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疇的定義▏與百家號讀書小徑對話:範疇的概念是什麼

2021-01-14 子一哲學

在百度百家號中偶然看到「讀書小徑」寫的《哲學中的範疇的概念是什麼?》的文章,很有思緒,於是便想與讀書小徑一聊「範疇的定義」。

讀書小徑: 康德說過一句話,「人為自然界立法」。這裡主要說的就是關於範疇的知識,什麼是範疇呢?它來源於希臘文「Kategorie」。有「規定範圍」「劃定界限」的意思。而中文是譯成了範疇,來源於《尚書》中的「洪範九疇」,範疇就是指那些大的概念,最高的純粹的概念,放之四海而皆準。

子一哲學認為,任何定義都來自於客觀存在,也用之於客觀存在。每一個客觀存在都是唯一的,所以任何定義也都必須是唯一的。概念和定義的區別是什麼?概念對客觀存在的描述具有模糊性和不準確性,給人有盲人摸象的感覺——中西方哲學都有這樣的通病,或者說中西方哲學中都有很多很多只有名詞概念而無名詞定義的哲學。比如自由、民主、幸福、本性、利益、真理和道德等概念。比如百度百科關於範疇的描述就是如此:

百度百科:範疇最一般的概念,這些概念反映著客觀現實現象的基本性質和規律性以及規定著一個時代的科學理論思維的特點。物質、運動、意識、質和量、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自由和必然性等,所有這些都是範疇的例子。範疇是已經經過無數次實踐的證明,並已經內化、積澱為人類思維成果,是人類思維成果高級形態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結構穩定的基本概念,如:單一、特殊、普遍、形式、內容、本質、現象、原因、結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現實性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什麼是範疇?小編認為,範疇就是某些客觀存在所具有的同一屬性的統稱。

讀書小徑:範疇其實經常可見,比如實體性範疇和因果性範疇,幾乎沒有能避開它們的存在。比如我們拿一件物品的時候,已經在使用實體性範疇了,因為如果這不是實體,我們根本拿不起來,但像這樣的知識比較小的孩子還不知道,比如孩子在看到球滾動到門後的時候,因為看不見以為球消失了,就會哭起來。但成人因為知道球是一個實體,並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這是不知不覺間已經運用了實體性的範疇。因果性範疇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的車出了故障,第一個想法是想要修好它。不會有人說:「車壞了這樣的事沒有原因」。這是因為我們已經默認了所有的事都有其原因,在不知不覺間使用了因果性的範疇。在古希臘,第一個把範疇帶進哲學中的是亞里斯多德,他著有《範疇篇》,他通過考察,先從中挑出了10個範疇,有「實體」、「數量」、「性質」、「關係」、「處所」、「時間」、「狀態」、「姿態」、「能動」、「受動」。後來發現少了,又添加了5個,即「對立」、「同時」、「在此之前」、「運動」、「具有」。

顯然,不同的屬性就可以稱之為不同屬性的範疇,比如人的範疇,物的範疇,事的範疇,時間的範疇,知識的範疇和真理的範疇等。

讀書小徑:但其實亞里斯多德的範疇是不成體系的,因為這些只是被偶然收集來,非常零散的,比如時間在康德看來就不是範疇而是直觀,康德認為形式邏輯與範疇之間存在著關係,從而製作出了他的邏輯判斷表與範疇表。

理論上講,世界上有多少種客觀存在就應該有多少種範疇,而且範疇還是有大小之分的。

比如就「人」這個客觀存在而言,相對於外星人而言,地球人的共同屬性就是在地球上存在的人,其範疇就是地球。以此類推,按地球人居住位置的不同,各七大洲人的不同範疇就是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按人種顏色的不同,中國人大體屬於黃種人的範疇,俄羅斯人大體屬於白色種人的範疇;非洲人大體屬於黑人的範疇,南亞人大體屬於棕色人種的範疇,再往下還有國家範疇的劃分,還有省份範疇的劃分、以及市、縣、區、鄉、村和街道小區等範疇的劃分。人按照健康不健康的屬性來劃分又可以分為健康人範疇和不健康人範疇,不健康範疇根據千差萬別的的病情屬性又可以分出成千上萬範疇的病人,與之對應的又有成千上萬不同範疇的醫生和醫學知識範疇……。

其他比如物的範疇,事的範疇,時間的範疇,知識的範疇和真理的範疇等都可以此類推和擴展……,舉不勝舉,數不勝數。

什麼是分門別類?分門別類就是把不同範疇的客觀存在分別放在一起,以便快速尋找。比如圖書館的圖書就是分門別類存放的,比如快遞的分揀也是根據分門別類來存放和提取的。

什麼是術有專攻?術有專攻就是針對某一範疇的事物潛心研究。或者說是「只有對某一範疇的事物專心研究,才容易出成果」。

與範疇相對應的哲學概念是文化。範疇是相同屬性的統稱,而文化則是不同範疇相比較而存在的差異。比如,中國範疇與西方國家範疇相比較得出的差異就是中國文化,比如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歷史文化,中國經濟文化,中國政治文化,中國外交文化等等。關於文化的概念以後再聊。

以上「對話」不知是否有不當住處,還望讀書小徑和其他哲學高人指點。

相關焦點

  • 教師職業道德範疇的含義,範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繫的
    教師職業道德範疇的含義,範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繫的基本概念。道德範疇是概括和反映道德的主要本質,體現一定社會整體的道德要求,並成為人們的普遍信念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師職業道德範疇,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特徵,體現定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要求,成為教師的普遍內心信念,對教師的行為產生影響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師義務、教師良心、教師公正、教師榮譽等。
  • 康德的「十二範疇」是在說什麼?
    如果強行去理解會發生什麼?您應該還記得:會發生「二律背反」。只要我們順著康德的主觀時空輪推導,我們就能夠順理成章地往前推進一步:因果律其實也是我們摘不掉的「有色眼鏡」,它會把時間和時間表現為「時間關係」與「空間關係」,那麼我們還有其他「有色眼鏡」嗎?當然還有,這就是康德找出來的「十二範疇」。具體來說「十二範疇」分為四大類,每一類都有三個範疇。
  • 創新學的基本範疇是什麼
    每門學問都有自己研究的問題,這個問題被表述為辯證範疇。這個辯證範疇就是學科的基本範疇。如語文是研究語言和文字方面的問題,因此它的基本範疇是語文。數學是研究數量和空間關係的學問,因此它的基本範疇是數形。科學是研究自然萬物關係的學問,因此它的基本範疇是物理。那麼創新學的基本範疇是什麼呢?
  • 唯物辯證法是規律和範疇的科學體系,基本規律和範疇的關係是?
    唯物辯證法同時還包括一系列的基本範疇,如本質和現象、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等等。這些範疇都是從不同的方面揭示了事物的聯繫和發展。這些基本規律和基本範疇共同組成了完整的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體系。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範疇是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
  • 亞里斯多德範疇理論中的符號指謂問題
    二、亞里斯多德的範疇——對符號指謂的分類 這一小節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亞里斯多德的範疇理論究竟在區分什麼?可見,指出一個個別事物自身,不僅是最到位地指出了它的「是什麼」,而且是最到位地指出了不能進一步化約的存在本原。 這種思路看似一箭雙鵰,其實兩頭落空。其間,「個別事物」這個概念的身份模糊是問題的關鍵——它究竟指的是代表個別事物充當主詞的詞語還是該詞語所指代的個別事物自身?
  •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2019年07月31日 09:01 來源:《歐洲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李濱 楊蓉榮 字號 內容摘要:
  • 上 | 完整解釋 Monad -- 程式設計師範疇論入門
    所謂 Monoid 可以簡單定義如下:同時,這個二元運算要滿足這些條件:注意,上面這個定義是集合論中的定義,這裡還沒涉及到範疇論。函數要能組合,類型籤名必須一致。如果前一個函數返回一個數字,後一個函數接受的是字符串,那麼是沒辦法組合的。
  • 淺述氣的範疇的豐富和發展
    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氣由文字概念上升為哲學範疇,並且逐步豐富和深化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據考證,在殷周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中,氣字已經出現,其原始意義是煙氣、蒸氣、雲氣、霧氣、風氣、呼吸之氣等氣體狀態的物質。
  • 康德首次區分形式邏輯與範疇邏輯
    雖然康德所處理的哲理範疇是傳統形上學所處理的東西,但他關於這些範疇的把握與傳統形上學有根本性差異。如同形式邏輯研究純形式思維法則一樣,先驗邏輯就是研究由純概念(範疇)形成的先驗知識的來源、範圍與客觀正確性的科學,其所把握的是這些範疇的「認識論內容」,他將之稱為對傳統形上學的「哥白尼式轉向」。
  • 適應性表徵:架構自然認知與人工認知的統一範疇
    是否存在一種可以統攝這些不同認知理論和綱領的統一範疇或概念框架,這是迄今為止認知科學及其哲學面臨的關鍵性難題。「適應性表徵」概念似乎具有統攝各種認知理論和綱領的共通性,能夠為複雜的認知現象提供一種方法論,能夠合理地說明認知在語境中的形成與演化機制。原因在於,刻畫認知的計算、表徵、聯結、耦合、具身、嵌入、延展、生成、情景化等概念均是語境依賴的,即是在特定語境中對認知現象的不同方面的描述。
  • 哲學由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構成,是以概念為主的一門學說
    西方哲學的概念,源於詞語概念;中國哲學的概念,源於符號概念;這裡所存在的哲學問題,只是如何精確的中英文哲學翻譯的技術問題,不是一個純哲學的問題。通過直譯和意譯的中國哲學的符號概念和詞語概念,西方哲學仍然讀不懂、看不透。
  • 科學技術與技術的範疇
    一、科學技術與技術的範疇為:技術是指為了完成人類特定的實用目標而協調運作的工具和規則的體系,主要是人類為生產物質財富而運用的材料、能源、動力、工具以及工藝和控制的整個系統。有關這個系統的知識、方法、技能或技巧叫做技術知識,有時也列入技術的範疇。社會上習慣於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
  • ...主權形態」的批判性反思——試談政治範疇對普遍性概念的挑戰(上)
    首先要辨析一下普遍性概念,引入政治哲學的分析角度,主要是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裡面提出的一系列觀點。然後我們要通過兩個關鍵概念,即施米特的「例外」概念和本雅明的「暴力」概念,引出受政治範疇制約的普遍性概念同「主權」概念的關係。這些概念和理論上的介紹和梳理,可以為我們深入思考當代中國的主權形態、思考作為「政治與文化的統一體」的國家當代中國提供必要的準備。
  • 構建數學和物理基礎的範疇論:用「等價」取代「相等」丨眾妙之門
    數學家 Jacob Lurie 先後寫作了944頁的《高階範疇論》和1553頁的《高階代數》來闡述範疇論的思想,這兩本程碑式著作的影響被認為堪與格羅滕迪克的代數幾何革命相提並論。但新思想的提出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數學界要如何吸收這些新知識?當數學被重新書寫時,數學家群體要如何應對?知識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
  • 從科學論佛法:科學定律都逃不出邏輯規律的範疇
    我們看兩個牛頓力學裡關於力的計算公式:力=慣性質量乘加速度力=引力質量乘引力場強度力是什麼?力是一個觀念,人們把某種現象上升到概念形式,給它賦予了力的名稱。那麼力是什麼現象的反映呢?從我們語言邏輯的陳述中看到,這就是一句廢話,是我們自己在思想中這樣規定、這樣定義,所以在我們的思維裡等式必然成立。所謂乘號表明兩邊東西關係是這樣的涵義:兩者都是和等號那邊的東西同比例增長。用公式寫成就是上述樣子,若換成字母或阿拉伯數字,那麼就是一副完全的數學公式面孔了。另外一個公式也是同樣的涵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九)辯證法的五大範疇
    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其全部內容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即:兩個特徵,三大規律,五對範疇。一、現象與本質1、定義1.1、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外在表現。1.2、本質是事物根本的、組成事物基本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繫。本質和規律是同等程度的範疇,認識了本質,也就把握了規律。
  • 波斐利試圖融合亞里斯多德範疇學說,和柏拉圖普羅提諾的本體論
    波斐利其實寫過兩個《範疇篇》的評論,一篇佚失的較長也較系統的,是獻給哥達利烏斯(Gedalius)的,其中波斐利成功地回應了柏拉圖主義者和斯多亞派對亞里斯多德範疇篇的質疑;而另一篇短一些的評註則是以蘇格拉底問答法的形式寫就,似乎用於教學,這篇短評保存下來較多,略有殘缺。
  • 唯物辯證法:5對基本範疇,講透了方方面面的一般規律
    而哲學範疇,是人們思維對客觀事物最普遍的本質的反映和概括,是人們從不同側面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從不同維度反映事物發展的辯證方法。簡單地講,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規律,都逃不出唯物辯證法各基本範疇的「手掌心」。唯物辯證法,有五對基本範疇,也有人說是六對,或多對範疇。
  • 正確認識比較政治學的學科範疇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如果都偏重自己的特殊情況來劃分學科,不但各國之間的學科對話會比較困難,而且也會導致認識上的混亂。比較政治與外國政治國外政治學多採用美國的學科劃分,將政治學劃分為政治學理論、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和國際關係,這裡的「比較政治」主要是指外國政治和比較政治學的各種理論範式。
  • 先驗範疇是在時間上先於經驗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精讀—邏輯
    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中提出了空間和時間的先驗直觀形式,在先驗分析論中提出了著名的十二範疇。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被康德標以先驗二字,對此很多人都很困惑——究竟先驗是指在時間上早於經驗還是其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