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殖觀賞魚。金魚、錦鯉、孔雀魚等成為人們魚缸裡面的寵物。生活在大海裡魚類,它們的身體運轉是需要水。人需要呼吸才能生存,那魚需要呼吸不?魚缸裡養魚的過程中,不知道你有沒有近距離地觀察過。很多人只看到魚兒總會不斷地打開嘴巴大口地喝水。
那麼它們真的只是在喝水?每天喝那麼多水不會把肚皮撐破!
其實,我們看到的並不是魚兒在「喝水」,而是它在呼吸哦~
魚也有鼻子的,卻不是用來呼吸的。那魚是在水裡是到底是怎樣自由呼吸的呢?
生活中大部分魚的鰓都位於身體的兩側、眼睛的後面。魚的呼吸器官為鰓,它有大量的細絲狀結構,叫鰓絲。鰓絲中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水中溶解的氧氣透過鰓絲中的毛細血管壁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
魚的鰓主要由鰓絲、鰓耙和鰓弓三部分構成。當水流經過鰓絲時,氧氣通過鰓小片上的毛細血管被吸收,再通過血液循環來供給魚身體的需要,水則被鰓絲濾去,又回到了魚生活的水體中。
由上面就我們可以了解到,鰓只能在水中使用,在陸上時會因乾燥及鰓絲粘連而使鰓失去作用。
一旦破壞了鰓的結構,使其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雖然有寫魚的皮膚、氣囊、腸管可以輔助呼吸,但是那些遠遠不夠。
特別跟大家說下:魚並不是不能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只是由於鰓的水適應性結構使得它在空氣中不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顯然,上天是公平的,人在水中無法呼吸。所以魚兒離不開水。
這就是魚為什麼要「喝水」,而且還必須不停地「喝」的原因。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實從始至終,水並沒有被魚喝進肚子裡,因此,儘管魚兒喝了很多水,但是它的肚子卻沒有被撐破。
我們有時候看到魚嘴一張一合其實不是在喝水,而是從口中吸水然後從腮中排出。
淡水魚的血液和組織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鹽分,溶解濃度高於周圍的淡水,滲透壓也高於周圍的淡水。因此,周圍的淡水會從各個方向進入魚的身體,從而補充水分。所以淡水魚還要想辦法排水。
生活在淡水中的魚體液濃度一般會比外界水的濃度高,更具滲透壓原理周圍的淡水會從四面八方滲入到它們體內,滲入的結果就是淡水中的魚不但不用喝水,還得想方設法的將體內多於的水排出體外,不然它們會被水「撐爆」。
那麼淡水魚是如何排出水份的?
就是尿尿哦~家養魚缸中小魚兒們的生活環境你可以腦補一下,這也是魚缸需要定期換水的原因之一。
然而生活在海中的鹹水魚,因海水的含鹽量比魚體內的體液含鹽度高很多。海水的滲透壓也比魚體內的滲透壓大很多,所以大海每天都在拼命的吮吸著魚類體內的水,搞得海水魚類非常的渴。
既然你都拼命吸了,我還不玩命的喝啊。因此生活在海中的絕大多數魚類,沒事每刻都在玩命喝水。
魚又分為淡水魚和鹹水魚。大家都知道海水很鹹不能解渴的,茫茫大海中魚類去哪找淡水喝。在大海或鹹水湖中的魚是怎么喝到淡水的呢?
海水不能飲用只是針對像人類等一淡水為主要水份補充的物種來說的。
魚類在海洋中不斷的進化早已適應了海水的成分,一些海魚中的黏膜可以充當半透膜,在呼吸壓差的作用下,只允許水分子通過,把鹽分擋在外面。另外,海水魚的嘴部、鰓部等部位存在氯細胞,它們可以分泌出海水中的氯離子,從而達到海水淡化的作用。會吞進大量的海水來攝取水份,再通過鰓中特殊的泌鹽細胞將多餘的鹽分排出體外。而一些海鳥和海龜則會通過眼角泌鹽腺把體內多餘的鹽分排出。
大海裡有一些魚類是不用喝水的。比如說海洋中兇猛的鯊魚,這貨體內有著很高濃度的尿素,不僅不會讓它失去水份,反而會對海水形成反滲透。這樣鯊魚就能獲得足夠多的水份。不過靠著尿素來提高體內體液濃度維持滲透壓,也挺難為鯊魚的,怪不得人們大多只吃魚翅,而覺得鯊魚肉是騷的。
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比如鯨魚,它們的體液濃度與陸地哺乳動物差不多,都是低於海水。然而,一些海洋哺乳動物可以直接喝海水,因為它們的腎臟具有強大的排鹽能力,它們的尿液鹽度可以達到海水的兩三倍。
另外,肉食性的海洋哺乳動物可以通過捕食獵物來直接獲取水分,而且代謝食物時也會產生淡水。由於一直生活在海水中,海洋哺乳動物失去水分較少,它們所需的淡水也會較少,其中一些甚至可以完全不用喝水。
其實,無論海水魚還是淡水魚絕大多數都需喝水,都是魚類為了生存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如果不適應就算再會遊泳的魚也會有被淹死的那一天。高鹽度海水與到淡水中的不適應性就是明顯的表現。
不過,對於的草食性海洋哺乳動物,它們攝入水分就比較麻煩了。這些海洋哺乳動物既沒有淡化海水的能力,也無法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水分,它們只能遊到江河的入海口喝淡水。
對於喜歡養魚當寵物的人來說養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為什麼魚缸裡的魚跑到水面上「大口喝水」? 魚怎麼會跳出水面?
魚浮到水面,用嘴呼吸。是由於水中含氧量不足,魚需要從水面吸取氧氣。一般來說,抬頭是魚最直接的表現。每當看到魚浮出水面呼吸,就應該注意加氧或換水了。
引起跳缸的原因很多,比如受驚嚇、不適應新環境和缺氧。但缺氧卻是跳缸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小容器裡的魚如果有跳缸行為,就要注意觀賞魚是否缺氧。最後,若魚長期缺氧,就會導致身體反轉,肚皮朝上,時而上浮,時而下降,最後缺氧致死。
2、魚缺氧是什麼造成的?
本來你的魚缸裡面只養了幾條魚,水中的溶氧量是足夠供給這幾條小魚呼吸和硝化細菌系 統的建立的。突然增加了很多條魚,一下子入了缸,本來充足的氧氣現在一下子成為了奢侈品,氧氣含量無法同時供給這麼多條魚呼吸,就會出現集體缺氧的現象,甚至硝化細菌系統崩潰掉。
水中的溶氧量是有限的,如果沒有氧氣來源,一旦氧氣被全部用完就沒了。當水體很小的時候,魚缸裡面沒有水草藻類,並且魚缸中沒有水循環系統,養上幾條魚,相信不久這幾條魚就會立刻出現缺氧的現象。
3、如何處理魚缺氧的問題?
第一是要趕緊把 增氧泵插上打氧。這個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如果魚缸水體小就換個大一些的環境,減少耗氧速度。而在魚密度太大的情況下建議分缸,否則無法根除後患。
並且一定要準備一個充電式的增氧泵。因為難免家裡會有停電的時候。一旦停電了增氧設施就無法繼續運行,充電式的增氧泵就可以派上一些用途。
養魚離不開換水,要做到勤換水。經過暴曬、爆氧、消毒的水就可以用來更換舊水。在保證水質和溫度的情況下,勤換水就有利於增加水中含氧量,保證魚不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