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8日 09: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羅曦
字號內容摘要:自20世紀初建立以來,國際關係學科就一直門派林立、相互競爭、論戰不斷。迄今為止已經歷四次論戰:20世紀20—30年代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論戰、50—60年代的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論戰、7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與新現實主義論戰、90年代的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論戰。這樣的爭辯狀態一方面促成了國際關係學科的成長壯大,從新興走向成熟。但另一方面,範式間的相互隔閡與對立,也阻礙了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其發展瓶頸就表現為現代學術研究越來越與世界政治現實相脫節。範式間互不相容的特徵決定了其彼此之間難以取長補短,削弱了既有國際關係理論對處於變動之中的複雜現實世界的解釋力,也制約著國際關係學科的知識積累與進步,成為國際關係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學術瓶頸。
關鍵詞:國際關係;分析折中主義;論戰;理論範式;解釋;關係學科;研究;現實主義;融合;政治
作者簡介:
自20世紀初建立以來,國際關係學科就一直門派林立、相互競爭、論戰不斷。迄今為止已經歷四次論戰:20世紀20—30年代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論戰、50—60年代的行為主義與傳統主義論戰、7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與新現實主義論戰、90年代的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論戰。每一場論戰都是不同範式間關於理論假定、使用概念與解釋方法的辯論,是對自我「進步」的肯定和對他者「退化」的否定。這樣的爭辯狀態一方面促成了國際關係學科的成長壯大,從新興走向成熟。但另一方面,範式間的相互隔閡與對立,也阻礙了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其發展瓶頸就表現為現代學術研究越來越與世界政治現實相脫節。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魯德拉·希爾(Rudra Sil)和康奈爾大學教授彼得·卡贊斯坦(Peter kazzstein)意識到了這一現象,於2003年共同提出了「分析折中主義」(Analytic Eclecticism)概念,並於2010年出版《超越範式: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分析折中主義》一書,試圖重組並融合國際關係研究三大主流範式——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從而對複雜的國際政治現實提供真實全面的解釋。
前提與背景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國際關係學經歷了從隸屬於歷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子學科成長為一門獨立成熟學科的學術變遷,其間一直深受理論流派論戰或曰「範式之爭」。可以說,國際關係學科中理論流派的範式之爭,自始至終伴隨著該學科的成長與發展。在美國科學家託馬斯·塞繆爾·庫恩(Thomas Sammual Kuhn)看來,「不同的範式之間不存在一種中立的、客觀的、可用於比較兩者優劣的中性語言,兩者間是『不可通約的』」,範式間的爭論即起源於該「不可通約性」。所謂不可通約,由法國哲學家皮埃爾·迪昂(Pierre Duhem)於1954年提出,由於構建不同理論範式時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假定各不相同,那麼這些理論範式中享有的概念、術語、標準也相互不可替換。從具體意義上的概念和術語,到抽象意義上的評估與標準,這種不可通約性隨處可見。
在國際關係研究傳統中,要建立一個理論範式,就必須把某一個領域與其他領域隔離開來。尤其是當國際關係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遭遇危機,或當該學科面臨急劇調整與轉型時,以批判或反思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科學哲學相較於其他以應用為目的的學科而言,更容易被引入到國際關係理論的評估、改進及創新之中。這也是歷次國際關係理論範式辯論後帶來學科躍進式發展的原因所在。
國際關係傳統範式間的「不可通約性」,使得國際關係學的範式研究陷入困境不能自拔。正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羅伯特·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所言:「國際關係領域一直受制於一個錯誤的觀念,即好的學術研究必能被工整地劃歸為互不相容的理論範式。」國際關係各理論流派至此畫地為牢、各自為營,將「無聊的評論、言語的攻擊和幾乎不加掩飾的幸災樂禍」自詡為「學術創新與進步」。範式間互不相容的特徵決定了其彼此之間難以取長補短,削弱了既有國際關係理論對處於變動之中的複雜現實世界的解釋力,也制約著國際關係學科的知識積累與進步,成為國際關係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學術瓶頸。
風格與特徵
2003年,希爾和卡贊斯坦共同提出分析折中主義,為範式間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思路。所謂分析折中主義,指的是試圖辨析、轉化並有選擇地使用不同理論和敘事中的概念、邏輯、機制、解釋等要素的研究方式。通過挖掘不同理論要素間的實質性聯繫和實踐相關性,試圖彌合現有主流理論範式間的對立與鴻溝,解決這些範式本身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不可通約性。
一是問題提出的開放性。提出的研究問題具有反映複雜現象的開放性特徵,而非以改進範式研究或填補範式空白為目的。範式導向研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如有助於創新理論的推陳出新,有助於複雜現象的簡約化與線條化,但由此也帶來不少問題,如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單一」與「簡化」,出現認知偏差與決策失誤。
二是因果機制的多重性。範式研究側重的是現實的某一特殊領域或單一因果機制,如現實主義的權力互動關係、自由主義的制度互動關係與建構主義的觀念互動關係。在本體論假設上,傳統範式研究往往存在「行為體與結構」或是「物質與觀念」之間的分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阿隆·弗利德伯格(Aaron Fridberg)認為,國際政治是由多重因果機制同時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分析折中主義將不會再以本體論的爭論為首要任務,而是試圖構建以解釋一組具體經驗現象為首要目標的「中觀理論」,介於日常研究的具體層次與無所不包的系統化的宏大理論之間,發揮溝通現實問題分析與元理論探索之間的「橋梁」作用。
三是研究成果的實踐性。分析折中主義提倡構建與真實社會「實際對接」的理論和敘事,推動國際關係學術研究的「實用主義轉向」。首先,在實用主義的指導下,分析折中主義反對過於抽象或呆板的基礎性理論,提倡關注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以及社會環境的多樣性,推崇對實踐有用的知識。其次,分析折中主義強調理論知識觀點的調適性與包容性,要根據現實生活的變化做出調整,要不斷推動與其他學科和知識的對話交流。
簡言之,分析折中主義以實用主義為指導原則,以實際問題為研究導向,以範式融合為分析框架,以實踐運用為終極目標,通過明確與真實世界密切相關的開放性問題,將不同理論範式中的因果機制相結合,從而得出能對複雜現實問題更具解釋力的結論。
實踐與運用
分析折中主義的提出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國際關係學科的核心主旨與主要關切應該是國際問題本身,其背後隱藏的理論範式與方法論,歸根結底是解決問題的工具與落腳點,而非問題本身,不能從根本上代替我們對所面對政治問題的實質性探討。只有將理論與現實進行「無縫隙對接」,才代表著國際關係學科的發展方向,才能給國際關係學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實現「對接」的關鍵,就在於實現不同範式間的「融合」,「將社會變化的物質的、制度的和文化的方面融合在一起」。現實主義的權力因素、自由主義的制度因素、建構主義的觀念因素,均可以實現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兩角解釋模型」或「三角解釋模型」以及與解釋模型相應的多種解釋方法。這類分析模式,或許在某種程度上犧牲了理論的簡約性、單一性與規範性,但卻更能接近外部世界的真相,更合理與全面地提供決策建議。
當前國際政治中所有重大問題,如國際層面上的全球化問題、國際體系與秩序轉型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全球治理問題,地區層面上的東北亞(朝鮮核武器)、東南亞(南海領土與主權爭端)、中東(巴以衝突、敘利亞動亂)、南美洲(發展停滯)問題,都可以從範式融合的分析視角來進行闡釋與說理。單一範式的論證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難以還原事物真相。而將權力結構、多邊制度和觀念認同三個變量進行整合,或許可以為問題的形成與解決帶來新的啟示。如東北亞地區安全機制的缺失既源於相關各方的利益分歧,亦源於其彼此間對自我與他者身份認同的缺失,而這種認同又是需要通過機制化的交往來奠定的。而美朝之間身份認同的錯位與落差,更進一步加劇了雙方對於權力結構落差的認知,繼而影響對各自國家利益的進一步調整。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儘管分析折中主義與範式融合模式似乎更接近複雜現實世界的真相,但也存在著難以逾越的缺陷,即沒有邊界、觀點模糊、方法混亂,等等。正如單一理論範式的「簡約之美」帶來了「解釋乏力」,分析折中主義的「兼容並蓄」也帶來了「結論之惑」。但也許正是由於優越性與局限性相伴相生、相輔相成的特徵,才為國際關係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