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歪講心理
圖/素材來源於網絡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
他們認為,一個人的人際交往關係,很大程度上是早年同年的人際交互的縮影,早期的人際關係將會成為這個人的模板,持續影響他後來的社交活動。給大家舉個例子,男生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時候,通常會找一個性格與自己母親相仿的對象,或者是這個對象有其同年所缺少的心理成分。
客體
要個大家講清這個概念,首先要講講「客體」的定義,客體是指我們身體以外的人、事或是概念,他不一定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可以是一個幻想,一個念頭。
而客體關係理論所關注的重要客體,首先便是嬰兒的父母,尤其是母親,是無論男嬰還是女嬰首要發生交互的對象。更直接的說,是母親的兩個乳房。研究表明,嬰兒在6個月大的時候,才能分辨出乳房的所有者——母親。而在此之前,乳房給嬰兒提供生命的支撐,自然便會成為嬰兒依戀的對象。而相應的,嬰兒會將自已原始的攻擊性,厭惡等負性表徵與唯一的客體——乳房進行交互。這便是客體關係理論中著名的好乳房與壞乳房理論。
我們可以看出,嬰兒是很難認識到乳房是屬於母親的,以至於嬰兒一開始會認為乳房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嬰兒自然也很難將好與壞同一在一個客體上。包括因而長大以後,父母對自己的溫柔關心和父母對自己的嚴厲苛責在同一的過程中也是每一個孩子的難題。相信大家兒時也一定體驗過類似的心理過程。
而隨著嬰兒的不斷成長,不斷地建立人際關係使他們的人格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地客體也開始在人地成長過程中內化,逐漸的了解自己,了解身邊的事,對整個世界運轉的規則有了自己的了解,逐漸的融入這個社會,懂得尋找不一樣的客體,通過與不同客體的交互,滿足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這當然是理想的情況,那麼在客體關係理論的框架下,病態的人格結構是怎麼樣的呢?他們認為,他們的客體關係表現出了一種不成熟的狀態,對待一件事情,認為不是全好,便是全壞。他們無法理解客體有利己的一面,也有危險的一面,於是,有的人用著一套固定的模式去對待,重複且極端,根本不打算了解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與感受。有的人則是以一種近乎封閉的狀態來對待別人,作繭自縛。有的人則是極力去模仿別人已得到認同建立關係,完全無視自己的需要,無法建立合理的自我認同。
所幸的是,客體關係理論學者們通過他們的理論發展出了關係治療和家庭治療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在心理治療中都是非常有效的,前者是通過和你構建人兒時缺乏的關係,從而給你重新塑造,喚醒你的人格,從而對現在有著正常的認識,後者則是主張以家庭的模式進行心理治療,加強家庭間的互動,尤其在厭食症的治療上頗有成效。
好的,本次的分享到這裡就結束了,客體關係理論是當下比較新興的研究方向,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下會更全面的,面向心裡受眾群體。那麼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歡迎收藏訂閱轉發,謝謝各位支持!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