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你只需要換個杯子——客體屬性與抓握動作的聯合作用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得知對方身體不舒服時,總是希望對方能多喝水。然而,喝水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卻涉及兩個主體,即喝水的杯子和要喝水的動作。那麼要完成一個喝水行為,就必須要二者聯合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比如讓對方主動多喝水。多喝水,跟多運動、多看書、早起、少發脾氣、努力工作等這些有益卻很難堅持的事情,性質差不多。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大費周章,只需要小小的動作就可以產生大大的變化。

做出動作需要複雜的認知加工

人們傾向於認為進食量主要取決於食物的口味,生理學和感官研究通常報告食物適口性與食用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有趣的是,僅在沒有競爭性環境影響的情況下才顯示出這種相關性。在日常生活中,各種競爭性環境影響(如分量、注意力分散和其他人的存在等)可能會增加食物的攝入量,而與它的適口性無關。康奈爾大學的布萊恩·文森克(Brian Wansink)做過一項關於爆米花的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在電影院吃爆米花的量,與爆米花口味、電影院、電影類型等的關係都不大,而只跟爆米花桶的大小有關。這說明,即使食物不宜口,大包裝和大容器也可能導致暴飲暴食。這些發現表明,分量大小也可能用來增加不太受歡迎的健康食物(如蔬菜)的消費。

在我們周圍的環境中,每時每刻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客體。我們的大腦時刻都在接受視覺、觸覺、聽覺等信息,因此對外界產生知覺。然而,知覺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應對外界環境的動作。比如,看到一個杯子,我們並不只是想看一眼,而是想要拿起杯子,或者拿起杯子喝水。因此,相對於知覺,動作對我們的生存更加重要。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看似簡單自然,但其實諸如「伸手拿」「開窗」「放入嘴裡」「搬東西」和「抬腿」等動作都需要複雜的認知加工。以「喝水」為例,你需要知道杯子離你有多遠(距離知覺),是否夠得著(對手臂能夠到的空間的預估),杯子有多大(大小知覺),手要開多大口才能把它抓起來(抓取的開口預估),是用兩個手指還是整個手掌去抓(動作選擇),杯子有多重(重量預估),需要使多大力氣把它拿起來(力度分析)。所有這些過程都需要視覺、聽覺和軀體感覺等感知系統與運動系統的通力協作,還會受到已有經驗知識的調節。大家對動作的一般印象可能是:動作需要骨骼、肌肉等的參與,所涉及的神經系統主要集中在腦幹和脊髓,因此關於動作的研究似乎應該歸於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專業或者體育學院的運動專業。但正如上文所述,動作尤其是手部的精細動作需要多個認知加工腦區的通力協作,因此也是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分支。

對客體執行動作涉及客體承載性

雙手是人類完成動作的主要器官。剛出生的嬰兒就會下意識地摸自己的臉,幾個月的嬰兒就會有意識地去夠東西和抓東西。伸手夠和抓取是研究手部動作領域最重要的兩個主題。珍妮羅德(Jeannerod)作為手部動作研究的先驅者,率先提出伸手抓取物體可以分解為伸手夠(手的傳送動作)和抓取(手把物體抓住)兩個成分。伸手夠階段主要依賴於物體的位置信息(外部信息),而抓取需要根據物體的大小、形狀、材質等(內部信息)調整手的大小以及手和物體接觸的位置。這種伸手夠和抓取兩階段理論也得到生理學證據的支持,比如有研究發現大腦頂枕皮層(parieto-occipital cortex)負責伸手夠,而前內頂溝(anterior intraparietal sulcus)負責抓取。在皮質頂葉損傷和視覺共濟失調患者身上的研究也發現了伸手夠和抓取的雙分離。當我們對客體執行動作時,就會涉及客體承載性(object affordance)。客體承載性的概念最初由吉普森(Gibson)於1979年提出,他認為環境直接給人類提供了一種使我們能夠正確理解環境的可能,是知覺和動作關係研究中逐漸發展出的概念。根據吉普森的觀點,客體動作承載性不僅僅是客體的屬性,這種屬性既與客體有關也與知覺的個體有關。例如,椅子可以為人類提供坐的可能,但是卻不能為海豹提供站立的可能。人類並不會自動地知覺環境中的多種客體動作承載性,而只會知覺適合於當前自身需要和意圖的客體動作承載性。客體動作承載性的知覺會隨著人類的需要而發生改變,例如,不同高度的板凳對不同的人來說,坐上去的可供性就不一樣,個體判斷為不可坐時的板凳高度與自身情況成一定比例。

看似小小的動作,卻蘊含了深刻的科學意義。古德爾(Goodale)和米爾納(Milner)提出的視覺雙通路理論認為,視覺系統包括用於產生知覺(vision for perception)的腹側系統和用於引導動作(vision for action)的背側系統。腹側通路是指視覺信號從視網膜到外側膝狀體,然後傳遞到初級視皮層,再到外側或者腹側枕葉的通路。該通路被認為和物體、面孔以及情景的識別有關。背側通路是指視覺信號從視網膜到外側膝狀體,再到初級視皮層,然後傳遞到後頂葉的通路。和腹側通路相比,更多的視覺信號可以從皮下通路直接傳遞到頂葉的背側通路。根據古德爾和米爾納的理論,動作必須針對物體的物理屬性本身,而不一定是知覺到的屬性。在Chen等人的一項研究中,他們測量了刺激的空間分布對大小知覺和抓取開口的影響。他們將真實物體單獨呈現(uncrowded)或者同樣的真實物體被包圍在其他物體中間(crowded)。中間物體有不同的大小,旁邊物體的大小也隨機。所有實驗刺激都呈現在周邊視野,而被試始終盯著正前方的注視點,且始終佩戴眼鏡。結果顯示,即使中間的物體被包圍導致被試無法知覺到中間物體的大小時,被試仍然可以根據中間物體的大小來調整抓取物體時手的開口大小。進一步地,他們考察了視覺深度線索和本體感覺深度線索對大小恆常性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僅知覺有大小恆常性,抓取動作也有大小恆常性。抓取的大小恆常性是指只要物體位於手能舒服抓取的合適距離內,無論物體的遠近,即無論物體投射在視網膜上的圖片的大小,被試都會用同樣的手指開口去抓取物體。

動作是人腦的重要功能,是知覺的重要目的。因此,產生動作意圖和根據目標物體的物理屬性對動作進行實時控制是大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那麼,合理執行小小的動作將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大大的改變。多喝水,從換個杯子開始吧!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9TS13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海敏 王勇慧

精彩推薦:

不斷彰顯制度史研究的時代價值

深刻認識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及內在聯繫

世界對中國整體形象的好感度持續上升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機器人是怎麼知道如何抓握杯子的?
    舉例來說,當人類看到一個馬克杯的時候,他 / 她立刻就能夠理解杯子是可以用來盛物體的——不論是咖啡等液體還是固體——並且馬克的杯柄可以被抓握。除此之外,假如人類看到茶杯、玻璃杯、酒杯等任何非馬克杯的物體,也不會因此而無法推斷該物體是否還能夠盛物體。人類幾乎天然就理解小型物體上的柄可以被抓握和應該從那個角度抓握。
  • 喝水杯子有講究 選對杯子更健康
    人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只能活一個星期左右,而只喝水的話就能活到半個月之久。可見,喝水對我們的生命和生存都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一天要喝六杯到八杯的水。而喝水的時候肯定要用杯子來喝,那麼你都是用什麼杯子來接水喝呢?其實用不同的杯子喝水有不同的講究,今天小編給大家盤點一下各種喝水杯子的優缺點。
  • 用這種杯子喝熱水等於「喝毒」,你還在用這種杯子喝水嗎?
    所以,常常有人會只用一次性水杯來喝水,有些人會在喝完冷飲之後,還會用這種一次性的水杯去倒熱水喝,殊不知,常用一次性水杯喝熱水可能會導致身體「中毒」哦! 目前常見的一次性水杯是塗蠟紙杯,由於需要進行防水處理,所以,紙杯的內壁及外壁需要經過噴辣或者浸蠟處理
  • 小籠包變身馬克杯 換個水杯你會不會愛上喝水?
    「包子」中間有個小洞,吸管穿過,正好可以用來喝水。網友調侃:「以後喝的每口水都覺得燙嘴,跟吸湯包似的。」不過,網友在傾心於它的造型時,也不忘關注它的價格。根據網友的討論,在某網店中,這款小籠包的馬克杯賣到了734元,讓不少網友望而卻步,「好可愛,但是好貴。」近日,新京報記者在這家網店中搜索「小籠包馬克杯」,卻並沒有發現這款產品,但相似的同款產品卻在網上售賣,且價格不一。
  • 3種杯子喝水或致癌 玻璃杯最安全
    導語:夏季人體需水量大,我們一般會以喝水來補充體內水分的流失,上班一族經常會使用塑料杯喝水,專家提示,在養生學上看來,除了瓷杯,其他杯子都不太健康。   3種杯子喝水或致癌   3種杯子喝水或致癌
  • 不鏽鋼杯子不適合用來喝水?是真的嗎?
    那麼,你是用什麼杯子喝水的呢?早之前有篇題為「千萬別用不鏽鋼杯子泡茶!有毒!」的文章在朋友圈頻繁出現,說是不鏽鋼杯泡茶,會溶解出大量的重金屬鉻!——是事實還是謠言?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鏽鋼杯子中鉻的析出量極少,所以大家不需要擔心它影響身體健康。
  • 你見過會喝水的杯子嗎?簡單的科學小實驗,一起動手試試吧
    2、喝水的杯子器材:火柴,蠟燭,水,長方形水槽或深盤,杯子步驟:將長方形水槽或深盤裝一些水,不用太多,將蠟燭點燃放在水槽內,用杯子罩住蠟燭,過一會兒蠟燭熄滅,杯子內水會增多。(最好用細長的杯子,或將水加入色素,方便觀察。)原理:蠟燭燃燒需要氧氣,玻璃杯內氧氣消耗完畢蠟燭就會熄滅。而瓶內因為氧氣減少而氣壓變小,在大氣壓的作用下,水被壓進水杯內。(有網友提醒更正,產生原因有三:1.氧氣減少。
  • 寶寶水杯你買對了嗎?讀完這篇就懂了
    寶寶水杯你買對了嗎?讀完這篇就懂了 閨蜜最近跟我聊天,說最近她家娃一歲的兒保時,醫生詢問她家寶寶是否還在使用奶瓶,並且提醒她應該讓娃開始使用杯子了。在這之前她家寶寶不管是喝奶還是喝水都是一直用奶瓶的。
  • 喝水的杯子很重要,到底用哪種才安全?選不對當心把「毒」喝下肚
    人人都知道要多喝水才有利於身體健康,但想要喝好水,不僅是水質很重要,喝水的杯子同樣重要。要是杯子用不對,可能會損害肝臟甚至影響生育能力,簡直是在自我傷害。所以喝水不僅要喝好水,選對杯子也很重要,選不對當心把「毒」喝下肚。那么喝水到底用哪種杯子才安全?
  • 你喝水的杯子有幾種?哪些用了傷身?哪些是安全的?
    杯子是每個人必備的  但是杯子的使用  哪種杯子對人體有害  怎麼挑一個安全的杯子  卻很少有人知道  甚至都不怎麼在意  冷熱紙杯要分清  一般我們去親戚朋友家,會用到紙杯喝水,很多人說,一次性的紙杯內壁塗了蠟,水溫超過40攝氏度,蠟就會熔化,對人體有害。其實,我們平時用的紙杯分為熱飲杯、冷飲杯。冷飲杯有「蠟」,熱飲杯有「膜」。
  • 一隻頂天立地的杯子,永遠不會被幹倒
    你一定會問:那喝水的時候怎麼辦?只要垂直把杯子拿起來就OK了,和用普通水杯一樣輕鬆。這個吸盤是由團隊花費了三年時間,通過模仿章魚等動物的吸盤特性,開發出的一種獨特技術,名為 Smartgrip 。當受到來自橫向的外力時,氣壓鎖開啟讓杯子巍然不動;而當杯子受到一個垂直向上的力時,則會打開一個小口自動解鎖,整個過程自動完成,不需要控制按鈕,使杯子自然就會輕易拿起。
  • 肝腎損壞、影響生育,用這種杯子喝水等於喝毒,很多人卻當成寶!
    秋冬季節來臨,皮膚變得乾燥、氣溫變得寒冷,中醫給大家一個最好的養生建議就是「多喝熱水」。喝水其實也有雷區,而第一個雷區就是在於杯子的選擇。 很多人對於泡茶的茶包非常講究,卻偏偏忽略了每天都要用的水杯,然而有的杯子卻含有大量有害物質,用它們喝水無異於「喝毒」,今天我們就來幫大家排一排雷。
  • 抓握訓練會讓寶寶變成左撇子?抓握的意義和發展規律,了解後便知
    文 / 職場媽媽育兒路同事小綯家二寶一歲半了, 他發現女兒最近抓握物品愛使用左手,很擔心小女兒變成個「左撇子」。小綯問我們:「為了促進寶寶的手部能力發展,一直很注重孩子的抓握訓練,會不會是訓練方式不當,導致小女兒出現了左撇子的情況?」
  • 杯子再多還是覺得少一款?你需要這款瑞倖幸運隨行杯
    自從我的環保意識覺醒之後,先是在外賣平臺下單永遠選擇助力環保(不要餐具),後來乾脆買了個電飯煲決心減少外賣數量。接著就是買了個可愛的隨行杯,再也不用一次性的咖啡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對隨身小物的要求很高,除了顏值必須在線,品質也不能含糊,否則很快就會另覓新歡。
  • 鴨嘴杯、吸管杯,杯子種類這麼多,如何挑選才適合娃?
    青青是個杯子控,所以在兒子半歲的時候,就早早準備了好幾款可愛的鴨嘴杯,可幻想中孩子舉著鴨嘴杯喝水的可愛場景並沒有出現,幾個月的胖小子對爸爸喝茶的大缸子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小手顫顫巍巍舉起大杯子,然後給自己洗個澡,成了常態。
  • 養魚不換水行不?魚為什麼跑到水面喝水?海裡魚「喝水」口渴嗎?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殖觀賞魚。金魚、錦鯉、孔雀魚等成為人們魚缸裡面的寵物。生活在大海裡魚類,它們的身體運轉是需要水。人需要呼吸才能生存,那魚需要呼吸不?魚缸裡養魚的過程中,不知道你有沒有近距離地觀察過。很多人只看到魚兒總會不斷地打開嘴巴大口地喝水。那麼它們真的只是在喝水?
  • 三個動作規範要領,掌握這個,你才可以做好引體向上!
    導語: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行身體的鍛鍊。其中引體向上絕對是光大男性最經常提起的運動,他不僅僅是中考體育考試的必考科目,也對男性的健身效果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引體向上並不需要很複雜的健身器材,往往只要在單槓上面就可以完成。
  • 喝水養生很重要,但裝水的杯子您用對了嗎?
    大家都知道,日常生活中多喝水 但是杯子要用對 下面給大家介紹下正確使用杯子 五,:加了螢光增白劑,不環保 科學喝水
  • 這種杯子不適合用來喝水,趕緊換掉,每個人家裡都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高質量生活家 微信號:gzlshzs早之前有篇題為「千萬別用不鏽鋼杯子泡茶!有毒!」戳視頻,看專家解答視頻來源:一辨真偽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鏽鋼杯子中鉻的析出量極少,所以大家不需要擔心它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