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比較政治學的學科範疇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三大體系#儘管一些國家在政治學學科劃分時會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時代關注的熱點、意識形態的需要和學者的認知等,都可能導致分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應過分,否則會導致學科劃分標準的混亂並違背學科的本質特徵。總而言之,學科劃分要尊重學科劃分的基本規律,即按照學科本身的基本特質和內涵來進行劃分。

學科劃分是一種人為構建的類型,是我們認識相關知識的一種必要的方法或工具,其目的在於反映知識的基本類型。但是,為了認識的方便,我們又不得不將具有連續性或相容性的知識進行人為的分隔和分類。具體到比較政治學,我國在學科劃分時最早是將其歸入政治學理論之中,後來又劃歸到中外政治制度之中,再後來成為獨立的二級學科。這說明,我國的學科劃分者認為它應包括理論、制度和某些非制度因素,如政治文化研究。當然,也有人認為,我國將比較政治學列為獨立的二級學科是因為考慮中國發展和比較的需要。這也許是中國學科發展的一種思考,也是一直以來我國學科劃分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但我認為,學科劃分不應將這一因素看得太重,應更看重學科的基本特質或尊重學術規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如果都偏重自己的特殊情況來劃分學科,不但各國之間的學科對話會比較困難,而且也會導致認識上的混亂。

比較政治與外國政治

國外政治學多採用美國的學科劃分,將政治學劃分為政治學理論、本國政治、比較政治和國際關係,這裡的「比較政治」主要是指外國政治和比較政治學的各種理論範式。一些學者所說的「最近幾十年來政治學的理論進展主要是在比較政治學領域實現的」,就表達了比較政治學應包括「理論」或「比較政治學理論」的含義。而且,現在的外國政治也主要是指多國比較性議題,也有人主張將單個國家的非比較性議題剔除出比較政治學之列。那麼,可以將「外國政治」等同於比較政治嗎?由此還可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很多「外國政治」從來就沒有被劃入比較政治學?為什麼很多「外國政治」只是個案研究,並沒有比較性,但學科劃分時仍將它們保留在比較政治學這個學科之中?比較研究或比較政治研究與比較政治學這門學科是一種什麼關係?為什麼政治學的這門分支學科應該稱為「比較政治學」而不是「外國政治」?

事實上,主流觀點一直將比較政治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外國政治」,統計數據也可證實大多數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議題也是如此。我們的學科劃分情況也基本如此。然而,基本如此並不等於完全如此。將比較政治學等同於外國政治,早就受到一些知名學者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如果這門學科完全是研究外國政治的話,那麼它為什麼不稱外國政治而稱比較政治?這不符合學科命名的一般規律。二是一些理論範式,如政治文化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 結構主義理論以至於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都被看成是屬於比較政治學的範疇,而它們顯然不是「外國政治」。嚴格來說,「外國政治」是指外國的現實政治或經驗性議題,因此,也就有了比較政治是以研究現實政治為主業的說法。但上述理論範式顯然不屬於這個範疇,它們只是研究現實政治的理論工具,這與政治學的其他理論沒有什麼不同。

比較政治與方法論

有學者認為,「比較政治是政治學中唯一一門以方法論(即比較方法)命名的學科」。這裡實際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 一是指比較政治學就是研究比較方法的學科,二是指比較政治學是用比較方法對政治現象進行研究的學科。兩者都表明,它的內容不僅限於「外國政治」研究。一些學者指出,很多國別研究沒有比較, 只是個性研究,並沒有比較性;而比較政治應該研究通則式的問題。如果將比較政治學看成是比較方法的學科,顯然就將外國政治排除在比較政治學之外,這在字義上符合方法論的學科界定。而如果只要是用比較方法研究政治現象就被認為是屬於比較政治學這門學科, 那比較政治學在整個政治學學科中就會無所不在,包括但不僅限於外國政治研究。換言之,只要應用比較方法對政治現象包括政治學理論、本國政治和國際關係進行研究,就都可以看成是比較政治學。

將比較政治學看成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雖然準確揭示了比較政治學的特質,但問題在於無法回應現實中多數研究者把政治議題看成是比較政治學主要內容的觀點。而且,這種理解方式可能使政治學等同於比較政治學,從而更難以劃分比較政治學的學科邊界。

比較政治與國際政治

我國的政治學學科中還有一個經常被談起的問題,即比較政治與國際政治的關係,具體而言就是比較政治學中的「外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的「外國政治」有什麼不同的問題。從學科劃分的實際來看,這首先是一個不同國家的學科劃分的標準問題。在美國,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屬於一個學科,所以美國的國際政治就是研究國際關係,只不過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稱謂。而中國在最初劃分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時並沒有設立比較政治學,所以國際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替代比較政治學而研究外國政治的。但後來,比較政治學在我國成為政治學中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卻沒有同時取消或「正名」老的學科劃分即國際政治的內涵。這樣,矛盾就出現了,人們對國際政治的身份產生了混亂或不同的看法。在現實中,國際政治學科中一些人是研究國際關係的,也有一些人是研究國別政治的,還有一些人是用比較方法研究外國政治,後者就是人們常說的比較政治。

從歐美的情況來看,比較政治有一個從國別政治到比較國別的變化過程,即現在的比較政治多是指對外國政治的比較研究,或者說它不太主張沒有比較性的特性研究,主要是對多國同類政治現象的比較研究,而特性國別政治的研究更多是國際政治的研究內容。我國近年來也有這個變化趨勢。其中,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趨向:一種研究國別政治的方向是國際關係,即這些學者的基礎是國別政治或對某一國家的研究,但目的是研究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或對策性研究;另一種國別研究則是為了進行政治比較。這樣,兩者之間還有一個明顯的差異,前者的國別政治研究通常是特性或案例性的、描述性和對策性的,有時與國際關係相混合,有時甚至應用國際關係理論進行研究;而後者進行多國政治研究時更側重於應用比較的理論和方法。

從我國的比較政治學學科來看,目前的設置還是較少的。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學校設立了比較政治學這個學科,那它至少是在強調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但實際上也存在國際政治學中多學科混雜的問題。有的學校設立比較政治學學科則主要是一個稱謂,是將政治學各分支的不同學科都放在比較政治學中。儘管一些國家在政治學學科劃分時會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時代關注的熱點、意識形態的需要和學者的認知等,都可能導致分歧。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應過分,否則會導致學科劃分標準的混亂並違背學科的本質特徵。總而言之,學科劃分要尊重學科劃分的基本規律,即按照學科本身的基本特質和內涵來進行劃分。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6月10日總第1944期 作者:李路曲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的比較政治學
    對於比較政治學而言,這一過程表現為在不同案例、方法和策略之間進行選擇。   將比較方法運用於政治學研究,有助於增強人們對各國政治的理解,擴展人們對不同政治模式的認識,激發人們去發現和概括關於複雜政治現象的一般理論,從而獲得有關政治的規律性認識,並可借鑑對國家發展有益的政治運行經驗。這些都是比較政治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 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
    近年來,比較政治在政治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培養中國比較政治學的自覺與自信,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理論體系vs.理論範式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離不開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
  • 人民日報:理性推動比較政治學發展
    在當前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政治學是法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政治學之下的分支學科共有七個,包括: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含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國際政治、國際關係、外交學。這個目錄中並沒有明確叫做比較政治學的學科,與比較政治學最接近的是中外政治制度。   仔細推敲,中外政治制度這個分支學科的設置與比較政治還不完全一樣。
  • 楊光斌:論政治學理論的學科資源——中國政治學汲取了什麼、貢獻了...
    關鍵詞:政治學科、政治學理論、政治思想史、歷史社會學、比較政治學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一流政治學學科建設規劃,這意味著建構自主性中國政治學的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是不可推脫的時代議程。一流政治學學科的衡量標準是能否建成自主性政治學理論,這是政治學其他分支學科最重要的基礎。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比較都是一個最核心的方法。政治學也毫不例外地強調比較方法的運用。事實上,比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分支一直處於政治學中的核心。但是,相比國際政治(含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學恐怕是我國的政治學學科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對於我國的比較政治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相當的探討。
  • 「政治學有用嗎?」——美國政治學當前面臨的學科危機
    關於政治學到底是否「有用」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政治學的學術研究與實際世界政治的距離或鴻溝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學家們對於本學科的認識和態度決定的。政治學的教學與研究中的各種與社會實際不相符合的特性也很快地為社會大眾所認識、所詬病。在美國這個多元的民主社會,人們的主張常常是由他們在國會中的代表提出來的。2009年10月參議員科伯恩(Tom A. Coburn)在美國參議院提案要求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停止所有對政治學研究課題的資助。
  • 關注點變化推動比較政治學創新
    比較政治學是當代世界政治學的主要分支學科之一。從研究對象看,比較政治學與國際政治學兩個學科門類最重要的區別在於:比較政治學研究的是體系內的政治活動,而國際政治學則主要研究體系之間的政治活動。換言之,比較政治學研究國家(或地區)內部的政治,而國際政治學研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政治。   比較政治學的興起主要在二戰以後的美國政治學界。
  • 比較政治學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張建偉  近年來,隨著比較政治學在國內蓬勃發展,國內各頂尖高校紛紛開設比較政治學系、成立研究比較政治學的機構,但比較政治學如何獲得有效的發展空間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重大課題。
  • 政治學學科最好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還是北京大學?
    政治學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的是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政治學對於廣大高中生來說,因為年齡的原因,可能理解得還不夠全面,但是對於學生的家長來說,因為在社會體系中生存,或多或少會有些了解。但是從專業的角度去理解政治學,還需要進一步去學習。
  • 趙可金、翟大宇:新時代的中國政治學學科路徑與建設方向
    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學科競爭力的最主要指標之一,包括專業布局、培養規模和質量等。從專業布局上來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作為政治學學科規模和綜合實力最強的3所高校,基本上採取全面布局的做法,涉及了政治學學科的幾乎所有二級學科。清華大學則充分體現政治學理論與方法、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和外交學的學科發展特點,強調國際化的路線。
  • 正確認識和使用合法性概念
    原標題:正確認識和使用合法性概念   合法性是一個社會科學概念,較廣泛地使用於政治學和法哲學分析領域,其中,又尤以派生而出的政治合法性一詞使用最多,當然爭議也最大。目前不光是一些翻譯過來的教科書,甚至影響很大的中文門戶網站關於政治合法性概念詞條的介紹都是有選擇性的,基本是使用西方政治學中關於合法性的相關解釋。
  • 歷史政治學成政治學發展新出路
    在政治學視域中,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到比較歷史分析的發展,「歷史」與「政治」的關聯日益得到研究者的重視。5月16日,「歷史政治學與中國政治學」圓桌論壇暨歷史政治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與會者圍繞歷史政治學的緣起、內涵及發展等議題展開探討。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身份建構一般是通過常與變的比較研究而呈現的。所謂「常」,指歷史形態中的共識、延續與堅持;所謂「變」,指歷史形態中的變動、斷裂或新舊更替。對於美國政治學而言,「常」與「延續」表現為美國政治學史對政治學學科界定的自我意識與同一性的認知,而「變」與「斷裂」則表現為美國政治學與其相關比較變量的變動。常與變、延續與斷裂,一正一反、一推一拉,共同構成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
  •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海洋政治學
    我們對海洋的認識在逐步的加強中,你們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下一步這方面要發力,推動它的發展,關鍵的技術要靠我們自己研發,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祝你們再接再厲、創造輝煌,為祖國為民族立新功。」2019年4月23日,習近平主席在青島集體會見應邀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的外方代表團團長時,提出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 第九屆比較政治學論壇舉辦
    法制網訊 記者黃潔 由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和《比較政治學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大變革時代的比較政治:主題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暨第九屆比較政治學論壇於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國際交流中心舉辦。
  • 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40年:歷程、挑戰與前景
    在對中國政治學過去40年的學科發展進行總結和分析之前,我們有必要釐清「什麼是政治學學科?」「什麼是中國政治學?」  從歷史發展來看,政治學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學科範式和研究傳統。其次,中國有「大政治學」和「小政治學」的不成文區分。在歐美大學中,政治學一般劃分為五個領域,即政治理論、比較政治、本國政治、國際政治、行政管理。在中國高校,政治學系通常與國際政治系和行政管理系等並列設置,即「小政治學」。然而,在國家學科規劃和評估中,國際政治、國際關係、行政管理、區域國別研究乃至馬克思主義研究通常都被納入政治學的整體學科框架當中,即「大政治學」。
  • 從QS排名看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科排名變化背後的原因
    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科排名中,上榜的中國大陸院校有所增多。清華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首次進入QS學科排名前30,且位列排名榜首。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繼續保持前50名態勢,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緊隨其後。
  • 比較政治學研究範式的綜合性趨勢評析
    20世紀以來,美國比較政治學發生了幾次重要的歷史轉向,首先是從50年代開始,發生了從舊制度主義向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轉向; 此後從60 年代開始,發生了從行為主義政治學向比較歷史分析的轉變;70年代,又發生了從比較歷史分析向理性選擇理論的轉向;80年代,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興起,它的一個重要分支與比較歷史分析結合,推動了21 世紀初以來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
  •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2018年01月17日 08: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奇琦 闕天南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政治科學的基礎與核心學科,中國比較政治研究在西方比較政治學科的影響下
  • 中國政治學研究應從中國「本源」出發,實現學科的傳承和超越
    此次研討會設置的課題,正是當下中國政治學發展面對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研討會的舉行,對促進中國政治學發展將會發揮積極作用。 楊海蛟談到,中國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中國軟實力建設中,政治學作為「經世致用」之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動員、協調、凝聚、教育和引領的功能,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服務大局和國際交流等層面成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