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一詞為弗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指滿足需求的事物,
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與他人互換,客體關係即指人際關係。
而此等人際關係乃塑造了個體當前與人們之間的互動情形,不論是真實的或幻想的。
客體關係是指存在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
客體是一個與自體相對應的概念,
客體指的是一個被愛著或恨著的人物,地方,東西,或者幻想,包括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
外在客體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東西,
內在客體指的是心理表象,即與客體有關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覺或記憶。
自體也是一種心理表象,指的總是一個內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屬於自己的想法,感覺或幻想。
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
進而言之,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係型態的關係。
例如:過於依賴與過於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複著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客體關係理論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尋求客體。
客體關係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係,更強調環境的影響。
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係。
此理論探討的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個體的精神結構以及個體如何成長起來,
將人格發展的重心從俄底普斯情結轉移到從出生到3歲的俄底普斯前期的衝突之上
梅蘭妮.克萊茵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
認為兒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擊性,破壞性本能。
他們的心理世界充滿了原始的衝動,謀殺和自殺的傾向。
任何內驅力和本能都是與客體相聯繫的。
初生嬰兒只能根據他所體驗到的客體的好或壞來代表這個客體。
此時,他所體驗到的只是客體的部分特徵,所以稱為部分客體。
本能和內驅力支配著嬰兒的內部世界。客體關係以內驅力或本能形式呈現出來。
兒童的焦慮與恐懼都源於死亡本能。
當客體引起嬰兒的恐懼和焦慮時,為了防止報復或被毀滅,而想控制客體甚至毀滅客體。
他會採取例如投射,內射,分裂,理想化與貶抑,投射認同的心理機制。
嬰兒不斷地運用心理機制來控制他們的欲求和需要,
逐漸能把同一客體的各種不同特徵整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完整的客體表象,並建立客體關係。
梅蘭妮.克萊茵認為,死亡本能是引起兒童內在焦慮和被迫害感的原因,
由不同客體引發的被迫害感激發了他對被報復的恐懼,
而這種早期的的焦慮和恐懼又會影響以後的客體關係。
在治療中,個體與客體的關係以移情的方式轉移到治療師身上,
治療師要對這些移情進行解釋與分析,
讓早期被內化到病人生活中的客體和內在衝突再外化,
通過修正內化的客體減輕病人的內在焦慮。
馬勒把客體關係概念集中在一個人的心理誕生方面,
她認為心理誕生是一個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
由此嬰兒才能與母親分離並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嬰兒心理誕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自閉,共生,分離-個體化,建立客體恆久性。
馬勒認為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務,挑戰和危機。
如果兒童特定發展階段不能如期完成或突遇創傷性事件,便會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
尤其在封閉階段和共生階段親子關係中斷或者遇到嚴重的創傷性事件,
就會導致各種嚴重的心理障礙。
馬勒認為,治療就是讓病人重新經歷早期的發展歷程,達到較高水平的客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