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 收錄於話題#新書上架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22個

掃碼進入官方書店

克萊茵學派

即將出版(202012)

閱讀克萊茵

(美)Margaret Rustin,Michael Rustin 著

王倩 譯

臨床克萊茵

克萊茵學派精神分析的歷史、臨床理論與經典案例

(英)鮑勃·欣謝爾伍德(R.D.Hinshelwood) 著

楊方峰 譯

林玉華,賈曉明,魏秀年專文推薦!了解克萊茵學派的必備讀物。

本書首次從臨床與歷史的視角對克萊茵學派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多來源於分析與治療的臨床工作,本書展示的正是梅蘭妮·克萊茵以及她的追隨者如何通過治療個案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臨床理論。無論是想了解克萊茵學派精彩的歷史,還是作為臨床訓練的教材,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

克萊茵著作

嫉羨和感恩

梅蘭妮·克萊茵後期著作選

(奧)梅來妮·克萊茵(Melanie Klein)著

姚峰 等譯

本書囊括了克萊因畢生最重要的文獻,也成為其著述的高峰。

在《嫉羨和感恩》中,克萊茵引入了新的觀念:嫉妒在兒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現出來,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嫉羨與感恩是相衝突的,在偏執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強調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妒;然而,克萊恩對於嫉羨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茵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和發展;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於喜歡精神分析的讀者來說,克萊茵的這本著作最值得學習與收藏。

愛·恨與修復

梅蘭妮·克萊茵與瓊·裡維埃演講錄

(奧)梅來妮·克萊因(Melanie Klein)等著

吳豔茹 譯

克萊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世人介紹愛、恨、嫉妒、憤怒等情緒背後的無意識心靈是如何工作的。

儘管討論愛、恨的文章已經不計其數,但人們仍然被自身的攻擊、嫉妒、憤怒、自我譴責等等困惑著、壓抑著、糾纏著。本書的作者克萊茵正是對人的這些情感研究得最透徹的心理學家之一,她通過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世人介紹這些情感背後的無意識心靈是如何工作的。

俄狄浦斯情結新解

臨床實例

(英)梅蘭妮·克萊茵(Melannie Klein)等著

林玉華 譯

俄狄浦斯情結,精神分析中永恆的關鍵概念。梅蘭妮·克萊茵等心理學家通過臨床實例給出他們的解讀。

在精神分析領域中,俄狄浦斯情結被公認為心靈衝突的主要來源。

克萊茵及其學派的臨床學者們,持續思考並擴展弗洛伊德所引進的俄狄浦斯情結概念。本書的四位作者,通過臨床案例闡釋俄狄浦斯的起源如何與兒童對於父母配偶的幻想有關。

客體關係學派

投射性認同與內攝性認同

精神分析治療中的自體運用

(美)大衛·沙夫(David E. Scharff)著

李孟潮 等譯

美國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主任,國際著名客體關係取向治療師大衛·沙夫力作。國內知名心理治療師李孟潮推薦並翻譯。

「投射性認同」和「內攝性認同」,聽起來很專業,其實就是說明人類的心態相互「感染」的機制。來訪者的情緒、感受、欲望會感染到治療師,治療師的情緒、感受、欲望也會感染回去給來訪者。

作為治療師,就是要積極主動地願意接受來訪者心態的感染,願意感染對方傳遞過來的抑鬱、焦慮、憤怒、仇恨、絕望、痛苦、悲哀等等,然後在內心通過對這些情緒的投射認同與內攝認同進行正念觀察,產生理解接納,帶著悲憫慈愛。

如果是一個完美的精神分析過程,治療師再把正念觀察,理解接納,悲憫慈愛這三種心態「傳染」回去給來訪者。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療的過程。

重尋客體與重建自體

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

(美)大衛·沙夫(David E. Scharff)著

張榮華 等譯

美國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主任,國際著名客體關係取向治療師大衛·沙夫力作。

作者大衛·沙夫在本書中,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案例呈現了他在與來訪者心理治療互動過程中產生的共鳴,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運用這些共鳴,從而形成了其對心理治療獨特的觀點: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心理治療師在幫助來訪者重尋客體和重建自體的同時,自身也在經歷著同樣的過程,而來訪者的成長恰恰見證了治療師自身的成長,反之亦然。

可以說,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都是在關係中重尋客體與重建自體,成為自己的人。能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才可以幫助來訪者成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潛能從而發展自體的人,最終將不再需要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的伴侶治療

一種客體關係的觀點

(美)大衛·沙夫(David E. Scharff)著

李孟潮 等譯

美國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主任,國際著名客體關係取向治療師大衛·沙夫力作。

客體關係理論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當今最為重要的發展,被譽為現代精神分析的「聖經」。本書詳細闡述了客體關係理論在伴侶治療中的應用,融理論、案例於一體,非常適合此領域的治療師們閱讀。

英國精神分析系列

1

2

談話治療

Tavistock臨床中心的理念和實踐方法

(英)戴維·泰勒(David Taylor)主編

黃淑清 等譯

取材自精神分析的聖地——塔維斯託克臨床中心(Tavistock Clinic)

● 心智是如何形成的?

● 孩童是如何長大的?

● 我們何時變為成人?

● 人為何墜入愛河?

● 為何有時感覺成為絆腳石?

● 家庭如何影響我們?

● 何謂正常,何謂病態?

這些都是《談話治療》所討論的問題。

來自著名的Tavistock臨床中心的優秀治療師們,在《談話治療》中探討心智的影響力以及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取材自Tavistock中心的研究和臨床個案,本書呈現了「心靈如何有自己的理性,卻不為理性所知」,它呈現了心智在各個發展階段如何運作,可使我們對當代生活的許多方面有所領悟。

內在生命

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

(英)馬戈·沃德爾(Margot Waddell) 著

林晴玉 等譯

取材自精神分析的聖地——塔維斯託克臨床中心(Tavistock Clinic)

現代社會,各種壓力迎面撲來,焦慮和抑鬱成為時代病,很多人說要擁抱自己「內在的小孩」。

● 「內在的小孩」長什麼模樣?

● 我們的「內在生命」成長軌跡如何?

● 怎樣守護我們的「內在生命」?

在這本書中,我們聽劍橋大學博士、資深精神分析師Margot Waddell用兼具專業性和文學性的筆觸娓娓道來。

嬰兒觀察

Tavistock臨床中心解讀人類的非言語溝通

(英)Lisa Miller,Margaret Rustin,Micheal Rustin,Judy Shuttleworth 著

樊雪梅 譯

嬰兒期為何如此重要,Tavistock中心帶你解密

本書是Tavistock中心心理治療師養成訓練課程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師的必修課程。作者著眼細節之處,以不帶預期以及理論知識的客觀態度,巨細靡遺的觀察並記錄了嬰兒早期情緒發展及內在世界的形成過程,有助於讀者了解嬰兒與家人最原始的情緒互動,並觀察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情緒反應。本書有著豐富的臨床案例,是一本重要的經典著作,可以被視作學習精神分析的寶典。

無論是專業的臨床工作者,還是醫療、社會服務、教育及對養育感興趣的父母,都可以通過這本書,以觀察之眼,細看平凡之事中的細膩與複雜;以成人之身,體驗通往早期的情緒發展之路。

僵局與詮釋

精神病、邊緣型人格及精神官能症的精神分析治療

(英)赫伯特·A.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著

林玉華,樊雪梅 譯

羅森菲爾德經典著作,開創精神分析治療精神病人的先驅。

本書以有力的臨床案例作為實證,通過精神分析視角對精神疾病加以詮釋,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來治療精神病患的可能性。在提出精神分析中的治療及反治療因素之後,為了不使治療走入僵局,作者強調了自戀及投射—認同在其中的重要性,並以此形成了其理論架構及治療技巧。

作者以自己治療過的案例——既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其對於「用精神分析法治療精神病患」的不懈努力。他認為即使是最為嚴重的精神病人,也是能進行溝通的,是能夠被分析、被理解的。作者對於這點的堅持貫穿全書,他認為能夠與病人最病態的部分接觸,是治療成功的主要因素。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

理論與實務

(英)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

(英)傑瑞米·霍姆斯(Jeremy Holmes)著

樊雪梅,林玉華 譯

當代精神分析主要面貌全覆蓋,承前啟後實用佳作

這本兼顧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全面性導覽,是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心理動力取向諮詢的學習者,以及從事臨床治療工作的專業人員必備的參考書籍;而一般讀者在閱讀本書後,也能具備基本的精神分析知識識,本書在新手與有經驗者之間創造了足夠的過渡空間。本書以豐富鮮活的實例貫穿全書,試著展示不同的臨床取向如何統整於同一個架構中,呈現當代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主要面貌。

溫尼科特中間學派

即將出版(202011)

英國中間學派概論

(美)Lesley Galdwell 著

王旭 等譯校

溫尼科特成熟過程理論

(巴西)埃爾莎·奧利維拉·迪亞斯(Elsa Oliveira Dias)著

趙丞智,凌筍昂,郝偉傑,魏晨曦 譯

閱讀溫尼科特文獻的嚮導

溫尼科特的成熟過程理論描述並概念化了生命發展過程中每個階段所固有的不同任務、成就和困難。作為一種實用指南,它讓我們理解各種健康現象,並探查各種早期的情緒性困難。

這一理論不僅對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非常有用,而且對那些力求促進孩子個人發展的父母,那些會影響個體情緒發展的專業人士,以及那些指定精神健康領域的各種預防工作和政策的人同樣有用。

小豬豬的故事

一個小女孩的精神分析治療過程記錄

(英)唐納德·溫尼科特(D.W. Winnicott) 著

趙丞智 譯

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的經典案例

小豬豬——一個兩歲的小女孩,自從她的妹妹出生後,她陷入了情緒的困擾。從那時起,她開始了與溫尼科特醫生的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一直到她五歲。

本書記錄了在這幾年當中,小豬豬和溫尼科特十六次治療的詳細過程、溫尼科特對治療過程的討論,以及小豬豬父母和溫尼科特間的通信。藉由此書,讀者可以看到兒童在精神分析治療過程中逐漸展開的內心世界,以及成長和治療過程帶來的修通與變化。

媽媽的心靈課

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英)唐納德·溫尼科特(D.W. Winnicott) 著

魏晨曦 譯

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著作。溫尼科特基金會授權出版。

本書是溫尼科特論述情緒發展過程的代表作品之一。書中大部分內容是基於作者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所做的系列廣播節目,而該節目幫助了英國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情緒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嬰養育關係。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種共情、關懷、樂觀的態度看待育兒工作,並且由衷地欣賞和肯定父母們的天性潛質,這無疑也是對父母育兒的極大支持。

這本書尤其適合父母或準父母閱讀。讀者可以看到「乳房哺乳」「斷奶」「獨生子女與多子女的利弊」「幼兒園與學校的教育」等主題,對育兒過程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對於各個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如社會工作者、幼兒園老師、中小學老師、兒科醫護人員、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等,都很有必要了解溫尼科特的理論思想,以了解人類心理的早期成長過程,本書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溫尼科特與為人父母者的談話

爸爸媽媽的貼心書

(英)唐納德·溫尼科特(D.W. Winnicott) 著

趙丞智 譯

英國家喻戶曉的兒科醫生、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著作。溫尼科特基金會授權出版。

本書是溫尼科特論述情緒發展過程的代表作品之一。書中大部分內容是基於作者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所做的系列廣播節目,而該節目幫助了英國成千上萬的父母,使他們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情緒世界,更好地建立母嬰養育關係。尤其重要的是,作者以一種共情、關懷、樂觀的態度看待育兒工作,並且由衷地欣賞和肯定父母們的天性潛質,這無疑也是對父母育兒的極大支持。

這本書尤其適合父母或準父母閱讀。對於各個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如社會工作者、幼兒園老師、中小學老師、兒科醫護人員、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等,都很有必要了解溫尼科特的理論思想,以了解人類心理的早期成長過程,本書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精選書單

書單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主體間性)/大師系列(弗洛伊德·榮格·比昂)

更新說明:

若您需要持續更新的全書目文件,請登陸萬千心理官方網站 www.wqedu.com 進行下載。

一鍵購書:

官方書店會在第一時間上架,比書單更新更快更全哦。歡迎選購。

萬千心理官方書店

萬千心理

微信:wanqianxinli1998

專業 心理 | 深度 悅讀

原標題:《書單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克萊茵)/中間學派(溫尼科特)》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B3 新精神分析學派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艾裡克森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人們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會出現的危機,從而獲得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危機是一個個使我們從逆境中獲勝並主宰自我和世界的機會。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Ⅲ:自體/大師系列
    了解克萊茵學派的必備讀物。 本書首次從臨床與歷史的視角對克萊茵學派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多來源於分析與治療的臨床工作,本書展示的正是梅蘭妮·克萊茵以及她的追隨者如何通過治療個案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臨床理論。無論是想了解克萊茵學派精彩的歷史,還是作為臨床訓練的教材,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中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學術界已達成的共識:精神分析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基礎。你不必是一個精神分析師,但你只要在這個領域工作,你就必須有精神動力學(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思考模型。
  • 書單| 精神分析動力學Ⅰ:基礎入門的理論及實踐
    本著實用和循證這兩大原則,本書力圖去消除學派和流派方面的隔閡和矛盾,去彌補統精神分析理論繁瑣冗贅和缺少實證的劣勢,去減少治療師在專業學習和職業成長過程中的困惑,最終呈現出了一部極為讀者友好、通俗易懂、操作性強的指導書籍。
  • 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文/小歪講心理圖/素材來源於網絡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 王一欣|客體關係理論實踐專題工作坊招募啦~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客體關係是什麼呢?客體關係是指存在於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它形成於生命早期我們與撫養者的互動。被內化後,深刻影響了今後的人生體驗和人際互動。經典精神分析,研究重點是「4-6歲「,客體關係,把研究重點提前到「0-3歲」;通俗地說,是探討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真正意義上,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童年」。基於此建立的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豐富的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客體關係流派的核心人物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 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推薦書單(2020版/終章)
    無奈現實骨感、殘酷,讓已準備好「接客」的我苦等而不得,於是整理了自己看過或者收藏的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的書單,與剛入行的同行們共勉。是為2014版「推薦書單」。2016年仲夏,當我已經參加了幾個長程培訓,也逐步有了穩定的長程諮客,同時也帶領兩個連續的地面精神分析地面研討小組,對於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的書籍有了進一步的涉獵,對書單進行了更新,成為2016版「推薦書單」。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驅力理論:以力比多和攻擊性為核心的理論,強調了驅力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自我心理學:重要強調自我對內驅力的適應和調節佔主要地位,重點研究自我的功能和防禦機制;客體關係:客體關係主要強調早期撫養者的撫養方式對個體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的;自體心理學: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主張三極自體結構
  • 《客體關係家庭治療》
    ◎編輯推薦   深諳客體關係理論精髓     集合十五年家庭治療經驗   綜合前輩精神分析家的智慧   為你呈現當代精神分析的新趨勢   ◎內容簡介   作者的教學工作產生了本書的基本概念,全書整合了精神分析、兒童發展、精神分析小組進程和組織系統的相關文獻,與家庭治療進程和研究文獻相配套。
  • 書單| 危機幹預創傷治療與精神分析動力學深度學習專題
    精神分析其他專題即將出版(202010)父母—學步兒小組精神分析發展的方法(英)Marie Zaphiriou Woods,Inge-Martine Pretorius 著王覓,王旭 等譯深入探討如何應用心理動力學的方法,與父母和學步兒進行小組工作
  • 客體關係理論概論
    與此理論相關的概念被用來以新的方式審視心理病理學( psychopathology,又稱精神病理學),同時也被用來分析心理治療中發生的事情。分析早期童年事件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舉例來說,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preoedipal)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客體關係」指的是什麼?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及運用(一)
    客體一詞可與他人互換,客體關係即指人際關係。 客體關係是指存在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客體是一個與自體相對應的概念,客體指的是一個被愛著或恨著的人物,地方,東西,或者幻想,包括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
  • 心理十大學派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 3條哥本哈根學派關於量子力學的論述
    以玻爾為代表的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起源於1921年玻爾在丹麥哥本哈根創建理論物理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立後迅速成為當時國際上公認的物理研究中心,逐漸形成了以玻爾為核心、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學派。哥本哈根派對量子力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代表人物有玻爾、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
  • 哥本哈根學派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對於量子力學的詮釋大多數教材堅持的是哥本哈根學派的正統解釋,這種量子力學詮釋以玻恩機率假說為基礎,核心是玻爾的互補原理,最為本質的特徵是海森堡的不確定關係,但是這種詮釋同樣存在著某些爭議,即使是哥本哈根學派的兩位代表人物海森堡和玻爾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只是這樣的差別並非原則性的。
  • 內在客體關係的世界The World of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
    費爾貝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建立在梅蘭妮·克萊因提供的概念資料基礎之上,特別是她關於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s
  • 主客體關係學
    遺憾的是,這個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觀點,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人們往往簡單地把「主體性」等同於「主觀性」,從而把人的動機、目的、需求等等,都劃為主觀唯心主義範疇,不去進行科學的分析與研究。放棄了從主體性方面研究人,實際上是放棄了一個重大的科學研究領域。這個被放棄的領域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主客體關係」的領域。對這個領域進行開拓性研究的是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位教授,他叫吳宗。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基於精神分析視角反思自我虛幻性
    自誕生起便作為一種非主流心理學取向的精神分析,對於「自我」這一概念向來不乏獨特而深刻的理解。作為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從一開始便以一種非理性主義的立場,將整個精神分析大廈奠基於「無意識」之上。這一深刻的「哥白尼式倒轉」無疑將人類的主體性和自由意識幻想深深地打入了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