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客體關係理論下的人際交往互動過程

2021-01-09 馬嶺武生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格在早年母嬰關係的互動中形成,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母嬰關係是形成人格的核心,母親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母親,也就是不是說必然的是女性的角色,而是提供母親依賴和滿足功能的客體,可以是男性,可以是老人。

2、形成過程是內化的過程,也就是在與外部母親互動的過程中,吸收這個母親的形象,內化成一幅圖像儲存在大腦內,稱之為內部成像,包括了概念及關聯的情感。

3、內部成像包含了不同客體的內容,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幼兒園老師等,由此形成的內部成像會包含相關的內容及情感,如媽媽是什麼樣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勇敢是什麼樣的,果斷是什麼樣的

4、長大後,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會不自覺的選取與內部成像更一致的人、觀點,並且根據原有的內部成像來與現實中的這個人交往,當這個人與想像不同時,會適當的修正原有的內部成像,當與想像差異過大時,內心的隔離就可能產生

5、內部成像是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內部成像形成的過程。哪些重要的人,什麼樣的互動方式,什麼樣的觀念灌輸,影響和形成了眼前的人更重要。知道了過程中的偏差,就可以幫助修正,當然這樣的修正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語言上簡單的告知。

6、內部成像形成的過程可以理解為認同的過程,由此治療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重新認同的過程。

相關焦點

  • 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文/小歪講心理圖/素材來源於網絡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認為,研究交往問題在哲學層面必須從相互關係入手,「只有主體之間的關係才能算得上相互關係。」「交往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人;交往行為的手段是以語言為媒介;交往行為的主要形式是主體之間的誠實對話;交往行為的目標是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協調一致;交往行為的原則是必須以公眾認可的社會規範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
  • 王一欣|客體關係理論實踐專題工作坊招募啦~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客體關係是什麼呢?客體關係是指存在於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它形成於生命早期我們與撫養者的互動。被內化後,深刻影響了今後的人生體驗和人際互動。經典精神分析,研究重點是「4-6歲「,客體關係,把研究重點提前到「0-3歲」;通俗地說,是探討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真正意義上,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童年」。基於此建立的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豐富的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客體關係流派的核心人物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五、資料來源一、諮詢過程的理解通過移情反移情關係,促使來訪者在抱持的環境(良好的治療同盟)下達到退行狀態,將自己作為來訪者的自體客體,租借自我功能給來訪者,幫助來訪者重新塑造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以及連結兩者的情感
  • 客體關係理論概論
    與此理論相關的概念被用來以新的方式審視心理病理學( psychopathology,又稱精神病理學),同時也被用來分析心理治療中發生的事情。分析早期童年事件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舉例來說,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preoedipal)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客體關係」指的是什麼?
  • 客體關係理論及運用(一)
    而此等人際關係乃塑造了個體當前與人們之間的互動情形,不論是真實的或幻想的。 客體關係是指存在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 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進而言之,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係型態的關係。例如:過於依賴與過於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複著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2.自我過程,同一性和掌握感在艾裡克森看來,自我是一種心理過程,它綜合了過去和現在的經驗,相對獨立而且強大,可以有意識地控制和引導心理性慾向著合理的方向發展,促使人們建立起自我認同感,獲得對環境的掌握感,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適應性。
  • 【科普】客體關係理論的8個重要專業術語
    8個客體關係理論重要專業術語1.客體(object) 是與主體(subject) 相對應的概念, 指某個體的意願、情感、行為所指向的人。5.客體表象(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 是指客體在個體內部精神世界的反映。個體體驗到的客體與現實環境中的的真實客體往往並不完全吻合。決定個體對該客體的內在感受和現實關係的是這個內在的客體表象。
  • 內在客體關係的世界The World of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
    費爾貝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建立在梅蘭妮·克萊因提供的概念資料基礎之上,特別是她關於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s
  • 物業管理師考試輔導: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人際交往是建立人際關係的途徑,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進而發生共鳴或衝突行為的過程。具體講交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藉助於語言符號(語言文字)和非語言符號(目光、姿勢、聲調、面部表情和動作等)系統,進行溝通、理解和產生相應行為的過程。  交往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人際交往距離」是心理學中指導夫妻、親子、婆媳關係最好的概念
    是什麼影響著親人間的關係?正文:心理學第一門專業課程——《普通心理學》中提到了 「人際交往距離」的概念:人際交往距離是指人與人的交往中,能夠讓個體舒適的空間和心理距離。在西方世界,人們都很尊重人際交往距離,認為隨意的越界是一種粗魯的行為,在普通朋友或陌生人間如是,在家庭成員之間更是如是。德國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的發源地,我有一個關係很好的研究生同學,畢業沒多久去了德國發展,後來嫁給了一個德國人。
  • 人際交往中如何去做,才能讓自己有好人緣好關係
    老師我覺得自己很不善於跟人交往,一直為這些事情覺得很苦惱。楊永龍:你知道人際交往的基本前提嗎?俊凌:應該是相互尊重吧!我也看過您寫的幾篇關於人際交往的文章,我覺的在生活中我已經很尊重別人了,但是總覺得不是特別好。楊永龍:嗯,心情和感受我非常理解。你說我們能掌控、主宰和把握別人嗎?俊凌:不能的。
  • 心理學:人際交往的四大法則幫助你變得越來越好
    在人際交往中,有一些規律是我們必須遵守的,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好,我們的人氣會越來越好。相互作用原理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結論:「人們只會喜歡那些喜歡他們的人。」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同時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如果有的人有一些讓你感到厭惡的習慣,那麼你就不會接近這個人,這個人也不會接近你。我們自然而然地接近我們喜歡和認同的人,反之亦然。
  • 象徵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象徵性互動;理論;理論綜述 象徵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又稱為符號互動理論,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具有象徵性符號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這一理論源起於英國注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傳統,由美國學者布魯默首創。
  • 人際交往的五種思維模式你了解嗎?
    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係均有極大的影響。
  • 客體關係心理學:你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你對待世界的基礎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童年的經歷、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他對待世界的基礎。 大多數人的童年並不完美,每個人都有創傷,在長大以後,談戀愛就會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這是一種強迫性重複,目的是修正童年的錯誤,正所謂戀愛關係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
  • 題集|13 動機功能;自我調控系統;自我概念的功能;舒茨的基本人際...
    能力種類社交能力指個體運用適當交往技巧增進與他人心理關係的能力,如組織管理能力、言語感染力、判斷決策能力。認知能力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指人們操作自己的肢體以完成各項活動的能力,如勞動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都會表現出來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等。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1、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主要應用在對人的讚美上,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可分為五種,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 大學生人際交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大學裡良好的人際關係離不開良好的人際溝通,良好的人際溝通是開啟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一把鑰匙。其實,人與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你尊重別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別人尊重你,你也會更加學會尊重他人,所以,理解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石,這樣才能夠達到彼此相互尊重的目的,才能建立比較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