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貝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建立在梅蘭妮·克萊因提供的概念資料基礎之上,特別是她關於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s)和內化的客體關係(internalized object relations)的概念。但費爾貝恩對於這些術語的使用以及他對精神的理解與克萊因非常不同。
在克萊因看來,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s)是想像的產物,伴隨著所有的體驗。在兒童的原始思維中,以及在成人始終原始的無意識思維中,由幼兒時的餵養、排便等經驗所產生的投射性和內攝性幻想(projective and introjective fantasies),會不斷產生關於好的內在客體與壞的內在客體、愛與恨、養育與毀滅的幻想。在克萊因看來,內在客體是精神生活天然且必然的特徵;內在的客體關係是思維和體驗的原始形式。
在費爾貝恩看來,健康的養育將導致孩子具有向外的傾向,引領他朝向能夠提供真實接觸和互動的真實的人。費爾貝恩認為克萊因所描述的內在客體是不良養育的結果。如果孩子的依賴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如果無人提供孩子所尋求的肯定性互動,那麼就會發生遠離外部現實、遠離與他人真實互動的病態轉向,而建立幻想的、只屬於自己的幻象(內在客體),個體與之保持幻想的聯繫(內在客體關係)。
在費爾貝恩看來,內在客體並不是(像克萊因所認為的那樣)伴隨所有經驗的必不可少且不可避免的東西,而是補償性地替代了(compensatory substitutes)現實事物,即人際世界中真實的人。
費爾貝恩所描述的內在客體關係的發展過程是粗略不全(sketchy and incomplete)的,但是他的某些概念極具臨床應用價值。
他設想,如果孩子常常不能找到父母,他就會分化出(differentiating)父母對自己響應的方面(好客體)和無響應的方面(令人不滿意的客體)。由於在尋求客體時孩子無法在現實中觸及父母無響應的方面,於是他將其內化(internalizes),幻想父母的這些特徵此時存在於(being)自己內部,是自己的一部分。
這種現象在查爾斯的案例中可以看到。
查爾斯是一名中年男子,因反覆短暫發作的抑鬱和退縮而來接受分析。他的父親很體貼,但同時卻又嚴厲、冷漠、非常苛求。他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很能幹,隨時在他身邊,無憂無慮,是個堅定的樂觀主義者。她總是歡欣喜悅——所以她的綽號叫陽光。
查爾斯在分析中發現,他感到儘管母親的身體就在旁邊,但他從未感到自己能與她有情緒聯繫,他被拒斥在她對一切事物的真實感受之外。他感到母親有一種從未表露的、不可解釋的悲傷。他記起,有幾次他聽到母親在反鎖的臥室裡哭泣;但她很快就出來了,重新掛上陽光般的微笑。他還記起有幾次在半夜醒來,聽到父親在黑暗的起居室中用口琴輕輕吹奏傷感的樂曲。查爾斯會躡手躡腳地下樓,不讓父親發現,在黑暗中靜靜聆聽,悄悄與父親分享這充滿情感的珍貴時刻。
查爾斯的人格沿著與他父母相似的方向發展;他非常積極、負責並且樂觀。經過分析,他開始理解,自己間或出現的抑鬱、感到完全絕望無意義的反常時期,是自己與父母生活的情緒核心的寶貴聯繫,這些是與父母真實、持續的互動無法觸及的東西。令人驚奇的是,他最能感到與他們相連、與他們一體的時候,就是他抑鬱的時候。而當查爾斯真正感到快樂和成功時,他感到與父母的聯繫被割斷了。
在分析中,一個他夢中反覆出現的意象呈現出來:一個沒骨骼的男人,癱軟、悲傷、無助、軟弱。這個意象似乎準確地捕捉到了查爾斯與父母的抑鬱聯結,是沒有骨頭、沒有結構的悲傷,因為與他們情緒的悲哀聯繫受到分裂和壓制,無法談論,無法發展。在他的抑鬱之中保存著未經整合的愛的聯繫的碎片,就像來自古老過去的易碎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