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哲學」作為一門哲學分支,雖然是在21世紀初由中、美分別提出確立,但是,中西方對工程哲學研究的歷史卻十分久遠。回顧建築工程歷史,可以清晰地發現中西方工程與哲學的關係相互影響、緊密聯繫。通過釐清哲學與工程管理的關係,並對中西方工程哲學的發端、歷程、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分析,有助於我國橋梁工程人深刻了解工程與哲學的關係,通過哲學思維審視工程,進而學哲學、用哲學。
哲學與管理
中西方哲學的基本脈絡
西方哲學發端於古希臘,早期經歷了赫拉克利特、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哲學家的樸素唯物主義之後,進入了「希臘三傑」時代,分別是蘇格拉底的早期辯證法、柏拉圖的理念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希臘三傑」奠定了西方哲學理性分析傳統的基礎。之後,西方哲學進入到近千年的中世紀宗教哲學,以查士丁、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宗教哲學家為代表,這一時代的哲學主要聚焦於上帝存在、道德、經濟、社會等領域。之後,進入到文藝復興,此時主要哲學家代表是霍布斯的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還原論),在還原論方法論下,西方科學領域探索快速發展。之後,由笛卡爾的思維與存在的二元論,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形成了「唯理論」陣營;由佛朗西斯·培根的歸納主義,洛克、貝克萊、休謨等哲學家形成了「經驗論」陣營。直到18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康德調和了唯理論和經驗論,提出了認識論,作為蓄水池式的哲學大家,通過純粹理性批評、實踐理性批評和判斷力批判三大批判,解決了西方哲學之前的問題,並為之後的哲學分支開啟了哲學研究路徑。換句話說,康德之後的西方哲學多是對他理論的新理解或批判。隨著西方哲學的發展,大體又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兩大流派,以法德為代表的是價值理性,形成了黑格爾的觀念論、叔本華和尼採的唯意志論、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薩特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德希達的解構主義、阿爾都塞結構社會主義等分支;以英美為代表的是工具理性,形成了杜威、羅蒂和詹姆士的實用主義,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實證主義,分析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等分支。
中國哲學最早從西周時期《周易》開始,在先秦形成了老子、莊子、稷下的道家,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惠施、公孫龍的名家,韓非子強調「法、勢、術」的法家等學派。道家是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儒家是結構主義和心性論,墨家是實用主義的邏輯主義,名家是名實論的邏輯主義,法家是集成主義。在漢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相應」說,之後演化出魏晉玄學、隋唐佛教哲學(印度佛學的中國化)、宋明理學,清代的儒學復興——新義理學,以及近代的新儒學、科學主義、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廣義認識論。
20世紀中期,隨著系統哲學學說的發現和確立,中西方哲學在20世紀末開始逐步融合,並向人文主義的自然主義哲學發展。
哲學是什麼
中西方哲學命題繁多,大體分四類:一是邏輯。邏輯幾乎是所有哲學的基礎,哲學觀點的嚴謹性與邏輯的關係十分緊密;二是形上學。任何一個哲學派系都試圖對研究的所有對象給出一種全面的看法,推表及裡,掌握基本規律,再運用到具體問題和現象中;三是知識論。即解決「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何為真」之類問題;四是價值理論。即有關價值判斷、道德、倫理、審美等有關「善惡」「美醜」等價值觀的問題。
總之,哲學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更簡單地說,哲學研究的就是「真善美」,以及它們的對立面「假惡醜」。
管理的本質及哲學必要性
管理學作為一門學問,是以1911年泰勒所著的《科學管理原理》為標誌,逐步形成了以法約爾、孔茨為代表的管理過程學派,以梅奧、馬斯洛、赫茨伯格為代表的行為科學學派,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以卡斯特、聖吉等為代表的系統管理學派,以彼得·德魯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等分支。其中,德魯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對管理的本質給予了更為深思熟慮的思考。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Liberal Art)。管理的本質,其實就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
既然管理是藝術,管理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那麼,管理必然要與哲學發生直接關係。
德魯克說:「管理是把事作對,領導是正確地做事。」若要「把事作對」,就要會作價值判斷。即什麼應該作,什麼不應該作。如果符合了正確的價值判斷,那麼管理者就可以領導大家正確的做事;如果是背離了正確的價值判斷,那麼管理者極有可能是誤導大家做事。
中西方管理者深受德魯克管理學的影響,德魯克的目標管理(MBO)已成為眾多管理者首選的管理工具。然而,在運用的時候,往往忽視了這套工具是「目標管理+自我控制」,而不單單只是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德魯克設計出來的著名的工具——用建立目標和在實現目標中通過自我控制的方式來實行管理。管理是把個人的價值觀、長處、想要達到的目的和組織對社會的承諾、對顧客的承諾、想要達成的目標統一起來了,儘可能讓它們一致。如果管理者能做到這樣(信念),個人的潛力發揮出來了,個人得到了成就感,同時組織實現了它的目標,創造了社會價值,發揮了社會功能。
其中,自我控制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不是具體的方法,而是做事的基本原則,是一個管理者的哲學素養。
工程哲學的發端與古典歷程
中西方工程哲學的發端
1.《考工記》的「和諧造物」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最早提出了造物觀,其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各工種的規範和製造工藝,以及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考工記》追求的造物原則是「和諧」原則,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認為造物因素貴在「和合」,強調辯證統一、有機結合。
2.《形上學》的「四因說」
西方工程造物原則,是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形上學》中提出的「四因說」。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其中,形式因是指事物的限度特徵,或為整體,或為組織,或為形式,用以指稱事物「是什麼」(本體),而並非僅指藝術形式,更多是指事物之所以成立的限度特徵。
亞里斯多德強調形式和理念的絕對性,通過抽象的「形式因」推出世界,強調先後邏輯關係。「形式因」決定其他因素。這一時期,西方的造物源追求的是線性邏輯原則。
中西方工程哲學的古典歷程
1.中國古典工程哲學歷程
印刷術出現之前,中西方工程技藝主要依靠工匠師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自北宋印刷術後,我國古典工程思想得以傳播和傳承。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北宋前期建築師喻皓《木經》、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遺制》、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清雍正時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民國時期梁思成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清式營造則例》,姚承祖的《營造法原》等。
從中國傳統古代建築工程中可以學習和借鑑的精華部分是:
●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師法自然、順應自然。
●範山模水的景觀類型,因地制宜,強調景觀元素的敏感性差異。
●詩情畫意的表現手法
●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
●巧於因借的視域擴展
●循序漸進的空間序列
●小中見人的視覺效果
●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2.西方古典工程哲學的歷程
西方工程歷程與西方哲學幾乎一脈相承。西方哲學的發展深刻影響了西方工程觀。公元前27年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所著《建築十書》,其主張一切建築物都應考慮「實用、堅固、美觀」,提出建築物的「均衡」,關鍵在於它的局部。此外,維特魯威特別強調建築師不僅要重視才更要重視德。這些論點直到今天還有指導意義。
1452年阿爾伯蒂所著《論建築》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築理論著作,也是對當時流行的古典建築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規劃理論和經驗的總結。《論建築》的出版推動了文藝復興建築的發展。阿爾伯蒂主張「建築師必須掌握所有高貴領域的學科知識」。
西方古典工程經歷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主義時期(形上學),早期基督教與拜佔庭時期、羅馬風與哥德式時期(宗教哲學),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折衷主義、新古典主義(理性哲學與唯物論)之後,逐步又發展為現代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
總之,中國古典工程哲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論,西方古典工程哲學強調的是「物我兩分」的還原論。在當代,中西方哲學都非常關注整體論和還原論的結合應用。這是現代工程哲學的一大趨勢。
現代工程哲學的發展狀況
中西方現代工程哲學的標誌
1.李伯聰之《工程哲學引論》
時任「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秘書長的李伯聰教授潛心做了系列有關工程的哲學研究:
●1988年,出版了《人工論提綱》。
●1993年,論證了「我造物故我在」哲學命題。
●1995年,提出了「21世紀的哲學轉向為工程哲學和經濟哲學領」。
●2002年,出版了《工程哲學引論》,它是中國現代工程哲學的發展與標誌。
2.布西亞瑞利之Engineering Philosophy
西方現代工程哲學的發展的標誌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路易斯·L·布西亞瑞利,2003年出版的《工程哲學》。全書試圖在工程和哲學兩種文化上建立起一座橋梁,論及了工程設計、工程知識、工程教育與工程倫理等內容。
我國《工程哲學》及延伸研究
1.我國《工程哲學》出版背景
《工程哲學》一書由中國工程院殷瑞鈺、汪應洛院士和李伯聰教授等編著。目前,《工程哲學》已出兩版,分別是2007年7月(第一版)和2013年7月(第二版)。
21世紀初中、美、英三國的工程院不約而同地都開始關注工程哲學問題。2004年5月,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殷瑞鈺的主持下,立項研究「工程哲學」,2007年正式出版第一版。
基於對工程哲學的內容、特徵和意義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本質認識和演化認識,有必要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其內容。2012年初立項修訂第一版,2013年正式出版第二版。
《工程哲學》體例上包括理論篇和案例篇兩大部分,強調理論與中國工程實際相結合。
2.我國《工程哲學》延伸研究
《工程哲學》是實用、開放的哲學,因工程之實際、之具象、之豐富,其本身的哲學研究和哲學方法同樣是豐富、開放的。
《工程哲學》幾乎吸收了所有哲學的方法,包括系統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哲學、技術哲學、演化哲學、分析哲學、邏輯實證主義等等。
其延伸,包括了2011年出版的《工程演化論》,2017年7月出版的《工程方法論》,未來還有可能在價值論、知識論等分支進行延伸和深化。
橋梁工程哲學系列研究狀況
1.《工程哲學》之「跨江海橋梁建設工程的哲學分析」
在《工程哲學》第二版中,交通運輸部原總工鳳懋潤編撰的「跨江海橋梁建設工程的哲學分析」納入到案例篇中。
該案例經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三輪嚴格評審後,獲得「最符合工程哲學理論的案例」「真正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等好評。
《工程哲學》中「跨江海橋梁建設工程的哲學分析」的研究過程中,除研究報告外,還形成了5篇核心論文等研究成果。
2.《工程方法論》之「橋梁工程方法論與方法研究」
鑑於我國橋梁工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績,中國工程院從2014年籌備預研《工程方法論》伊始,再次邀請交通運輸部原總工鳳懋潤參與案例的編撰工作。
「橋梁工程方法論與方法研究」在2016年6月7日,經過中國工程院殷瑞鈺、傅志寰、孫永福、陸佑楣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李伯聰教授,以及相關專家評審後,一致認為是八大案例中最突出的案例。
《工程方法論》中「橋梁工程方法論與方法研究」的過程中,除研究報告外,還形成了3篇核心論文等研究成果。
3.《工程演化論》之「橋梁工程演化論研究」
目前,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已立項研究《工程演化論》之「橋梁工程演化論研究」,並進一步延伸和深化橋梁工程哲學系列研究,在2018年正式發表「橋梁工程演化論研究」成果。
近些年來,「工程哲學」已經在眾多橋梁工程中引起重視和響應。業界不再對哲學陌生,並敢於對工程進行哲學反思,提出更加完善、合意的解決方案。在為中國工程哲學應用提供豐富經驗的同時,橋梁人仍要清醒的注意到,橋梁乃至交通工程領域的工程人,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目的,投身到工程實踐之中。
本文刊載 /《橋梁》雜誌
2020年 第3期 總第95期
作者 / 趙正松 鳳懋潤
作者單位 /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
交通運輸部
編輯 / 陳晨
美編 / 趙雯
責編 / 陳晨
審校 / 裴小吟 廖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