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宇宙源起學說:精氣學說|古代哲學的精與氣,究竟所指為何

2020-12-06 寒冰借火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杲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 ——《管子·內業篇》

精氣學說,是中國古代有關宇宙萬物本源及其發展、變化的學說,它濫觴於先秦時期,至兩漢時期發展完善成了「元氣說」,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地理、曆法、中醫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一、古代哲學的精與氣的概念

精與氣的概念,在古代哲學範疇中基本上是同一的,如《管子.內業》中所說:「精也者,氣之精者也」,只是在中醫中二者的含義才有了較大區別,下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對二者分別加以討論。

(一)精的基本涵義

精,又稱精氣,是一種充塞於宇宙之中的無形且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的物質。一般泛指為氣,在某些時候特指為氣的精純部分,構成人體的本源。

精氣,首見於《周易·繫辭上》,到《管子》時,則有了對其的詳細描述,「一氣能變曰精」、」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等。精是一種極其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物質,宇宙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皆是由其構成,故而在這個意義上宇宙萬物包括人類自身是一體統一的。

精氣運動生化萬物

(二)氣的基本涵義

氣,在古代哲學中是指,宇宙中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氣的概念起源於「雲氣說」。雲氣是氣的原初含義,如《說文》中所說:「氣,雲氣也」。古人用觀物取象的方法,「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下》),將直接觀察到的雲氣,風氣等加以抽象概括得出了氣的一般概念。由於宇宙萬物是變化不居的,古人在對雲、水氣甚至人的呼氣之氣的思考感悟中,認識到一切有形之物都是由無形無相的極精微的氣聚合而成的。

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莊子·知北遊》

在氣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古代先哲們抽象出了衝氣、精氣、天地之氣等不同的概念。

老子稱氣為衝氣,「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以陰陽來論氣,「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周易與管子中則稱氣為精氣或者精,「精氣為物」(《周易·繫辭上》);荀子則認為,氣是自然之氣。天地萬物事物生滅變化,是陰陽二氣的交感作用造成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網絡圖片

先秦時期出現的各種氣的概念,到兩漢時期被統合為了「元氣說」,認為元氣是宇宙的本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這也就是後世所謂的「氣一元論」。

二、精氣學說的基本內涵

精氣學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精氣所構成的,是精氣本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者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和消散。

(一)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老子·四十二章》

網絡圖片

精氣學說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人類都是一氣所生,但精或氣並不是宇宙的最初本源,宇宙的最初本源是「道」。精或氣是由「道」所生,是「道……生萬物」的中間環節,是構成宇宙萬物的直接的材料。

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淮南子.天文訓》

道之一元之氣,化生陰陽,陰陽衝氣化生萬物,這是沿著道——二氣——物(人)的模式演化的一種思想。「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化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傳解詁》)。兩漢時期在此思想的基礎上,發展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萬物」的更為精細的宇宙發生模式,標誌著精氣學說走向了成熟。

精氣化生萬物的機理,古代先賢是用天地之氣交感,陰陽二氣和合來闡釋的。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分為天地陰陽二氣。「積陽為天,積陰為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後由於二氣的互藏相生作用,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二氣交感相錯於天地之間,氤氳和合而化生萬物。

網絡圖片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周易·鹹彖》

精氣有有形與無形兩種存在形態。所謂無形是指,精氣處於彌散而運動的狀態,充塞於整個宇宙空間,是精氣的基本存在形態。由於極其精微而用肉眼看不見,故而稱其無形。「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正蒙·太和》 - 張載);所謂有形是指,由無形之精氣凝聚而成的物質狀態。「氣合而有形」(《素問·六節藏象論》),由於有形之物質是肉眼可見的,故而是有形的。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形之質,有形之質又由於組成其的無形之氣的散離而復歸於虛無,它們二者處於不斷的轉化之中,共同構成了宇宙萬物的生化作用。

(二)精氣的運動與轉化

精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由於精氣的運行不息,使得由精氣構成的宇宙處於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都是由精氣運動導致的。

1.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稱之為氣機,其運動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幾種。「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素問·六微旨大論》)。天地二氣互藏相感,交錯相蕩,氤氳而生化出自然萬物。「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正蒙·太和》 -張載)。精氣是時刻處於升、降、聚、散的運動中的,它使整個宇宙充滿了生機,即促使無數新事物孕育和發展,又引致許多舊事物的衰敗與消亡,從而讓整個自然界的新陳代謝處於平衡狀態。

2.氣化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萬物的過程,宇宙萬物在形態、表現方式上現出的各種變化,都是氣化作用的結果。氣化作用主要有一下幾種形式:

(1)氣與形之間的轉化:無形之氣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氣生形的氣化過程;有形之物消散,化為無形之氣,是形化氣的氣化作用。

(2)形與形之間的轉化:有形之物在氣化作用的推動下,也可以相互轉化,比如食物被吸收轉化為氣血,氣血轉化為肌肉等。

(3)氣與氣之間的轉化:無形之氣之間也可以發生轉化,天之氣降而成為地氣,地之氣上升而成為天之氣。

網絡圖片

在此,我們要說的是,現在網絡上充斥著將精氣作為有形之物與無形之氣的中介的觀點,這是錯誤的。因為無論有形之物還是無形之氣,本身都是同一之精氣,二者不過是同一之精氣的凝實與彌散的區別。而中介的思想,把無形之氣、有形之物與精氣當成了不同的三類,這是不正確的。

(三)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 ——《管子·內業》

人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員,同一是由天地精氣所構成的,但人作為萬物之長,又與他物不同。在精氣學說看來,人作為唯一有思想的靈性生命,是由天地之精氣所構成的,而其他的動物則是濁氣所成。

濁氣為蟲,精氣為人 ——《淮南子·天文訓》

總結

精氣學說作為一種本體論哲學,和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一起撐起了我國古代有關宇宙的生成、演化的哲學認知,代表了古代哲學認知的最高水平。雖然在今天看來,這種學說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我們不能苛求與古人。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在古人的認知的基礎上繼續前行,去開創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的認知,讓我們的學說再次成為世界的引領者,就像我們的古人所作的那樣!

以上圖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中醫知識】陰陽學說
    中醫學用陰陽學說闡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根本規律,貫穿於中醫的理、法、方、藥,長期以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實踐。一、陰陽的基本概念(一)陰陽的含義1.陰陽的哲學含義: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氣一物兩體,分為陰陽。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 陰陽五行學說,系統科學的靈魂,中國達人的經典思維導圖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最偉大的發現莫過於「陰陽五行」了,這四個字蘊含著古人經天緯地、博大精深的智慧。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 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渾天說,蓋天說
    渾天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也是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學派。肇端於西漢落下閎,形成體系於東漢張衡。西漢末期的揚雄和桓譚最早談到「渾天說」。揚雄在《法言·重黎》中說:「或問渾天,曰:洛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像之。几几乎,莫之能違也。」《宋書》稱這三人是「製造渾儀」的人,落下閎是首創者。
  • 陰陽學說(之三)
    以功能和部位特點概括臟腑的陰陽屬性:肝、心、脾、肺、腎五臟,總的功能特點是貯藏精氣,而沒有傳送飲食的作用,故主靜,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總的功能特點是傳送並消化飲食,故主動,屬陽。因此,中醫學中有逕以陰、陽代稱臟腑的,如《靈樞·陰陽清濁》說:「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此處陰、陽即指五臟和六腑而言。
  • 陰陽學說與神秘的太極圖
    尋找事物的起源、發展、消亡是一切智慧生命的終極思考,哲學中的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尋求解答的秘密,這些問題其實就是預測。陰陽、五行、易經八卦其實就是解開這些問題的鑰匙。
  • 陰陽學說
    陰損及陽,係指由於陰液(精、血、津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陽損及陰,係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久之則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 白天補覺,為什麼不如正常睡眠的效果好——從精氣學說談熬夜
    聽過那麼多次「要早睡,熬夜傷身傷肝」的忠告,還是忍不住熬夜,今天我們不說熬夜傷肝,從中醫最基本的「精氣學說」角度,談談熬夜。精氣學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精氣組成的,精氣充斥在萬物中,既存在於人體、動植物、桌椅板凳、日月星辰這種有形的物質中,也以「無形」的形式,充塞於無垠宇宙的每一個角落。
  • 生命的形成,對「精、氣、神」的深度解析
    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氣」是天地萬物(指非生物和生物體)形成的來源。氣有彌散和聚合兩種運動方式,當氣處於彌散運動的時候,就呈「無形」的狀態;當氣從彌散的「無形」狀態演化為聚合的「有形」狀態時,宇宙及其萬物也就隨之發生。氣在生成演化宇宙萬物的同時,也分化為兩種屬性和作用完全相反但又相互生成演化宇宙萬物的同時,也分化為兩種屬性和作用完全相反但又相互關聯的陰氣和陽氣。
  • 氣論,氣的產生和運用,宣夜說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是許多哲學家都使用的、育不同內涵的範疇。可以說,不了解氣,也就不了解中國古代哲學。最初,在甲骨文中,氣作「三」,跟現代的「三」字差不多。表示水平方向移動。與此相似的「川」字表示水從上往下流。「三」後來衍變成「生」,表明氣除了水平方向移動以外,還有向上的移動。
  • 什麼叫元精、元氣和元神,通俗的解釋!
    此謂元精乃元氣之精 華,實指先天無形之精氣,是產生後天形質之精的母氣。因此,元精雖是生命的起源物質,但又不等同於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故《壽世傳真》說:「元精乃先天之 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說:「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於父母未生前」。《老子》所說「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極之精」、「天真」等。
  • 渾天說,最接近現代「天球概念」的古代天體學說,你知道多少?
    提及古代對宇宙天體的認知,整體來說正如蔡邕《天文志》所言,共有三家,分別是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之前我們講解了前兩種,今天我就來講「渾天說」。這一天體學說,自漢代開始,是最為史官所用的。尤其是「司天監」結合著名的「渾天儀」來根據天地日月所呈現的現象,用以測定黃道和推算所昭示的國之大事。為何會採用「渾天說」,蔡邕《天文志》說,是因為蓋天說從周髀術數,考驗天狀,多有不準;而宣夜說在漢代就已經失傳。
  • 現代科學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維
    《希格斯玻色子、格物致知與四大皆空》(以下簡稱《希》文)涉及到的問題很多,基本的內容則是闡述希格斯玻色子(現代物理學的最新發現)與格物致知(中國古代儒家學說,特別是朱熹和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四大皆空(佛教以及老子關於「空」和「無」的學說)之間的關係。本文限於篇幅。
  • 陰陽學說理論概念內容在中醫學中有哪些具體應用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
  • 康德善良意志學說利弊分析
    康德善良意志學說利弊分析 2016年03月22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楊澤浩 字號 內容摘要:康德的道德哲學以善良意志作為出發點,由對善良意志的分析,逐步引出義務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區別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唯一標準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學根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
  • 陰陽學說---基本內容
    其中:一、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辨證、經絡學說五章。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七章。日常所接觸的周圍事物其例證比比皆是,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沒有下,就無所謂上;左為陽,右為陰,沒有左,無所謂右,沒有右,無所謂左;熱為陽,寒為陰,沒有熱,無所謂寒,沒有寒,也無所謂熱;外為陽,內為陰,沒有外,則無所謂內,沒有內,也就無所謂外。又如氣功鍛鍊中的呼吸吐納,呼為陽,吸為陰。沒有呼就不可能有吸,沒有吸也不可能有呼。
  • 中醫解惑:命門學說有什麼意義?其本質如何?
    是命門總主乎兩腎,而兩腎皆屬於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張氏指出,兩腎屬命門,並強調了命門的重要作用。他在《景嶽全書·傳忠·.下》中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他又在《類經附翼·求正錄·真陽論》中說:「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他認為命門的功能既是腎陰又是腎陽兩個方面的作用。
  • 光明日報哲學版:和實生物,美美與共
    中國古代哲學家則在「五行」本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五行」之間的關係,戰國時期的著名哲學家鄒衍提出「五行相生」的學說,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即「五行相生」。五行相生,並非僅僅指五行本身的相生,而是指萬物都內在包含著這樣一種相生的最基本原理。中國古代的五行相生說,比起泰勒斯的水生萬物更為複雜而形象,對於這個世界的複雜性,有著更為直觀的看法,也更有解釋的合理性。
  • 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均有自己的學說,究竟誰的學說更適合希臘呢
    對柏拉圖說來,哲學按照蘇格拉底原則,產生於倫理的需要。但是,當蘇格拉底的智者學派朋友們力圖把一般生活目的如善、快樂等當作以德行為內容的知識對象時,柏拉圖卻直截了當提出他的形上學論斷:這種以德行為內容的知識必然是對於真正實在,即本質的認識,——這與「意見」針鋒相對,意見只與相對的東西發生關係。在他看來,德行知識需要形上學。因此,在這裡道路就分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