實面目。
  • 國際關係理論的層次分析方法
    體系:體系單位+體系結構三、層次分析的作用及其問題作用:區分理論的自變量,為理論整理提供框架。蘇聯變得與國際體系其他行為體沒有什麼不同。(二)國際體系中國家間的權力分布狀況,有助於預測國家行為。傳統的地緣政治學認為,地理位置和距離可以極大地影響國家行為——跳棋盤似的同盟模式(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是否與美國冷戰期間的多米諾骨牌理論相背離?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在這一背景之下,中歐國際關係學者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密切和深入,這有助於促進雙方新多邊主義的研究議程,構建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共同知識和理論創新。  歐洲社會民主培養出國際關係理論中的一種獨創思想。一些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最好的領導人能夠將複雜的理論遺產轉化成可指導政策實施的概念:1980年,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和社會黨國際主席威利·勃蘭特(Willy Brandt)在一份報告中提出應建立平衡的南北關係,實際上是整合了關於後殖民主義的各種國際關係理論。
  • 餘瀟楓 章雅荻:和合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
    本文從和合主義形成的歷史脈絡、理論建構、創造運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闡明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是什麼,進而確認和合主義如何既吸收整合了已有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精華,又充分呈現了中國對國際關係理論的獨特思考與中國智慧的歷史傳承,還凸顯了其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核心所具有的價值內涵與世界意義。
  •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2018年08月03日 16: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盧凌宇 胡怡 字號 內容摘要: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主要是由美國學者貢獻的
  • 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國際關係理論部分 (七)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及其觀點 1.( 4)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君主論》提出了古典現實主義的一個中心命題,即人性惡。提出了國際關係中結盟的利弊和後果。提出了軍事力量在國家競爭中的重要性。 ( 5)卡爾(E. H.
  • 清華國關新知論壇 ——雲端系列第二期:大國戰略透支的理論思考
    嘉賓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主講嘉賓章珏嘉賓介紹: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專業2019級博士,主要研究領域是國際戰略、中國對外政策。2016-2019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專業為國際關係,方向是國際安全。
  • 知日| 日本的國際關係學在研究什麼
    當地時間2014年4月24日,日本東京街道上插滿美國和日本的國旗,此舉是為了迎接美國總統歐巴馬23日到訪。 IC 資料圖       國際關係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於一戰以後。道德、法制和國際組織的研究主題迅速凋落,代之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強權政治,重新拾起明治時代的弱肉強食的實力政治理論,相信只有富國強兵、掌握實力和權力才能完成現代化,轉型為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進而再謀求改變東亞國際結構,建立新的帝國秩序。
  • 學習與思考| 「兩山」理論內涵的經濟學思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既是對我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係及演變規律的深刻闡釋,也是對環境經濟學理論的形象概括和發展,體現的是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思路的深刻變革。「兩山」理論本身既具有深刻的哲學思想基礎,也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學思想內涵,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係的理論基礎。
  • 韓媒:「潑水門」引發對韓企「甲乙關係」再思考
    中新網4月18日電 據韓媒報導,由於發生「潑水門」事件,大韓航空公司近來成為韓國民眾口誅筆伐的對象。同時,這起事件也再次引發韓國社會對企業中「甲乙關係」的思考。更有民眾發起抗議,要求大韓航空更名,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損害韓國形象的行為,不配冠以「大韓」兩字。報導指出,大集團「富三代」們在社會、經濟方面享受的種種特權引發韓國民眾的不滿,也引起對韓國社會潛規則「甲乙」關係的反思。甲乙關係原本指合同上的甲方和乙方,大多數情況下,「甲方」比「乙方」地位更高。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同時,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疫情彰顯了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建構新型國際關係特別是新型大國關係的必要性。【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國際格局  全球化  新型國際關係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圖分類號】D81    【文獻標識碼】A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人類面臨的最大的「黑天鵝事件」。
  • 天文學家關於缺乏金屬的球狀星團理論的再思考
    迄今為止有所記錄的最貧金屬球狀星團的發現,使科學家們重新思考星系和球狀星團的形成方式。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在京舉行
    當下,中美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處於一個較為重要的時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對國際政治理論方面的深入思考有著重要意義。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外交學院原院長秦亞青就「交互涵化」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更多的是表層互涵,或者說是深層或滲透性互涵,而非對文化實質主義的堅持。
  • 「4Rs」營銷理論中的「關係」是指( )。
    「4Rs」營銷理論中的「關係」是指( )。A.加快顧客投訴處理 B.企業及時回應顧客需求 C.企業獲得合理回報 D.企業與顧客建立的長期而穩固的關係 查看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在企業與客戶的關係發生了本質性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搶佔市場的關鍵已轉變為與顧客建立長期而穩固的關係。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結構和能動的這種互構性,一方面使得行動得以結構化,另一方面也使得結構得以通過行動而連續不斷地得到再生產(或改變),並跨越時空距離而擴展。行動離不開結構(正如說話離不開語法規則),但行動又不斷再生產著結構(正如說話再生產了語法規則)。結構制約著行動,但行動在每一刻也「可以是另外的樣子」。  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中美競爭時代中國國際政治理論的研究議程」研討會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楊原主持,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世經政所所長張宇燕致開幕辭。張宇燕指出,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40多年,中國的經濟實力迅速上升,國際關係和國家興衰緊密聯繫在一起,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國際政治理論方面的一些問題,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
  • 國際創新理論的七大進展
    本文根據對國際創新理論的研究,總結歸納為「創新概念的再定義」、「動態非線性交互型創新模式」、「創新的非技術性要素和非技術性創新」、「創造知識是創新的核心,創新過程的本質是學習」、「動態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的科學分類」和「新的創新測度和創新計量學」七大進展。
  • 媒介環境學派與「技術決定論」關聯的再思考
    媒介環境學派與「技術決定論」關聯的再思考 2018年05月15日 08:46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謝清果 杜愷健 字號 內容摘要:【摘要】以往學界對於媒介環境學派的評判大多持有一種
  • 心理學理論-情境觀:父子關係
    後期Hofstede引入跨文化心理學,提出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群體為適應環境而採取了特定的生產方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套與之相配的、指導著成員心理和行為各個方面的核心價值觀。不同文化群體的核心價值觀可以分為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和 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