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格在早年母嬰關係的互動中形成,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母嬰關係是形成人格的核心,母親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母親,也就是不是說必然的是女性的角色,而是提供母親依賴和滿足功能的客體,可以是男性,可以是老人。
2、形成過程是內化的過程,也就是在與外部母親互動的過程中,吸收這個母親的形象,內化成一幅圖像儲存在大腦內,稱之為內部成像,包括了概念及關聯的情感。
3、內部成像包含了不同客體的內容,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幼兒園老師等,由此形成的內部成像會包含相關的內容及情感,如媽媽是什麼樣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勇敢是什麼樣的,果斷是什麼樣的
4、長大後,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會不自覺的選取與內部成像更一致的人、觀點,並且根據原有的內部成像來與現實中的這個人交往,當這個人與想像不同時,會適當的修正原有的內部成像,當與想像差異過大時,內心的隔離就可能產生
5、內部成像是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內部成像形成的過程。哪些重要的人,什麼樣的互動方式,什麼樣的觀念灌輸,影響和形成了眼前的人更重要。知道了過程中的偏差,就可以幫助修正,當然這樣的修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語言上簡單的告知。
6、內部成像形成的過程可以理解為認同的過程,由此治療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重新認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