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家號中偶然看到「讀書小徑」寫的《哲學中的範疇的概念是什麼?》的文章,很有思緒,於是便想與讀書小徑一聊「範疇的定義」。
讀書小徑: 康德說過一句話,「人為自然界立法」。這裡主要說的就是關於範疇的知識,什麼是範疇呢?它來源於希臘文「Kategorie」。有「規定範圍」「劃定界限」的意思。而中文是譯成了範疇,來源於《尚書》中的「洪範九疇」,範疇就是指那些大的概念,最高的純粹的概念,放之四海而皆準。
子一哲學認為,任何定義都來自於客觀存在,也用之於客觀存在。每一個客觀存在都是唯一的,所以任何定義也都必須是唯一的。概念和定義的區別是什麼?概念對客觀存在的描述具有模糊性和不準確性,給人有盲人摸象的感覺——中西方哲學都有這樣的通病,或者說中西方哲學中都有很多很多只有名詞概念而無名詞定義的哲學。比如自由、民主、幸福、本性、利益、真理和道德等概念。比如百度百科關於範疇的描述就是如此:
百度百科:範疇最一般的概念,這些概念反映著客觀現實現象的基本性質和規律性以及規定著一個時代的科學理論思維的特點。物質、運動、意識、質和量、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自由和必然性等,所有這些都是範疇的例子。範疇是已經經過無數次實踐的證明,並已經內化、積澱為人類思維成果,是人類思維成果高級形態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結構穩定的基本概念,如:單一、特殊、普遍、形式、內容、本質、現象、原因、結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現實性等等,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什麼是範疇?小編認為,範疇就是某些客觀存在所具有的同一屬性的統稱。
讀書小徑:範疇其實經常可見,比如實體性範疇和因果性範疇,幾乎沒有能避開它們的存在。比如我們拿一件物品的時候,已經在使用實體性範疇了,因為如果這不是實體,我們根本拿不起來,但像這樣的知識比較小的孩子還不知道,比如孩子在看到球滾動到門後的時候,因為看不見以為球消失了,就會哭起來。但成人因為知道球是一個實體,並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這是不知不覺間已經運用了實體性的範疇。因果性範疇也是如此,比如我們的車出了故障,第一個想法是想要修好它。不會有人說:「車壞了這樣的事沒有原因」。這是因為我們已經默認了所有的事都有其原因,在不知不覺間使用了因果性的範疇。在古希臘,第一個把範疇帶進哲學中的是亞里斯多德,他著有《範疇篇》,他通過考察,先從中挑出了10個範疇,有「實體」、「數量」、「性質」、「關係」、「處所」、「時間」、「狀態」、「姿態」、「能動」、「受動」。後來發現少了,又添加了5個,即「對立」、「同時」、「在此之前」、「運動」、「具有」。
顯然,不同的屬性就可以稱之為不同屬性的範疇,比如人的範疇,物的範疇,事的範疇,時間的範疇,知識的範疇和真理的範疇等。
讀書小徑:但其實亞里斯多德的範疇是不成體系的,因為這些只是被偶然收集來,非常零散的,比如時間在康德看來就不是範疇而是直觀,康德認為形式邏輯與範疇之間存在著關係,從而製作出了他的邏輯判斷表與範疇表。
理論上講,世界上有多少種客觀存在就應該有多少種範疇,而且範疇還是有大小之分的。
比如就「人」這個客觀存在而言,相對於外星人而言,地球人的共同屬性就是在地球上存在的人,其範疇就是地球。以此類推,按地球人居住位置的不同,各七大洲人的不同範疇就是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按人種顏色的不同,中國人大體屬於黃種人的範疇,俄羅斯人大體屬於白色種人的範疇;非洲人大體屬於黑人的範疇,南亞人大體屬於棕色人種的範疇,再往下還有國家範疇的劃分,還有省份範疇的劃分、以及市、縣、區、鄉、村和街道小區等範疇的劃分。人按照健康不健康的屬性來劃分又可以分為健康人範疇和不健康人範疇,不健康範疇根據千差萬別的的病情屬性又可以分出成千上萬範疇的病人,與之對應的又有成千上萬不同範疇的醫生和醫學知識範疇……。
其他比如物的範疇,事的範疇,時間的範疇,知識的範疇和真理的範疇等都可以此類推和擴展……,舉不勝舉,數不勝數。
什麼是分門別類?分門別類就是把不同範疇的客觀存在分別放在一起,以便快速尋找。比如圖書館的圖書就是分門別類存放的,比如快遞的分揀也是根據分門別類來存放和提取的。
什麼是術有專攻?術有專攻就是針對某一範疇的事物潛心研究。或者說是「只有對某一範疇的事物專心研究,才容易出成果」。
與範疇相對應的哲學概念是文化。範疇是相同屬性的統稱,而文化則是不同範疇相比較而存在的差異。比如,中國範疇與西方國家範疇相比較得出的差異就是中國文化,比如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歷史文化,中國經濟文化,中國政治文化,中國外交文化等等。關於文化的概念以後再聊。
以上「對話」不知是否有不當住處,還望讀書小徑和其他哲學高人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