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創新理論的七大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葛 霆1 周華東2

(1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 北京 100081 2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100872)

摘要 新世紀國際社會創新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理論上徹底擺脫了傳統的技術創新論和線性模式的羈絆,全面肯定並接受系統論及動態的非線性交互(interactive)型創新模式。本文根據對國際創新理論的研究,總結歸納為「創新概念的再定義」、「動態非線性交互型創新模式」、「創新的非技術性要素和非技術性創新」、「創造知識是創新的核心,創新過程的本質是學習」、「動態的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的科學分類」和「新的創新測度和創新計量學」七大進展。

關鍵詞 創新概念,非線性模型,非技術要素,創新本質,創新生態系統,創新分類,創新測度

新世紀國際社會創新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理論上徹底擺脫了傳統的技術創新論和線性模式的羈絆,全面肯定並接受系統論及動態的非線性交互(interactive)型創新模式。其標誌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1年在歸納其經歷了10年之久的《國家創新系統》研究計劃的全部工作基礎上的綜合報告《動態的國家創新系統》[1]、2004年12月美國的「創新美國」計劃[2]和2005年OECD公布的《奧斯陸手冊》第三版[3]。特別是《奧斯陸手冊》第三版,將名稱從前兩版的「技術創新的數據採集和解釋指南」更名為「創新的數據採集和解釋指南[2]」。就此,各國對各自的創新戰略進行了全面調整,代表性的是2004年4月歐盟的《為有競爭力的歐洲而創新——促進創新的新行動計劃》(Innovate for A Competitive Europe——A New Acton Plan for Innovation)[3];2004年12月美國的《創新美國》計劃和日本今年正在制定中的《創新25』》計劃[4]。

技術創新理論又稱為技術推動論。它認為創新是先有發現然後由發現到發明,由發明到產品再到商業銷售的直線性的過程,又稱為創新的線性模式。按照技術創新理論,從政策角度推動創新主要靠增加研發(R&D)的有效投入。對於技術創新論及其線性創新模式的質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產生,人們發現創新的線性過程僅僅是個案而並非普遍規律[5]。首先創新是技術推動和需求拉動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過程,且需求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次,盲目增加研發投入對促進創新常常成效甚微,甚至無效。其間學術界也曾提出過包括需求拉動的線性模型在內的一系列創新模型,都不成功。1994年,著名的創新環鏈模型的提出人之一羅森勃格(Rosenberg)就曾斷言:「線性模式已經死亡[6]」。自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倫德瓦爾(B A Lundvall)提出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以後,國際社會開始用系統論的方法來看待和研究創新。經歷了近20年的大量實證性研究,創新系統方法、知識流理論和動態的非線性交互(interactive)型創新模式逐漸被國際社會接受並成為共識,各國都以其為制定新的創新戰略的理論指南,把關注點從創新的結果轉向創新系統,把注意力從全力優先向研究開發(R&D)投資轉向讓市場來加強技術的遷移,鼓勵協同和網絡,激勵群集發展,促進知識向新產業的流動,推動體制的變革,提高企業家的主體地位以及改善市場導向的金融系統等方面。

創新理論的重大進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創新概念的再定義

新世紀各國在制定新的創新戰略時分別對創新的概念進行了重新認識和再定義,在熊彼特定義的基礎上特別突出了兩點:(1)特別強調了創新的價值實現**;(2)極大擴展了創新概念的範疇,從單純技術創新擴展到全社會領域的非技術性創新。 創新的價值實現是創新概念的核心要義。對於創新,「新」十分必要,但僅有「新」既不充分也不完備,創新價值的實現才是創新的終極目標,也是衡量創新成效的基本判據。沒有創新的價值實現,所有的新觀念新事物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不堅持創新的價值實現,蘊藏在社會中的巨大的創造積極性行將泯滅;不理解創新的價值實現就不可能真正認識創新深刻又豐富的內涵及其對現代經濟與社會的重大作用。那種為了新而標新立異不考慮價值的實現不是創新。同時也應該警惕那些只為追求商業利益,實質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所謂「創新」。

2 動態非線性交互型創新模式

創新的價值實現表明創新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完整的價值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由多個層次(有全球的、國際的、國家的、產業的、地區的和企業的等等)和多個環節(有科學發現、技術開發、工程設計、組織管理、市場營銷、制度體制、社會經濟結構等等)構成,有多個內外的行為主體(個人和團體、大學和科學機構、研發機構、企業、政府、服務業部門、客戶和消費者、供應商等等)的參與。由睿智產生的新發現、新觀念或新思想可以首先出自於其中任何一個參與主體和相應的環節,並在其它環節和參與主體的交互作用下引發整個創新過程。這就是創新的非線性的概念。

創新過程中各層次、各環節以及各參與主體之間發生著複雜的交互作用,它不僅僅是各環節和參與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協同合作,更重要的是其中複雜的多重的反饋機制。就拿供給推動和需求拉動之間的交互作用來講,它們之間大多並非簡單地相互影響,而常常是要經過多次多重反覆的反饋,在這種交互反饋過程中找到創新的焦點。實際上創新過程中的交互反饋常常不是兩兩之間一對一的過程,而是多層次、多環節、多參與主體間極其複雜的一場「混戰」。這就決定了創新過程的動態特徵。它們大多不像技術創新理論的線性模式所描述的那樣「馴服」,那樣「規範」,那樣的「準靜態」。因此現實的創新體系不是也不可能人為設計出來,更不存在一旦「構造」就可以穩定不變的創新體系。

既然複雜的交互作用是創新過程最重要的特徵,創新交互的效率就取決於創新交互過程中各層次、各環節和各參與主體間的關聯(Linkage)的暢通與否。創新過程的交互關聯關係常常是隨機的或難預料的,是通過學習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是在競爭中選擇的,具有鮮明的動態和非線性特徵。創新關聯是創新績效乃至成敗的關鍵。保證創新關聯的暢通是國際社會創新戰略研究的中心議題,並已經成為國際創新計量測度的重要指標。

3 創新的非技術性要素和非技術性創



「非技術性創新」概念形成於本世紀初,但是,有關的問題早在創新研究的過程中已經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制度創新的問題。

創新過程中的諸要素中不僅有技術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術性要素,例如前面提到的組織管理、市場營銷、制度體制、社會經濟結構等等。而且,有時非技術性要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創新過程中的這些非技術要素從來不可能單獨發揮作用,必須和其他的技術和非技術的要素聯合起來。

如果創新首先發生於非技術性環節,這種創新就是當前國際社會新認定的 「非技術性創新」的概念。非技術性創新大量發生在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當中[7]。僅服務業的R&D,據OECD的統計顯示已經佔到了各國R&D總量的1/3,而美國非製造業的R&D已達到37.8%。在某些情況下「非技術性創新」的作用和影響要大於技術性創新。我國的「改革開放」就是當代最偉大的創新,它造就了我國近30年的高增長,使我國成為了當今世界經濟最主要的火車頭之一。毋庸置疑,非技術性創新概念的形成以及對其重要性的肯定是對創新理論最重大的修正之一,極大拓展了創新的視野,全面概括了創新的內涵,準確反映了創新的本質。非技術性創新概念提出後,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成為了各國新世紀制定新創新戰略的重點內容[8]。

在創新研究和制定創新政策當中還特別需要明確區分創新的非技術性要素和非技術性創新。非技術創新是指該創新自身的性質是非技術性的,如,交易的創新、組織創新、營銷創新、概念創新和服務業中新的信息鏈、新的聯合、新的客戶協同反饋機制等等。而創新的非技術要素(aspects)是指創新過程中諸要素中的非技術的要素,如,共同的期望(Vision)和目標、適當的組織結構、關鍵人物的作用、有效的團隊工作、教育和培訓、高度寬泛的創新參與、暢通的溝通交流、創新的文化氛圍等等。創新的非技術性要素和非技術性創新概念的形成對創新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決策人的眼界不能夠只放在技術層面上,更要注重非技術的層面。OECD提出了創新政策要有連貫性,特別要考慮更寬泛領域政策的協調,保證相關政策的無縫且平滑地銜接,為創新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4 創造知識是創新的核心,創新過程

的本質是學習

知識流理論指出,創新基於大範圍的市場和非市場的知識流,知識的創造、傳遞與運用貫穿創新交互的全部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是各環節和參與主體現有的知識,也可能需要他們創造相應的新知識。過程中各參與主體釋放知識和獲取知識的交互活動交替進行,在知識的釋放和獲取的交互過程中實現知識的配置,而知識配置的最終結果產生新的知識。創新的最終結果是形成體現在產品(這裡的產品是廣義的,包括了物質和非物質的、技術和非技術的)、產業、市場和制度(包括組織形式、體制、規則、習俗等等)中的結構化的知識。知識的創造是創新活動的核心,知識的創造貫穿全部創新過程並且是創新的最終歸宿。

知識的創造也就是新知識的獲取,因此創新過程的本質便就是學習。學習,決不是傳統認識的僅僅是被動吸收外界知識的過程。不論對於個人還是組織,學習本來就是一個能動地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實用性是知識的一個重要特性,別人的知識再好如果自己不能使用充其量只能叫信息。學習的過程就是把外界的別人的知識架構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上形成的一種自己的新的知識,一般來講它決不是別人知識的原封不動地複製。這也就是學習理論中所說的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習分為個人的學習和組織的學習兩大類。而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組織的學習。個人的學習形成的是屬於個人的、分散的、可能會隨個人的流動而流失的知識。組織的學習是指把分散在組織內外的個人身上的個人的、分散的、流動的以及還有相當的數量不明晰的知識(又可以稱為緘默知識,Tacit Knoeledge)組織化、群體化、明晰化、結構化,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的過程。結構成為產品、產業、市場、制度乃至文化。這種結構化的知識才是固化於該組織的專有的知識。例如豐田汽車的某個新型號汽車,它上面集成結構了豐田公司內外的眾多個人的知識,是豐田公司專有的。國際學術界把知識資本分為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兩大類,把對於個人學習的投入和產出稱為人力資本,培養的是人才;把對於組織學習的投入和產出稱為結構資本。組織的學習培育的是創新組織和企業。個人的學習、人力資本和人才固然十分重要,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但僅有他們還不能夠形成創新。而組織的學習、結構資本和創新組織則是創新的保證,是創新過程的咽喉要塞。因此,創新是個高度集體性的活動。國際學術界早就斷言任何單個企業和組織都不可能孤立地創新。創新必須開放,沒有開放就不可能創新。創新就是集成多種知識的結果,創新過程就是知識集成的過程,沒有集成也沒有創新。

尤其要強調的是國際學術界認為在學習和創新的過程中緘默知識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知識建構中的粘合劑和催化劑,它們的作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決定性的。而緘默的知識的交流、交互、擴散和學習更需要特殊密切的關聯關係。另外,國際大量的實證研究得出:地區創新系統的作用常常要優於國家創新系統;創新的模型是高度鄉土化的,其巨大的廣度及群集的特徵,都依賴於各個國家自己經濟的專業化和體制設置;優良的社會資本和地域臨近是推動創新最有利的環境;創新群集(Cluster)是把強大的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同未物化的技術流結合起來的強有力的系統等重要結論。

5 動態的創新生態系統

創新生態系統是本世紀創新理論的又一大進展。鑑於創新的動態非線性特徵,國際創新系統研究的重要結論之一是不提倡設計宏大的創新政策體系。創新系統理論認為某個國家或地區現實的創新體系是歷史的產物,由於創新強大的動態特徵,系統內部層次之間、環節之間和參與主體之間的關聯關係在隨時發生變化,是高度動態的。這種動態變化不單表現為創新關聯的暢通與否和關聯的緊密程度,還表現為關聯的兩端隨時改變著主客體地位。更是由於創新過程中的各參與主體的行為傾向並不天生趨同,在創新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生目標相背和利益衝突,從而造成創新關聯的阻塞,降低創新的效率,甚至堵塞而造成系統的失效。創新系統理論的核心是創新系統方法(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pproach),是用系統方法實時地分析現實創新體系的有效性,並隨時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來保障創新關聯的暢通,提高創新的效率、避免現實系統的失效。為此,國際社會提出了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把創新要素間的動態的複雜交互型的關係組合,看作為一個有「生命」活力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中包容了所有構成創新過程的環節和參與主體,包涵了他們之間的關聯關係以及它們之間複雜的動態的交互過程。從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出發,比起市場失效來講更應當注重系統的失效。政府應該不斷運用國家創新系統的方法關注各相關政策間的那些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邏輯關係,以政策的有效性和準確性保證創新的生態平衡。

6 創新的科學分類

創新分類的研究始終是創新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新的理論要求新的分類,新的分類將推動理論和實證的研究。近年來隨著創新理論的進展,創新分類也有重大的發展。這些發展不僅直接推動創新理論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使創新測度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為創新的評測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傳統的創新分類按規模分為四個層次:全球級、產業級、國家級和企業級以及按程度分為漸進型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s)和激變型創新(Radical innovations)。新近有人在漸進型創新和激進型創新中間補充了一級堅實型創新(Substantial innovation,Paul Wright 2007)。

最新的分類是按照創新過程的環節性質分類,也有兩種:就理論研究角度的分類和就創新計量測度角度的分類。

前一類既要明確類別區分,還要充分體現創新過程中各環節間複雜的交互解析關係,特別是可能發生的一項創新必然伴隨另一項創新的互動形態。最有代表性的是OECD於2000年提出的(見圖1)[9],把創新共分為兩層,第一層分為兩大類,即過程創新和產品創新;第二層把過程創新又分為技術(包括工藝)創新和組織創新兩類,產品創新又分為貨物產品創新和服務產品創新兩類,共四類。這裡的每一類又反映了創新過程中相應的環節。過程創新是指創新是怎樣產生的;而產品創新是指創新產生了什麼。技術過程的創新和商品的創新是以商品形式產生的物質成果(在這一點上它們符合廣泛認同的作為內生技術的創新理論)。組織的創新和服務產品的創新是無形的,儘管無形但十分重要。與奧斯陸手冊不同的是,由於是理論性的,這裡的組織(Orgnization)是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了生產、營銷、管理等等的組織模式,也包含了體現這些組織模式的機構、體制和制度等等。各類創新之間存在的複雜的交互關係,常常相互補充,相互協同,互為因果。

測度的分類是指導評測用的,可作為設計評測的指標體系及其相應指標的指南。它與其他分類的最大區別在於分類要明確,類別定義要十分準確,類別之間的界限要十分清晰。當前最新且理論體系完整並已經成為創新評測邏輯指南的只有OECD 2005年公布的《奧斯陸手冊》第三版,其把創新分成為四類:產品創新、流程創新、營銷創新和組織創新。它定義,產品創新:使用性能和特徵上全新的或顯著改進的產品(商品和服務),即產品創新包括全新的產品和顯著改進的產品兩類。流程創新:採用全新的或顯著改進的生產或/和傳輸方法,它包括技術、裝備和軟體上的顯著改進,即流程創新包括生產方法改進和傳輸方法改進兩類。營銷創新:採用新的市場營銷的方法,包括產品設計或包裝、產品分銷、產品推廣和定價的顯著改進。組織創新:是指採用新的商業操作、工作組織、外部聯繫的組織方式。作為指標體系設計的指南,它特別對四類創新做了嚴格的界定。

創新的分類不能主觀臆造,必須符合創新的客觀規律。

7 新的創新測度和創新計量學

「沒有測度就沒有管理」,創新也是一樣。對於創新規律的新認識使得創新的計量測度面臨嚴峻的挑戰,傳統的建築在技術創新理論基礎上的所有創新計量測度理論與方法顯然不能全面準確反映創新價值實現的真實面貌。例如技術創新理論把專利擁有量作為最重要的創新產出指標之一,而國際統計數據表明只有1/10的專利被商業化,而其中只有7‰獲得經費贊助、1‰產生經濟回報[10]。也就是說總共只有萬分之一的專利實現了實際的經濟價值。特別是現有的所有創新測度方法都把創新過程作為黑匣子,只從它的投入與產出來分析創新。而按照知識流理論和動態非線性交互型創新模式的認識,創新過程中最要害的要素——創新關聯從來沒有明確的測度方法。《奧斯陸手冊》第三版不僅把創新的類型從原來只有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兩類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營銷創新和組織創新兩類有關非技術創新的指標,擴展到總共有四類,而且還專門設計了三類創新關聯的指標:(1)開放的信息源;(2)通過購買產品設備獲取知識;(3)合作研發等,代表了三種不同的關聯程度。創新計量測度的進步必將為創新戰略的制定提供堅實的實證依據,同時也必將進一步推動創新理論的發展。為此,可以說《奧斯陸手冊》第三版是創新理論發展的一個裡程碑。但是《奧斯陸手冊》第三版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其最大不足是僅設計了系統與外界的創新關聯,缺少對於創新極其重要的系統內部的創新關聯測度指標的定義。

關於創新計量測度的研究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創新戰略研究和創新理論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有關的研究正在催生一門新的學科——創新計量學。

當今國際創新理論的進展和創新戰略的根本性轉變是近20年來國際社會創新經驗的總結,其中也包括了我國的經驗。因此認真研究和學習吸收其科學內涵對於我們貫徹落實剛剛勝利閉幕的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 U.S.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innovate

America, 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R].2004,12.

www.compete.org/docs/pdf/NII_21st_Century_

Innovation%20Report.pdf

2 OECD. Oslo Manual Third Edition[M]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2005, 45-104. www.oecd.org/dataoecd/35/61/

2367580.pdf

3 European Commission. Innovate for a Competitive

Euroe-A new Action plan for Innovation. 2004.

ec.europa.eu/enterprise/innovation/consultation/

docs/innovate.pdf

4 Government of Japan. Long-term Strategic

Guidelines "Innovation 25". 2007.www.kantei.go.

jp/foreign/innovation/innovation_final.pdf

5 OECD. Dynamis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2001.www.madrimasd.org/informacionIDI/politicas

Regionales/metropolis/documentos/Oslo_OECD.

pdf

6 N. Rosenberg. Exploring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Economics,and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39.

7 OECD.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

2001.www.oecd.org/LongAbstract/
0,3425,en_2649_34173_1895837_119681_1_1_1,00.html

8 Japan.http://sciencelinks.jp/content/view/169/33/,2007.

9 OECD.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 2001.
www.oecd.org/document/28/
0,3343,en_2649_34487_2010118_1_1_1_1,00.html

10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USA ,Spectrum Innovation Group. Proposal for New

Innovation Measurement :submitted to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07,5.www.

innovationmetrics.gov/comments/051107

SpectrumInnovationGroup.pdf

Seven develop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theory

Ge Ting1 Zhou Huadong2

(1 Information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0081 Beijing

2 Renmin Unniersity of China 100872 Beijing)

In the begi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strategy have radical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ch-innovation theory and the linear model have been cast off thoroughly .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theory,the author summarized seven aspects of these developments:"Re-define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a dynamical,non-linear,interactive pattern of innovation","the non-technical factors of innovation,and non-technical innovation","creating knowledge is the core of innovation,and learning is the essence of the innovative process","dynamical ecosystem of innovation","scientifical classification of innovation"and" new measur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metrics".

Keyword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 non-linear model , non-technical innovation, 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 the ecosystem of innovation , clas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on

葛 霆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原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42年出生於江蘇省。現任北京市政府顧問團科普組成員,中國創新戰略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創新基礎理論及創新測度。

周華東 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學碩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國際數學家大會:七大千年數學難題
    新華網馬德裡8月24日電 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3個數學問題,認為這些是人類在20世紀裡應該努力去解決的問題。一百年之後,美國克雷數學研究所相對應地提出了七大數學難題,並設立百萬美元巨獎徵集答案。由於克雷研究所設獎徵答適逢千年之交,因此這7個數學難題又被稱為「七大千年數學難題」。
  •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18-04-20 國家授時中心 【字體:該成果對我國時間基準保持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它的發表標誌著授時中心在守時理論與方法領域的研究工作獲國際認可。  該論文介紹了基於改進的Kalman算法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方法,是對傳統數學模型算法的改進和發展。頻率異常主要包括頻率跳變和頻率漂移跳變,傳統方法如動態allan方差算法、頻率譜密度算法等對於較明顯的頻率異常容易檢測,對於較小的頻率異常不易檢測。
  • 西方政策創新擴散研究的最新進展
    原標題:楊代福:西方政策創新擴散研究的最新進展   [關鍵詞]政策創新擴散;深化拓展;最新進展;啟示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314(2016)01-0122-05   [收稿日期
  • 環市東路謀變廣州創新走廊 劃分七大產業功能園區
    32棟商務樓宇轉型成「矽樓」、打造七大產業功能園區……這個曾經最繁華的商業圈迎來復興!金羊網記者 劉雲昨日,記者從廣州越秀區獲悉,一條長達3公裡的「廣州創新長廊」將在環市東路出現。
  • 2019北京國際攝影周七大活動板塊精彩紛呈
    :2019年10月19日—10月27日  北京國際攝影周主題:影像:時間·記憶  北京國際攝影周地點:主會場在中華世紀壇【點擊查看分會場信息】  北京國際攝影周門票:不需要門票,免費參觀,但影像北京論壇需要提前報名  「北京國際攝影周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中國國際關係學者通過借鑑中華歷史文化的思想資源,進行了有學理意義的理論建構,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並開始在世界上產生學術性影響。本文通過梳理全球國際關係學倡議和中國國際關係理論之間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呼應以及彼此間的互動,為中國國際關係理論提出了一個可操作性界定,同時也試圖回應一些對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評價和質疑。
  • 第十一屆國際混沌分形理論與應用研討會在合召開
    第十一屆國際混沌分形理論與應用研討會在合召開發展混沌分形科學 賦能信息安全產業研討會現場10月12日至13日,第十一屆國際混沌、分形理論與應用研討會在合召開。張衛國說,作為上世紀人類自然科學的重大發現,混沌、分形理論研究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並廣泛應用於信息科學中,為複雜系統、密碼學、信號處理、多媒體、通信系統、生物學及經濟系統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與方法。國際混沌、分形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迄今已成功舉辦十屆,逐漸發展成為信息科學領域一年一度的國際學術盛會。本屆會議緊扣信息安全發展趨勢,助力信息安全產業發展。
  • 學者熱議: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
    「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開幕式現場。 人民網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改革開放與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創新研究論壇」在福州大學怡山校區成功舉行。據悉,此次論壇共進行四場學術報告會和一場學術沙龍,來自50所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會。
  • 盤點國際宇航大會上的七大亮點
    新華社德國不萊梅10月5日電  綜述:盤點國際宇航大會上的七大亮點  新華社記者任珂 張毅榮  在德國不萊梅舉行的第69屆國際宇航大會5日閉幕。世界各國航天機構和產業界帶著自己前沿的理念和炫酷的產品,在這場全球航天界最大盛會上碰撞出亮眼火花。以下是這次大會上頗受關注的七大新理念和產品。
  • 國際複合材料科技峰會聚焦新材料創新研發
    中新網東莞11月5日電(李映民 李純)第八屆國際複合材料科技峰會5日在廣東東莞開幕。本次峰會匯聚海內外近1000名複合材料界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進行60餘場專題報告,涵蓋複合材料理論及應用、工藝及技術、測試及評價與綠色複合材料等主題,探討國際複合材料最新前沿學術進展與成果。
  • 關注科技,關注首屆國際理論計算機聯合大會!
    為了促進我國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首屆國際理論計算機聯合大會(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IJTCS)克服疫情帶來的種種不便,計劃於2020年8月17日-21日在線上舉行!
  • ...突出原始創新——專家解讀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入選項目原創性突出且社會意義重大記者:為什麼這十項成果會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評選的標準是什麼?王小寧:本次入選項目成果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原創性突出、社會意義重大。
  • 我國創新創業發展具有七大基本特徵
    目前,我國創新創業形勢總體良好,營商環境、新興產業和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不容忽視的是,推進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工作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下一步,應以創新創業過程中出現的痛點、堵點、難點為主攻方向,著力補齊「五大」政策短板,為推動創新創業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在這一背景之下,中歐國際關係學者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密切和深入,這有助於促進雙方新多邊主義的研究議程,構建國際關係研究領域的共同知識和理論創新。(international power)的新觀點,它實際上是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
  • 都市傳說|唐山地震七大謎團
    唐山地震死了多少人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讓所有唐山人見識到大自然的威力,雖然唐山大地震並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但死亡人數達24萬多震驚了全世界,震後研究調查卻發現了一些解釋不了的謎團,本文為大家講解唐山地震七大謎團,並一一揭開這背後驚人的真想
  • 寒門女孩清華畢業 所學專業是美國七大工程學科之一(圖)
    工業工程是美國七大工程學科之一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官網介紹,工業工程誕生於19世紀的美國,是美國七大工程學科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國際經驗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和信息化過程都離不開工業工程的突出貢獻。工業工程是關於複雜系統有效運作的科學,將工程技術與管理科學相結合,從系統的角度對製造業、服務業等企業或組織中的實際工程與管理問題進行定量的分析、優化與設計,是一門以系統效率和效益為目標的、獨立的工程學科。從大規模生產系統、物流交通系統到醫療服務系統,效率、質量、成本和安全等都是工業工程專業的核心內容。
  • 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原標題: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緣起   眾所周知,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發展經濟學,並非誕生於發展中國家,而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萌發、發展並逐漸走向成熟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圍繞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應用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說,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同時也是結合中國國情對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創新探索的過程。
  • 全球戰「疫」,6月didac與國際教育趨勢同行,七大板塊全新亮相!
    與國際教育趨勢同行,七大板塊全新亮相2020 didac上海教育博覽會通過自身的華夏家博會的大數據背景,結合「德國教育展」的20年辦展經驗,從行業本身需求點出發,扮演好「全球教育大使現場展區將分為七大板塊,覆蓋包括幼教、裝備、課程、加盟、親子休閒、海外留學和教育服務。作為0-18歲教育服務行業的全產業鏈平臺,didac教育博覽會將以嶄新的姿態,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培訓機構。
  • 中國石油國際石油2017年十大科技進展
    在由中國石油集團科技管理部主辦、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承辦的「第十八屆中國石油與國際石油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上,來自石油公司、研究機構、院校等的60位院士、教授及專家依據創新性、實用性、突破性、引領性四大原則,評選出2017年在石油石化領域取得的中國石油(CNPC)與國際石油各十項重大科技進展。
  • 樊綱:更加重視「理論假說」的提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了題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的主旨演講。樊綱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成就,指出中國經濟學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