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即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範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構成要素。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隨著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引入,人們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賦予了主客體關係的意義,並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在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探討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主客體的多種含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概念的模糊混亂;二是在引入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過程中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特殊性;三是沒有區分開主客體關係在一般教育中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區別。總的來說,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引入了主客體概念,但並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給出合理的定位。要弄清這一問題,必須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哲學上的主客體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來源
主客體關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主要源於哲學上的主客體觀。隨著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不斷提高,現實中人們對主體、客體以及主客體關係的認識在不斷深化,因而,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認識也應當不斷深化和發展。
哲學上的主客體觀經歷了一個由本體論到認識論的發展過程。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先前哲學中主客體觀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形成了交往實踐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以往認識論的不同在於,馬克思主義是把現實的「人」作為主體,而且最重要的是把實踐的觀點引入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主體是指從事一定的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具有自主性、主觀性、能動性、創造性等基本規定性。客體是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具有客觀性、對象性、受動性等基本規定性。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中的客體不僅僅指「物」,即自然客體,它還包括社會客體、精神客體、自我客體。人在實踐活動中存在著三種關係:一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關係,屬於物質生產活動;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屬於社會交往活動;三是人與自我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都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體。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認為,研究交往問題在哲學層面必須從相互關係入手,「只有主體之間的關係才能算得上相互關係。」「交往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人;交往行為的手段是以語言為媒介;交往行為的主要形式是主體之間的誠實對話;交往行為的目標是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協調一致;交往行為的原則是必須以公眾認可的社會規範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這是對馬克思交往實踐理論的補充,也把主體間性哲學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和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要解決的問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問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這無疑突破了傳統哲學的主客體觀,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理論,一般來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人,都是主體和客體的統一體,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主客體關係後,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者視為主體,把受教育者視為客體或有主體性的客體。如今,隨著哲學上主體間性理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認識應當進一步深化,這樣更有利於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本質要求。根據主體間性理論,當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活動視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活動時,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就演變為主體間的交往活動,受教育者的定位就由「客體」或「主體性的客體」上升為「主體」,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雙主體」結構,其中教育者是主導主體,受教育者是主學主體。那麼,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當作主體,如何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呢?由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客體和主要客體應定位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這也是「雙主體」共同的客體。同時,根據教學相長的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的合作、互動過程中,教育者本身的思想和行為也會獲得改變和發展,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對客體和次要客體。主體和客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但在實踐中應當相對分開,否則會造成混亂,難以操作,甚至會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關係的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根本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係實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因而,任何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探討都不能脫離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內在關係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育者認識、教育、改造的對象。受教育者一般處於教育客體的地位。但是,由於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本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體性的人,都有主觀能動性,所以,也不宜籠統地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劃分為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而只能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具體方面來闡述其所具有的主體或客體的意義。
根據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關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關係的理論,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探討主要存在單一主客體說、互為主客體說、雙向互動說、主體間性關係等。這些觀點都是運用主客體關係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關係的進一步闡釋,對認識和深化二者之間的關係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不過,運用主客體關係理論闡釋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不能脫離二者的基本關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否則,就不會起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作用。筆者認為,根據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原理,引入主客體關係需要把握如下原則:
明確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相對而言,雖然處於被認識和改造的主要對象的地位,但並不能只把受教育者當作客體,因為「人」都是主客體的統一體,我們必須超越過去把受教育者當作「客體」或「有主體性的客體」的觀念,承認受教育者自身也是認識和改造自身的主體。這裡所說的「認識和改造自身」,不只是針對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而言的,而且在整個教育過程之中,就應當是主體。同時,過去那種把受教育者全部作為教育客體的觀念也需要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學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對人的一切方面都進行系統的研究。它同其他學科一樣,只能研究人的某一特定領域,這個特定領域就是人們的思想,特別是人們的政治思想。」
正確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主體和客體。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原理告訴我們,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所以,雖然說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二者是主體間性關係,但主要的主體應是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在教育者主導下發揮主體作用,否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而變成單純的自我教育過程或學習過程了。而且,由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於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體應在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
促進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之間的平等合作。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看作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合作共育」過程。雖然主體間性關係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上要求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有平等話語機會,但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由於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儲備暫時存在欠缺、差距,或是與教育者之間存在一定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主體之間的平等話語和溝通交流。因此,教育者要立足於當前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與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先天缺陷」,積極引導,循序漸進,使其擁有真正的平等話語權,從而使主體間的對話形成平等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合作過程,共同完成促進受教育者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目的和任務。
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重要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教育實踐活動,必然要遵循教育學的基本準則和規律。雖然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等同於教學中的主客體觀,但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教學上的主客體觀主要是圍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展開的。在我國教育界曾存在教師主體說、學生主體說、雙主體說、互為主客體說、主導主體說等理論。隨著主體間性理論在現代教育學中的引入,人們開始認識到,應把教學活動的主客體關係進一步科學化和系統化。教學活動是一個辨證統一的複雜矛盾運動過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兩項活動同時進行,不能機械地把教與學分成兩個過程。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的身心素質便成為教學活動的客體,而把教育主體和客體連接在一起的教學內容等則成為介體,也可以看作中介客體,但它不是教學的直接客體。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不是前後相繼,而是對立統一、相互融合。新的師生關係不再是單方向的教師教育學生,教師設計活動、學生被動接受,而是一種共同的、互動的、雙向的活動與作用。教學過程應該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通過師生合作、互動,最終實現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質、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任務和目標。
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係,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給予我們如下啟示:
一是樹立思想政治教育「雙主體」的理念。現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主流觀點是教育者是主體、受教育者是有主體性的客體。現代教育學上的教學主客體觀已日益重視教師和學生的雙主體地位,這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超越受教育者的客體地位,樹立「雙主體」理念具有重要啟示。
二是重視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作用。教育學上的各種教學主客體觀的觀點雖然存在一定分歧,但基本上都承認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特別是「主導主體說」的觀點。雖然「主導主體說」強調的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定位在邏輯上不夠對稱,但對教師主導作用的強調,無疑體現了教育的正確方向,這對我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具有本質性的意義。
三是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內涵的理解。主要是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特殊性。一般來說,哲學上的主客體觀揭示的是主體和客體的最基本的、普遍性的概念,也可以看作是第一層次的主體和客體,它適用於一般認識現象和所有領域;教育學的主客體觀是在哲學主客體觀指導下的第二層次的主體和客體,它與哲學上的主客體觀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又可成為所有教育學科領域的指導,在教育學領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而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觀又勢必要體現其在教育學領域的特殊性,而且應該依據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進行定位。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比較普遍的觀點是把受教育者作為客體,而教育學中把教材、教學內容、信息等作為教育客體,也對我們超越把「人」作為教育客體的思路,具有一定啟發。當然,根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特殊性,我們一般把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作為教育介體,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客體應當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
參考文獻:
[1]馬麗,陳玉林.解讀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J].理論界,2009(2).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
[本文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主體間性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研究」(項目編號:12YJA71005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