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哲學的本質決定了「哲學」是無法定義的,那麼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的人大都不會是真正的哲學家。
提到哲學一般會認為哲學是一門學科,因為許多的大學裡都開設有哲學系,那麼似乎哲學也應當像文科、理科、工科一樣是一門經世之學了,如果說哲學也像工科一樣發源於西方,那麼西方人所說的,「中國沒有哲學」這種說法似乎也是說得通的。經世之學著眼於細節,哲學著眼於大局、著眼於境界的開拓。哲學對經世之細節似乎無從著力,卻是可以引領經世之學。
西方人為什麼會說「中國沒有哲學」呢?
西方人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然後呢,他們用既有的定義「愛、智慧」去比對中國的文化,於是呢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沒有哲學。那麼如此比對出來的結論真的就是正確的嗎?當然是不正確的。這就好比是用十進位的規範去判定六十進位的表達,然後得出個結論說六十進位的表達是錯誤的。
十進位是一種扁平式的表達方式,而六十進位則是立體式的表達方式,從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方式可以看出,在沒有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之前的中國,是更傾向於使用六十進位這種立體式表達的。
被定義為「愛、智慧」的西方哲學就是一種扁平式的哲學,以扁平式哲學為基礎而導引出來的文化也會是一種扁平式的文化,所以呢,西方的文字是扁平式的拼音文字,所以呢,跟中國一般大的歐洲卻沒能形成統一的語言、統一的文字。扁平式文化崇尚英雄,扁平式文化是一種需要在競爭發展中平衡的文化,扁平式文化是一種分散的文化,所以呢,需要有「愛」來維繫和諧,要在分散群體之間達成愛的共識,需要建造一個支撐,於是習慣於分散的西方人就創造出了「上帝」這個用來支撐「愛」的信仰原點。
以扁平式哲學引導出來的文化是一種趨向分散的文化,「上帝」是被創造出來的平衡制約假名,是「愛」的支撐點,「愛」是分散群體之間的平衡維繫。以立體式哲學引導出來的文化是一種趨向統一的文化,「忠、孝」是群體凝一的維繫,立體式哲學的核心定義不是「愛、智慧」,而是「天、地、人」是「參通天、地、人」,立體式哲學的核心定義是「道」,是「陰陽相生」的道,是「周而復始」的道。
以立體式哲學為基礎而導引出來的文化也會是立體式的文化,所以呢,中國的文字是立體的表意文字,所以呢,中國早早就能形成了統一的文字,統一的語言。立體式文化是一種趨向凝一的文化,立體式文化崇尚奉獻,立體式文化是一種用「道、義」來平衡的文化,立體式文化可以出現百家爭鳴,也能延續不斷。
立體式哲學導引出來的信仰是「祖先崇拜」,是個中國人都會說自己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中國人對「祖先」的定義遠遠不止「先祖」一個含義,更多時候「祖先」代表的是「天、地、人」的參通,是「天、地、人」的共同「祖先」那就是「道」。祖先崇拜是一種和諧的多神崇拜,而「多神崇拜」其實是一種多層次的立體呈現。「祖先」可以分散成不同層次上的神,其實卻從沒離開同一個概念,都是「道」的化身。
其實呢,哲學的本質決定了「哲學」是無法定義的。
哲學是破立之學、是引領之學,哲學是文明的原點,不同的文明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哲學原點。中國哲學引領出的是崇尚忠孝的農業文明,西方哲學引領出的是崇尚競爭的工業文明。世界的現狀告訴我們,工業文明並不會是個盡善盡美的文明,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去學習西方哲學嗎?因為西方人一句「中國沒有哲學」就去亦步亦趨地學習西方哲學其實是在「揚短避長」,況且呢能學到的看似是他們的哲學觀念,其實只是他們的哲學發展史,並沒有觸及哲學的「破、立」本質,哲學之妙盡在「破、立」,沒有「破、立」就不是哲學。
新的哲學可以引領出新的文化,可以形成新的文明。中華民族志在復興,能夠支撐起「中國夢」的一定不會是西方哲學。只有中華文化成為世界的文化中心,才能真正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復興,文化輸出是最有影響力的輸出,建立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來引領出新的文化,才是中國夢的核心所在。
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12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