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年都有幾百萬的本科畢業生走上考研的道路,而且從歷年趨勢來看,每年的報考人數的增速都在擴大,為何會有如此多的同學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樣的行為呢?
根據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是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本科大學生追求考研,尤其是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依舊選擇考研這條路,那麼在某種程度上也一定是為了一些「私利」。
但是「經濟人」假設理論也受到了很多學者的批評,而且用在考研這件事上確實也不太合適,可是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這件事上來看,同學們選擇的背後一定是有某種動機的,根據動機理論,「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並維持人的行為的內部喚醒狀態,主要表現為追求某種目標的主觀願望或意向」。很明顯,「目標」就是指成功地考上研;「主觀願望或意向」就是指做出考研的選擇;這個「一定方式」就是同學們的需求。
簡單點說,大學生畢業後進行考研就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下面我們就用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本科大學生們的考研動機。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學者亞布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提出的,為了講清楚人們的行為動機(需求),他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他的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論點:一是人們的行為是取決於自己已經得到了什麼,只有那些還沒有滿足的需要才能引起人們的行為、成為動機;二是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有輕重緩急之分,只有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之後,才會存在高層次的需要。
雖然需求層次理論還存在很多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該理論在實際生活中是得到了廣泛應用的。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我們能夠得到兩個結論,也是文章的假設前提:一是每一個本科畢業生都是存在需求的,而且需求是分層次的;二是這些需求是能夠成為動機並使這些畢業生發生行為的。
從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本科生的考研動機
上文提到,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簡單的分為五個層次,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待,不是那麼的嚴謹,因為這些需要並不是這麼的層次分明,有可能會兩個層次的需要同時存在,也有可能先後順序不是這麼明顯。但是它的理論邏輯確實是符合我們日常實際的,下面將從低到高分別討論這些需要是如何轉變為考研同學的考研動機的。
(1)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最低層次的需求是生理的需要,是指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的需要,主要包括衣、食、住、行、醫藥等方面,是生存的基本條件。眾所周知的是,2020年我國將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所以基本的生存條件是人人都可以滿足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沒有這個層次的需求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了,而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於生活質量的追求是更強烈的。衣可以是更為高檔的衣、食可以是更健康和美味的食物、住也是有城市和城鎮之分、出行也可以追求更好的交通工具。這些都是對於生活質量的渴望和需求,而生活質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取決於自己的薪酬和收入。
因此為了獲得更好、更高的薪酬,大多數的本科畢業生選擇了考研,將考研作為自己的人生跳躍的臺階。
(2)前面我們有講過,由於時代的發展,需求層次理論並不能完美地詮釋如今人們的動機,例如第二層次的安全的需求。根據我國的國情來看,安全的需求更多的是由國家和政府部門提供保障,因為這個層次的需求很難成為動機並引起人們的行為,所以這裡直接跨過這個層次。
需求理論中第三個層次的需求是感情和歸屬的需求,主要包括友誼、愛情、歸屬感等等,人是社會人,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個體,我們的基本活動也都具備三個特點,分別是目的性、依存性、知識性。所以感情和歸屬的需要,一直都是我們進行的社會活動的動機和目的之一。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層次的需求似乎與大學生選擇考研的行為沒有直接聯繫,但其實是有內在聯繫的,從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屬於處在中間的過渡層,是從物質過渡到精神層面。大學生是屬於高層次的受教育者,他們的思想和追求也是屬於高層次的。那麼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對友情還是愛情,亦或者歸屬感都有著更高層次的要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那麼他們就必須通過努力使自己進入到特定的圈子裡,很簡單的道理,一個大學生的歸屬感肯定不會是在廚房,那麼考研就成為他們進入特定圈子的途徑。
(3)在需求層次理論中,第四層次的需求是尊重的需要,這類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毫無疑問從第四層次開始就是完完全全的精神層次的需要了,就從自尊和受他人尊重兩個方面來分析:
自尊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心態,自尊心態是怎麼成為考研動機的呢?那是因為作為一個本科畢業生,會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要求,希望和期待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當現實不能夠滿足自己的期待時,就會出於自尊心理去拒絕現實,選擇繼續向上。當前的本科畢業生就業形勢並不是很樂觀,本科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也大不如前了,出於這種心態大部分本科生就會選擇繼續深造,這屬於是考研同學的內在動機。
受他人尊重則是需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權威,因此為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權威,本科畢業生會選擇去考研,通過考試使自己能夠獲得的更多,通過讀研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權威。例如學生通過深造讓自己成為律師或者醫生,富翁通過慈善來爭取名利,乃至使用暴力來證明強悍等等,這些都是因為受尊重的需求未得到滿足,大學生也不例外,這種需求就會轉變為他們考研的動機。
(4)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了,在馬斯洛的認知中,這種需要「就是人希望越變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實現他所能實現的一切欲望」。曾經有過有關大學生選擇考研的內在動機調查,其中有58.3%的同學表示「國家發展需要更高層次的人才,青年大學生理應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也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這表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考研,是希望通過考研開發自己的潛能、證明自己的實力,並且能夠通過這個過程鍛鍊和提升自己,為未來實現自我價值打下基礎。他們把考研、成才、立業以及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與國家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在潛意識裡,這些都是他們選擇考研的動機。
此類同學出於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希望通過深造能夠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然後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這是我們最理想的考研動機了,將這種崇高理想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完美的融合了在一起。
總結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在1943年提出的,在這期間又發展出很多相關的需求理論,都是為了解釋人們的行為、動機、激勵三者之間的關係,這些理論的優劣我們暫且不去評判。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儘管還有很多關於需求層次理論的爭議,但是它依舊被我們廣泛應用於生活中,尤其是在一些職場中。雖然人的需求層次並不能這麼簡單的劃分,但是將近一百年來的檢驗證明,它的理論邏輯仍然是符合我們現代人的行為動機的。
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大學生的考研動機,不能說是完美的,但是看起來也還是很貼切的。只不過通過分析能夠很清楚的看出,將五個層次的需求按照先後順序來進行看待似乎沒有將單個層次需求的優劣按照先後順序來看待更合適。
也就是說,與其說是五個層次的需求分先後的對本科畢業生產生激勵成為他們的考研動機,不如說是這五個方面的需求不分層次共同對本科畢業生的考研行為產生激勵,共同作為他們的考研動機,沒有輕重緩急之分。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待大學生考研的動機,有助於我們理解有關考研的社會現狀,有助於看透「考研大軍」背後存在的邏輯,能夠更直接的解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本科畢業生選擇去踏上考研的道路;從需求的角度看待大學生的考研動機,也有利於考研的同學們了解自己的處境,端正自己的態度,知道自己的努力是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