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地的形狀和構造世界各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想法,有著不同的遐想,加上當時資金,物資都缺乏,那麼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張衡是怎樣克服種種困難創造出渾天儀的。
古代埃及人認為宇宙象南北較長的箱子。地相當於箱底而稍凹,埃及居其中央;天是箱蓋,有人說是圓的,也有人說是平的。日月星辰都掛在蓋子上面,借神的力量支持著最初認為有四根柱支撐著天,後來認為東西南北四隅有高入雲霄的山峰頂著天,而山峰之間則有山脈連貫著。

古俄羅斯的人則認為大地是由一隻浮在大洋上的3條非常巨大的鯨魚馱著的。但是我們的祖先也留下種種理論,在張衡生活的東漢時代,主要有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三種學說。重蓋天說,是由「天圓地方」的說法發展而來的主張天象蓋笠,地象棋盤,日月星辰都附著在天蓋之上,蓋兒不停地轉動,因而日月星辰也在轉動。品舞宣夜說,是古代測定恆星位置的學者們對天體的一種設想。但是在他們眼裡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狀,而是無邊無際充滿氣體的空間。
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都漂浮在氣體中。渾天說,是西漢中期新興的一種學說,認為天象蛋殼,大地象蛋黃,居在天內,日月星辰都在蛋殼上不停地轉動。這個學說把地比作象蛋黃那樣的球體,雖然不十分恰當,但由此可見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地圓的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
張衡觀測天象的地方叫靈臺,坐落在洛陽平昌門南。靈臺就是當時的天文臺。這座靈臺是公元56年(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建造的。臺高9丈,周圍20丈,佔地達4400平方米,有12個門,上下兩層平臺,平臺間有坡道相連,氣勢雄偉壯觀。這裡的總領導者是靈臺丞,屬太史令管轄,上面有候氣的候風的、候日的、候星的等40多人,機構龐大,分工細密。但靈臺的觀象儀器陳舊,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張衡決定重新修造,特別是好好地重新修造渾天儀,即形象地體現渾天學說的一種重要天文儀器。
關於渾天儀,西漢武帝時候的落下閎大約是第一個著手製造的人。宣帝時耿壽昌鑄銅為象,逵創造了黃道銅儀,也就是渾天儀在前輩的基礎上,張衡通過刻苦研究,研究出了一個方案,製作出一個小渾天儀模型,取名叫小渾。模型是由竹子做的, 他先把竹子削成薄薄的片,在篾片上刻上度數,然後該扁的扁,該圓的圓,再用針線穿釘起來,從而製成了模型。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修改張衡終於用銅鑄成了正式的儀器,渾天儀是個球形的東西,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有個鐵軸貫穿球心,軸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的方向,張衡發明的渾天儀,用儀器可以記錄日月星辰轉變的現象,據說星星是從東邊升起的,然後從西方落下去,都能夠在這個儀器上看的清清楚楚。
張衡通過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然而宇宙的奧秘無情無盡,如今踏上了科學的高峰,明天,又有多少高峰等著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