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理論及運用(一)

2021-01-14 洛陽陽光心理


客體一詞為弗洛伊德所使用,對嬰兒而言,客體指滿足需求的事物,


對兒童而言,客體一詞可與他人互換,客體關係即指人際關係。


而此等人際關係乃塑造了個體當前與人們之間的互動情形,不論是真實的或幻想的。

 

客體關係是指存在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


客體是一個與自體相對應的概念,


客體指的是一個被愛著或恨著的人物,地方,東西,或者幻想,包括內在客體和外在客體。


外在客體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東西,


內在客體指的是心理表象,即與客體有關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覺或記憶。


自體也是一種心理表象,指的總是一個內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屬於自己的想法,感覺或幻想。

 

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假定是,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型態一旦建立,就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


進而言之,人們會去尋找符合過去已建立過關係型態的關係。


例如:過於依賴與過於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複著剛學走路時與母親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客體關係理論是心理動力取向的人格發展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尋求客體。


客體關係理論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論框架中探討人際關係,更強調環境的影響。


認為真正影響一個人精神發展過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嬰兒與父母的關係。


此理論探討的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如何影響個體的精神結構以及個體如何成長起來


將人格發展的重心從俄底普斯情結轉移到從出生到3歲的俄底普斯前期的衝突之上

 

梅蘭妮.克萊茵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


認為兒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擊性,破壞性本能。


他們的心理世界充滿了原始的衝動,謀殺和自殺的傾向。


任何內驅力和本能都是與客體相聯繫的。


初生嬰兒只能根據他所體驗到的客體的好或壞來代表這個客體。


此時,他所體驗到的只是客體的部分特徵,所以稱為部分客體。


本能和內驅力支配著嬰兒的內部世界。客體關係以內驅力或本能形式呈現出來。


兒童的焦慮與恐懼都源於死亡本能。


當客體引起嬰兒的恐懼和焦慮時,為了防止報復或被毀滅,而想控制客體甚至毀滅客體。


他會採取例如投射,內射,分裂,理想化與貶抑,投射認同的心理機制。


嬰兒不斷地運用心理機制來控制他們的欲求和需要,


逐漸能把同一客體的各種不同特徵整合在一起,


逐步形成完整的客體表象,並建立客體關係。

 


梅蘭妮.克萊茵認為,死亡本能是引起兒童內在焦慮和被迫害感的原因,


由不同客體引發的被迫害感激發了他對被報復的恐懼,


而這種早期的的焦慮和恐懼又會影響以後的客體關係。


在治療中,個體與客體的關係以移情的方式轉移到治療師身上,


治療師要對這些移情進行解釋與分析,


讓早期被內化到病人生活中的客體和內在衝突再外化,


通過修正內化的客體減輕病人的內在焦慮。

 

馬勒把客體關係概念集中在一個人的心理誕生方面,


她認為心理誕生是一個分離與個體化的過程,


由此嬰兒才能與母親分離並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嬰兒心理誕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自閉共生分離-個體化建立客體恆久性


馬勒認為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務,挑戰和危機。


如果兒童特定發展階段不能如期完成或突遇創傷性事件,便會導致嚴重的心理障礙。


尤其在封閉階段和共生階段親子關係中斷或者遇到嚴重的創傷性事件,


就會導致各種嚴重的心理障礙。


馬勒認為,治療就是讓病人重新經歷早期的發展歷程,達到較高水平的客體關係。



相關焦點

  • 一套「完整」的諮詢理論 | 客體關係理論取向
    諮詢設置 五、資料來源一、諮詢過程的理解通過移情反移情關係,促使來訪者在抱持的環境(良好的治療同盟)下達到退行狀態,將自己作為來訪者的自體客體,租借自我功能給來訪者,幫助來訪者重新塑造內在自體和客體表象以及連結兩者的情感
  • 客體關係理論概論
    與此理論相關的概念被用來以新的方式審視心理病理學( psychopathology,又稱精神病理學),同時也被用來分析心理治療中發生的事情。分析早期童年事件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舉例來說,較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客體關係理論所看重的是兒童前戀母期(preoedipal)的發展。客體關係理論正以不同的方式重塑著當代很多的臨床思想。「客體關係」指的是什麼?
  •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理論依據
    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中,隨著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引入,人們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賦予了主客體關係的意義,並形成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在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的探討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主客體的多種含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概念的模糊混亂;二是在引入哲學上主客體概念的過程中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特殊性;三是沒有區分開主客體關係在一般教育中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區別
  • 【公開課】客體關係理論
    【公開課】客體 關係 理論
  • ...新精神分析學派 之 C4 艾裡克森的人格理論 & C5 客體關係理論...
    4.潛伏期:勤奮—自卑(6~12歲)勤奮感佔優勢的兒童能夠發展出「勝任」品質,具有這一品質的人能在工作中自由靈巧地運用自己的才智和技巧。反之,消極對待,就導致無能感。5.兩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亂(12~20歲)自我同一性對發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標誌著兒童期的結束和成年期的開始。
  • 王一欣|客體關係理論實踐專題工作坊招募啦~
    戳藍字關注我們,風裡雨裡,伴你成長~客體關係是什麼呢?客體關係是指存在於一個人內在精神中的人際關係形態的模式,它形成於生命早期我們與撫養者的互動。被內化後,深刻影響了今後的人生體驗和人際互動。經典精神分析,研究重點是「4-6歲「,客體關係,把研究重點提前到「0-3歲」;通俗地說,是探討的嬰兒與母親的關係——真正意義上,把關注點放在了人的「童年」。基於此建立的客體關係理論,是精神分析豐富的理論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客體關係流派的核心人物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 當下最活躍的精神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精神分析最後一期)
    文/小歪講心理圖/素材來源於網絡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最早為弗洛伊德用來描述兒童早期與看護者的關係的名詞,後來,由精神分析流派中的自我心理學沿用這一概念,而在上個世紀,一群專注於兒童心理,將理論重心放在人際關係上的心理學家,結合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觀點
  • 【科普】客體關係理論的8個重要專業術語
    8個客體關係理論重要專業術語1.客體(object) 是與主體(subject) 相對應的概念, 指某個體的意願、情感、行為所指向的人。2.部分客體(Part object) 初生的嬰兒只能根據他所體驗到的客體的「好」或「壞」來代表這個客體, 此時, 他所體驗到的只是客體的部分特徵, 故稱之為部分客體。
  • 《客體關係家庭治療》
    ISBN: 978-7-5100-4851-7   裝    幀:平裝、塑封   開    本:小16開,成書230mm×165mm   定    價:78.00元    作者: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  華盛頓精神科學院院長   譯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武漢市心理醫院主任醫師   ◎編輯推薦   深諳客體關係理論精髓
  • 現代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
    經過大明老師悉心打磨,『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本月開講!4月13日,每周1-2講,每講25分鐘,每2次課+1次答疑。大明心理邀請您,繼續走進精神分析的世界。精神分析理論自20世紀初由弗洛伊德創立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個階段:內驅力理論階段客體關係理論階段自體心理學階段在臨床實踐中,客體關係理論得了廣大心理治療師的認同,是目前精分中
  • 簡述客體關係理論下的人際交往互動過程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格在早年母嬰關係的互動中形成,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1、母嬰關係是形成人格的核心,母親指的不是生理上的母親,也就是不是說必然的是女性的角色,而是提供母親依賴和滿足功能的客體,可以是男性,可以是老人。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客體關係學派投射性認同與內攝性認同精神分析治療中的自體運用(美)大衛·沙夫(David E. Scharff)著李孟潮 等譯美國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主任,國際著名客體關係取向治療師大衛·沙夫力作。國內知名心理治療師李孟潮推薦並翻譯。
  • 客體關係心理學:你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你對待世界的基礎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一個人童年的經歷、與母親的關係,造就了他對待世界的基礎。 大多數人的童年並不完美,每個人都有創傷,在長大以後,談戀愛就會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相處模式,這是一種強迫性重複,目的是修正童年的錯誤,正所謂戀愛關係是對親子關係的複製。
  • 主客體關係學經濟理論研討會召開
    3月26日,來自河北大學、河北農大、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市委黨校的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匯聚一堂,就主客體關係學及其相關經濟理論問題進行了研討。主客體關係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基本觀點之一是,對任何事物的研究都應建立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上,同時,主體作為主動的方面,不僅是認識的主體,而且首先應當是生存與發展的主體。
  • 『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30講』首講,僅108份
    ↑ 點擊上方「大明心理」關注我  在陽光明媚,萬物復甦的4月中大明老師悉心打磨的『客體關係理論基本概念
  • 內在客體關係的世界The World of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
    費爾貝恩的客體關係理論建立在梅蘭妮·克萊因提供的概念資料基礎之上,特別是她關於內在客體(internal objects
  • 心理學理論-情境觀:父子關係
    因此,無論是哪位學者的理論,華人文化中父子關係仍然強調子女對父親的順從。當然,隨著西方文化滲透到東方文化中,父子關係有了一些改變,但是,在華人心目中,父親對子女的控制權仍然存在。由此 ,他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俄狄浦斯情結」,表達這男童、父親在與母親的情感競爭中的關係。對於男童來說,母親提供了糧食和溫暖,而父親的出現,可能是一種威脅。我們研究西方的婚戀發展歷史,會發現在工業文明前的漫長時期,歐洲的文化裡面,從來都不看好婚姻當中的夫妻關係,認為夫妻之間不可能也不應該有愛情,愛情是危險的。熱戀的男女要麼死一個,要麼死一雙。在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表達。
  • 主客體關係學
    主客體關係學究竟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大家知道,主體與客體是一對哲學概念。長期以來,學術界多把主體與客體理解成主觀與客觀,屬認識論範疇。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第一段就有這樣的論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 主客體關係的嬗變與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
    呂逸新、陳紅兵在《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撰文認為,主客體關係與生態倫理思想直接相關,主客體關係的嬗變必然會帶動生態倫理思想的發展。古代文化中,主體與客體主要是一種一體關係,人對自然採取敬畏的態度,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生態倫理思想是潛在的、自發的。
  • 董德剛:略論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
    [6-2]客體的一般特徵是客觀性(不以主體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歷史性(客體不僅自身在變化,而且它與主體的關係也在變化)、多樣性。它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自然客體,包括土地、礦藏、水源、動物和植物直至太空等。其中,既有天然的、原始的自然客體,更多的是經過人工改造的「人化自然」。二是社會客體,包括個人、群體、社會、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以及社會組織和社會機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