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真知 孕育匠心——工程哲學的發端與發展

2020-12-05 騰訊網

「工程哲學」作為一門哲學分支,雖然是在21世紀初由中、美分別提出確立,但是,中西方對工程哲學研究的歷史卻十分久遠。回顧建築工程歷史,可以清晰地發現中西方工程與哲學的關係相互影響、緊密聯繫。通過釐清哲學與工程管理的關係,並對中西方工程哲學的發端、歷程、發展的脈絡進行梳理分析,有助於我國橋梁工程人深刻了解工程與哲學的關係,通過哲學思維審視工程,進而學哲學、用哲學。

哲學與管理

中西方哲學的基本脈絡

西方哲學發端於古希臘,早期經歷了赫拉克利特、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哲學家的樸素唯物主義之後,進入了「希臘三傑」時代,分別是蘇格拉底的早期辯證法、柏拉圖的理念論、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希臘三傑」奠定了西方哲學理性分析傳統的基礎。之後,西方哲學進入到近千年的中世紀宗教哲學,以查士丁、奧古斯丁、託馬斯·阿奎那等宗教哲學家為代表,這一時代的哲學主要聚焦於上帝存在、道德、經濟、社會等領域。之後,進入到文藝復興,此時主要哲學家代表是霍布斯的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還原論),在還原論方法論下,西方科學領域探索快速發展。之後,由笛卡爾的思維與存在的二元論,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理性主義,形成了「唯理論」陣營;由佛朗西斯·培根的歸納主義,洛克、貝克萊、休謨等哲學家形成了「經驗論」陣營。直到18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康德調和了唯理論和經驗論,提出了認識論,作為蓄水池式的哲學大家,通過純粹理性批評、實踐理性批評和判斷力批判三大批判,解決了西方哲學之前的問題,並為之後的哲學分支開啟了哲學研究路徑。換句話說,康德之後的西方哲學多是對他理論的新理解或批判。隨著西方哲學的發展,大體又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兩大流派,以法德為代表的是價值理性,形成了黑格爾的觀念論、叔本華和尼採的唯意志論、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薩特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德希達的解構主義、阿爾都塞結構社會主義等分支;以英美為代表的是工具理性,形成了杜威、羅蒂和詹姆士的實用主義,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實證主義,分析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等分支。

中國哲學最早從西周時期《周易》開始,在先秦形成了老子、莊子、稷下的道家,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惠施、公孫龍的名家,韓非子強調「法、勢、術」的法家等學派。道家是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然主義,儒家是結構主義和心性論,墨家是實用主義的邏輯主義,名家是名實論的邏輯主義,法家是集成主義。在漢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相應」說,之後演化出魏晉玄學、隋唐佛教哲學(印度佛學的中國化)、宋明理學,清代的儒學復興——新義理學,以及近代的新儒學、科學主義、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和廣義認識論。

20世紀中期,隨著系統哲學學說的發現和確立,中西方哲學在20世紀末開始逐步融合,並向人文主義的自然主義哲學發展。

哲學是什麼

中西方哲學命題繁多,大體分四類:一是邏輯。邏輯幾乎是所有哲學的基礎,哲學觀點的嚴謹性與邏輯的關係十分緊密;二是形上學。任何一個哲學派系都試圖對研究的所有對象給出一種全面的看法,推表及裡,掌握基本規律,再運用到具體問題和現象中;三是知識論。即解決「我們可以知道什麼」「何為真」之類問題;四是價值理論。即有關價值判斷、道德、倫理、審美等有關「善惡」「美醜」等價值觀的問題。

總之,哲學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更簡單地說,哲學研究的就是「真善美」,以及它們的對立面「假惡醜」。

管理的本質及哲學必要性

管理學作為一門學問,是以1911年泰勒所著的《科學管理原理》為標誌,逐步形成了以法約爾、孔茨為代表的管理過程學派,以梅奧、馬斯洛、赫茨伯格為代表的行為科學學派,以西蒙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以卡斯特、聖吉等為代表的系統管理學派,以彼得·德魯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等分支。其中,德魯克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對管理的本質給予了更為深思熟慮的思考。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Liberal Art)。管理的本質,其實就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

既然管理是藝術,管理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那麼,管理必然要與哲學發生直接關係。

德魯克說:「管理是把事作對,領導是正確地做事。」若要「把事作對」,就要會作價值判斷。即什麼應該作,什麼不應該作。如果符合了正確的價值判斷,那麼管理者就可以領導大家正確的做事;如果是背離了正確的價值判斷,那麼管理者極有可能是誤導大家做事。

中西方管理者深受德魯克管理學的影響,德魯克的目標管理(MBO)已成為眾多管理者首選的管理工具。然而,在運用的時候,往往忽視了這套工具是「目標管理+自我控制」,而不單單只是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德魯克設計出來的著名的工具——用建立目標和在實現目標中通過自我控制的方式來實行管理。管理是把個人的價值觀、長處、想要達到的目的和組織對社會的承諾、對顧客的承諾、想要達成的目標統一起來了,儘可能讓它們一致。如果管理者能做到這樣(信念),個人的潛力發揮出來了,個人得到了成就感,同時組織實現了它的目標,創造了社會價值,發揮了社會功能。

其中,自我控制就是價值觀,價值觀不是具體的方法,而是做事的基本原則,是一個管理者的哲學素養。

工程哲學的發端與古典歷程

中西方工程哲學的發端

1.《考工記》的「和諧造物」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冬官·考工記》中最早提出了造物觀,其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各工種的規範和製造工藝,以及生產管理和營建制度。《考工記》追求的造物原則是「和諧」原則,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認為造物因素貴在「和合」,強調辯證統一、有機結合。

2.《形上學》的「四因說」

西方工程造物原則,是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形上學》中提出的「四因說」。即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其中,形式因是指事物的限度特徵,或為整體,或為組織,或為形式,用以指稱事物「是什麼」(本體),而並非僅指藝術形式,更多是指事物之所以成立的限度特徵。

亞里斯多德強調形式和理念的絕對性,通過抽象的「形式因」推出世界,強調先後邏輯關係。「形式因」決定其他因素。這一時期,西方的造物源追求的是線性邏輯原則。

中西方工程哲學的古典歷程

1.中國古典工程哲學歷程

印刷術出現之前,中西方工程技藝主要依靠工匠師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自北宋印刷術後,我國古典工程思想得以傳播和傳承。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北宋前期建築師喻皓《木經》、北宋李誡的《營造法式》、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遺制》、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清雍正時工部頒布的《工程做法》,民國時期梁思成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清式營造則例》,姚承祖的《營造法原》等。

從中國傳統古代建築工程中可以學習和借鑑的精華部分是:

●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師法自然、順應自然。

●範山模水的景觀類型,因地制宜,強調景觀元素的敏感性差異。

●詩情畫意的表現手法

●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

●巧於因借的視域擴展

●循序漸進的空間序列

●小中見人的視覺效果

●委婉含蓄的情感表達

2.西方古典工程哲學的歷程

西方工程歷程與西方哲學幾乎一脈相承。西方哲學的發展深刻影響了西方工程觀。公元前27年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所著《建築十書》,其主張一切建築物都應考慮「實用、堅固、美觀」,提出建築物的「均衡」,關鍵在於它的局部。此外,維特魯威特別強調建築師不僅要重視才更要重視德。這些論點直到今天還有指導意義。

1452年阿爾伯蒂所著《論建築》是文藝復興時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築理論著作,也是對當時流行的古典建築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規劃理論和經驗的總結。《論建築》的出版推動了文藝復興建築的發展。阿爾伯蒂主張「建築師必須掌握所有高貴領域的學科知識」。

西方古典工程經歷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主義時期(形上學),早期基督教與拜佔庭時期、羅馬風與哥德式時期(宗教哲學),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折衷主義、新古典主義(理性哲學與唯物論)之後,逐步又發展為現代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

總之,中國古典工程哲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論,西方古典工程哲學強調的是「物我兩分」的還原論。在當代,中西方哲學都非常關注整體論和還原論的結合應用。這是現代工程哲學的一大趨勢。

現代工程哲學的發展狀況

中西方現代工程哲學的標誌

1.李伯聰之《工程哲學引論》

時任「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秘書長的李伯聰教授潛心做了系列有關工程的哲學研究:

●1988年,出版了《人工論提綱》。

●1993年,論證了「我造物故我在」哲學命題。

●1995年,提出了「21世紀的哲學轉向為工程哲學和經濟哲學領」。

●2002年,出版了《工程哲學引論》,它是中國現代工程哲學的發展與標誌。

2.布西亞瑞利之Engineering Philosophy

西方現代工程哲學的發展的標誌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路易斯·L·布西亞瑞利,2003年出版的《工程哲學》。全書試圖在工程和哲學兩種文化上建立起一座橋梁,論及了工程設計、工程知識、工程教育與工程倫理等內容。

我國《工程哲學》及延伸研究

1.我國《工程哲學》出版背景

《工程哲學》一書由中國工程院殷瑞鈺、汪應洛院士和李伯聰教授等編著。目前,《工程哲學》已出兩版,分別是2007年7月(第一版)和2013年7月(第二版)。

21世紀初中、美、英三國的工程院不約而同地都開始關注工程哲學問題。2004年5月,在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主任殷瑞鈺的主持下,立項研究「工程哲學」,2007年正式出版第一版。

基於對工程哲學的內容、特徵和意義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本質認識和演化認識,有必要進一步充實、提高和完善其內容。2012年初立項修訂第一版,2013年正式出版第二版。

《工程哲學》體例上包括理論篇和案例篇兩大部分,強調理論與中國工程實際相結合。

2.我國《工程哲學》延伸研究

《工程哲學》是實用、開放的哲學,因工程之實際、之具象、之豐富,其本身的哲學研究和哲學方法同樣是豐富、開放的。

《工程哲學》幾乎吸收了所有哲學的方法,包括系統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哲學、技術哲學、演化哲學、分析哲學、邏輯實證主義等等。

其延伸,包括了2011年出版的《工程演化論》,2017年7月出版的《工程方法論》,未來還有可能在價值論、知識論等分支進行延伸和深化。

橋梁工程哲學系列研究狀況

1.《工程哲學》之「跨江海橋梁建設工程的哲學分析」

在《工程哲學》第二版中,交通運輸部原總工鳳懋潤編撰的「跨江海橋梁建設工程的哲學分析」納入到案例篇中。

該案例經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三輪嚴格評審後,獲得「最符合工程哲學理論的案例」「真正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等好評。

《工程哲學》中「跨江海橋梁建設工程的哲學分析」的研究過程中,除研究報告外,還形成了5篇核心論文等研究成果。

2.《工程方法論》之「橋梁工程方法論與方法研究」

鑑於我國橋梁工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績,中國工程院從2014年籌備預研《工程方法論》伊始,再次邀請交通運輸部原總工鳳懋潤參與案例的編撰工作。

「橋梁工程方法論與方法研究」在2016年6月7日,經過中國工程院殷瑞鈺、傅志寰、孫永福、陸佑楣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李伯聰教授,以及相關專家評審後,一致認為是八大案例中最突出的案例。

《工程方法論》中「橋梁工程方法論與方法研究」的過程中,除研究報告外,還形成了3篇核心論文等研究成果。

3.《工程演化論》之「橋梁工程演化論研究」

目前,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已立項研究《工程演化論》之「橋梁工程演化論研究」,並進一步延伸和深化橋梁工程哲學系列研究,在2018年正式發表「橋梁工程演化論研究」成果。

近些年來,「工程哲學」已經在眾多橋梁工程中引起重視和響應。業界不再對哲學陌生,並敢於對工程進行哲學反思,提出更加完善、合意的解決方案。在為中國工程哲學應用提供豐富經驗的同時,橋梁人仍要清醒的注意到,橋梁乃至交通工程領域的工程人,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目的,投身到工程實踐之中。

本文刊載 /《橋梁》雜誌

2020年 第3期 總第95期

作者 / 趙正松 鳳懋潤

作者單位 /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

交通運輸部

編輯 / 陳晨

美編 / 趙雯

責編 / 陳晨

審校 / 裴小吟 廖玲

相關焦點

  •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原標題: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學科建制性發展始於自然辯證法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成熟於改革開放後,是中國社會發展新思維的重要提供者與變革參與者。迄今,中國科學技術哲學已成為對中國當代社會與思想影響深遠的學科之一。
  •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一套書釐清西方哲學發展脈絡!有趣又有料!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廣泛在朋友圈裡流傳。然而,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這句話充滿爭議。而科學的盡頭卻一定是哲學! 作家周國平說:「如果你希望自己或者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那麼,哲學恰恰是最有用的。」
  • 新文科視域中的哲學與文化
    在理工見長高校建設發展新文科,應著眼特色優化和內涵深化,強調「特色凸顯、有所不為」。一是更加突出「使命擔當、支撐發展」的頂層設計。二是更加突出「立德樹人、學科育人」的核心理念,不僅強調文科的育人屬性、以人才培養需求牽引學科優化發展,還要強調學科育人模式探索、促進回歸於「道」而非糾纏於「術」的新文科建設與育人境界提升。
  • 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這裡所說的「哲學」其實就是黑格爾哲學,而「別的科學」是指除了黑格爾哲學之外的其他科學,比如數學、物理學、歷史學等諸多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此外還包括哲學理論,比如柏拉圖哲學、康德哲學、謝林哲學。黑格爾認為,除了自己的哲學,任何學說都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它們都是有前提的。準確來說,它們總是假設了一個前提而不能證明其合理性,而真正的哲學是不需要任何前提的、自在自為的絕對知識。
  • 中國哲學發展成就與時代擔當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研究更加自覺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學科方法愈加科學有效,學科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研究情況與進展  70年來,中國哲學發展可以說遵循著兩條相互配合的路徑。
  • 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在全國基本建立起基礎學科健全紮實、重點學科優勢突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冷門學科代有傳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的學科發展體系;深入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發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引領帶動作用,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哲學社會科學原創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著力打造傳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積極開展學術外交和學術外宣,不斷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走向世界
  • 理工科大學開展「哲學通識課」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通識教育;哲學課程「課程思政」是大學開展立德樹人,實現大學使命的重要途徑。自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各大學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其中,不乏亮點和可供借鑑之處。但不可否認的是,「課程思政」教育實施時間不長,在理論探索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它通常表現為對「熟知」的反思,旨在通過對「熟知」的反思,超越「熟知」,達於「熟知」背後的「真知」,在理性思考的範圍之內,屬於形而上的思維範疇,體現著哲學的本質特徵,是哲學研究最基本的方式。如果說現象思維的對象本質上是經驗直觀中的「事物」,那麼本質思維的對象本質上就是理性直觀中的「思想」。黑格爾的「熟知非真知」與海德格爾「面向思的事情」,都表達著這一重要哲學觀念。
  • 新中國七十年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程與發展
    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互相碰撞、激蕩空前活躍,這為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更為重要的是,在黨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政策支持下,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進入了思想活躍、理論成果井噴式發展的繁榮階段。
  • 胡適:莊子哲學會造成「不問疾苦,苟且媚世」的廢物
    胡適曾經在《中國哲學史大綱》談到莊子哲學時候認為:「這種(莊學)人生哲學看起來高超得很,其實流弊很嚴重,輕的會造成一種不關社會痛癢,不問民生疾苦,樂天安命,聽其自然的廢物,重的則會養成一種阿諛奉承,苟且媚世的廢物。」。莊子的哲學真如胡適所說的不堪嗎?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原先的哲學是孕育在思想當中的,但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當下,哲學似乎範圍更加寬廣,可以成為容納所有思想和學術分支的體系。所以,對於當下的社會而言,我們談及的更多的是哲學,而不是思想。又換句話說,在哲學還沒有真正發展成為一個科學系統的時候,我們更願意以思想作為自己分辨人類社會良知的基礎構成。然而在當下,我們成熟了。
  • 力圖全面準確反映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和基本內容-光明日報-光明網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始終對教材的編寫工作給予有力指導,工程辦公室組織從事《西方哲學史》課程教學的一線教師和各學科領域的專家對教材編寫予以幫助,對教材書稿作集中統稿。教材經中央領導同志審定批准後出版。可以說,這部《西方哲學史》教材,凝聚著中央領導同志、課題組成員和許多部門、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智慧和心血。
  • 計算社會科學: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
    從計算機應用的視角看,在人類文明進程和社會發展中,人們探索自然界和自我認知的哲學觀念與方法手段也在不斷演進。從早期的自然哲學到中世紀的數學探索,逐步演變到當今的基於數值計算和模擬仿真的計算科學。進入21世紀,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拉開了被稱為第四代科學——(大)數據集約型科學發展的序幕。
  • 關於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淺見
    我以為,根本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和進一步促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關鍵在於真正確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地位。這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抽象的承認,而必須在各個學科中具體貫徹落實,真正溶化在研究者的思想深處,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研究問題。這是體現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重要方面。
  • 以匠心致初心 | 如玉雕琢的朗詩工匠精神
    在西安,朗詩工程團隊對產品的匠心精築就如同玉器的打磨一樣,以專注精工品質的實際行動,為「工匠精神」鏗鏘發聲。朗詩綠色地產進駐西安3年,始終堅持對建築的嚴苛要求與人居的深入探索,工程上秉持「精心打磨」的工匠精神,在工程管理、施工標準、監管制度、工藝工法等方面一直遙遙領先。
  • 繁榮發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伴隨著國家前進的偉大步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從基礎起步到繁榮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是教育部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大舉措,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的重要內容。
  • 經濟哲學:實證主義是初期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
    經驗主義最早就發源於英國,是文藝復興後自然科學尤其是實驗科學發展的產物。自然科學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經驗主義在英國成為佔統治地位的哲學流派.這一學派是包括經濟學在內的各門學科的哲學基礎。前面已經對經驗主義與古典經濟學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進行了分析。隨著古典經濟學向新古典經濟學發展,以實證主義形式表現出來的經驗主義對它的影響仍然存在著。
  • 張樹華、陳承新 | 自立自為自強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世界歷史發展經驗表明,探索、創新不僅是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領域的主題,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探索也不例外。
  • 世界最大天文館在滬通過竣工綜合驗收,明年對外開放,多個匠心「打卡地」等你來探索
    上海天文館項目工程造型複雜,施工難度大。從2016年11月開工以來,天文館建設指揮部攻克重重難關,實現了建築結構、功能與形態的完美融合。據悉,館內幾處融匯設計匠心之處已成為精心打造的「打卡」地,等市民來探索。
  • 「傳承與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發展」研討會舉行
    中國提供了馬克思主義本地化和民族化的重要經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已成為紮根於中國土壤、與中國實際相一致的新形態的思想體系,它從根本上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國際化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唯物史觀的引進是中華民族長期探索的結果,長期系統的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