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得知對方身體不舒服時,總是希望對方能多喝水。然而,喝水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卻涉及兩個主體,即喝水的杯子和要喝水的動作。那麼要完成一個喝水行為,就必須要二者聯合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比如讓對方主動多喝水。多喝水,跟多運動、多看書、早起、少發脾氣、努力工作等這些有益卻很難堅持的事情,性質差不多。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大費周章,只需要小小的動作就可以產生大大的變化。
做出動作需要複雜的認知加工
人們傾向於認為進食量主要取決於食物的口味,生理學和感官研究通常報告食物適口性與食用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有趣的是,僅在沒有競爭性環境影響的情況下才顯示出這種相關性。在日常生活中,各種競爭性環境影響(如分量、注意力分散和其他人的存在等)可能會增加食物的攝入量,而與它的適口性無關。康奈爾大學的布萊恩·文森克(Brian Wansink)做過一項關於爆米花的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在電影院吃爆米花的量,與爆米花口味、電影院、電影類型等的關係都不大,而只跟爆米花桶的大小有關。這說明,即使食物不宜口,大包裝和大容器也可能導致暴飲暴食。這些發現表明,分量大小也可能用來增加不太受歡迎的健康食物(如蔬菜)的消費。
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每時每刻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客體。我們的大腦時刻都在接受視覺、觸覺、聽覺等信息,因此對外界產生知覺。然而,知覺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應對外界環境的動作。比如,看到一個杯子,我們並不只是想看一眼,而是想要拿起杯子,或者拿起杯子喝水。因此,相對於知覺,動作對我們的生存更加重要。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看似簡單自然,但其實諸如「伸手拿」「開窗」「放入嘴裡」「搬東西」和「抬腿」等動作都需要複雜的認知加工。以「喝水」為例,你需要知道杯子離你有多遠(距離知覺),是否夠得著(對手臂能夠到的空間的預估),杯子有多大(大小知覺),手要開多大口才能把它抓起來(抓取的開口預估),是用兩個手指還是整個手掌去抓(動作選擇),杯子有多重(重量預估),需要使多大力氣把它拿起來(力度分析)。所有這些過程都需要視覺、聽覺和軀體感覺等感知系統與運動系統的通力協作,還會受到已有經驗知識的調節。大家對動作的一般印象可能是:動作需要骨骼、肌肉等的參與,所涉及的神經系統主要集中在腦幹和脊髓,因此關於動作的研究似乎應該歸於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專業或者體育學院的運動專業。但正如上文所述,動作尤其是手部的精細動作需要多個認知加工腦區的通力協作,因此也是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分支。
對客體執行動作涉及客體承載性
雙手是人類完成動作的主要器官。剛出生的嬰兒就會下意識地摸自己的臉,幾個月的嬰兒就會有意識地去夠東西和抓東西。伸手夠和抓取是研究手部動作領域最重要的兩個主題。珍妮羅德(Jeannerod)作為手部動作研究的先驅者,率先提出伸手抓取物體可以分解為伸手夠(手的傳送動作)和抓取(手把物體抓住)兩個成分。伸手夠階段主要依賴於物體的位置信息(外部信息),而抓取需要根據物體的大小、形狀、材質等(內部信息)調整手的大小以及手和物體接觸的位置。這種伸手夠和抓取兩階段理論也得到生理學證據的支持,比如有研究發現大腦頂枕皮層(parieto-occipital cortex)負責伸手夠,而前內頂溝(anterior intraparietal sulcus)負責抓取。在皮質頂葉損傷和視覺共濟失調患者身上的研究也發現了伸手夠和抓取的雙分離。當我們對客體執行動作時,就會涉及客體承載性(object affordance)。客體承載性的概念最初由吉普森(Gibson)於1979年提出,他認為環境直接給人類提供了一種使我們能夠正確理解環境的可能,是知覺和動作關係研究中逐漸發展出的概念。根據吉普森的觀點,客體動作承載性不僅僅是客體的屬性,這種屬性既與客體有關也與知覺的個體有關。例如,椅子可以為人類提供坐的可能,但是卻不能為海豹提供站立的可能。人類並不會自動地知覺環境中的多種客體動作承載性,而只會知覺適合於當前自身需要和意圖的客體動作承載性。客體動作承載性的知覺會隨著人類的需要而發生改變,例如,不同高度的板凳對不同的人來說,坐上去的可供性就不一樣,個體判斷為不可坐時的板凳高度與自身情況成一定比例。
看似小小的動作,卻蘊含了深刻的科學意義。古德爾(Goodale)和米爾納(Milner)提出的視覺雙通路理論認為,視覺系統包括用於產生知覺(vision for perception)的腹側系統和用於引導動作(vision for action)的背側系統。腹側通路是指視覺信號從視網膜到外側膝狀體,然後傳遞到初級視皮層,再到外側或者腹側枕葉的通路。該通路被認為和物體、面孔以及情景的識別有關。背側通路是指視覺信號從視網膜到外側膝狀體,再到初級視皮層,然後傳遞到後頂葉的通路。和腹側通路相比,更多的視覺信號可以從皮下通路直接傳遞到頂葉的背側通路。根據古德爾和米爾納的理論,動作必須針對物體的物理屬性本身,而不一定是知覺到的屬性。在Chen等人的一項研究中,他們測量了刺激的空間分布對大小知覺和抓取開口的影響。他們將真實物體單獨呈現(uncrowded)或者同樣的真實物體被包圍在其他物體中間(crowded)。中間物體有不同的大小,旁邊物體的大小也隨機。所有實驗刺激都呈現在周邊視野,而被試始終盯著正前方的注視點,且始終佩戴眼鏡。結果顯示,即使中間的物體被包圍導致被試無法知覺到中間物體的大小時,被試仍然可以根據中間物體的大小來調整抓取物體時手的開口大小。進一步地,他們考察了視覺深度線索和本體感覺深度線索對大小恆常性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僅知覺有大小恆常性,抓取動作也有大小恆常性。抓取的大小恆常性是指只要物體位於手能舒服抓取的合適距離內,無論物體的遠近,即無論物體投射在視網膜上的圖片的大小,被試都會用同樣的手指開口去抓取物體。
動作是人腦的重要功能,是知覺的重要目的。因此,產生動作意圖和根據目標物體的物理屬性對動作進行實時控制是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那麼,合理執行小小的動作將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大大的改變。多喝水,從換個杯子開始吧!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9TS13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海敏 王勇慧
精彩推薦:
不斷彰顯制度史研究的時代價值
深刻認識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及內在聯繫
世界對中國整體形象的好感度持續上升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