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體系#儘管一些國家在政治學學科劃分時會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時代關注的熱點、意識形態的需要和學者的認知等,都可能導致分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應過分,否則會導致學科劃分標準的混亂並違背學科的本質特徵。總而言之,學科劃分要尊重學科劃分的基本規律,即按照學科本身的基本特質和內涵來進行劃分。
學科劃分是一種人為構建的類型,是我們認識相關知識的一種必要的方法或工具,其目的在於反映知識的基本類型。但是,為了認識的方便,我們又不得不將具有連續性或相容性的知識進行人為的分隔和分類。具體到比較政治學,我國在學科劃分時最早是將其歸入政治學理論之中,後來又劃歸到中外政治制度之中,再後來成為獨立的二級學科。這說明,我國的學科劃分者認為它應包括理論、制度和某些非制度因素,如政治文化研究。當然,也有人認為,我國將比較政治學列為獨立的二級學科是因為考慮中國發展和比較的需要。這也許是中國學科發展的一種思考,也是一直以來我國學科劃分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但我認為,學科劃分不應將這一因素看得太重,應更看重學科的基本特質或尊重學術規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如果都偏重自己的特殊情況來劃分學科,不但各國之間的學科對話會比較困難,而且也會導致認識上的混亂。
比較政治與外國政治
國外政治學多採用美國的學科劃分,將政治學劃分為政治學理論、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和國際關係,這裡的「比較政治」主要是指外國政治和比較政治學的各種理論範式。一些學者所說的「最近幾十年來政治學的理論進展主要是在比較政治學領域實現的」,就表達了比較政治學應包括「理論」或「比較政治學理論」的含義。而且,現在的外國政治也主要是指多國比較性議題,也有人主張將單個國家的非比較性議題剔除出比較政治學之列。那麼,可以將「外國政治」等同於比較政治嗎?由此還可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很多「外國政治」從來就沒有被劃入比較政治學?為什麼很多「外國政治」只是個案研究,並沒有比較性,但學科劃分時仍將它們保留在比較政治學這個學科之中?比較研究或比較政治研究與比較政治學這門學科是一種什麼關係?為什麼政治學的這門分支學科應該稱為「比較政治學」而不是「外國政治」?
事實上,主流觀點一直將比較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外國政治」,統計數據也可證實大多數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議題也是如此。我們的學科劃分情況也基本如此。然而,基本如此並不等於完全如此。將比較政治學等同於外國政治,早就受到一些知名學者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如果這門學科完全是研究外國政治的話,那麼它為什麼不稱外國政治而稱比較政治?這不符合學科命名的一般規律。二是一些理論範式,如政治文化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 結構主義理論以至於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都被看成是屬於比較政治學的範疇,而它們顯然不是「外國政治」。嚴格來說,「外國政治」是指外國的現實政治或經驗性議題,因此,也就有了比較政治是以研究現實政治為主業的說法。但上述理論範式顯然不屬於這個範疇,它們只是研究現實政治的理論工具,這與政治學的其他理論沒有什麼不同。
比較政治與方法論
有學者認為,「比較政治是政治學中唯一一門以方法論(即比較方法)命名的學科」。這裡實際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是指比較政治學就是研究比較方法的學科,二是指比較政治學是用比較方法對政治現象進行研究的學科。兩者都表明,它的內容不僅限於「外國政治」研究。一些學者指出,很多國別研究沒有比較, 只是個性研究,並沒有比較性;而比較政治應該研究通則式的問題。如果將比較政治學看成是比較方法的學科,顯然就將外國政治排除在比較政治學之外,這在字義上符合方法論的學科界定。而如果只要是用比較方法研究政治現象就被認為是屬於比較政治學這門學科, 那比較政治學在整個政治學學科中就會無所不在,包括但不僅限於外國政治研究。換言之,只要應用比較方法對政治現象包括政治學理論、本國政治和國際關係進行研究,就都可以看成是比較政治學。
將比較政治學看成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雖然準確揭示了比較政治學的特質,但問題在於無法回應現實中多數研究者把政治議題看成是比較政治學主要內容的觀點。而且,這種理解方式可能使政治學等同於比較政治學,從而更難以劃分比較政治學的學科邊界。
比較政治與國際政治
我國的政治學學科中還有一個經常被談起的問題,即比較政治與國際政治的關係,具體而言就是比較政治學中的「外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的「外國政治」有什麼不同的問題。從學科劃分的實際來看,這首先是一個不同國家的學科劃分的標準問題。在美國,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屬於一個學科,所以美國的國際政治就是研究國際關係,只不過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稱謂。而中國在最初劃分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時並沒有設立比較政治學,所以國際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替代比較政治學而研究外國政治的。但後來,比較政治學在我國成為政治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卻沒有同時取消或「正名」老的學科劃分即國際政治的內涵。這樣,矛盾就出現了,人們對國際政治的身份產生了混亂或不同的看法。在現實中,國際政治學科中一些人是研究國際關係的,也有一些人是研究國別政治的,還有一些人是用比較方法研究外國政治,後者就是人們常說的比較政治。
從歐美的情況來看,比較政治有一個從國別政治到比較國別的變化過程,即現在的比較政治多是指對外國政治的比較研究,或者說它不太主張沒有比較性的特性研究,主要是對多國同類政治現象的比較研究,而特性國別政治的研究更多是國際政治的研究內容。我國近年來也有這個變化趨勢。其中,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趨向:一種研究國別政治的方向是國際關係,即這些學者的基礎是國別政治或對某一國家的研究,但目的是研究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或對策性研究;另一種國別研究則是為了進行政治比較。這樣,兩者之間還有一個明顯的差異,前者的國別政治研究通常是特性或案例性的、描述性和對策性的,有時與國際關係相混合,有時甚至應用國際關係理論進行研究;而後者進行多國政治研究時更側重於應用比較的理論和方法。
從我國的比較政治學學科來看,目前的設置還是較少的。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學校設立了比較政治學這個學科,那它至少是在強調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但實際上也存在國際政治學中多學科混雜的問題。有的學校設立比較政治學學科則主要是一個稱謂,是將政治學各分支的不同學科都放在比較政治學中。儘管一些國家在政治學學科劃分時會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時代關注的熱點、意識形態的需要和學者的認知等,都可能導致分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應過分,否則會導致學科劃分標準的混亂並違背學科的本質特徵。總而言之,學科劃分要尊重學科劃分的基本規律,即按照學科本身的基本特質和內涵來進行劃分。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10日總第1944期 作者:李路曲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