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2021-01-09 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即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範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構成要素。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隨著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引入,人們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賦予了主客體關係的意義,並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在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探討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主客體的多種含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概念的模糊混亂;二是在引入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過程中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特殊性;三是沒有區分開主客體關係在一般教育中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區別。總的來說,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引入了主客體概念,但並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給出合理的定位。要弄清這一問題,必須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哲學上的主客體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來源

  主客體關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主要源於哲學上的主客體觀。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斷提高,現實中人們對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關係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因而,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認識也應當不斷深化和發展。

  哲學上的主客體觀經歷了一個由本體論到認識論的發展過程。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先前哲學中主客體觀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形成了交往實踐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以往認識論的不同在於,馬克思主義是把現實的「人」作為主體,而且最重要的是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主體是指從事一定的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具有自主性、主觀性、能動性、創造性等基本規定性。客體是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受動性等基本規定性。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中的客體不僅僅指「物」,即自然客體,它還包括社會客體、精神客體、自我客體。人在實踐活動中存在著三種關係: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關係,屬於物質生產活動;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屬於社會交往活動;三是人與自我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都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體。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認為,研究交往問題在哲學層面必須從相互關係入手,「只有主體之間的關係才能算得上相互關係。」「交往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人;交往行為的手段是以語言為媒介;交往行為的主要形式是主體之間的誠實對話;交往行為的目標是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協調一致;交往行為的原則是必須以公眾認可的社會規範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這是對馬克思交往實踐理論的補充,也把主體間性哲學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和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問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這無疑突破了傳統哲學的主客體觀,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理論,一般來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人,都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體,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體關係後,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者視為主體,把受教育者視為客體或有主體性的客體。如今,隨著哲學上主體間性理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認識應當進一步深化,這樣更有利於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本質要求。根據主體間性理論,當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活動視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活動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演變為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受教育者的定位就由「客體」或「主體性的客體」上升為「主體」,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雙主體」結構,其中教育者是主導主體,受教育者是主學主體。那麼,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當作主體,如何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呢?由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客體和主要客體應定位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這也是「雙主體」共同的客體。同時,根據教學相長的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的合作、互動過程中,教育者本身的思想和行為也會獲得改變和發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對客體和次要客體。主體和客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但在實踐中應當相對分開,否則會造成混亂,難以操作,甚至會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關係的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根本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係實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因而,任何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探討都不能脫離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內在關係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認識、教育、改造的對象。受教育者一般處於教育客體的地位。但是,由於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體性的人,都有主觀能動性,所以,也不宜籠統地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劃分為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而只能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具體方面來闡述其所具有的主體或客體的意義。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關係的理論,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探討主要存在單一主客體說、互為主客體說、雙向互動說、主體間性關係等。這些觀點都是運用主客體關係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關係的進一步闡釋,對認識和深化二者之間的關係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不過,運用主客體關係理論闡釋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不能脫離二者的基本關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否則,就不會起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作用。筆者認為,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原理,引入主客體關係需要把握如下原則:

  明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相對而言,雖然處於被認識和改造的主要對象的地位,但並不能只把受教育者當作客體,因為「人」都是主客體的統一體,我們必須超越過去把受教育者當作「客體」或「有主體性的客體」的觀念,承認受教育者自身也是認識和改造自身的主體。這裡所說的「認識和改造自身」,不只是針對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而言的,而且在整個教育過程之中,就應當是主體。同時,過去那種把受教育者全部作為教育客體的觀念也需要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學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對人的一切方面都進行系統的研究。它同其他學科一樣,只能研究人的某一特定領域,這個特定領域就是人們的思想,特別是人們的政治思想。」

  正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主體和客體。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原理告訴我們,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所以,雖然說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是主體間性關係,但主要的主體應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在教育者主導下發揮主體作用,否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而變成單純的自我教育過程或學習過程了。而且,由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體應在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

  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之間的平等合作。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看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合作共育」過程。雖然主體間性關係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上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有平等話語機會,但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由於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暫時存在欠缺、差距,或是與教育者之間存在一定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主體之間的平等話語和溝通交流。因此,教育者要立足於當前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與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先天缺陷」,積極引導,循序漸進,使其擁有真正的平等話語權,從而使主體間的對話形成平等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合作過程,共同完成促進受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目的和任務。

  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重要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教育學的基本準則和規律。雖然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等同於教學中的主客體觀,但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教學上的主客體觀主要是圍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展開的。在我國教育界曾存在教師主體說、學生主體說、雙主體說、互為主客體說、主導主體說等理論。隨著主體間性理論在現代教育學中的引入,人們開始認識到,應把教學活動的主客體關係進一步科學化和系統化。教學活動是一個辨證統一的複雜矛盾運動過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兩項活動同時進行,不能機械地把教與學分成兩個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的身心素質便成為教學活動的客體,而把教育主體和客體連接在一起的教學內容等則成為介體,也可以看作中介客體,但它不是教學的直接客體。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不是前後相繼,而是對立統一、相互融合。新的師生關係不再是單方向的教師教育學生,教師設計活動、學生被動接受,而是一種共同的、互動的、雙向的活動與作用。教學過程應該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通過師生合作、互動,最終實現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質、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任務和目標。

  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係,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給予我們如下啟示:

  一是樹立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的理念。現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主流觀點是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有主體性的客體。現代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已日益重視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地位,這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超越受教育者的客體地位,樹立「雙主體」理念具有重要啟示。

  二是重視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教育學上的各種教學主客體觀的觀點雖然存在一定分歧,但基本上都承認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特別是「主導主體說」的觀點。雖然「主導主體說」強調的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定位在邏輯上不夠對稱,但對教師主導作用的強調,無疑體現了教育的正確方向,這對我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具有本質性的意義。

  三是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內涵的理解。主要是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特殊性。一般來說,哲學上的主客體觀揭示的是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的、普遍性的概念,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層次的主體和客體,它適用於一般認識現象和所有領域;教育學的主客體觀是在哲學主客體觀指導下的第二層次的主體和客體,它與哲學上的主客體觀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又可成為所有教育學科領域的指導,在教育學領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而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觀又勢必要體現其在教育學領域的特殊性,而且應該依據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進行定位。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把受教育者作為客體,而教育學中把教材、教學內容、信息等作為教育客體,也對我們超越把「人」作為教育客體的思路,具有一定啟發。當然,根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特殊性,我們一般把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作為教育介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客體應當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

  參考文獻:

  [1]馬麗,陳玉林.解讀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J].理論界,2009(2).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本文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研究」(項目編號:12YJA71005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區塊鏈技術如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主體、客體、載體、環境、評估等要素構成的教育系統,區塊鏈集體維護的技術機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所有要素節點實現全員參與記錄、維護和共享數據,能夠激發起教育主客體的內在活力;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框架及實現路徑更為系統並動態科學發展,使「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目標更為明確精準,形成各方協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 客體關係理論概論
    與此理論相關的概念被用來以新的方式審視心理病理學( psychopathology,又稱精神病理學),同時也被用來分析心理治療中發生的事情。分析早期童年事件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舉例來說,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preoedipal)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客體關係」指的是什麼?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二、理論基礎以客體關係為主要載體,外加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自體心理學和依戀理論等為輔助理論。驅力理論:以力比多和攻擊性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了驅力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自我心理學:重要強調自我對內驅力的適應和調節佔主要地位,重點研究自我的功能和防禦機制;客體關係:客體關係主要強調早期撫養者的撫養方式對個體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的;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主張三極自體結構
  • 客體關係理論及運用(一)
    客體一詞可與他人互換,客體關係即指人際關係。 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進而言之,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係型態的關係。例如:過於依賴與過於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複著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主客體關係的嬗變與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
    呂逸新、陳紅兵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主客體關係與生態倫理思想直接相關,主客體關係的嬗變必然會帶動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古代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主要是一種一體關係,人對自然採取敬畏的態度,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生態倫理思想是潛在的、自發的。
  • 王一欣|客體關係理論實踐專題工作坊招募啦~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客體關係是什麼呢?客體關係是指存在於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它形成於生命早期我們與撫養者的互動。被內化後,深刻影響了今後的人生體驗和人際互動。經典精神分析,研究重點是「4-6歲「,客體關係,把研究重點提前到「0-3歲」;通俗地說,是探討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真正意義上,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童年」。基於此建立的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豐富的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客體關係流派的核心人物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 【科普】客體關係理論的8個重要專業術語
    8個客體關係理論重要專業術語1.客體(object) 是與主體(subject) 相對應的概念, 指某個體的意願、情感、行為所指向的人。2.部分客體(Part object) 初生的嬰兒只能根據他所體驗到的客體的「好」或「壞」來代表這個客體, 此時, 他所體驗到的只是客體的部分特徵, 故稱之為部分客體。
  • 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文/小歪講心理圖/素材來源於網絡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基本特徵
    原標題: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基本特徵 把黨性與人民性貫穿於思想政治建設全過程,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核心特徵。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貫徹黨的指示,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使命為使命,始終為實現黨的目標而努力。
  •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三題:身份、屬性及其角色強化
    相較於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屬性表現為權威性、意識形態性和超越性,其中,權威性是其身份屬性,意識形態性是其政治屬性,而超越性則是其價值屬性。[6]41這一具有共識性的表述不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也為我們溯本求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提供了理論依據。從這一表述不難發現,思想政治教育是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為維護自身統治而在思想領域開展的一種「實踐理性」,其本質是「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和灌輸。」
  •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傳統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與以文化人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人的實踐系統,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活動。我國有著以文化人的優良傳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要素,內容、方法、載體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關鍵點,也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內核實質的必然路徑。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二)理論缺陷1.艾裡克森在理論立場上調和矛盾的態度削弱了其自我心理學的影響力。2.艾裡克森提出的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的思辨性多於科學性。3.雖然艾裡克森強調社會因素與人格發展的關係,但他仍把本我作為人格的生物學起源,在論述人格發展動力的時候也認為是個體的「同一性」在起作用,實際上他對社會因素的重視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也無法對社會的改革和創新提出切實可操作的建議。C5 客體關係理論(一)基本概念客體關係理論從自我心理學中衍生而來。
  • 《客體關係家庭治療》
    ISBN: 978-7-5100-4851-7   裝    幀:平裝、塑封   開    本:小16開,成書230mm×165mm   定    價:78.00元    作者: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  華盛頓精神科學院院長   譯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武漢市心理醫院主任醫師   ◎編輯推薦   深諳客體關係理論精髓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學術界已達成的共識: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基礎。你不必是一個精神分析師,但你只要在這個領域工作,你就必須有精神動力學(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思考模型。
  • 簡述客體關係理論下的人際交往互動過程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格在早年母嬰關係的互動中形成,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1、母嬰關係是形成人格的核心,母親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母親,也就是不是說必然的是女性的角色,而是提供母親依賴和滿足功能的客體,可以是男性,可以是老人。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本書首次從臨床與歷史的視角對克萊茵學派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多來源於分析與治療的臨床工作,本書展示的正是梅蘭妮·克萊茵以及她的追隨者如何通過治療個案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臨床理論。無論是想了解克萊茵學派精彩的歷史,還是作為臨床訓練的教材,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
  • 新時代堅持無神論的理論依據與思想導向
    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在地包含著無神論。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堅持無神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堅持科學的理論,必須堅持無神論。堅持人民的理論,必須堅持無神論。堅持無神論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 「八個統一」: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
    這「八個統一」圍繞一個主題,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八個統一」貫穿一條主線,這就是守正創新,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蘊含著一個科學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八個統一」直面思政課的八大矛盾和問題,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深刻闡述矛盾雙方的相輔相成的關係、主要與次要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