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近年來相繼出版了由「主客體關係學系列叢書」編委會集體撰寫的《主客體關係學綱要》、《經濟是什麼》、《教育是什麼》等三部學術著作。翻開這三本書時,令人詫異的是:每本書的開頭,都有十位當代一流的專家學者為之作序,這可以說是學術界所僅見。看了書中的內容提要,得知這是一套《主客體關係學系列叢書》之中的3部。據作者介紹,這套叢書擬出31部。他們打算每部都邀請10位名人寫序。如果作者的計劃得以實現,一套叢書,竟有310篇序言,這不成了天下奇聞了嗎?對此,人們難免有些疑惑,這樣做,是否為了譁眾取寵,而特意炒作?其實,專家們一般是不輕易為人作序的。正如當代著名學者于光遠先生在他寫的序言中所說:「我立了規矩,一般不給人寫序,因為寫序就要先看書,而看書是要花較多時間的」。那麼,於老以及其他各位為什麼在百忙之中,還要積極為這套叢書作序呢?主客體關係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大家知道,主體與客體是一對哲學概念。長期以來,學術界多把主體與客體理解成主觀與客觀,屬認識論範疇。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第一段就有這樣的論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在這裡,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明確地指出應該從「主體方面」研究人。遺憾的是,這個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觀點,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人們往往簡單地把「主體性」等同於「主觀性」,從而把人的動機、目的、需求等等,都劃為主觀唯心主義範疇,不去進行科學的分析與研究。放棄了從主體性方面研究人,實際上是放棄了一個重大的科學研究領域。這個被放棄的領域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主客體關係」的領域。
對這個領域進行開拓性研究的是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位教授,他叫吳宗。40多年前,當他還在某高校就讀外語的時候,就熱衷於哲學。後來跟許多同齡人相仿,歷經坎坷。但他生性是個愛好思考的人,是個矢志追求真理的人,儘管工作崗位多變,但在學術上始終孜孜以求。真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這樣一個普普通通人的頭腦裡,竟逐漸構築起一座金碧輝煌的理論「宮殿」,其中陳列的「珍奇異寶」,真令人目不暇接。
最早發現這座「宮殿」的是原河北省委書記高揚同志。他在1985年7月8日的《人民日報》上載文介紹吳宗的學術成果。後又一而再地將吳宗寫的書稿向中央領導推薦,稱吳是「厚積薄發的學人」。《經濟日報》副總編詹國樞同志1992年在保定與吳宗相遇,深感吳的學識非同一般,隨後寫了一篇題為《理論奇人》的文章,把吳創建的「主客體關係學」稱為「吳氏理論」(見1993年8月11日的《經濟日報》)。
河北大學張雲海等幾位教師,讀了吳宗的《新美學論綱》(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智能學論綱》(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年出版)、《利害學論綱》、《價值與經濟》(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幾部著作之後,被其體系之宏大、思想之深邃所吸引,從1997年11月開始,對主客體關係學展開全面的研究和探討,並很快擴展到在保定的近十所高校的六十餘名教授、講師以及科研人員,自發地組成一個學術團體,形成了一個「保定學派」。河北省及保定市的一批老領導,如郗光、韓立成、田福庭等同志得知此事後,給以熱情的關懷和支持,為這個新興的學派,籌集了不少經費,使其科研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1998年春,該叢書編委會的幾位成員拜訪哲學界的老前輩、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溫濟澤先生,欲請他為即將付梓的《主客體關係學綱要》的書稿作序。溫老讀了書稿之後,不但答應要寫一篇序言,同時還認為,「主客體關係學」涵蓋範圍如此之廣、涉及學科如此之多,少數人恐難給以全面評述,應多一些人寫序為好。沒有想到,根據溫先生的建議並經專家學者的相互推薦,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欣然為這套叢書寫序。
1998年12月25日,幾家單位聯合在北京召開了一次「主客體關係學」學術研討會。隨著主客體關係學在文化層的影響逐步擴大,已有一些高校開始與保定學派進行學術交流。如今年5月西南財經大學王裕國校長發電報邀請吳宗教授到該校講學。吳教授通過報告和座談,對主客體關係學進行了系統的簡略的講解。參加者反應強烈,普遍認為起到了轉變觀念、開闊思路的作用,令人耳目一新。
說到這裡,讀者很可能急切地想了解,主客體關係學究竟涉及到哪些學科?有哪些新的發現?與傳統理論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對現實生活到底有什麼指導意義和作用?當然,要全面徹底地回答這些問題,僅靠這樣一篇文章是根本無法做到的,這裡只能指出一些要點。
主客體關係學是一門以生命物質(生物)為研究對象的高綜合性的科學。它涵蓋了從生物學到整個人文科學,如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心理學、思維學、邏輯學、語言學、教育學、文藝學等眾多學科。由於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所以對上述學科中長期有爭議的、數以百計的重大理論問題,都作出了全新的回答。
主客體關係學在研究方法上有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保持邏輯與實際的一致性。主客體關係學認為,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要使其具有科學性,首先就應對研究對象給以界定,即對其本質進行揭示。正因為如此,主客體關係學的論證方式就與眾不同,它對每一個研究對象,都以「是什麼」為基本命題提出。整個叢書就是由一部「綱要」加三十部「是什麼」構成。每個「是什麼」,都有一個副標題與正標題相對應。這個副標題,就是正標題的答案,也就是對研究對象的界定,或者說是對其本質的揭示。在這個前提下,開始論證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結構,論證其運動變化的基本規律,從而使人能夠按照人的需求改造它。例如:生物是什麼——具有主體性的物質(主客矛盾、主客對應和積累遺傳,是生物進化的三條規律);
人類是什麼——具有智能的生物(人性是物質、競爭、合作、意識四性的綜合);社會是什麼——多種生存單位的組合體(競爭、合作定律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經濟是什麼——通過供給實現增值的活動(需求、效率、競爭合作三定律,是經濟活動的基本規律);認識是什麼——對「一元四系」信息的處理(應該跳出認識論中唯物與唯心絕對對立的誤區);教育是什麼——智能的積累遺傳(提出應將傳授知識—接受知識的舊教育模式,轉化成為開發智力—培養創新的新教育模式。
由上面的簡要介紹可以看出,這些論述與傳統理論有很大的不同。保定學派是「新大陸」的第一批拓荒者,他們企盼有更多的探求者加入,共同挖掘和開採,共同建造這座宏偉的理論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