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15 | 外交政策分析:具體行為體理論與國際關係理論根基

2021-01-14 北外國關讀書會

      20世紀80年代末,在經歷了一段相對平靜的發展時期後,有兩方面變化開創了FPA研究的新時期:

     第一,冷戰的結束使人們對「具體行為體」(actor-specific)理論產生了新的興趣。這場兩極的(bipolar)、準零和(quasi-zero-sum)的競爭,聚焦於宏觀的約束條件(macro-constraints),相對而言更適合於抽象的、「一般行為體」(actor-general)的分析。此外,由於蘇聯體制的不透明性(opaque),「一般行為體」理論在冷戰時期更為實用。然而,冷戰的結束再次表明,單從體系層面的變量來解釋或預測體系變化是不可行的。我們對事件的直觀理解更多涉及與FPA相關的變量:Gorbachev, Havel, Walesa的個性;Lutheran Church和Green Movement等行為體的活動;軍隊、政黨、官僚機構等國內各角色之間的鬥爭。這使「具體行為體」理論的復興成為必要。

第二,FPA經典研究中一個核心的方法論悖論(methodological paradox)得到了解決。這一悖論曾在FPA的CFP學派中最為明顯。冷戰時期,隨著「一般行為體」理論逐步在IR領域佔據主導地位,IR事實上將「一般行為體」理論的屬性(attributes)內化為所有(all)理論的典型。簡約(parsimony)、抽象(abstraction)、「精巧」(elegance),以及對建立在關於民族國家行為的無時(timeless)、無背景(contextless)概括之上的宏大(grand)、統領性(overarching)理論的追求,被認為是IR理論構建的目標。這種目標導致了對於方法論選擇的偏好,如博弈論(game theory)、理性選擇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ing)、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large-N實證研究(large-N empirics)。然而,將適合於「一般行為體」理論的理想和偏好應用於「具體行為體」理論的嘗試卻是一種失誤。二者在目標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具體行為體」理論是具體的(concrete)、前後關聯的(contextual)、複雜的(complex),簡約的原則並不一定適合「具體行為體」理論。「一般行為體」理論家所偏愛的一些方法,如文本分析(content analysis)、深入的案例研究(in-depth case study)、過程跟蹤(process-tracing)、基於施動者的計算模型(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models)和模擬(simulations)等,也不適合「具體行為體」的研究。「具體行為體」研究的許多變量都是不可量化(nonquantifiable)的,如文化、小團體動態(small group dynamics)、官僚政治等。只有當人們開始承認並接受FPA的理論發展和方法論偏好不同於當代主流的IR時,FPA研究才能取得新的進展。


      隨著人們對「一般行為體」和「具體行為體」理論的差異和互補性有了進一步認識,FPA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了蓬勃的發展。當今FPA中最活躍的理論發展領域有:決策(decision making)、領導人個性特徵(leader characteristics)、文化與身份(culture and identity)、方法論(methodology)以及整合(integration)


決策的理論發展


1.IR中人類施動者的意義建構與情境設定


  作為IR中必要的微觀基礎(microfoundational)理論工作的核心,外交政策中存在著一些關於人類施動者(human agents)的情境解釋(situational interpretation)和問題陳述(problem representation)的創新研究。年輕一代學者正不斷加入Philip Tetlock, James, Voss, George Breslauer, Donald Sylvan和Charles F. Hermann (Vertzberger, 1990; Breslauer and Tetlock, 1991; Voss Wolfe, Lawrence, and Engler, 1991; Billings and Hermann, 1994)等人的研究中。Sylvan和Voss的《外交政策決策中的問題陳述》(Problem Representation i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Sylvan and Voss, 1998)一書是該類研究的代表,展示了年輕學者在這方面的努力。


     論及個別學者的努力,Boynton關於人類施動者(human agents)因素在解釋外交政策情境(foreign policy situations)方面的長期研究值得關注。例如,在1991年的一篇文章中,Boynton利用國會委員會聽證會的官方記錄,調查委員會成員如何理解當前的事件和政策。通過將聽證會上的問題和回答做一個展開的敘述,Boynton能夠描繪出每個委員會成員的「意思」(meaning)是如何具體化的,以及他們如何試圖與其他成員和正在作證(testifying)的人分享他們的意思。Boynton因此提出了「解釋三重性」(interpretive triple)的概念,以此來理解如何通過合理的解釋(plausible interpretations)來建立事實之間的聯繫,並說明如何賦予解釋以合理的效果(how plausibility is granted to an interpretation),從而確定哪些解釋在聽證會創造的社會情境(social context)下是合理的。

      Purkitt(1998)率先在IR中使用「有聲思維報告」(think aloud protocol, simply 「TAPs」)來了解外交政策的「決策前」(pre-decision)階段發生了什麼。當人們思考外交政策中的一個假設問題時,Purkitt用言語(verbalizations)來詢問他們所用推理(reasoning)的參數(parameters)。她發現推理者的背景(background)確實會影響他們的推理,更重要的是,問題陳述(problem representations)通常是推理者在考慮了兩到四個因素之後做出的。此外,這些問題陳述在做出之後,會相當快地得到「明確」(harden)。

      Alex Mintz和他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決策委員會(decision board)平臺,用於檢驗信息獲取(information acquisition)、備選方案評估(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s)和決策者的選擇(choice by decision makers)。Mintz、Geva、Redd和Carnes(1997)使用實驗(experimental)的方法創建了一個微機接口(computer interface)來將決策委員會實例化(instantiate)。計算機追蹤決策者如何從決策委員會獲取信息,例如,決策者以何種順序(sequence)獲取各種備選方案的信息。Mintz和他的團隊展示了一種兩步的決策過程:在第一步中,可能會導致嚴重政治損失的替代方案將被剔除;在第二步中,剩餘的替代方案在相互比較中進行分析。Mintz(2004)認為,這種多元啟發式(poliheuristic)方法可以協調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與更為主流的預期效用方法(expected utility approaches)。Mintz(2003)和他的團隊還對實際的外交決策進行了一些案例研究,以增強其實驗效果。


2.賦予IR中的行為者意義,使其說服他者和擴散自身;相互競爭的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性分析(Persuasion and Diffusion Undertaken by Framing/Meaning Entrepreneurs within IR;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ng Entrepreneurs)


   在外交政策中,一旦人類施動者(human agents)開始進行問題陳述(problem representation),那麼只有當這些陳述(representations)作為國家行動的適當基礎(appropriate basis)得到其他人的一致確認時,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才能隨之而來。為此目的,必須擴散其陳述,然後是在社會背景(social context)下的說服和對說服力的競爭。「行動者」(entrepreneurs)由此被賦予意義,從而可以作為「施動者」(agents)進行研究。

      例如,Lotz(1997)圍繞「美國人是如何默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這一問題開展了調查研究。畢竟,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與加拿大不同,墨西哥是一種「外來」(foreign)的存在。從習慣上,把美國的經濟命運與這樣一種外來文化聯繫起來,既不可能也不可取。事實上,美國輿論在這個問題上分歧很大,一大部分人對此難以抉擇。Lotz認為1993年的Gore–Perot辯論對美國決策集團(bloc)的動搖作用非常關鍵,因此他對這場辯論的修辭(rhetoric)進行了分析,以展示Gore和Perot如何運用不同版本的美國國家認同(American national identity)(Lotz稱之為「myth」,即「神話」)。Gore成功地超越了Perot,重鑄了美國國家認同中的美國夢(American Dream),使NAFTA看起來是它的自然延伸(extension)。這種漫無邊際的策略(discursive maneuver)產生了真正的實證效應,促使NAFTA得到了通過。

     Grove和Carter(1999)通過研究Gerry Adams的說服(persuasion)嘗試與John Hume的說服嘗試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這一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John Hume試圖影響他們在北愛爾蘭的同胞,以回應衝突第三方的倡議。Grove和Carter通過比較兩人的競爭話語(rival discourse),分析出兩人和其各自背後團隊可能的視野(horizons of possibility),以及由此導致的分歧。Grove和Carter甚至進一步認為,在北愛爾蘭衝突中,第三方(美國)的壓力和影響力能否成功發揮作用,可能取決於Hume和Adams之間的內部辯論狀態。

      Sylvan、Majeski和Milliken(1991)研究了美國國家安全機構在越南戰爭期間的大量書面材料。他們質疑了這些材料中的戰爭政策建議:一份聲明(statement)何時成為了「合法」建議(bona fide recommendation),以至引起其他施動者(agents)的關注?這種聲明如何與建議(recommendations)和反建議(counter-recommendations)的流動(flow)相吻合?說服(persuasion)是如何進行的?為了回答這樣的問題,Sylvan等人用示意圖標出這些建議的流動路徑。

    在這方面還需要提到ICON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Negotiation Simulation),這是馬裡蘭大學的一項長期研究項目(ICONS, 2004)。雖然該項目是針對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基於網絡的(web-based)外交政策談判或危機情景模擬,但也可以用來研究說服(persuasion)是如何發生的。該模擬以網絡會議的形式進行,交換公共和個人信息,並以對提議的最後表決結束。


3.人類施動者在IR中的變化與啟示


    Levy(1994)力圖將「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引入IR理論,為此提供了有用的綜述(overview)。在這裡,我只強調解決這一問題的兩項努力。

    Bonham、Sergeev和Parshin(1997)利用Bonham的認知映射技術(cognitive mapping),發現1963年《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Partial Test Ban Treaty)談判期間Kennedy和Khruschev頭腦中出現的新認知結構(new knowledge structures)。這些新的認知結構改善了相互理解,使兩人之間的互動有了更大的自釋性(reflexivity)。作者認為,這種「共同的現實構建過程」(shared reality-building process)可能是兩個對手成功談判的先決條件。

    Chafetz、Abramson和Grillot(1997)使用國家角色概念(national role conception,simply 「NRC」)分析,來跟蹤身份隨時間的變化。這是對NRC的創造性使用,因為NRC通常用於解釋國家行為在時間變化中的持續,而不是變化。他們對烏克蘭進行了案例研究,在烏克蘭成立最初幾年的動蕩時期裡,烏克蘭被要求放棄其核武器。對此,烏克蘭首先是拒絕,隨後幾年便默許了。Chafetz等人通過追蹤烏克蘭高級官員的聲明,發現隨著外交決策的變化,烏克蘭的NRC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Chafetz等人由此證實,人們做出的決策會依賴於其他人而變化(who was making what statements that were then built upon by others)。


4.在團體中互動的人類施動者研究


      個體施動者的施動性(agency)是如何通過與小團體中其他施動者相互作用而轉化的,這一研究在FPA中有著悠久而卓著的歷史,以Janis(1982)的研究最為典型。不過一些新近的研究也不乏細緻和深刻。《超越團體迷思》(Beyond Groupthink)(’t Hart, Stern, and Sundelius, 1997; but see also Herek et al., 1987, 1989; McCauley, 1989; Ripley, 1989; Stewart, Hermann 『T Hart, and Hermann, 1989, 1990; Gaenslen, 1992), Beasley (1998:109)一書中,學者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將團體視為決策者互動的複雜論壇(forum),並開始將我們對個人(individuals)的認識和判斷應用於集體層面(collective level)」,直接解決了團體研究中固有的聚集性問題(aggregation problem)。書中總結了六個聚集原則(aggregation principles),並在針對1938年英國內閣會議的案例研究中,實證檢驗了每一種方法的使用程度。這些原則包括簡單性(simplicity)、單一表述修飾(single representation embellishment)、派系性(factionalism)、共同分解(common decomposition)、共同選擇(common alternatives)和專業知識(expertise)。     

         Sylvan和Haddad(1998)研究了團體環境(group environments)如何調節個體認知(individual cognition)。他們利用一個實驗模型,針對一小群正在討論某個外交政策問題並試圖就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做出決定的人展開研究。研究發現,這樣的小團體試圖為正在發生的事情創造一個共同的「故事」(coauthored 「story」)。然後,合著的結果(coauthorship)允許集體做出行動決定。圍繞著這個「故事」的創作的團體互動(group interaction),不時會有敵對的故事情節(story lines)碰撞的時刻。社會中衝突的消解(working-through)可以追溯至參與者考慮Sylvan和Haddad所說的「視情況而定」(it depends)的艱難時刻。當一個參與者說,「這取決於……(我們的意思,我們想做什麼,等等)」時,整個團隊必須通過說服和分析,努力回到一個一致的故事情節(consistent story lines)。

       新近關於官僚或組織機構對外交政策影響的研究採用了以施動者為導向的(agent-oriented)觀點來解釋制度創新的來源(Drezner,2000)或外交輔助機構(foreign aid bureaucracies)政策產出的變化 (Van Belle, Rioux, and Potter, 2004)。


5.關於領導人個性特徵的理論發展

領導人評估框架

    領導人評估模式不斷經歷著修訂和完善(Hermann, 2003; Post, 2003a, b; Renshon, 2003; Weintraub, 2003; Winter, 2003)。研究者可以通過運用不同類型的解釋框架(explanatory frameworks)來理解同一個領導人,從而對這些框架的相對優勢和劣勢進行明確的比較( Winter, Hermann, Weintraub, and Walker, 1991; Singer and Hudson, 1992; Snare, 1992; Post, 2003a)。Margaret G.Hermann在過去十年的研究裡,對框架進行了重新設計,更加強調領導人對新信息的開放性(openness to new information)和對限制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constraints)。Hermann結合對領導人是否更多地受到外部或內部力量激勵的評估,現在已經構建了一個更系統的評估領導人外交政策取向的工具。不僅Hermann的框架,Walter Weintraub、Richard Herrmann的框架,以及Stephen Walker和Michael Young開發的「行為密碼變體」(operational code variant),都已經通過使用ProfilerPlus實現了自動化(Young,2004)。可以說,近年來,技術的發展使「行為密碼分析」(operational code analysis)再度興起(Young and Schafer, 1998; Marfleet, 2000)。在更加定性(qualitative)的領導人評估方法方面,Post(2003b)擴展並闡釋了他的「記憶方法」(technique of anamnesis),提出了一種政治心理傳記的形式。

新領域:神經科學、情感和化身

  作為第一大新領域的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將深刻改變人類決策理論,對FPA產生重要影響。此外,作為第二大理論前沿的情感(emotions/affect)及其在決策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迄今為止,關於情感影響在IR中作用的研究很少(Crawford, 2000; Cottam and McCoy, 1998)。但其他學科的重要新發現,如Daniel Gilbert所描述的「錯誤想法」(miswanting),George Lowenstein所指出的「共情鴻溝」(empathy gap),或以Richard Thaler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學派(behavior economics school)的新發現,都指出了情感的強大作用(Gertner,2003)。第三個新的研究領域涉及才智(intellect)和認知(cognition)的化身(embodiment)問題:除了情感,身體(body)對於我們的推理有什麼影響?除了關於疼痛(pain)和疾病(illness)對決策影響的新發現外,新近關於個體和基因決定「幸福設定值」(happiness setpoint)的假設,也可能對FPA研究有影響(Schwartz,2004)。

 

6.關於文化、身份和社會團體的理論發展

國內施動者對國家角色概念認同的建構

     Holsti(1970)提出的國家角色概念(NRC)研究仍然是解決國家認同形成(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問題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Walker, 1987)。Holsti特別將NRC與人類施動者(human agency)聯繫起來,將個人對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表達(articulations)作為NRC的衡量標準。Banerjee(1991, 1997)使用折衷的方法(eclectic methods),如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過程跟蹤(process-tracing)和計算機模擬(computational modeling),追溯了衝突中身份認同的起源和演變。例如,Banerjee微量了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作為個體施動者的國家認同,得出結論:兩國公民的國家認同,是由Jinnah和Nehru為他們的追隨者建立的(constructed by them for their followers)。

     除了Glenn Chafetz對NRC的理論研究外,Breuning(1997, 1998)還通過實證研究論證了NRC的差異如何導致不同機構的創建(institutions),以及物質條件上(materially)非常相似的國家為何制定不同政策。我們只要將Breuning對NRC實操化(operationalization)的研究(individual discourse)同Holsti、Banerjee和Chafetz的理論研究相結合,便可直通人類施動者(human agency)這一理論設定。


視界/範本分析

     Hudson(1999)試圖通過探索文化中存在的想像視界(horizon of imagination)來解決意義的建構(construction of meaning)和外交政策的表現(repres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她假設了幾個外交政策情景(scenarios),概述了國家之間可能作出的多種反應,然後詢問了三個國家的普通公民,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會怎麼做,以及他們認為其他國家會怎麼做。對於大多數情景,可以在每種文化中識別出不同的視界呈現(horizon visualization)模式。在兩個案例中,被調查者甚至能夠想像出研究者無法想像的反應。看來,對「我們是誰」(who we are)的理解與對「我們在做什麼」(what it is we do)的理解是分不開的,而新的外交政策情境(situations)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想像在這種情況下會做什麼來理解。這項研究與IR中「擬劇理論」(dramaturgical approach)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有許多共同點 (see, e.g., Etheredge, 1992)。


社會團體的影響

社會團體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研究已初具方向(Skidmore and Hudson, 1993)。例如,Van Belle(1993)(see also Bueno de Mesquida and Lalman, 1992 for another example)創新性地將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和博弈論(game theory)與FPA結合起來,對具有跨國家適用性(be cross-national in its applicability)的國內政治要求(imperatives)形成理論上的理解(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Kaarbo(1993,1994)考察了在多黨制國家實行聯合政府統治(coalition government rule)的困難性。她的研究有些獨特,因為對立法談判(legislative bargaining)的研究(與對更廣泛的國內政治要求和反對意見的研究相比),通常缺乏跨國家適用性(cross-national applicability)。Joe D. Hagan在概念層次極富創新性的研究值得特別注意。Hagan(1993)編輯了一個關於「政治體制」(political regimes)分裂(fragmentation)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大型資料庫,特別提到了行政/立法結構(executive/legislative structures)。這套資料庫包含10年內為38個國家制定的94項制度。他的目的是探討政治反對意見對外交政策選擇的影響。在這方面,Hagan的工作也可以被視為研究更廣泛的國內反對(domestic opposition)問題的一部分。Hagan通過綜合統計分析得出結論:一個政權的內部分裂對外交政策行為的影響遠遠小於軍事或政黨對該政權的反對。

政體的廣泛差異會導致民族國家外交政策的明顯差異嗎?20世紀90年代,「民主和平」(democratic peace)現象被認為是這種聯繫的一個例子(Russett, 1993a, b)。對於FPA和IR來說,這是一個有趣的橋接問題(bridging question)。為什麼民主國家不互相爭鬥?在這裡,我們發現更多的抽象戰爭理論家 (Merritt and Zimes, 1991; Morgan, 1992; Bremer, 1993; Dixon, 1993; Ray, 1993; Maoz and Russett, 1993; Russett, 1993a, b;) 正在與一個問題進行角力,這個問題將他們引入FPA領域,與FPA學者進行對話(Hagan, 1994; Hermann and Kegley, 1995)。

       媒體對外交政策也具有強大影響。在密集的媒體報導和西方大國參與複雜的人道主義危機(humanitarian emergencies)的明顯聯繫 (the so-called CNN-effect; Livingston, 1997)的推動下,人們越來越努力將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理論觀點與新聞媒體在外交決策中的作用結合起來。這既涉及外交政策行為者之間的信息中介流動(mediated flow of information)(Final and Lord, 2000; Jakobsen, 2000; Van Belle, 2000)所導致的政策效應(policy effects),也涉及媒體影響外交政策決策的國內政治背景(domestic political context)的方式 (Brody, 1991; Bennett and Paletz, 1994; Powlick, 1995; Van Belle et al., 2004)。


7.創新FPA方法的發展


自動化內容分析(automated content analysis)的技術創新,正在徹底改變FPA中的領導人評估(leader assessment)這一研究領域。還有其他方法論上的進步也值得注意。與ProfilerPlus並行的一項技術進步是由堪薩斯大學堪薩斯事件數據系統(KEDS)項目牽頭的事件數據的機器編碼(machine coding for events data)。KEDS向一個經過改進的WEIS(世界事件/互動調查)方案指定編碼(code to),並積累了一個龐大的事件資料庫,該資料庫吸收了地區和國際上的新聞報導(Schrodt,1995)。

      微機接口(computer interface)有助於人們進行比以前更詳細的決策過程跟蹤。如上所述,多元啟發式(poliheuristic)理論研究團隊的決策委員會(decision board)平臺已經能夠使用這項新技術來觀察以前無法觀察到的情況,即使在實驗環境(experimental setting)中也是如此(Mintz,1997)。此外,文本建模(text modeling)和基於施動者的計算模型(agent-based computational models)也正在探索當中(Alker, Duffy, Hurwitz and Mallery 1991; Mallery, 1991; Mefford, 1991; Taber, 1997; Hammond and Axelrod, forthcoming)。

其他形式的方法論也即將到來。例如,Hudson、Schrodt和Whitmer(2004)試圖開發一種方法論,以揭示外交政策行為中由施動者制定的規則(agent-formulated rules)。由於注意到標準的統計數學模型只對一小部分簡化的社會現實有用,他們的工作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上:人類的大腦歷經極其漫長的進化(evolved over eons),在喧鬧複雜的社會互動時間流(time streams of social interaction)中識別出基於規則的施動性(rule-based agency)。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人們就有可能以一種更規範的方式利用這些能力來創建新式識別方法(new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ologies),這對FPA研究人員來說具有重要價值。這種方法將不依賴於量化(quantification),因此適合於任何測量精度水平(level of measurement precision)上變量(variables)的使用,包括定性因素(qualitative factors)。此外,這種方法將能夠捕捉外交政策行為中固有的施動性(agency)。


8.整合理論的發展


進行整合的方法之一是在一個分析層次上考察變化(change)對不同層次現象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中期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是考察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的急劇變化在民族國家外交政策方面的影響。Hermann在1990年的國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主席演講中呼籲FPA和IR同時考慮這個問題。整合(integration)在FPA中可謂意義重大。

      試圖通過人類決策者的交集(intersection)來整合物質和觀念因素的理論是極為罕見的。部分是因為,這種整合性質的工作需要國家/區域的專業知識(country- or area-expertise)(Rose,1998)。然而,至少有一個整合性的FPA項目(integrative FPA project)試圖「炮打月球」:整合所有層次的理論,並利用國家/區域的專業知識。這便是CREON 2項目的努力。

       CREON 2設想了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國際體系和國家社會的制約和維持因素(constraining and enabling elements),加上對現有形勢(situation at hand)的分析,將通過一個稱為「最終決策單元」(ultimate decision unit)的理論組成部分來進行。在這個最終決策單元中,人們會發現理論集群(theoretical clusters)大致與FPA的三個基本研究傳統所提出的假設相對應:個體決策者的個性(personality of individual decision makers)、組織設置(organizational setting)、團體間的談判(bargaining among groups)等等。這一總體模式(overall model)在適用於任何離散狀況(discrete situation)之前,都需要國家專家(country experts)的投入(inputs)。由於主要研究人員本身不是國家專家,他們與IR研究人員進行了學術合作,在IR理論的徹底整合(radical integration of IR theory)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同時在理論事業(theoretical enterprise)的中心問題上,保留了一種人類施動性(human agency)的解釋。不知道我們是否會在IR理論中再次看到類似的現象。

相關焦點

  • 國際關係理論的層次分析方法
    >社會:決策者統治並生活的社會互動:決策者所屬國家與其他國際行為體的互動體系:體系單位+體系結構三、層次分析的作用及其問題作用:區分理論的自變量,為理論整理提供框架。例:蘇聯布爾什維克1917年奪權後,託洛斯基推行革命外交,但卻受到體系制約,於1922年與德國籤署《拉巴洛條約》,繼而,史達林與希特勒德國結盟。蘇聯變得與國際體系其他行為體沒有什麼不同。(二)國際體系中國家間的權力分布狀況,有助於預測國家行為。
  • 二戰後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流派
    本文嘗試把二戰後的國際關係理論分為六個「流派」加以梳理;雖然批判理論、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後實證主義等也比較活躍,但由於不是主流,本文從略。  現實主義。現實主義是最古老的國際流派。它假定人性本惡,國家是自利、單一和最重要的國際關係行為體。國際關係的基本特點是無政府狀態。國家追求相對收益而不是絕對收益。
  • 餘瀟楓 章雅荻:和合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
    本文從和合主義形成的歷史脈絡、理論建構、創造運用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闡明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範式是什麼,進而確認和合主義如何既吸收整合了已有的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精華,又充分呈現了中國對國際關係理論的獨特思考與中國智慧的歷史傳承,還凸顯了其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核心所具有的價值內涵與世界意義。
  • 文科考研輔導叢書《國際關係理論》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不過,這種權力地位對外交政策的影響以國家領導人的作用為媒介,即領導人如何認識國家權力地位以及對資源的支配程度如何。 現實主義各派的共同點:無政府、權力政治、國家作為主角是理性行為體。現實主義的精髓: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的( anarchic);在這個以無政府為特徵的體系中,主要的行為體(major actors)是作為整體單位的國家(states);權力是理解國際關係的關鍵;國家是理性的行為者。 4.
  • 【理論研究】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和跨大西洋安全機制|國政學人
    安全研究包含廣泛的議題,從核擴散、核威懾、軍民關係、戰略文化、種族衝突、流行病與國家安全、民主政治、外交決策到定性與多方法研究的發展。根據2018年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其2018年的影響因子為1.706,在91種國際關係類期刊中排名第30。
  • 作為外交政策的軟平衡戰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對日戰略評析
    2012年至2016年間,他曾任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客座教授,教授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政策、以色列外交與安全政策等課程。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美國大戰略的變化性和延續性。該期刊旨在以比較或具體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外交政策決策的過程、效果、原因或結果,2019年影響因子為1.012。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歐洲的思想文化潮流不僅對美國的新現實主義理論提出了批判,而且有利於推進全球治理體制的建立。全球和地區治理中的多邊主義有兩種:威斯特伐利亞範式內的國際多邊合作和正式與非正式的社會行為體參與的「超越國家的治理」,後者對權力與主權概念提出了質疑。中國的快速發展和歐洲的和平統一是具有歷史和哲學意義的事件,二者越來越多地承擔著作為全球治理主要行為體的政治和經濟責任。
  • 【光明網專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不斷完善對外戰略的整體規劃和設計,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中國外交推向了大提升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代。不斷展開符合時代發展的外交理論創新外交理論建設和理論指導是外交工作開展的方向標。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顯著發展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一方面,中國學者的努力表明非西方國際關係學界的原創性知識生產是完全可能的;另一方面,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建構也呼應了全球國際關係學倡議,成為了全球國際關係理論大廈鮮明亮麗的組成部分。顯然,全球國際關係學需要中國國際關係理論,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也需要全球國際關係學這個大平臺。本文試圖對這樣一個有學術意義的學科圖景加以描述和分析。
  • 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體系
    關鍵詞:大國外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關係;全球;共同體;習近平;首腦外交;中國外交;理念;合作 作者簡介: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 加強國際關係「信號」研究
    2017年3月,中央編譯出版社「政治心理學經典譯叢」推出了當代國際政治心理學家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的開山之作——《信號與欺騙:國際關係中的形象邏輯》。此書是政治心理學、戰略互動、國際關係和國際形象等諸多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不過,不少國內學者更願意把「外交哲學」定義得更為中性,更傾向於從思想、信念、國家觀和世界觀等要素進行表述。還有一些中國學者直接把中國的外交哲學投射進外交實踐中進行思辨性分析。除此之外,因系統論被廣泛應用於國際關係理論中,在外交哲學研究方法上出現了體系論與還原主義相互結合的分析框架,特別是新古典現實主義的興起,彌補了新現實主義和傳統現實主義理論在分析國家對外政策上的不足。
  • 理察·內德·勒博:對國際關係理論的再思考(4)
    其中《戰爭與和平之間》(1981)、《政治的悲劇想像》(2003)、《國際關係的文化理論》(2008)等專著已經成為國際關係領域的經典著作。如今70多歲高齡之際,勒博教授仍然筆耕不輟,近年來以每年兩本專著的速度發表其研究成果。本文是勒博教授即將出版的反思國際關係理論的新著裡的第一章,扼要闡述了他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看法。IPP評論特別組織將其翻譯發表,分四篇連載,以饗讀者。今天刊發的是終結篇。
  • 史蒂芬·沃爾特:現實主義理論與冷戰後的美國大戰略
    Walt),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事務教授,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代表學者。他在防禦性現實主義理論,並提出了結盟理論中著名的「威脅制衡」理論。最後,作者批評川普總統缺乏施行「離岸平衡」戰略所必需的知識、能力和品格,而他現行的對外戰略將會嚴重削弱美國的國際地位。   主要內容   作者首先提出,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國家對外政策。
  • 2022年國際關係學院831國際政治專業綜合考研真題——才聰考研
    3新古典現實主義[上海外國語大學2019年研]答:新古典現實主義是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流派的分支。新古典現實主義認為,國家外交政策的範圍與雄心,首先取決於它們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特別是它們的相對物質力量。這種相對物質力量確立了國家外交的基本參數。其次,國家政治領導人所作的外交政策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於他們自身對國家相對權力的判斷。
  • 繼承與創新:沃爾茲新現實主義理論定位再探討
    一  大多數美國國際關係學入門教材在介紹古典現實主義理論(或思想)的時候會提到「現實主義假定國家是理性行為體」,它被認為是古典現實主義的核心假定。所謂古典現實主義者就是那些善於做成本—收益分析、將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決策者。
  • 國際政治專業是什麼 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國際政治專業是研究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行為體的跨國互動關係,並進而主要從政治的視角研究影響這種互動關係的一切因素的學科。國際政治學是圍繞權力、利益和安全來認識和研究國際社會演變和發展規律,主要是解釋國際政治行為體間相互的政治的作用及其演變的一般規律。
  • 《公共外交概論》介紹
    本書在吸收、借鑑和提煉西方公共外交學發展的基礎上,對公共外交學的學科基礎和理論體系進行了大膽的構建,提出了涵蓋理論分析、歷史分析、戰略規劃、策略實施、模式比較和未來趨勢等諸多環節構成的公共外交分析框架,是一本具有一定前沿性和理論洞察力的著作。本書既可作為國內高等院校政治學、國際關係、外交學、新聞和傳播學、公共關係等相關專業的專業教材,也可供相關科研人員和有關部門工作人員閱讀參考。
  • 國際關係中的汙名與汙名化
    汙名一旦形成,會對汙名客體產生消極影響,甚至可為施汙國針對受汙國採取排斥性或攻擊性的政策賦予理由,因此汙名化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政治策略。對國際關係中汙名的概念及其生成機理進行學理化研究,不僅有助於豐富和發展國際關係理論,而且也是新時代中國塑造國際形象、增強國際話語權的迫切需求。
  • 陳志瑞教授主講「國際關係論文的選題與寫作」
    外交學院教授、《外交評論》執行主編陳志瑞向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的近30名博士生做了題為「國際關係論文的選題與寫作」的演講。講座由復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政治系朱傑進副教授主持。陳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我國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過程。新中國的國際關係學大致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復旦大學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一道率先從不同領域開始國際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