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張杰鵬探索新型多孔材料,可實現「反轉」吸附和高效分離
正如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張杰鵬教授所說,削減工業耗能、減少工業汙染始終是全球發展的重要課題,尋找低耗能、清潔環保的生產方式也一直是研究人員探索的方向。多年來, 張杰鵬教授從事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設計合成與功能研究,在吸附存儲、分離、催化等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曾在 Science、Nature Materials 等發表論文 140 餘篇。
-
中山大學張杰鵬團隊:多孔分子晶體對丁烷異構體的類分子篩分離
基於多孔材料的吸附是一種節能的分離方法,其中分子篩效應最簡單高效,但孔徑尺寸難以調控。框架柔性可能是一種實現分子篩分離效應的新策略,但其效果和原理存在很大爭議。另一方面,共價鍵和配位鍵的強度和方向性對維持多孔材料的多孔性至關重要。相比而言,基於氫鍵或其他弱作用的分子晶體缺乏剛性和設計性,很少體現出多孔性,更難以用於吸附分離。
-
中山大學趙德鵬團隊在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設計與合成獲突破
分子馬達指自然的或人造的分子機器,如生物體內的ATP合成酶,細菌鞭毛等。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成功設計併合成出在外界能量輸入下進行可控性運動「分子機器」的三位科學家。人造分子馬達作為能量轉換裝置在智能材料、信息儲存以及生物醫療等方面有重要應用前景。
-
【科研新進展】(15)裴志超教授團隊受邀在國際著名期刊《化學通訊...
日前,理學院裴志超教授科研團隊受邀在國際著名化學學術期刊《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s)發表題為「Recent advances in pillar[n]arene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host-guest interactions」 《柱芳烴的合成及其在基於主客體化學應用研究的新進展
-
中國科學家破解氮雜環化學合成「重要難題」
該校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非碳原子統稱為雜原子,常見的雜原子有氮、氧、硫等。含氮雜環化合物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
-
南科大張緒穆研究團隊CCS Chem. 新型氧雜螺環雙膦配體在不對稱...
導讀 南方科技大學張緒穆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類結構新穎獨特的氧雜螺環雙膦配體(O-SDP)。該配體在釕催化的α,β-不飽和羧酸的不對稱氫化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和對映選擇性(up to 99% yield, up to >99% ee),可應用於重大藥物沙庫必曲和青蒿素的關鍵中間體的不對稱合成。
-
新型化學能驅動分子馬達的設計與合成
具有最高單向性的化學能驅動旋轉分子馬達的設計與合成運動的控制是未來分子馬達和機器運行的決定性參數,因此需要構建和開發能夠精準控制分子運動的結構。其中化學能驅動的分子馬達的方向性主要由所涉及反應的立體選擇性決定。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力致發光材料體系的新設計策略
2010年開始,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教授研究團隊在聚集誘導發光2018年,池振國教授團隊又發現了力致長餘輝發光現象(Chem. Sci., 2018, 9, 3782-3787),至此,純有機材料的力激發發射螢光、TADF、磷光或長餘輝等不同發光類型的力致發光拼圖拼齊。2018年,池振國教授團隊(Angew. Chem. Int.
-
中山大學池振國教授團隊:力致發光材料體系的新設計策略
2010年開始,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池振國教授研究團隊在聚集誘導發光(AIE)材料的力致發光變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研究工作,發現了力致發光變色是絕大多數AIE材料的一個共性2018年,池振國教授團隊又發現了力致長餘輝發光現象(Chem. Sci., 2018, 9, 3782-3787),至此,純有機材料的力激發發射螢光、TADF、磷光或長餘輝等不同發光類型的力致發光拼圖拼齊。2018年,池振國教授團隊(Angew. Chem. Int.
-
...教授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吸附分離新概念:中間尺寸分子篩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張杰鵬教授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報導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吸附分離研究的新進展,提出並驗證了中間尺寸分子篩概念。論文第一作者為周東東博士(201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現為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張杰鵬教授為通訊作者。
-
美麗的化學分子
蛋白質、水分子、DNA……對於這些熟悉的名詞,你有沒有想過用「化學」的眼光去欣賞它們?在化學的世界裡,它們究竟有著怎樣的微觀結構?
-
中大張杰鵬教授團隊Nat.Mater.吸附分離新概念:中間尺寸分子篩
導讀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張杰鵬教授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報導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吸附分離研究的新進展,提出並驗證了中間尺寸分子篩概念。論文第一作者為周東東博士(2016年畢業於我校化學學院,現為我校化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張杰鵬教授為通訊作者。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
-
中山大學:分子籠催化特殊選擇性[2+2]光環化反應獲重要進展
,是合成化學中的主要中間體。儘管選擇性[2+2]環加成反應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但對於特定區域選擇性和非對映異構體選擇性的烯烴分子間[2+2]環加成反應,發展還十分有限。例如順式的頭對頭(syn-HH)環丁烷衍生物的高選擇性合成,長期都沒有簡易普適的催化合成途徑。
-
上海交大生命學院科研團隊通過功能基因組挖掘發現一種新型羊毛硫...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陶美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Functional genome mining reveals a novel class V lanthipeptide containing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佳海課題組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唐奕課題組、Kendall N.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樓雄文教授課題組:金屬原子摻雜的Co3O4多層納米片用於電催化產氧
基於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樓雄文教授課題組研究報導了13種不同金屬原子摻雜的超薄Co3O4納米片合成的空心納米片。這個合成材料包含共腐蝕-配位-重組的方法源於咪唑框架67(ZIF-67)納米片,通過路易斯酸蝕刻和金屬物質配位形成獨特交叉通道。
-
南京大學王新平課題組自由基合成與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化學加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平課題組自2011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自由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質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今年上半年,課題組在雙自由基、主族金屬自由基以及基於自由基的磁性多穩態等方向再次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以若干篇論文形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
覆蓋元素周期表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並發現新型甲酸電氧化催化劑
近日,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和王定勝副教授團隊,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發表題為「一種通用的主客體合成策略製備銥碳氮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用於甲酸氧化反應」(Iridium這種性質差異性蘊含著發現新物質及其新性質的巨大機會。新材料的通用合成方法是挖掘其新性質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
中山大學張偉雄教授課題組:光響應分子鐵電體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分子鐵電體的設計與性能調控研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例如「似球-非球」理論的提出,多極軸鐵電體及手性分子鐵電體等新穎鐵電體的成功設計等等。在分子鐵電體的研究中,利用外場刺激(例如光、磁場和壓力)調控鐵電性,被認為是特別引人入勝但又極具挑戰的課題。尤其是,光響應鐵電體具有一些潛在的有趣性質(如光調控鐵電性、光撓曲電效應等),受到了特別的關注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