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超群的人在思考「何謂實在?」、「如何知道自己懂得什麼?」、「人的本質是什麼?」、「何謂善?」等等這些問題時,往往能得出超出常人的真理,所以他們成了著名的哲學家,但是哲學家在生活中就很完美嗎?
等你看完這些哲學家的怪癖,你絕對不會這麼想了。請看——十大著名哲學家的十大怪癖!
1、叔本華(1788-1860)——愛養捲毛狗
叔本華是精神上的流浪兒,他認為自己不屬於任何地方,也不屬於任何人。甚至他的家鄉德國的格旦斯克對他也沒多大意義;叔本華失去父親以後,發現自己對其他人基本沒有什麼感情,甚至對他的母親也這樣。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他的悲觀主義哲學看出。
叔本華的悲觀和性格引導他用捲毛狗彌補自己需要的陪伴。從學生時代直到去世,叔本華養了很多條狗。它們的名字一樣,都叫阿特瑪(印度宗教中指靈魂),暱稱也一樣,叫巴茨。為什麼這麼古怪,所有的狗叫同一個名字?叔本華原意是為了稱讚它們,因為「Atma」一詞源自印度,在梵語《薄伽梵歌》中,它的意思指自我或超驗靈魂。這些捲毛狗或許寄託著叔本華的人世情感和哲學理念。
2、薩特(1905-1980)——害怕海洋甲殼類生物
薩特是一位多產作家,在政治上也很積極。他一生中為許多名人辯護過,比如卡爾·馬克思、菲德爾·卡斯楚和切·格拉瓦。這些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都被薩特的思想所影響。
薩特對自己的知識充滿信心,但他有個弱點,即害怕甲殼類動物。這是因為,小時候薩特被一幅油畫嚇怕。畫裡有一隻爪子伸出海洋,試圖抓人。從那以後,薩特對甲殼綱動物和海洋生物近乎聞之色變。他曾經與相愛很久的西蒙·波伏娃在一條河中玩耍時被甲殼類海洋動物嚇得要命。他覺得漆黑的深水裡有一頭巨大的章魚,會躍出水面把他拉進水裡溺死。還有一次,他服用迷幻藥後,看見大龍蝦一直跟著他,怎麼都甩不掉。他這種恐懼還表現在他許多文學作品中,比如《阿爾託納的宣判》、《艾羅斯特拉特》和《噁心》。
3、黑格爾(1770-1831)——最喜歡衣服
黑格爾13歲時母親去世,童年歲月幾乎被文學佔據。成年後,他的生活由神學院、寫作和擔任貴族家庭的家庭教師組成。45歲之前,黑格爾有著美滿的婚姻、幸福的家庭,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編輯一份讀者喜愛的文學刊物《海德堡雜誌》。
但是他也有不同尋常的怪癖。黑格爾特別鍾情於睡衣和黑色貝雷帽。在家裡工作時,總會將睡衣穿在白天穿的衣服外面,頭上戴一頂超大的黑色貝雷帽。一次,朋友愛德華·甘斯(德國記者)順道來訪,發現黑格爾穿著睡衣戴著貝雷帽,在書房山一樣的一堆雜亂的論文間慢悠悠地走著,很享受這種著裝帶來的樂趣。
4、伏爾泰(1694-1778)——喜歡咖啡
伏爾泰是啟蒙時期著名哲學家之一,以睿智和諷刺為世人稱頌。但是,如果每天他沒有喝下去那麼多咖啡,也許他就不會那麼機智、幽默。無論在家還是與朋友在巴黎的普羅科普咖啡館,伏爾泰每天要喝20到40杯咖啡。他對咖啡一往情深,甚至不管醫生「喝咖啡太多傷身」的勸告。
他還常常高價買進國外的頂級咖啡享用。1800年,邁丁格爾(德國學者)的作品《德語語法》出版,書裡引用了伏爾泰本人的原話:「我知道它應該是一種慢性毒藥,我喝了85年,但還沒死呢。」
5、尼採(1844-1900)——鍾愛水果
24歲時,不諳世事的尼採被任命為巴塞爾大學古典歷史哲學院院長。他著作等身,是備受景仰的哲學家。然而在這一切成就之外,一連串醫療問題侵蝕著他的一生。
為了緩解慢性頭痛、持續噁心、消化不良帶來的痛苦,尼採嘗試了很多種藥物和不同的飲食。諷刺的是,尼採偏好水果很可能是導致他消化不良的原因。
1884年,尼採在羅斯山待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據那裡的旅店老闆說,尼採每天的食物一成不變:早餐一塊牛排,其餘全是水果。他不僅從旅店和當地義大利小販那裡買水果,還收到朋友每天一籃一籃寄來的水果。據說,尼採好幾次在一天之內就吃了近3千克(6.5鎊)水果,真可謂水果超級愛好者。
6、馬克思(1818-1883)——強迫症
《共產黨宣言》是一部裡程碑式的著作,馬克思是其合著者之一。儘管人們認為他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家之一,馬克思的個人生活卻混亂不堪。部分原因在於經濟窘迫,另一部分原因在於馬克思的性格,他似乎很早就有強迫症,高強度地工作使得他的高效率總是不能持久,精疲力竭和疾病常常令他不得不放下手裡只做了一半的工作。
然而,強迫式的方式最能證明他內心的焦灼。他靠這種方式產生哲學著作需要的思想。工作時,他會將一個想法寫在紙上,然後站起來,在桌旁頻繁走動。等到想到什麼,他會迅速坐下,寫出想到的東西,然後重複這個過程。毫無疑問,一整天的工作經常讓馬克思精疲力竭,而高強度的工作正是產生強迫症的動因之一。
7、克爾愷郭爾(1813-1855)——家庭詛咒
克爾愷郭爾25歲時,他的父母和五個兄弟姊妹都去世了。之前,父親對他懺悔說,自己命中注定要看著他的兒子們——包括克爾愷郭爾,先他死去;因為克爾愷郭爾的父親小時候咒罵過上帝是個小男孩,罪孽會報應在他兒子身上。克爾愷郭爾完全相信父親認為家裡背負了厄運的說法,也相信自己會夭折。
儘管他的父親死於1838年,那時克爾愷郭爾還活得好好的,但他仍然相信自己被詛咒了,並且上帝會很早將他帶走。這種想法激發克爾愷郭爾大量寫作,以便夭折前說完一切,完成使命。他在父親死後不久為早年寫的一本書作序時說:「罪惡必定牽連全家,上帝必定懲罰全家;它終會消失,被上帝全能的手除去,就像流逝的水。」
後來,克爾愷郭爾的恐懼真的成為了現實。他1855年去世,年僅42歲。
8、康德(1724-1804)——嚴苛的日程
「沉迷」對康德而言是一種生活方式。康德從小就體弱多病,善感憂鬱,然而,他對日常日程安排有著強烈且持久的執著。1783年,康德買下了一處住所,緊接著便覺得必須做好日程安排。他嚴苛的日程自此開始,直到他1804年去世。
他的時間十分精確:5點之前必須醒來,喝一杯茶,抽一支煙;然後準備課程、寫作,7點開始上課。11點課程結束後,他繼續寫作,直到下午1點——他的午餐時間。午飯後,無論晴朗還是下雨,康德都要去柯尼斯堡市中心散步——傳奇般的一個小時。這項活動經年不變,據說他的鄰居可以據此修正鐘錶時間。他散步的路線後來也被稱作「哲學家之路」。
9、加繆(1913-1960)——害怕夭折
加繆出名的風流,但也出名地有思想。他成長於貧苦家庭——家裡沒電沒水。苛刻的祖母是一家之主,用一條牛鞭管理家庭。儘管開始的生活如此艱難,加繆還是成功地拿到了可以讓他上高中的獎學金。可是17歲時,他差點兒死於肺結核,不得不休學一年。病好之後,他堅持回學校;進入阿爾及爾大學之前,他就已經是一位出版過作品的作家了。
除了死裡逃生的本事和早年的成就,加繆迷信自己會「夭折」。他曾經告訴一位女友,他感覺「邪惡就飄在空氣裡」。對他而言,這種恐懼讓他沉迷於一切死亡。他不僅隨身攜帶一位朋友寫的絕命書,還讓一位美國女友給他寄《入殮師月刊》。
由於內心充滿悲觀和恐懼,加繆決定一定要在死前完成寫作。在他看來,即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一種兇兆——他認為這個獎是事業終結的印章。他無時無刻不感到活著的壓力,想儘快完成自己的長篇巨著,這種總想著死亡的念頭不斷縈繞著他,折磨著他,直到他死。1960年1月4日,加繆死於一場車禍,年僅46歲。
10、笛卡爾(1596-1650)——鍾情於「對眼」女郎
笛卡爾是現代哲學之父,他把物質、精神區分開來,而且留下了一句至今仍被哲學家傳唱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與他保持通信的好友有有權有勢的婦女,比如瑞典的克裡斯蒂娜女皇和英格蘭流亡的伊莉莎白公主。出現在他個人生活中的婦女都大不一樣,而且地位顯赫,血統尊貴。笛卡爾一生未婚,只有一個孩子——與家裡一位女僕所生的私生女。奇怪的是,直到成年,他一直鍾情於內斜視的姑娘。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有些鬥雞眼的女性。
笛卡爾在一封給克裡斯蒂娜女皇的信裡解釋:他反思自己為什麼青睞對眼姑娘,最終發現是因為他年少時迷戀的女孩有一雙對眼。他說:「我愛上了一個年齡跟我差不多的女孩……她的眼球有一點點靠近中間;也就是說,我看著她那雙無神的眼睛時,在我大腦裡就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所以後來發生的事就跟這差不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一看見對眼的姑娘就怦然心動,不愛別的女孩就愛她們,就是因為她們有這個缺陷;而且我自己並不知道這就是問題所在。」
笛卡兒自己總結說,初戀在他腦中留下的印記形成了這種不合常理的愛戀。準確地說,他的潛意識引起了這樣的感覺。他竟然用自由意志和早於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將自己從這個不理智的怪癖中解放出來,論自圓其說,恐怕沒人比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