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6月23日電 題:儒學專家黃玉順海外出書 向西方讀者展示東方特色哲學思考

  作者 趙曉 邱江波

  從創建「生活儒學」思想體系,到建構「中國正義論」……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黃玉順主張對儒學進行現代性詮釋和轉換,用新的儒學話語體系向西方讀者闡釋東方思維方式和哲學思考。

黃玉順的生活儒學代表作《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英文版在美國出版。受訪者供圖

  黃玉順的生活儒學代表作《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英文版近日在美國出版,這是他又一次在海外出版儒學學術專著。2016年,黃玉順的著作《中國正義論的形成》英文版在英國出版發行,受到西方學術界的關注,被譽為「來自東方的聲音」,在國際哲學領域產生了一定影響。自2004年提出「生活儒學」以來,黃玉順通過不斷發表學術論文、主編學術著作和叢書等方式拓展和完善這一思想體系,並由此延伸、構建了「中國正義論」。

  記者23日專訪了黃玉順教授。黃教授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中西哲學對話、儒學現代化並走向世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等話題詳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中西文化可以進行對話交流,前提是必須處在同一個觀念平臺、話語平臺。」黃玉順注意到,一段時間以來,東西方社會在思想觀念上的分歧有逐步加大的趨勢,他力主東西方通過學術和出版交流,增加了解,促進理解,消除誤解。

  他說,任何一個領域的思想互動,出發點都是在多元價值觀念中尋求共識,尋找到「最大公約數」。他以自己提出的「生活儒學」為例,生活儒學與西方哲學中的現象學之間就存在許多共通之處,都有「本源觀念—形上學—形而下學」的三級觀念架構。基於這樣的「同」,雙方才能在相關領域的交流中產生共鳴。

  黃玉順認為,儘管中西文化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同層面存在差異,但彼此仍能相通或互補。在與西方哲學家、思想家交流中,他希望用東方特有的話語方式,向他們闡明當代文明共同推崇的價值觀,消除隔閡和誤解。而面對外國普通民眾,他會講讓他們能聽得懂、聽得進的內容,加深其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對外傳播中國文化要講究方式方法,面對不同群體,言說方式和內容側重各有不同。」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主流和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儒學專家紛紛建構自己的儒學理論形態。而從事「生活儒學」研究的黃玉順說,他是追求「現代性訴求的民族性表達」。

  在他看來,當代儒學不僅要堅持民族性表達,保留文化底色和特色,樹立文化自覺和自信,還要與時俱進,進行現代化轉換和詮釋,體現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共通訴求。生活儒學的使命,就是要重新找到被後世遮蔽和遺忘了的本源性觀念,揭示真正的大本大源。他進而認為,古聖孔孟創立儒學和儒家倫理的本源,就是他們的生活觀念或存在觀念及其情感顯現,也就是仁愛情感或博愛情感。這種理解方式,將更有助於建構儒學的當代理論形態,推動儒學的現代轉型,也更容易讓西方學術界理解和接受。

  「時代變了,生活方式變了,傳統的思想和觀念也要轉變。」黃玉順認為,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與民族性兩方面缺一不可。很多中國學者在海外出版發行著作,卻難以進入當地主流傳播渠道,中國文化向外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學者,我們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對外展示中國特有的文化思想和話語體系,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存在感』。」

  在點評黃玉順新著海外出版時,儒學研究「山大學派」的倡導者、著名歷史學家、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教授對中新網記者說,一直以來,國際社會和西方學者對中國文化形而下的部分了解得比較多,如風土民情、武術中醫、詩詞歌賦等,但是對中國人形而上的概念預設如人性、天道和核心價值理念以及仁與義等比較陌生。在海外出版英譯著作是「山大學派」的專家學者們向英語世界推廣中國文化的一種嘗試,同時他們也在用實際行動參與世界文化秩序的重建,提出中西文明對話交流的建議。

  據介紹,黃玉順目前正帶領自己的學術團隊深化和拓展生活儒學的各個層面和側面,包括通過與西方自由主義對話而建構「自由儒學」,為山東大學推動「文史復興」計劃、打造「山大學派」持續發力,為儒學的當代轉化和創新、中國哲學話語體系的構建貢獻力量。

  記者通過對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儒學專家的採訪了解到,儒學「山大學派」以樹立儒學研究的中國風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儒學研究為根本宗旨,依託山大儒學高等研究院為主要實體機構,整合中國儒學研究的力量,推動儒學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截至2019年4月,「山大學派」已承擔國家社科項目24項,省部級課題累計60餘項,獲得省部級人文社科成果獎50多項,同時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廣泛影響的創新性學術成果,包括「儒學重大基礎研究工程」「馬克思主義與儒學」課題、「中國正義論」等。(完)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
    帶著這樣的疑問,《人民日報》11月7日的刊文中指出,儒學在關係結構中確立的人的觀念,可以成為西方個人主義的強有力替代。文章末還提出,儒學比西方經驗主義更具經驗意義,是因為儒學產生的基礎是徹底經驗性的。《論語》對孔子的記述,本身就是一個範例。時移世易、人事代謝,儒學卻能穿越歷史煙雲,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在我們這個時代,儒學仍然是世界文化秩序變革的重要資源。
  • 大陸儒學何去何從:必須面對西方的挑戰,做出自己的解釋
    2月1日,清華大學舉行了「港臺新儒家與大陸儒學發展方向研討會」,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多位哲學、宗教學教授參會,就李明輝 在訪談中論及的諸多議題展開深入而精彩的討論。主辦方將討論整理成文並經發言者審定,授權澎湃新聞率先發布精選部分,以饗讀者。共分上下兩篇,此為下篇。
  • 一儒多表:儒學經學化,還是儒學哲學化?
    譬如,經學最喜歡研究的就是婚姻、家庭、宗族和國家這些領域,但這在儒家哲學看來,簡直太不哲學了,結果造成了不少聲稱搞儒家哲學的學者只是「瞎子摸象」,不過揣摩影像而已,更遑論得儒家之全體。此外,現在很多研究儒學的學者,喜歡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這種錯誤非常普遍。什麼是西方哲學呢?
  • 美國東方大學:聘請10位中華傳統文化專家為客座教授的計劃
    東方:泛指中國,其意在: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旨在: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矚目!「東大」涉及的教學領域非常廣泛,目前提供中文、美術、歷史、哲學、建築、表演、舞蹈、音樂、國學、中醫等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專業課程。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與科研水平都處於領先水平。在教學和文化藝術推廣方面享有國際聲譽及影響力,正在迅速發展成為國際具有特色、高水平的藝術教育和中國文化推廣的中心。
  • 想入門中國哲學,這7本書閉眼入!
    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大家風範,睿智的思考與見解,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中國哲學簡史》可謂是一部影響中國人一生的文化巨著。珍藏版獨家附贈珍貴附冊。附冊中包括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親自撰寫《馮友蘭先生小傳》,解讀大師思想歷程;另外還有近二十張馮友蘭珍貴影像專屬授權,再現了哲學大師昔日的風採,讓人多維度讀懂《中國哲學簡史》。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當時由於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管理方啟動「海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動態追蹤計劃」,丁四新受邀主持海外中國哲學研究的追蹤項目。丁四新表示,考慮到個人的研究興趣及團隊成員的外語能力,將追蹤的範圍具體劃定在「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上,綜述的主題限定在先秦兩漢一段時間內。從總體上看,英語無疑是當代海外中國哲學研究的主導語言。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但相對來說,康德的哲學就不容易被局部地理解,今天如果從康德著作中只拿出一個片段來解讀,就很容易產生許多誤解,這要放到一個七、八百頁的大哲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很恰切把握每句話的意思。所以理解西方哲學有時候的確比較困難,因為它變成了一個非常專門、專家的學問,普通民眾不太可能自己找一本康德的書啃個四、五年。而中國哲學和日常生活、倫理道德的關係比較緊密,比如讀《論語》,你看到一兩句話就覺得很有用。
  • 西方漢學家怎樣翻譯中國古代經典作品
    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令西方讀者對東方文明大開眼界,當時媒體評論形容:「讀中國詩歌,如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地激動和興奮。」中國詩歌熱銷離不開那個時代的背景。20世紀初的西方人,從報刊上讀到的中國消息不是戰爭就是饑荒,但當讀者從書架上取出韋利翻譯的中國詩歌集時,裡面所展示的則是另一個道德、文明、慈悲、誠實及社會準則的東方樂園。
  • 英文版《上海故事》出版,向海外讀者發出「文學邀請函」
    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從容主持、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金理負責編選的這一項目,在業內看來,至少有兩重突破:一是不同於海外漢學家以往對上海乃至中國文學脈絡的學院派梳理,這本故事集的目標受眾更廣泛,包括全球觀光客等大眾讀者,傳遞出更感性、多面的當代中國都市「人格」;二是相較中文版小說面世後再輸出版權的傳統模式,這次是海外出版商主動提出策劃約稿,並自行組織翻譯,直接以英文版在當地主流渠道發行推廣
  • 全國政治儒學與現代世界研討會在京舉辦
    10月27日,由春秋研究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及清華大學比較政治哲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全國政治儒學與現代世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觀察者網獨家報導。在官員的角色定位上,一種觀點認為官員應是人民的「公僕」,而持有強烈反對意見的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官應為民之「父母」,因為公僕是會偷竊人民財產的,甚至作威作福,而「父母」則不會。因此有人建言,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有必要為官員們開設儒學經典的課程。
  • 衝破西方「審美霸權」 紅旗H9詮釋東方設計哲學
    西方世界掌握著「審美霸權」,從建築設計到時裝設計、從工業設計再到家具設計.....如果對美的標準都要由來自地球對面的設計師來定義,那對於我們這片大陸上的設計師或許還真有點悲哀。汽車設計領域同樣如此。不可否認,西方汽車工業起源比東方國家要早,在設計理念上也更加偏向「西方思維」。
  • 【思想中國】謝地坤:外國哲學研究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為展示7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烘託學術界百家爭鳴之良好氛圍、勾勒各學科研究前景與發展趨勢,《思想中國》欄目推出《70年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回顧與展望》系列文章,並按照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分類,約請各領域權威專家撰寫文章,簡要回顧成就與不足,重在對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探索。
  • 民國時期的哲學,是在吸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民國時期的哲學,是在吸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民國時期的哲學,與晚清哲學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但又有其特色。它是在廣泛輸入和消化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由西方哲學的輸入和消化,到逐步建構中國現代哲學的發展過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民國建立後,西方哲學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到五四時期便形成一個高潮。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康德、尼採、杜威、羅素和柏格森等近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都得以輸入、介紹。
  • 讀者來信:說說我在氣象出版社出書的經歷
    這篇推文,有文有圖有真相,文字簡潔,繪圖精美,製作團隊下了很大功夫,將氣象出版社出書的流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大家。看完這篇推文,很有感觸,於是便想起自己在氣象出版社出書的經歷。第一次出書,是和時任氣象出版社科普室主任胡育峰進行聯繫的,而胡育峰是姜永育介紹給我認識的,此前,姜永育曾在氣象出版社出過多本科普圖書。
  • 東方玄學和西方科學
    有人問:「老師,東方玄學很厲害,為何近代沒有偉大的科學發明?現代我們用的手機、高鐵、飛機無不依賴高科技的創造,但是東方玄學沒有做出什麼傑出的貢獻吧!」答:「這個問題很有深度,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近代科學高度發展的根源,來自於信息技術的革命,而發明信息技術的源頭是什麼?
  • 佛教推理的邏輯——當東方哲學與西方邏輯相遇
    用西方邏輯的標準看,佛教哲學充滿了邏輯矛盾,但是邏輯學正在研究,這可能是一件好事。作者:Graham Priest紐約城市大學哲學教授,墨爾本大學名譽教授。總的來說,西方哲學家對佛教思想並沒有多大熱情。正如一位同事曾經對我說的:這一切都只是神秘主義。
  •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新聞出版總署有關負責人、部分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等100餘人舉行座談會,就首批成果進行了座談。現刊載部分發言,以饗讀者。廣大出版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這一寶貴資源,精心組織出版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積極擴大宣傳,用厚重的科研成果豐富我國出版資源寶庫,用先進的出版理念增強出版社發掘、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能力和水平,用精心製作的精美圖書更好地展示中國優秀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為中國出版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一套書釐清西方哲學發展脈絡!有趣又有料!
    哲學作為一種思考事物的方式,屬於任何人。 的確,哲學不能直接拿來用於生產活動,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放棄哲學,反而物質生活越是發達,我們越要學會反思,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 哲學為人類提供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與方法。 哲學向人類提供簡潔而有效的世界圖像和認識基礎。 哲學就是幫助你調理、改善、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學問,就是改變你自身、而不是改變你的環境的學問。
  • 世界哲學大會開幕!這些著名學者都來了!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後現代主義思想家之一,她致力於女性主義理論和性別研究,其思考極大地影響了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理論、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等研究領域。她的研究領域覆蓋面極廣,從知識論、哲學方法論到藝術哲學、女性主義哲學,均有涉及。她接受過傳統的西方哲學訓練,同時又在中西方哲學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試圖在著作中融入東方哲學傳統思想,一個經典的案例是近期她發表的著作A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Yinyang(2014)。
  • 年輕人認為儒學是昨天的,這個老外要讓你知道什麼是「做中國人」
    他曾翻譯《道德經》《論語》《中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淮南子》,還獨立或與人合作寫了《孔子哲學思微》、《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等著作。已經退休的他,目前還身兼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世界儒聯副主席等職。2017年4月,他又有一本新作《儒家角色倫理學——一套特色倫理學詞彙》出了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