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 ——《管子·內業篇》
精氣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宇宙萬物本源及其發展、變化的學說,它濫觴於先秦時期,至兩漢時期發展完善成了「元氣說」,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曆法、中醫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古代哲學的精與氣的概念
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範疇中基本上是同一的,如《管子.內業》中所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只是在中醫中二者的含義才有了較大區別,下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對二者分別加以討論。
(一)精的基本涵義
精,又稱精氣,是一種充塞於宇宙之中的無形且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的物質。一般泛指為氣,在某些時候特指為氣的精純部分,構成人體的本源。
精氣,首見於《周易·繫辭上》,到《管子》時,則有了對其的詳細描述,「一氣能變曰精」、」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等。精是一種極其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皆是由其構成,故而在這個意義上宇宙萬物包括人類自身是一體統一的。
(二)氣的基本涵義
氣,在古代哲學中是指,宇宙中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氣的概念起源於「雲氣說」。雲氣是氣的原初含義,如《說文》中所說:「氣,雲氣也」。古人用觀物取象的方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下》),將直接觀察到的雲氣,風氣等加以抽象概括得出了氣的一般概念。由於宇宙萬物是變化不居的,古人在對雲、水氣甚至人的呼氣之氣的思考感悟中,認識到一切有形之物都是由無形無相的極精微的氣聚合而成的。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莊子·知北遊》
在氣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古代先哲們抽象出了衝氣、精氣、天地之氣等不同的概念。
老子稱氣為衝氣,「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以陰陽來論氣,「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周易與管子中則稱氣為精氣或者精,「精氣為物」(《周易·繫辭上》);荀子則認為,氣是自然之氣。天地萬物事物生滅變化,是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造成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先秦時期出現的各種氣的概念,到兩漢時期被統合為了「元氣說」,認為元氣是宇宙的本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這也就是後世所謂的「氣一元論」。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涵
精氣學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精氣所構成的,是精氣本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者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和消散。
(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老子·四十二章》
精氣學說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人類都是一氣所生,但精或氣並不是宇宙的最初本源,宇宙的最初本源是「道」。精或氣是由「道」所生,是「道……生萬物」的中間環節,是構成宇宙萬物的直接的材料。
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淮南子.天文訓》
道之一元之氣,化生陰陽,陰陽衝氣化生萬物,這是沿著道——二氣——物(人)的模式演化的一種思想。「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化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傳解詁》)。兩漢時期在此思想的基礎上,發展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萬物」的更為精細的宇宙發生模式,標誌著精氣學說走向了成熟。
精氣化生萬物的機理,古代先賢是用天地之氣交感,陰陽二氣和合來闡釋的。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分為天地陰陽二氣。「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後由於二氣的互藏相生作用,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二氣交感相錯於天地之間,氤氳和合而化生萬物。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周易·鹹彖》
精氣有有形與無形兩種存在形態。所謂無形是指,精氣處於彌散而運動的狀態,充塞於整個宇宙空間,是精氣的基本存在形態。由於極其精微而用肉眼看不見,故而稱其無形。「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正蒙·太和》 - 張載);所謂有形是指,由無形之精氣凝聚而成的物質狀態。「氣合而有形」(《素問·六節藏象論》),由於有形之物質是肉眼可見的,故而是有形的。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形之質,有形之質又由於組成其的無形之氣的散離而復歸於虛無,它們二者處於不斷的轉化之中,共同構成了宇宙萬物的生化作用。
(二)精氣的運動與轉化
精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由於精氣的運行不息,使得由精氣構成的宇宙處於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都是由精氣運動導致的。
1.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其運動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幾種。「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天地二氣互藏相感,交錯相蕩,氤氳而生化出自然萬物。「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正蒙·太和》 -張載)。精氣是時刻處於升、降、聚、散的運動中的,它使整個宇宙充滿了生機,即促使無數新事物孕育和發展,又引致許多舊事物的衰敗與消亡,從而讓整個自然界的新陳代謝處於平衡狀態。
2.氣化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萬物的過程,宇宙萬物在形態、表現方式上現出的各種變化,都是氣化作用的結果。氣化作用主要有一下幾種形式:
(1)氣與形之間的轉化:無形之氣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氣生形的氣化過程;有形之物消散,化為無形之氣,是形化氣的氣化作用。
(2)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有形之物在氣化作用的推動下,也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食物被吸收轉化為氣血,氣血轉化為肌肉等。
(3)氣與氣之間的轉化:無形之氣之間也可以發生轉化,天之氣降而成為地氣,地之氣上升而成為天之氣。
在此,我們要說的是,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將精氣作為有形之物與無形之氣的中介的觀點,這是錯誤的。因為無論有形之物還是無形之氣,本身都是同一之精氣,二者不過是同一之精氣的凝實與彌散的區別。而中介的思想,把無形之氣、有形之物與精氣當成了不同的三類,這是不正確的。
(三)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 ——《管子·內業》
人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員,同一是由天地精氣所構成的,但人作為萬物之長,又與他物不同。在精氣學說看來,人作為唯一有思想的靈性生命,是由天地之精氣所構成的,而其他的動物則是濁氣所成。
濁氣為蟲,精氣為人 ——《淮南子·天文訓》
總結
精氣學說作為一種本體論哲學,和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一起撐起了我國古代有關宇宙的生成、演化的哲學認知,代表了古代哲學認知的最高水平。雖然在今天看來,這種學說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我們不能苛求與古人。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在古人的認知的基礎上繼續前行,去開創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的認知,讓我們的學說再次成為世界的引領者,就像我們的古人所作的那樣!
以上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