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2021-01-09 小歪講心理

文/小歪講心理

圖/素材來源於網絡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他們認為,一個人的人際交往關係,很大程度上是早年同年的人際交互的縮影,早期的人際關係將會成為這個人的模板,持續影響他後來的社交活動。給大家舉個例子,男生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時候,通常會找一個性格與自己母親相仿的對象,或者是這個對象有其同年所缺少的心理成分。

客體

要個大家講清這個概念,首先要講講「客體」的定義,客體是指我們身體以外的人、事或是概念,他不一定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可以是一個幻想,一個念頭。

而客體關係理論所關注的重要客體,首先便是嬰兒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是無論男嬰還是女嬰首要發生交互的對象。更直接的說,是母親的兩個乳房。研究表明,嬰兒在6個月大的時候,才能分辨出乳房的所有者——母親。而在此之前,乳房給嬰兒提供生命的支撐,自然便會成為嬰兒依戀的對象。而相應的,嬰兒會將自已原始的攻擊性,厭惡等負性表徵與唯一的客體——乳房進行交互。這便是客體關係理論中著名的好乳房與壞乳房理論。

我們可以看出,嬰兒是很難認識到乳房是屬於母親的,以至於嬰兒一開始會認為乳房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嬰兒自然也很難將好與壞同一在一個客體上。包括因而長大以後,父母對自己的溫柔關心和父母對自己的嚴厲苛責在同一的過程中也是每一個孩子的難題。相信大家兒時也一定體驗過類似的心理過程。

而隨著嬰兒的不斷成長,不斷地建立人際關係使他們的人格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地客體也開始在人地成長過程中內化,逐漸的了解自己,了解身邊的事,對整個世界運轉的規則有了自己的了解,逐漸的融入這個社會,懂得尋找不一樣的客體,通過與不同客體的交互,滿足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這當然是理想的情況,那麼在客體關係理論的框架下,病態的人格結構是怎麼樣的呢?他們認為,他們的客體關係表現出了一種不成熟的狀態,對待一件事情,認為不是全好,便是全壞。他們無法理解客體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於是,有的人用著一套固定的模式去對待,重複且極端,根本不打算了解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與感受。有的人則是以一種近乎封閉的狀態來對待別人,作繭自縛。有的人則是極力去模仿別人已得到認同建立關係,完全無視自己的需要,無法建立合理的自我認同。

所幸的是,客體關係理論學者們通過他們的理論發展出了關係治療和家庭治療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心理治療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前者是通過和你構建人兒時缺乏的關係,從而給你重新塑造,喚醒你的人格,從而對現在有著正常的認識,後者則是主張以家庭的模式進行心理治療,加強家庭間的互動,尤其在厭食症的治療上頗有成效。

好的,本次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客體關係理論是當下比較新興的研究方向,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下會更全面的,面向心裡受眾群體。那麼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歡迎收藏訂閱轉發,謝謝各位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學術界已達成的共識: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基礎。你不必是一個精神分析師,但你只要在這個領域工作,你就必須有精神動力學(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思考模型。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強調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妒;然而,克萊恩對於嫉羨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茵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和發展;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概論
    與此理論相關的概念被用來以新的方式審視心理病理學( psychopathology,又稱精神病理學),同時也被用來分析心理治療中發生的事情。分析早期童年事件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舉例來說,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preoedipal)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客體關係」指的是什麼?
  • 客體關係理論及運用(一)
    客體關係是指存在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客體是一個與自體相對應的概念,客體指的是一個被愛著或恨著的人物,地方,東西,或者幻想,包括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 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進而言之,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係型態的關係。例如:過於依賴與過於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複著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二、理論基礎以客體關係為主要載體,外加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自體心理學和依戀理論等為輔助理論。驅力理論:以力比多和攻擊性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了驅力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自我心理學:重要強調自我對內驅力的適應和調節佔主要地位,重點研究自我的功能和防禦機制;客體關係:客體關係主要強調早期撫養者的撫養方式對個體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的;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主張三極自體結構
  • 王一欣|客體關係理論實踐專題工作坊招募啦~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客體關係是什麼呢?客體關係是指存在於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它形成於生命早期我們與撫養者的互動。被內化後,深刻影響了今後的人生體驗和人際互動。經典精神分析,研究重點是「4-6歲「,客體關係,把研究重點提前到「0-3歲」;通俗地說,是探討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真正意義上,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童年」。基於此建立的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豐富的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客體關係流派的核心人物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Ⅰ:基礎入門的理論及實踐
    這本兼顧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全面性導覽,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心理動力取向諮詢的學習者,以及從事臨床治療工作的專業人員必備的參考書籍;而一般讀者在閱讀本書後,也能具備基本的精神分析知識識,本書在新手與有經驗者之間創造了足夠的過渡空間。
  •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介紹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介紹作者:Mary Klages 著 秦偉 譯標籤:拉康 精神分析一、引言:理論背景弗洛伊德在無意識與意識(或者它我與自我[ego])之間做了絕然的劃分,從而其所引入的人類自我[2]的概念、亦即所謂主體的概念是一個被徹底地剖分為、分裂為意識和無意識兩個領域的概念。
  •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病人們——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
    4歲時,他隨他的家庭遷移到維也納,他一生不僅創建了精神分析職業,並且創建了精神分析理論。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對社會學、政治學和人類學也有重要的影響,它通過傳播批判學派、帕洛阿爾託學派、拉斯韋爾、霍夫蘭等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傳播學領域。上世紀初,維也納成了精神分析理論的誕生地。
  • 如何理解克萊因的兒童精神分析理論和遊戲治療法
    克萊因的兒童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研究人早期的體驗對於人性格的發展的影響,遊戲療法也是來源於弗洛伊德曾經提到小孩玩球,球上有一根繩子,小孩拿著繩子把球扔來扔去,弗洛伊德就根據小孩的這個行為分析出,孩子的練習就好像和照顧者的分離團聚,再離開再團聚,弗洛伊德觀察到這些後,就此做出了描述,但是他沒有辦法把這些深化下去
  • 技術精深|朱曉剛·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工作坊
    自體心理學認為:人性中的自戀需要是人類的本性,是一種自我珍惜的主要感受,它與自我心理學、客體關係理論密切相關,其發展正引領著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的方向再來看看朱曉剛老師對於自體心理學的講解:自體心理學與經典精神分析學派對同一心理問題、症狀的解釋完全不一樣,也造成了臨床上的治療方法、過程大有不同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一、生平事略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學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創始人,他根據自己臨床治療的實踐經驗,系統地論述了人格的結構、動力、發展、治療和改變。二、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大師系列
    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多來源於分析與治療的臨床工作,本書展示的正是梅蘭妮·克萊茵以及她的追隨者如何通過治療個案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臨床理論。無論是想了解克萊茵學派精彩的歷史,還是作為臨床訓練的教材,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
  • 《客體關係家庭治療》
    ◎編輯推薦   深諳客體關係理論精髓     集合十五年家庭治療經驗   綜合前輩精神分析家的智慧   為你呈現當代精神分析的新趨勢   ◎內容簡介   作者的教學工作產生了本書的基本概念,全書整合了精神分析、兒童發展、精神分析小組進程和組織系統的相關文獻,與家庭治療進程和研究文獻相配套。
  • 《精神分析》系列淺淺聊-克萊因之兒童精神分析
    梅蘭妮·克萊因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被譽為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導人物之一。梅蘭妮因家庭原因的影響,曾計劃學習醫學,但因為結婚的計劃,她不得不改變了原有的計劃,這一直是她的遺憾。然而這個遺憾,從她接觸到精神分析開始便完全、充分地得到了展現的機會。
  •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總的來說,雖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學中引入了主客體概念,但並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和客體給出合理的定位。要弄清這一問題,必須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哲學上的主客體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來源  主客體關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主要源於哲學上的主客體觀。
  • 『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首講,僅108份
    ↑ 點擊上方「大明心理」關注我  在陽光明媚,萬物復甦的4月中大明老師悉心打磨的『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
  • 基於精神分析視角反思自我虛幻性
    自誕生起便作為一種非主流心理學取向的精神分析,對於「自我」這一概念向來不乏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作為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從一開始便以一種非理性主義的立場,將整個精神分析大廈奠基於「無意識」之上。這一深刻的「哥白尼式倒轉」無疑將人類的主體性和自由意識幻想深深地打入了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