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不懂中國哲學,暴露出他們思維方式上的短板

2021-01-11 離生別苑

題記:哲學的本質決定了「哲學」是無法定義的,那麼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的人大都不會是真正的哲學家。

提到哲學一般會認為哲學是一門學科,因為許多的大學裡都開設有哲學系,那麼似乎哲學也應當像文科、理科、工科一樣是一門經世之學了,如果說哲學也像工科一樣發源於西方,那麼西方人所說的,「中國沒有哲學」這種說法似乎也是說得通的。經世之學著眼於細節,哲學著眼於大局、著眼於境界的開拓。哲學對經世之細節似乎無從著力,卻是可以引領經世之學。

西方人為什麼會說「中國沒有哲學」呢?

西方人把哲學定義為「愛、智慧」,然後呢,他們用既有的定義「愛、智慧」去比對中國的文化,於是呢得出了一個結論:中國沒有哲學。那麼如此比對出來的結論真的就是正確的嗎?當然是不正確的。這就好比是用十進位的規範去判定六十進位的表達,然後得出個結論說六十進位的表達是錯誤的。

十進位是一種扁平式的表達方式,而六十進位則是立體式的表達方式,從中國歷史上的紀年方式可以看出,在沒有受到西方文化影響之前的中國,是更傾向於使用六十進位這種立體式表達的。

被定義為「愛、智慧」的西方哲學就是一種扁平式的哲學,以扁平式哲學為基礎而導引出來的文化也會是一種扁平式的文化,所以呢,西方的文字是扁平式的拼音文字,所以呢,跟中國一般大的歐洲卻沒能形成統一的語言、統一的文字。扁平式文化崇尚英雄,扁平式文化是一種需要在競爭發展中平衡的文化,扁平式文化是一種分散的文化,所以呢,需要有「愛」來維繫和諧,要在分散群體之間達成愛的共識,需要建造一個支撐,於是習慣於分散的西方人就創造出了「上帝」這個用來支撐「愛」的信仰原點。

以扁平式哲學引導出來的文化是一種趨向分散的文化,「上帝」是被創造出來的平衡制約假名,是「愛」的支撐點,「愛」是分散群體之間的平衡維繫。以立體式哲學引導出來的文化是一種趨向統一的文化,「忠、孝」是群體凝一的維繫,立體式哲學的核心定義不是「愛、智慧」,而是「天、地、人」是「參通天、地、人」,立體式哲學的核心定義是「道」,是「陰陽相生」的道,是「周而復始」的道。

以立體式哲學為基礎而導引出來的文化也會是立體式的文化,所以呢,中國的文字是立體的表意文字,所以呢,中國早早就能形成了統一的文字,統一的語言。立體式文化是一種趨向凝一的文化,立體式文化崇尚奉獻,立體式文化是一種用「道、義」來平衡的文化,立體式文化可以出現百家爭鳴,也能延續不斷。

立體式哲學導引出來的信仰是「祖先崇拜」,是個中國人都會說自己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中國人對「祖先」的定義遠遠不止「先祖」一個含義,更多時候「祖先」代表的是「天、地、人」的參通,是「天、地、人」的共同「祖先」那就是「道」。祖先崇拜是一種和諧的多神崇拜,而「多神崇拜」其實是一種多層次的立體呈現。「祖先」可以分散成不同層次上的神,其實卻從沒離開同一個概念,都是「道」的化身。

其實呢,哲學的本質決定了「哲學」是無法定義的。

哲學是破立之學、是引領之學,哲學是文明的原點,不同的文明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哲學原點。中國哲學引領出的是崇尚忠孝的農業文明,西方哲學引領出的是崇尚競爭的工業文明。世界的現狀告訴我們,工業文明並不會是個盡善盡美的文明,那麼我們還有必要去學習西方哲學嗎?因為西方人一句「中國沒有哲學」就去亦步亦趨地學習西方哲學其實是在「揚短避長」,況且呢能學到的看似是他們的哲學觀念,其實只是他們的哲學發展史,並沒有觸及哲學的「破、立」本質,哲學之妙盡在「破、立」,沒有「破、立」就不是哲學。

新的哲學可以引領出新的文化,可以形成新的文明。中華民族志在復興,能夠支撐起「中國夢」的一定不會是西方哲學。只有中華文化成為世界的文化中心,才能真正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復興,文化輸出是最有影響力的輸出,建立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來引領出新的文化,才是中國夢的核心所在。

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2020 12 19

相關焦點

  • 中國的「道」和西方的「物自體」:中西方哲學思維方式的差異
    哲學產生於西方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中國文化有哲學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文化有哲學。兩者的區別在於,西方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中國哲學思考問題的方式存在差異。這其中的最大差異在於,西方哲學探討世界的本質始終離不開感性、理性的對立(二元對立);中國哲學探求宇宙的本源和生態論以及「體認」論有關。比如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和中國文化的「道」範疇可以說明問題。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至於其它人,除了馬克思主義可能多多少少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大體上他們在讀書方面還是受中國傳統的影響比較大,例如儒家經典傳達出的思想,比如孝順父母與其日常生活關係更大。儘管幾乎所有人都能接觸到現代科學技術,但一般人並沒有特別多地去了解它背後的思想。當然,是否需要對大眾普及西方哲學,這很難講。但是對於中國知識分子來說,認識西方社會,我們肯定要對其有很深的了解。
  • 宋詞哲學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詞語集合表達
    一位中國頂級大學的哲學學者,在談及西方哲學絕對優勢時,提出西方哲學核心哲學概念物自體,此在,存在,都不能再進一步進行哲學的解釋。就這三個漢字及漢語符號而言,物自體,此在,存在,不能進一步解釋的學術論述,本身已經違背了西方語言哲學大家索緒爾,關於符號整體中符號的能指與所指本能的理論。物自體是一個符號,此在是一個符號,存在是一個符號,放在哲學整體中就必須具備符號自身的能指和所指本能。首先必須再作說明,學者質疑,中國化的唯物哲學一些表述,將哲學的存在,定義為物質存在的非議是合理的。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讀書者說】  作者:張中良(長春出版社社科編輯室主任)  在中國哲學界,孫正聿是公認的辯證法研究成果最多的人。正如南開大學哲學院王南湜所言:「在中國哲學界,說到對辯證法的研究,人們不會不首先想到孫正聿教授。」
  •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從哲學思維方式看中國歐洲籃球的特點和風格以及對中國籃球的啟示
  • 縱觀中西方人類思維方式,及其在營銷,管理的應用
    但是,思想史、科技史和藝術史都在告訴我們,幾乎每個名族都會有自己獨特、偏好的思維方式,也正是這些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思維內容之間的差異、偏好,其代表的是客觀世界和主體本身,在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之下結果的差異,偏好。今天我們便理清說明下中西方所偏好的不同思維方式,且儘量的把他們帶入到營銷學、管理學中去。
  • 《哲學思維方式與領導工作方法》出版
    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8年入選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2014年入選「萬人計劃」第一批哲學社會學領軍人才。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國務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中國人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
  • 近現代西方哲學先驗和超驗的對象性就是中國古代性哲學而沒有其它
    現在有些人出來幫助孩子說話,從各個方面指疑祖母言行的來源和出處,一旦不確定就推翻,並是否符合現時科學標準與科學規範。現代科學和現代性科學主義,是從近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的。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是近代哲學家,又同時是西方數學家。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在於人類思維方式的先驗與超驗。
  • 人的思維方式中內容的自由能在
    我們所討論的人的思維方式中,內容事物,即質料性質事物的自由能在的自由定義,絕不是西方疫情不戴口罩的自由,也不是不允許法律強制規定必須戴口罩的自由。人的思維方式中,內容物的自由能在,是思維方式的思維內容的自由能在的人的主觀自由選擇,是人們選擇思維內容事物的自由。
  • 聽說懂哲學的人都很厲害,怎樣讓自己喜歡上哲學?
    喜歡上哪一類型的文化,這個是不能去強迫的,只能跟隨自己的愛好,經歷,心境的變化去發自內心由衷的喜歡。對於自己真心不愛,但又強迫去喜歡和學習的東西,又哪裡能夠看得進去呢,也是沒有心情去深入理解與專研的。不能聽說別人覺得什麼厲害便去學什麼,得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 科學思維方式與中華哲學思維方式互相不理解的原因
    絕對個體思維方式的一種有利和兩種缺陷。第一,什麼是個體思維方式?絕對個體思維方式同時也是絕對整體思維方式,因為絕對個體認知的東西也會被認知為絕對整體。比如人是絕對個體,但是西醫科學用解刨學把人解刨成絕對個體組成的絕對整體。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構建中國特色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應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源遠流長的民族史學為根基,同時也不應拒絕西方歷史哲學的參與。在前面這部以「帝國主義時代歷史哲學批判綱要」為副標題的著作中,康恩將歷史哲學看作「唯心主義哲學和資產階級的社會學、歷史學、政治科學之間的一個連接的環節」。⑦他從「歷史主義的危機」談起,試圖說明在這種危機中如何產生出「反動的」歷史哲學,並對這種歷史哲學的主要流派及其對職業史家理論思維的影響進行批判分析,進而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上,提出最為迫切的理論問題。
  • 數學思維方法概述 ---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哲學
    (一)古代數學哲學與數學思維方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數學,人們並不是把數學看作是邏輯演繹化的數學思維方式和公理化的表述方式。事實上,中國古代文化中,就一直把數學看作是一種實用的「技藝」。有百科全書之稱的宋代沈括的巨著《夢溪筆談》就把數學的成果列入「卷十八技藝」之中。並把數學與「造弓有術」「活版印刷」等放在一起。
  • 徐濤: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淺析
    縱觀整個中國哲學,各種學說的前後相繼性很明顯,各個學派所討論的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範。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帶上自身特色的產生條件,哲學的產生也是如此。
  • 中國哲學和西方科學在思維上有哪些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國古典哲學中,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庖丁解牛》。庖丁要在祭祀儀典上剖開一隻獻祭的整牛,梁惠王和很多百姓都在臺下觀看整個過程。庖丁非常擅長這項工作,他遊刃有餘的分解開了這龐然大物。庖丁的身體和刀刃的運動非常和諧,以至於解牛這件普通的事在他手中變成了藝術表演一般。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的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引進契合了我國思想解放的現實需要,對我國改革開放實踐,尤其是對我國哲學學科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論域的積極影響在於,它促使了國內學者後形上學世界觀的形成、批判性哲學思維方式的塑造,並且提供了新興哲學論題,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也有消極方面。我們應該在充分肯定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克服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 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中新網濟南6月23日電 題: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作者 趙曉 邱江波  從創建「生活儒學」思想體系,到建構「中國正義論」……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主張對儒學進行現代性詮釋和轉換,用新的儒學話語體系向西方讀者闡釋東方思維方式和哲學思考。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本體是這個世界的根,既然認識到了本體,覺察到了本體,自己不也就超越有限,達到無限和永恆了嗎?既然本體和存在惟有通過人的思維和理性來把握,那麼,理性和思維就是拯救偷食了禁果的人類的唯一抓手和平臺。正因為此,西方產生了一個具有濃厚拯救情節的科學傳統。古希臘人,那麼熱衷於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那麼迷戀邏輯學、數學和幾何學,也許就可以理解了。而中國那時的哲學,明顯在這方面是不足和處於迷濛時期的。
  • 為什麼說康德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比如當我們戴上墨鏡時,世界是一片茶色。我們看到世界是茶色這種知識,就是我們的先天認識框架(墨鏡)賦予對象 (世界) 以某種形式 (茶色) 的結果。康德說,人們只能從人本身出發去認識外部世界,但是形上學意義上的事物本身,也就是所謂的「物自體」是不可能被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