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肯尼斯·沃爾茲的三個意象與層次分析法
1.體系層次分析:行為體之間的互動/行為體與體系之間的互動
2.國家層次分析:戰略決策、經濟權力、軍事權力、國內其他因素
3.個人層次分析:人性——認知、意象、知識背景、心理等
二、羅斯諾(Rosenau)的六個層次概念
個人:決策者個人及其個性
角色:決策者扮演的角色
政府:決策者所處的政府結構
社會:決策者統治並生活的社會
互動:決策者所屬國家與其他國際行為體的互動
體系:體系單位+體系結構
三、層次分析的作用及其問題
作用:區分理論的自變量,為理論整理提供框架。
問題:
1.引起哪個層次上的因素最重要的爭論。
2.這種爭論進而導致對一個同等重要問題的關注:三個層次的因素如何在外交決策過程中相互作用。
3.一個層次上的因果推斷未必可以推廣到另一個層次。
四、國際體系層次
(一)體系大於構成體系的部分之和,體系能夠導致任何體系成員都意想不到的結果,驅動國家功能的同質化。
例:蘇聯布爾什維克1917年奪權後,託洛斯基推行革命外交,但卻受到體系制約,於1922年與德國籤署《拉巴洛條約》,繼而,史達林與希特勒德國結盟。蘇聯變得與國際體系其他行為體沒有什麼不同。
(二)國際體系中國家間的權力分布狀況,有助於預測國家行為。
傳統的地緣政治學認為,地理位置和距離可以極大地影響國家行為——跳棋盤似的同盟模式(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是否與美國冷戰期間的多米諾骨牌理論相背離?
(三)國際體系並非充分競爭的市場,國家極少被體系所淘汰,但體系塑造了國家對均勢/霸權、進攻性/防禦性、現狀/擴張、安全/權力的追求。
非霍布斯式的體系意味著體系單位的互動受制於法律、規則、規範、期望以及禁忌的影響,體系的社會性越強,自助的邏輯就越弱。
四、國家層次
(一)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都認為:國內社會性質類似的國家行為相似。
例: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從貴族派和民主派之間的國內衝突開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國內政治對一戰爆發起了重要作用;蘇聯內部的因素(如中央計劃經濟的失敗)對冷戰結束的影響。
對激進主義的反駁:一戰前,富裕的資本家是反戰的,而其他幾乎所有階層都是主戰的;蘇聯、中國和越南在冷戰期間陷入軍事衝突,而歐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保持著和平關係。
(二)社會性質,不論是民主/非民主、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都不足以決定國家是否介入戰爭。
民主和平論?——康德《永久和平論》
貿易和平論?——安吉爾《大幻想》
(三)官僚政治學的分支——組織動力學:所有複雜性組織賴以運行的慣例和標準運作程序。
例:一戰爆發的原因之一是,歐洲國家軍隊,尤其是德國軍隊的作戰計劃死板,限制了領導人在危急關頭的選擇餘地;以及進攻崇拜(美化騎兵和戰術機動)。
(四)官僚政治學的另一個分支:強調官僚部門狹隘利益的作用。
通過分析軍方部門之間如何爭搶資源導致不斷推高預算,以及讓對手感覺更不安全並增加防務支出,最終導致一種典型的安全困境——軍備競賽。
邁爾斯定律:職位決定立場,決策者代表的是政府部門的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
問題:官僚職位與政策偏好的關聯度?
五、個人層次
(一)決策是由個人做出的,運用個人層次分析,就是聚焦個人的特點(如他們的個性、生活經歷之類的),或從人的共性去解釋問題答案。
案例一:薩達姆·海珊是1991年海灣戰爭的一個關鍵因素。
案例二:9.11事件後,不論誰是美國總統,都極有可能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然而,不論是體系層次還是國家層次因素,都沒有使伊拉克戰爭像阿富汗戰爭那樣是不可避免的。
案例三: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甘迺迪和赫魯雪夫避免核戰爭爆發。
案例四: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或希特勒的個性,對於理解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是很有必要的。
(二)人性善/惡、權力欲不能解釋具體案例中為什麼有些戰爭沒有爆發。
善意的決策可能導致惡果。
惡意的決策也可能導致善果。
決策並不必然導致國家作為,也可能導致不作為。
(三)政治心理學——很難證偽和證實
有四種路徑:
1.認知心理學:尋找熟悉的事物與不熟悉事物之間的共性,解讀有關世界的原始信息。
例:對1956年埃及納賽爾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與希特勒進行盲目類比,爆發了不必要的戰爭。
2.動機心理學:從根深蒂固的心理恐懼、欲望以及需求,來解釋人類行為。這些需求包括自尊、社會認可以及效能感。
例:一戰前,只有德國駐倫敦大使卡爾·利希諾夫斯基親王是準確判斷英國可能對德國侵犯比利時中立地位做出反應的德國外交官。(因此被解職)其他外交官都擔心說了當局不喜歡的話而承擔後果。德國政府所犯的錯誤:試圖逃避自我承認錯誤所帶來的心理疾苦。1914年德國整個速戰速決戰略是建立在英國不參戰的基礎之上。
3.前景理論:前景理論是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關於風險偏好與選擇的理論,與國際關係中的決策和行為研究高度重合。
解釋不符合理性的行為,取決於人們面對的是獲益的前景還是虧損的前景。一旦生存未被保障,決策者更願意冒險,因此前景理論與戰爭決策的關聯度超過與金融決策的關聯度。風險尋求在人類政治生活領域的影響超過在經濟領域。
例:賭徒越輸越下注,因為贏錢回本的欲望越來越強烈;美國在越戰喪生人數越多,越不願意認輸。
4.心理傳記學:以心理動機解釋領導人做出的選擇。
例一:威爾遜的控制欲、不願意妥協的立場以及容不得反對意見的傾向,有助於解釋美國在巴黎和會的強硬立場和隨後未能參加威爾遜自己組建的國聯行為。而這些傾向行為的根源在於,威爾遜在孩提時代受虐於父親專橫行為的痛苦經歷。
例二:阿道夫·希特勒試圖補償自我憎恨、性挫敗的欲望而執著於帝國擴張和種族屠殺。
例三:美國情報部門經常編寫外國領導人的心理傳略,旨在更好預測這些領導人的行為。
六、層次分析法的案例應用:
(一)一戰的起源
1.僵硬的兩極體系(國際體系的結構特徵);
2.危機不穩定的軍事計劃和軍事學說(國內軍事文化的產物,德國最為典型);
3.主要領導人犯下嚴重的判斷錯誤(心理因素)。
問題:從外到內分析?從內到外分析?哪個變量最為重要?如何篩選變量?
(二)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可能解釋
國際體系層次:
1.聯合國譴責伊拉克的決議必須得到執行以便維持聯合國的合法性;
2.單極國際體系尤其能夠對體系穩定面臨的威脅作出回應,美國對伊拉克的入侵是這種體系獨特性的一種顯示;
3.進行人道主義幹預——驅逐邪惡領導人和建立民主政權——是國際道德必要性使然。
國家層次:
1.美國必須保護它的國家安全,而伊拉克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威脅著美國安全;
2.在阿富汗將塔利班政權趕下臺只是反恐戰爭第一步,伊拉克作為恐怖主義支持者是第二個打擊目標;
3.美國必須確保穩定的石油供給(伊儲量世界第二)
4.美國防止支持恐怖主義國家或恐怖主義團體獲得毀滅性武器。
5.在該地區建立一個進步的阿拉伯政權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個人層次:
1.薩達姆是個邪惡領袖,他對自己的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並挑釁西方;
2.薩達姆是非理性的,否則應該屈服於美英聯盟的強大權力之下;
3.布希及其幕僚2001年就已經把薩達姆和伊拉克列為打擊目標了。
七、對層次分析法的總結性思考
(一)不同層次都有自身的解釋價值,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層次影響
(二)解釋力與解釋範圍成反比
(三)對國際體系、國家、個人三層次的變量,進行重要性排序與之間的互動關係考察,是國際關係理論對自身觀點闡述和進行論戰的重要焦點
(四)國際體系、國家、個人是基本的層次分析視角,在國際關係理論界還有很多種不同的分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