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論,氣的產生和運用,宣夜說

2020-11-24 黃秀美聊人生

大家好,我是黃秀美,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氣論,宣夜說。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是許多哲學家都使用的、育不同內涵的範疇。可以說,不了解氣,也就不了解中國古代哲學。

最初,在甲骨文中,氣作「三」,跟現代的「三」字差不多。表示水平方向移動。與此相似的「川」字表示水從上往下流。「三」後來衍變成「生」,表明氣除了水平方向移動以外,還有向上的移動。後來又演變為「與」、「氣」,表明氣既有水平移動,又有上下移動。古代按部首查字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載:「氣,雲氣也。」「雲,象雲迴轉形。」說明氣的概念最初產生於對雲的觀察。從飄雲到風,氣的意義擴大了。風吹樹,只見樹動不見風,風是氣。氣從此而有了易動和無形兩個特性。接著,人們又把看不到原因而有明顯變化的現象當作起作用的結果,如四季寒暑變化,稱為天氣的變化。動植物日益生長也是氣的作用。如此等等。

氣被抽象出來,成為無形而有能量的物質概念,並被廣泛應用。氣與陰陽學說相結合,產生了陰氣、陽氣、和氣等概念。氣與五行學說結合,產生了五行之氣的一系列概念。與天地萬物相聯繫,形成了天地之氣和萬物之氣。荀子認為,氣是水火和生物的物質基礎。王充以氣的差別來說明萬物的差別,他認為天的元氣生動物,地的元氣生植物,元氣中的精氣是人的精神的物質基礎,精氣中有更加精微的和氣是聖人區別於凡人的關鍵材料,而更為高級的光氣則是天子所獨有。

古人還用人的稟氣不同來說明人性的差異,即善惡、智愚等差別,以及吉兇、禍福的不同。《淮南子·地形訓》以地氣不同來說明人的差別:「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暗,風氣多聾,林氣多臉,木氣多傴,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瘓,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瘁,邱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而王充用天上的星氣來說明人的吉兇禍福、強弱壽夭。

《抱樸子·塞難》所謂「命之修短,是由所值,受氣結胎,各有星宿。」就是王充星氣說的流傳。宋明以後儒者說正偏之氣決定人性的善惡。現在所謂氣質就是宋學的遺說。醫家用氣說明人體的各種功能、疾病和藥物治療原理,有所謂榮氣、衛氣、先天之氣、水谷之氣、病氣、戾氣、腎氣等等。至今仍在中醫界廣泛使用。各行各業也都廣泛使用氣的概念。西方機械力學發達以後,許多作用都用「力」來表示,什麼重力、阻力、拉力、推力、電力、磁力、生命力、抗病力、消化力、活力、肥力、精力、威懾力、感染力、號召力、注意力、理解力、說服力、吸引力等等。中國人也把「氣」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運用到科學的各個學科。

諸如喪氣、士氣、福氣、晦氣、洩氣、喜氣、勇氣、運氣、手氣、嬌氣、神氣、正氣、邪氣、火氣、脾氣、胃氣等等。同樣是消化功能,中國講胃氣,西方叫消化力。這些名稱中的「力」和「氣」就是中西不同文化的遺蹟。中國醫學上講的氣,與氣功中講的氣,究竟是什麼?現代科學還無法解釋。有的說氣功中的外氣是生物場、粒子流、射線,但都不確切。只能說有的外氣有這些東西,不是說所有外氣都有這些,也不能說外氣只有這些。用這些東西無法解釋許多氣功現象。例如,怡華大學氣功科研協作組發現嚴新醫師發放外氣,「能對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核酸發生影響,甚至使一些在通常條件下不能發生的化學反應得以進行」。遙感、預感、透視、搬運,都是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有的人用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來否認耳朵認字,是站不住腳的觀點。人體還有無窮的奧秘需要探索嘛!現代科學也沒有窮盡真理嘛!氣在中國古代廣泛應用,我們不能一一介紹,這裡只能粗略地介紹一卜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主要用法。

宣夜說也是場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現在保存下來的資料極少,主要有《晉書·天文志》上的一段話:「宜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郡萌記先師相傳雲:『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譽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初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鬥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宣夜說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天是無色無體的廣大空間,其中有無邊的氣支持、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行止。大約成書於東漢時代的《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這與宣夜說觀點相近。東晉鹹康時的天文學家虞喜「因宣杏之說,作安天論」。認為「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虞喜是中國夭文學史上第一個發現歲差的人。宣夜說在天文學上可以稱道的成果主要就是這一點,此外沒有什麼別的成果。因此,它在天文學卜無法與蓋天說、渾天說相抗衡,只流行了很短暫的時間,就「絕無師法」,連著作也沒流傳下夾。

相關焦點

  • 古代三大宇宙觀,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
    雖然古代科學基礎條件有限,但並不妨礙人們對我們生活這片空間的探索熱情,對於宇宙的面目和規則,最早就有三種說法,分別為蓋天說、渾天說以及宣夜說。三種理論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一、蓋天說。即所謂的天圓地方理論,是我們中華非常古老的宇宙學說,具體誰提出來的已經不可考。
  • 金觀濤 劉青峰:王船山的氣論與《黃書》
    明清思想家出於對氣的理解的不同側重,去重構儒家道德哲學,形成不同於宋明理學的新義理觀。這種以氣論為基礎的儒學新形態,可以稱之為氣論哲學。由於氣的含義很多樣,不同哲學家對於氣所代表的意義或者是對氣的性質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他們創立出來的新思想也是形形色色的。從明清之際到清中葉前期,主要有以王船山、劉宗周、黃宗羲和戴震為代表的四種形態的氣論。
  • 渾天說,最接近現代「天球概念」的古代天體學說,你知道多少?
    提及古代對宇宙天體的認知,整體來說正如蔡邕《天文志》所言,共有三家,分別是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之前我們講解了前兩種,今天我就來講「渾天說」。這一天體學說,自漢代開始,是最為史官所用的。尤其是「司天監」結合著名的「渾天儀」來根據天地日月所呈現的現象,用以測定黃道和推算所昭示的國之大事。為何會採用「渾天說」,蔡邕《天文志》說,是因為蓋天說從周髀術數,考驗天狀,多有不準;而宣夜說在漢代就已經失傳。
  • 宇宙論轉變為本體論,王冰的陰陽觀與氣本論
    通過王冰的這段註解不僅進一步表明了氣的真實存在,而且闡明了太虛是氣的存在形式。總之,通過這兩段註解王冰對氣的屬性和特徵進行了規定和分析。氣和太虛是真實存在的,氣存在於萬事萬物中雖然有所不同,但是氣的存在是永恆的,它不因萬事萬物的生長消亡而消失。萬事萬物的生長是由於它的運動變化,消亡亦是由於它的運動變化,其所表現出的形式是氣能否維持。在王冰看來,太虛即是指遼闊的虛空又是指氣的存在形式。
  • 為什麼說渾天地震儀是張衡辛勤汗水的結晶?
    對於大地的形狀和構造世界各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想法,有著不同的遐想,加上當時資金,物資都缺乏,那麼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張衡是怎樣克服種種困難創造出渾天儀的。古代埃及人認為宇宙象南北較長的箱子。地相當於箱底而稍凹,埃及居其中央;天是箱蓋,有人說是圓的,也有人說是平的。日月星辰都掛在蓋子上面,借神的力量支持著最初認為有四根柱支撐著天,後來認為東西南北四隅有高入雲霄的山峰頂著天,而山峰之間則有山脈連貫著。
  • 創造宇宙萬物的並不是上帝,而是原始宇宙的吸引力和離心力
    人類必須對兩大問題說清楚,才能最後從愚昧迷信中解放出來,獲得人的思想自由。人類由神創論或者是什麼宗教去統治,都不能表明人類思想的最後解放。西方的中世紀神創論統治,是人類最黑暗,最野蠻,最愚蠢,最落後的時代。他們怎麼會突然出現科學呢?
  •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產生:光學鑷子,它的運用和未來
    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獎項,每次諾貝爾文學獎頒布時,可以說全地球上的人都在關注它,我們也不會例外,但是每年的諾貝爾獎物理學發布我們都是不明覺厲的,只是會有覺得諾貝爾很厲害的想法。諾貝爾獎項也肯定是很厲害的人獲得的,但我們並不知道,獲得獎項的技術的產生會有什麼用處,它的未來會有怎樣的應用,所以我就把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獲獎產生技術的運用和未來前景如何來和大家說一說。今年,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了在雷射技術上的三位先驅者。在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對世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古代發明人物故事:張衡發明渾天儀和地動儀
    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佔上風。
  • 氣膜建築設計到安裝可能產生的問題
    現在大家對氣膜建築已經並不陌生了,在各大行業領域中都能時常看見氣膜的身影,不僅外形美觀大氣,而且氣膜裡面更是恆溫恆溼很舒服,是現代新型建築的一大突破。氣膜建築從設計到施工安裝都是一個嚴謹的過程,每一步的過失都會產生對氣膜結構建築質量的重大影響。
  • 「嫦娥五號」奔月成功 | 看看古代宇宙觀察員和他們的發明研究
    我國先民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形成了三種宇宙學說: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蓋天說最古老,認為天像車蓋一樣覆蓋大地。渾天說認為大地浮在水上或氣中,被一個「天球」籠罩,日月星辰都分布在「天球」上運行。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三國時代陸績提出地是球形的概念。宣夜說認為並沒有一個固體的「天穹」,「天」是無邊無涯的氣,日月星辰都在氣中飄浮遊動。
  • 氣凝膠小腳褲、艾絨背心……保暖「神器」熱賣!專家說……
    在眾多產品中,氣凝膠小腳褲和艾草背心成功脫穎而出。氣凝膠小腳褲可承受-196℃的嚴寒在某網絡購物平臺上,只要搜索關鍵詞「氣凝膠保暖褲」和「艾絨背心」就可以輕鬆搜索到這些產品,且銷量不俗。「艾絨與人體體溫作用會產生艾熱,能通過皮膚和呼吸道吸收。」記者在南京某社區團購群裡,就發現有商家推銷這款背心,聲稱這款是今年高科技新品,是熱銷爆款,團購價只需要 59 元。不少居民團購了此款艾絨背心,有人在群裡好奇,「艾草不是對身體好嗎,加入衣服裡也是蠻新奇,買來試試看。」
  • 太陽能設備和窗戶用氣凝膠
    Wang說:「我們開始嘗試實現用於太陽能熱系統的光學透明,隔熱氣凝膠。」 集成到太陽能集熱器中的一塊氣凝膠可以使陽光不受阻礙地進入,但可以防止熱量散發出來-這是當今系統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如果透明氣凝膠足夠透明,則可以將其合併到窗戶中,在窗戶中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熱作用,但仍可以讓乘員看到。當研究人員開始工作時,即使是最好的氣凝膠也無法滿足這些任務。
  • 骨導助聽器和氣導助聽器的區別
    正常狀態下,我們至少用兩種方式聽聲音:骨導方式與氣導方式。所謂骨導方式是聲音信號振動顱骨,不通過外耳與中耳直接傳輸到內耳去;而氣導方式是指聲音通過外耳、中耳向內耳傳輸。兩種方式中後者佔絕對優勢。 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盒式、耳背式以及耳內式等等都是氣導型助聽器。
  • 二十四節氣如何產生?為何有閏月?雪的形成和陰陽二氣有何關係
    其實這裡面分12個節,12個氣。它們的文化內涵是不一樣的。二十四節氣,最初是古人表示自然節律變化和「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十二月建,就是對應十二地支,比如「正月建寅(夏曆的正月稱為寅月,就是從「寅」開始按照順序三十二個月)」。而十二月建的基礎,是古人觀察北鬥七星所指的方位進行劃分。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