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由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構成,是以概念為主的一門學說

2020-12-05 姜偉延生護寶

哲學的本體是中國哲學的哲學的主體,對於哲學的本體的熟悉、認識、把握、駕馭、分析、應用、中國哲學要比西方哲學更勝一籌,畢竟是中國哲學的自己的祖先傳承的哲學的本體的東西。西方哲學以中國哲學的本體作為西方哲學的哲學的本體。西方哲學對於哲學的本體的認知錯誤,分析不完整,應用的不系統,把握的不全面,應該是必然發生的哲學問題。這些必然發生的哲學的主體性的認識偏差,西方哲學家可能難以發現並且糾錯。中國人、中國哲學家由於熟知自己的哲學的本體,對於這些必然發生的哲學的主體性的認知的偏差,會一眼就看得出來,很容易被發現並且及時糾正。此時的此刻,中國特色哲學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的哲學,又及時提供了糾正的哲學工具、或者哲學的武器。

近、當代哲學,若想繼續的往進走,西方哲學需要中國特色哲學體系的陪伴,相向而同行。否則,西方哲學的近期發展將舉步維艱。中國哲學的哲學的本體,是7500年的一貫不斷的連續的延續,這與西方哲學體系中的古希臘哲學、基督教哲學、近代西方哲學、當代西方哲學、近期西方哲學的各立門派聚成一體的發展模式和路徑絕然的不同。中國哲學的哲學的本體的7500年的一貫不斷的連續的延續過程,也是歷時性的在歷時性的7500年的不間斷的不斷的完善的哲學過程,是一個超級超群的集體的哲學思維的集合後的一體化的不斷的完善的時間過程。現在的中國哲學的哲學的本體的哲學體系之中,不要講要哲學表述的段落章節上的錯誤,它已經達到了連一個字、一個詞語也不允許發生錯誤的精確哲學程度,這才是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最大差異所在。

西方哲學的概念,源於詞語概念;中國哲學的概念,源於符號概念;這裡所存在的哲學問題,只是如何精確的中英文哲學翻譯的技術問題,不是一個純哲學的問題。通過直譯和意譯的中國哲學的符號概念和詞語概念,西方哲學仍然讀不懂、看不透。

將中國哲學的「陽」的符號概念;將中國哲學的「陰」的符號概念」;將中國哲學的「陽」的符號概念,英文翻譯成為「自我能量」概念;將中國哲學的「陰」的符號概念,英文翻譯成為「為他能量」概念,這樣就與西方哲學的概念一致了;西方哲學對於「自我能量」概念和「為他能量」概念,一看便懂,一讀就通。其實,「自我能量」概念和「為他能量」概念,在中國哲學之中仍然是「陽」的符號概念和「陰」的符號概念,什麼也未發生改變。只是將「陽」的符號概念和「陰」的符號概念的本質屬性表達出來成為了「自我能量」概念和「為他能量」概念而已。中國哲學中的「自我能量」概念和「為他能量」概念是最基本的存在的哲學概念。

在西方哲學體系之中,「自我能量「概念和「為他能量」概念,也是西方哲學的最基本的存在的哲學概念。

以「自我能量「概念和「為他能量」概念的最基本的存在的哲學概念為標準,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在哲學體系的最基本的存在的哲學概念上,並不存在差異和不同。

哲學的基本的存在的哲學概念並沒有差異和不同。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就不存在從根本上的衝突與對抗。哲學的概念體系和範疇體系相似,哲學的就存在著相互的包容與相互的融合的可能性和實現性。這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未來。現在所要進行的是西方哲學的批判,中國哲學的反省。

相關焦點

  • 人文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相互關係
    推進「三大體系」的建設與創新,需要對這「三大體系」相互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與闡釋。  從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對於任何一門具體學科而言,其學科體系的建構在其整個知識體系建構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一門學科知識體系中帶有宏觀性、全局性、總體性的層面。
  • 唯物辯證法是規律和範疇的科學體系,基本規律和範疇的關係是?
    唯物辯證法通過一系列的普遍規律和範疇,從各方面來揭示事物的聯繫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主要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主要揭示了事物發展的過程和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這三大基本規律所擔負的任務和回答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基於這種理解,筆者試圖從三個大的方面展開討論:一是《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包括「理」概念辨、理一分殊和理氣二分思想;二是《孟子集注》中的理學心性之說,包括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心統性情、已發未發、仁義禮智思想;三是《孟子集注》中的知行之辨,包括格物窮理、主敬涵養、天理人慾思想。
  • 範疇的定義▏與百家號讀書小徑對話:範疇的概念是什麼
    在百度百家號中偶然看到「讀書小徑」寫的《哲學中的範疇的概念是什麼?》的文章,很有思緒,於是便想與讀書小徑一聊「範疇的定義」。讀書小徑: 康德說過一句話,「人為自然界立法」。這裡主要說的就是關於範疇的知識,什麼是範疇呢?它來源於希臘文「Kategorie」。
  • 黨內法規體系概念的演進
    黨內法規作為管黨治黨的規矩,黨內法規體系的構建越來越成為全黨上下和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但是黨內法規、黨內法規體系的概念是隨著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充實的,其相關概念進行了一個分化、組合、變遷的過程,最後整合為「黨內法規」「黨內法規體系」,並經過制度化過程加以確認,最終確立下來的科學範疇。
  • 新中國70年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回顧與思考
    新時代,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致力於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之時,有必要回顧和研討70年來語言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問題。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語言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相對來說是起步較早、發展比較成熟的,中國科學院建院之初就設有語言研究所。70年來,作為國家科學院的專門語言研究機構,語言研究所一直發揮著科研領頭的作用。
  • 從細節入手推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5·17」講話中集中談到了「三個體現」,即體現繼承性、民族性,體現原創性、時代性,體現系統性、專業性;具體到學科體系建設,則要注重發展優勢重點學科,要加快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使這些學科研究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突破點。  一、在學科設置上強化跨學科研究。
  • 正確認識和使用合法性概念
    原標題:正確認識和使用合法性概念   合法性是一個社會科學概念,較廣泛地使用於政治學和法哲學分析領域,其中,又尤以派生而出的政治合法性一詞使用最多,當然爭議也最大。目前不光是一些翻譯過來的教科書,甚至影響很大的中文門戶網站關於政治合法性概念詞條的介紹都是有選擇性的,基本是使用西方政治學中關於合法性的相關解釋。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不僅參與批判過去舊的哲學體系的僵化形式,即封閉的邏輯和僵化的系統,使哲學真正轉變為開放的結構和動態的思想;而且通過思想論戰等方式,以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理解為起點,將存在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內在統一起來,使人們得以較為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
  • 淺述氣的範疇的豐富和發展
    老子以道為其哲學的最高範疇,提出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宇宙生成體系,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終極本原的道,首先產生出混沌未分的一元之氣,進而生成天地陰陽之氣,再由天地陰陽二氣交合而產生出衝氣,由陰氣、陽氣、衝氣的和合而派生出宇宙萬物。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古羅馬文明和藝術精神常被詬病為缺乏審美精神和藝術創造力的時期,但古羅馬人卻在獨特的社會精神和政治氣質下,就自由藝術知識體系的構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基礎。以自由藝術(liberal ars)為主導的學科體系佔據了舞臺的中央。最早提出了自由藝術之概念雛形的是瓦羅。
  • 擔負起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崇高使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給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三大體系」,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提供學理支撐。
  •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哲學」一詞的由來「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意思就是「愛智慧」,這是一門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黑格爾認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首次使用「哲學」一詞。後來,哲學的「愛智慧」的含義在世界各國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範疇在國際研究層面的體現 2019年07月31日 09:01 來源:《歐洲研究》2019年第2期 作者:李濱 楊蓉榮 字號 內容摘要:
  • 推進藝術學三大體系建設
    藝術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中國特色藝術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用中國化的理論闡發中國藝術經驗,是藝術學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藝術學研究者的職責和使命。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夏燕靖介紹稱,一條是由「自發」走向「自覺」的學術史路徑,另一條是遵循學科體制建構起來的藝術學學科發展路徑。在這一時期,藝術學理論實現了兩個基本轉變:一是開闢和擴大了藝術學理論的研究範疇,構建起研究的新範式;二是藝術學學科建設獲得重大進展,相關理論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
  • 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
    有人主張將已往的「哲學社會科學」改稱「人文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用以指稱不同於自然科學的另一大半(有關人、文化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的)科學領域,這是目前一股國際性的學術潮流。其用意在於強調哲學和各門社會學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會、文化的,從而倡導立足於人、關心和服務於人的發展的價值導向。採用這一提法的好處是,強化這些學科的本意,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
  • 百年一遇的機會——將生物的概念從「生物體」拓展到「生物體系」
    我們可以將人類社會也視為一個生物,這樣細胞為一級生物,動植物為二級生物,人類社會體系為第三級生物。第一級生物體系組成第二級生物體系,第二級生物體系組成第三級生物體系。體系論通過引入「生物體系」的概念,將細胞、動植物、人類社會都包含進來,明確其級別規律,進一步認識到一二三級信息系統——DNA、大腦-神經系統、社會信息系統在生物進化中的主導作用,並發現了分化演化、升級演化和自我進化這三種演化形式。從細胞、動植物的空間一體,到自生長系統的關係一體,體系論將生物的概念從「生物體」拓展到「生物體系」。在此,生物的概念改寫了,一切也變得簡單了。
  • 嚴書翰: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需正確處理「三大關係」
    這是對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簡稱「話語體系建設」)提出了更明確、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艱巨性,扎紮實實地做好這方面的基礎工作,正確處理三個重要關係,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推向新的階段。 一、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及其艱巨性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 中國的宇宙源起學說:精氣學說|古代哲學的精與氣,究竟所指為何
    一、古代哲學的精與氣的概念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範疇中基本上是同一的,如《管子.內業》中所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只是在中醫中二者的含義才有了較大區別,下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對二者分別加以討論。
  • 近代西方哲學的巔峰:維也納學派思想來源於康德
    康德認為知性用一套範疇來綜合感覺經驗材料,也就是範疇對從經驗通過歸納得到的判斷加以邏輯的規定,從而使判斷具有普遍必然性,由此便形成先天綜合判斷,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增加新知識的判斷。康德認為,一切真正的科學知識都是由先天綜合判斷構成的,先驗分析論為認識真理提供先天的條件,知性的認識活動是用範疇作判斷,在判斷中實現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