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客體關係的世界The World of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

2021-02-23 心理學空間網

費爾貝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建立在梅蘭妮·克萊因提供的概念資料基礎之上,特別是她關於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s)內化的客體關係(internalized object relations)的概念。但費爾貝恩對於這些術語的使用以及他對精神的理解與克萊因非常不同。

在克萊因看來,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s)是想像的產物,伴隨著所有的體驗。在兒童的原始思維中,以及在成人始終原始的無意識思維中,由幼兒時的餵養、排便等經驗所產生的投射性和內攝性幻想(projective and introjective fantasies),會不斷產生關於好的內在客體與壞的內在客體、愛與恨、養育與毀滅的幻想。在克萊因看來,內在客體是精神生活天然且必然的特徵;內在的客體關係是思維和體驗的原始形式。

在費爾貝恩看來,健康的養育將導致孩子具有向外的傾向,引領他朝向能夠提供真實接觸和互動的真實的人。費爾貝恩認為克萊因所描述的內在客體是不良養育的結果。如果孩子的依賴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如果無人提供孩子所尋求的肯定性互動,那麼就會發生遠離外部現實、遠離與他人真實互動的病態轉向,而建立幻想的、只屬於自己的幻象(內在客體),個體與之保持幻想的聯繫(內在客體關係)。

在費爾貝恩看來,內在客體並不是(像克萊因所認為的那樣)伴隨所有經驗的必不可少且不可避免的東西,而是補償性地替代了(compensatory substitutes)現實事物,即人際世界中真實的人。

費爾貝恩所描述的內在客體關係的發展過程是粗略不全(sketchy and incomplete)的,但是他的某些概念極具臨床應用價值。

他設想,如果孩子常常不能找到父母,他就會分化出(differentiating)父母對自己響應的方面(好客體)和無響應的方面(令人不滿意的客體)。由於在尋求客體時孩子無法在現實中觸及父母無響應的方面,於是他將其內化(internalizes),幻想父母的這些特徵此時存在於(being)自己內部,是自己的一部分。

這種現象在查爾斯的案例中可以看到。

查爾斯是一名中年男子,因反覆短暫發作的抑鬱和退縮而來接受分析。他的父親很體貼,但同時卻又嚴厲、冷漠、非常苛求。他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很能幹,隨時在他身邊,無憂無慮,是個堅定的樂觀主義者。她總是歡欣喜悅——所以她的綽號叫陽光。

查爾斯在分析中發現,他感到儘管母親的身體就在旁邊,但他從未感到自己能與她有情緒聯繫,他被拒斥在她對一切事物的真實感受之外。他感到母親有一種從未表露的、不可解釋的悲傷。他記起,有幾次他聽到母親在反鎖的臥室裡哭泣;但她很快就出來了,重新掛上陽光般的微笑。他還記起有幾次在半夜醒來,聽到父親在黑暗的起居室中用口琴輕輕吹奏傷感的樂曲。查爾斯會躡手躡腳地下樓,不讓父親發現,在黑暗中靜靜聆聽,悄悄與父親分享這充滿情感的珍貴時刻。

查爾斯的人格沿著與他父母相似的方向發展;他非常積極、負責並且樂觀。經過分析,他開始理解,自己間或出現的抑鬱、感到完全絕望無意義的反常時期,是自己與父母生活的情緒核心的寶貴聯繫,這些是與父母真實、持續的互動無法觸及的東西。令人驚奇的是,他最能感到與他們相連、與他們一體的時候,就是他抑鬱的時候。而當查爾斯真正感到快樂和成功時,他感到與父母的聯繫被割斷了。

在分析中,一個他夢中反覆出現的意象呈現出來:一個沒骨骼的男人,癱軟、悲傷、無助、軟弱。這個意象似乎準確地捕捉到了查爾斯與父母的抑鬱聯結,是沒有骨頭、沒有結構的悲傷,因為與他們情緒的悲哀聯繫受到分裂和壓制,無法談論,無法發展。在他的抑鬱之中保存著未經整合的愛的聯繫的碎片,就像來自古老過去的易碎雕像。

  


相關焦點

  • 客體關係理論概論
    舉例來說,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preoedipal)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客體關係」指的是什麼?所謂的「客體」又是指什麼?客體關係中的「客體」指的是人類。
  • 【科普】客體關係理論的8個重要專業術語
    8個客體關係理論重要專業術語1.客體(object) 是與主體(subject) 相對應的概念, 指某個體的意願、情感、行為所指向的人。2.部分客體(Part object) 初生的嬰兒只能根據他所體驗到的客體的「好」或「壞」來代表這個客體, 此時, 他所體驗到的只是客體的部分特徵, 故稱之為部分客體。
  • 客體關係心理學:你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你對待世界的基礎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童年的經歷、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他對待世界的基礎。 大多數人的童年並不完美,每個人都有創傷,在長大以後,談戀愛就會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這是一種強迫性重複,目的是修正童年的錯誤,正所謂戀愛關係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
  • 客體關係理論及運用(一)
    客體關係是指存在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客體是一個與自體相對應的概念,客體指的是一個被愛著或恨著的人物,地方,東西,或者幻想,包括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外在客體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東西,內在客體指的是心理表象,即與客體有關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覺或記憶。自體也是一種心理表象,指的總是一個內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屬於自己的想法,感覺或幻想。
  • 《客體關係家庭治療》
    作者綜合了各種觀點,以此來支持和發展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家庭治療方法。這本書不僅增加了客體關係家庭治療的教學資源,同時也是家庭治療的精神分析方法的重要代表作。   ◎專家推薦   家庭治療聚焦於家庭現實,精神分析聚焦於內心現實。由於內在焦點的歧異,將家庭治療和精神分析進行整合顯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工作,本書則是這種努力中的一個傑出代表。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促使來訪者在抱持的環境(良好的治療同盟)下達到退行狀態,將自己作為來訪者的自體客體,租借自我功能給來訪者,幫助來訪者重新塑造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以及連結兩者的情感,並給予來訪者一個良好的人際互動模板,以支持性(共情、鏡映等)和解釋性(解釋、心理教育等)的幹預方式幫助來訪者獲得穩定的人格結構(積極的客體關係單位),從而達到人格的成長。
  • 王一欣|客體關係理論實踐專題工作坊招募啦~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客體關係是什麼呢?客體關係是指存在於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它形成於生命早期我們與撫養者的互動。被內化後,深刻影響了今後的人生體驗和人際互動。經典精神分析,研究重點是「4-6歲「,客體關係,把研究重點提前到「0-3歲」;通俗地說,是探討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真正意義上,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童年」。基於此建立的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豐富的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客體關係流派的核心人物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茵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和發展;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於喜歡精神分析的讀者來說,克萊茵的這本著作最值得學習與收藏。
  • 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文/小歪講心理圖/素材來源於網絡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隨著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引入,人們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賦予了主客體關係的意義,並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在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探討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主客體的多種含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概念的模糊混亂;二是在引入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過程中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特殊性;三是沒有區分開主客體關係在一般教育中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區別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An important visit to map out China-U.S. relations for a...
    In view of its impact on either bilateral relations or the world, Trump's current visit could be called "an important visit in a particular period of time".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董德剛:略論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
    二、主體、客體的概念及其多重關係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主體是指在一定社會關係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在多數的哲學辭典和哲學教科書中,這個均可以查到的定義表明,首先,主體是指「人」。世界有了人以後,才有主體與客體的區分。
  • 多喝水,你只需要換個杯子——客體屬性與抓握動作的聯合作用
    做出動作需要複雜的認知加工人們傾向於認為進食量主要取決於食物的口味,生理學和感官研究通常報告食物適口性與食用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有趣的是,僅在沒有競爭性環境影響的情況下才顯示出這種相關性。當我們對客體執行動作時,就會涉及客體承載性(object affordance)。客體承載性的概念最初由吉普森(Gibson)於1979年提出,他認為環境直接給人類提供了一種使我們能夠正確理解環境的可能,是知覺和動作關係研究中逐漸發展出的概念。根據吉普森的觀點,客體動作承載性不僅僅是客體的屬性,這種屬性既與客體有關也與知覺的個體有關。
  • 主客體關係的嬗變與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
    呂逸新、陳紅兵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主客體關係與生態倫理思想直接相關,主客體關係的嬗變必然會帶動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古代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主要是一種一體關係,人對自然採取敬畏的態度,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生態倫理思想是潛在的、自發的。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精神分析理論自20世紀初由弗洛伊德創立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內驅力理論階段客體關係理論階段自體心理學階段在臨床實踐中,客體關係理論得了廣大心理治療師的認同,是目前精分中
  • 簡述客體關係理論下的人際交往互動過程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格在早年母嬰關係的互動中形成,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1、母嬰關係是形成人格的核心,母親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母親,也就是不是說必然的是女性的角色,而是提供母親依賴和滿足功能的客體,可以是男性,可以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