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黃秀美,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氣論,宣夜說。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是許多哲學家都使用的、育不同內涵的範疇。可以說,不了解氣,也就不了解中國古代哲學。
最初,在甲骨文中,氣作「三」,跟現代的「三」字差不多。表示水平方向移動。與此相似的「川」字表示水從上往下流。「三」後來衍變成「生」,表明氣除了水平方向移動以外,還有向上的移動。後來又演變為「與」、「氣」,表明氣既有水平移動,又有上下移動。古代按部首查字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載:「氣,雲氣也。」「雲,象雲迴轉形。」說明氣的概念最初產生於對雲的觀察。從飄雲到風,氣的意義擴大了。風吹樹,只見樹動不見風,風是氣。氣從此而有了易動和無形兩個特性。接著,人們又把看不到原因而有明顯變化的現象當作起作用的結果,如四季寒暑變化,稱為天氣的變化。動植物日益生長也是氣的作用。如此等等。
氣被抽象出來,成為無形而有能量的物質概念,並被廣泛應用。氣與陰陽學說相結合,產生了陰氣、陽氣、和氣等概念。氣與五行學說結合,產生了五行之氣的一系列概念。與天地萬物相聯繫,形成了天地之氣和萬物之氣。荀子認為,氣是水火和生物的物質基礎。王充以氣的差別來說明萬物的差別,他認為天的元氣生動物,地的元氣生植物,元氣中的精氣是人的精神的物質基礎,精氣中有更加精微的和氣是聖人區別於凡人的關鍵材料,而更為高級的光氣則是天子所獨有。
古人還用人的稟氣不同來說明人性的差異,即善惡、智愚等差別,以及吉兇、禍福的不同。《淮南子·地形訓》以地氣不同來說明人的差別:「山氣多男,澤氣多女,障氣多暗,風氣多聾,林氣多臉,木氣多傴,岸下氣多腫,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瘓,暑氣多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瘁,邱氣多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而王充用天上的星氣來說明人的吉兇禍福、強弱壽夭。
《抱樸子·塞難》所謂「命之修短,是由所值,受氣結胎,各有星宿。」就是王充星氣說的流傳。宋明以後儒者說正偏之氣決定人性的善惡。現在所謂氣質就是宋學的遺說。醫家用氣說明人體的各種功能、疾病和藥物治療原理,有所謂榮氣、衛氣、先天之氣、水谷之氣、病氣、戾氣、腎氣等等。至今仍在中醫界廣泛使用。各行各業也都廣泛使用氣的概念。西方機械力學發達以後,許多作用都用「力」來表示,什麼重力、阻力、拉力、推力、電力、磁力、生命力、抗病力、消化力、活力、肥力、精力、威懾力、感染力、號召力、注意力、理解力、說服力、吸引力等等。中國人也把「氣」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運用到科學的各個學科。
諸如喪氣、士氣、福氣、晦氣、洩氣、喜氣、勇氣、運氣、手氣、嬌氣、神氣、正氣、邪氣、火氣、脾氣、胃氣等等。同樣是消化功能,中國講胃氣,西方叫消化力。這些名稱中的「力」和「氣」就是中西不同文化的遺蹟。中國醫學上講的氣,與氣功中講的氣,究竟是什麼?現代科學還無法解釋。有的說氣功中的外氣是生物場、粒子流、射線,但都不確切。只能說有的外氣有這些東西,不是說所有外氣都有這些,也不能說外氣只有這些。用這些東西無法解釋許多氣功現象。例如,怡華大學氣功科研協作組發現嚴新醫師發放外氣,「能對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核酸發生影響,甚至使一些在通常條件下不能發生的化學反應得以進行」。遙感、預感、透視、搬運,都是現代科學解釋不了的。有的人用現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理學來否認耳朵認字,是站不住腳的觀點。人體還有無窮的奧秘需要探索嘛!現代科學也沒有窮盡真理嘛!氣在中國古代廣泛應用,我們不能一一介紹,這裡只能粗略地介紹一卜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主要用法。
宣夜說也是場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現在保存下來的資料極少,主要有《晉書·天文志》上的一段話:「宜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郡萌記先師相傳雲:『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譽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初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鬥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宣夜說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天是無色無體的廣大空間,其中有無邊的氣支持、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行止。大約成書於東漢時代的《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這與宣夜說觀點相近。東晉鹹康時的天文學家虞喜「因宣杏之說,作安天論」。認為「天高窮於無窮,地深測於不測。」虞喜是中國夭文學史上第一個發現歲差的人。宣夜說在天文學上可以稱道的成果主要就是這一點,此外沒有什麼別的成果。因此,它在天文學卜無法與蓋天說、渾天說相抗衡,只流行了很短暫的時間,就「絕無師法」,連著作也沒流傳下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