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渾天地震儀是張衡辛勤汗水的結晶?

2020-11-29 妮姚解讀

對於大地的形狀和構造世界各個民族有著不同的想法,有著不同的遐想,加上當時資金,物資都缺乏,那麼大家就一起來看看張衡是怎樣克服種種困難創造出渾天儀的。

古代埃及人認為宇宙象南北較長的箱子。地相當於箱底而稍凹,埃及居其中央;天是箱蓋,有人說是圓的,也有人說是平的。日月星辰都掛在蓋子上面,借神的力量支持著最初認為有四根柱支撐著天,後來認為東西南北四隅有高入雲霄的山峰頂著天,而山峰之間則有山脈連貫著。

古巴比倫人認為天和

古俄羅斯的人則認為大地是由一隻浮在大洋上的3條非常巨大的鯨魚馱著的。但是我們的祖先也留下種種理論,在張衡生活的東漢時代,主要有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三種學說。重蓋天說,是由「天圓地方」的說法發展而來的主張天象蓋笠,地象棋盤,日月星辰都附著在天蓋之上,蓋兒不停地轉動,因而日月星辰也在轉動。品舞宣夜說,是古代測定恆星位置的學者們對天體的一種設想。但是在他們眼裡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狀,而是無邊無際充滿氣體的空間。

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都漂浮在氣體中。渾天說,是西漢中期新興的一種學說,認為天象蛋殼,大地象蛋黃,居在天內,日月星辰都在蛋殼上不停地轉動。這個學說把地比作象蛋黃那樣的球體,雖然不十分恰當,但由此可見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有了地圓的思想,這是難能可貴的。

張衡觀測天象的地方叫靈臺,坐落在洛陽平昌門南。靈臺就是當時的天文臺。這座靈臺是公元56年(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建造的。臺高9丈,周圍20丈,佔地達4400平方米,有12個門,上下兩層平臺,平臺間有坡道相連,氣勢雄偉壯觀。這裡的總領導者是靈臺丞,屬太史令管轄,上面有候氣的候風的、候日的、候星的等40多人,機構龐大,分工細密。但靈臺的觀象儀器陳舊,年久失修,不能使用。張衡決定重新修造,特別是好好地重新修造渾天儀,即形象地體現渾天學說的一種重要天文儀器。

關於渾天儀,西漢武帝時候的落下閎大約是第一個著手製造的人。宣帝時耿壽昌鑄銅為象,逵創造了黃道銅儀,也就是渾天儀在前輩的基礎上,張衡通過刻苦研究,研究出了一個方案,製作出一個小渾天儀模型,取名叫小渾。模型是由竹子做的, 他先把竹子削成薄薄的片,在篾片上刻上度數,然後該扁的扁,該圓的圓,再用針線穿釘起來,從而製成了模型。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修改張衡終於用銅鑄成了正式的儀器,渾天儀是個球形的東西,相當於現在的天球儀,有個鐵軸貫穿球心,軸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的方向,張衡發明的渾天儀,用儀器可以記錄日月星辰轉變的現象,據說星星是從東邊升起的,然後從西方落下去,都能夠在這個儀器上看的清清楚楚。

張衡通過不懈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然而宇宙的奧秘無情無盡,如今踏上了科學的高峰,明天,又有多少高峰等著去攀登。

相關焦點

  • 古代歷史:漢代渾天說的集大成者——張衡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張衡宣傳的渾天說。其一,天體運轉如車輪,軸為南北方向,有兩極和兩極圈.張衡在他的《渾天儀圖注》中說:「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當時在洛陽實測).然則北極上規,經七十二度,常見不隱。
  • 張衡地震儀解析(上篇)
    張衡地震儀的相關文章己從語文教科書中刪除。痛了很多熱愛中華民族文化人士的心!從歷史記載文獻來看,裡面不僅記載了張衡地震儀,還記載了其它漢代發明並且有些得到證實,說明了張衡地震儀在漢代出現過的真實性。而被現代人懷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認識與史不符。體現在認為張衡地震儀精準。精的意思是精確,是指張衡地震儀能測得低級別的地震。
  • 從「數星星的孩子」到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渾天儀對天文的影響
    從小就愛數星星的張衡,加上父輩對他的鼓勵,更加激發了他對日月星辰的愛好,長大後成為了著名的天文學家,不僅發明了精準預測地震方向的候風地動儀,而且還在自己「渾天說」的基礎上創製了一個比以前更精確、更全面的「渾天儀」,展現了一個天地星辰、同步轉動的水運渾象。
  • 為什麼專家要把張衡的地動儀從歷史書中刪除?看完明白其用意
    他們的「父親」是赫赫有名的東漢張衡。這對「雙胞胎」就是渾天儀和地動儀。他們雖然是同胞兄弟,境遇卻大大的不同,渾天儀被韓國印在了紙幣上;地動儀卻要被我們移出歷史教材。同樣是驚世駭俗的儀器,同一人發明,境遇為何相差甚遠?為什麼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了?究竟是什麼原因?
  • 為什麼張衡是世界上最早天文學家之一?為什麼稱張仲景為醫聖?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他多才多藝,少年時就以善長詞賦而出名,青年時代寫的《二京賦》是十分出色的文學作品。他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天文學上。自古以來,對字宙有很多種認識,其中一種是「渾天說」。
  • 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渾天說,蓋天說
    大家好,我是小榮,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渾天說,蓋天說。渾天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也是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學派。肇端於西漢落下閎,形成體系於東漢張衡。西漢末期的揚雄和桓譚最早談到「渾天說」。揚雄在《法言·重黎》中說:「或問渾天,曰:洛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像之。
  • 候風地震儀曾被記錄進教科書中,卻又被刪除,這是為何?
    地震儀對現代社會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和偉大的發明,因為它不僅能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而且還能通過其預測的數據保護和拯救人們的生命安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地震儀與中國的四大發明一樣,都能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並且都是中國古代科學家們的智慧結晶。
  • 古代三大宇宙觀,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
    二、渾天說。這個說法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對此學說進行了完善。所謂渾天,就是天是圓的意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我們生活的空間是一個圓球。這個說法接近我們現代地球的概念。根據張衡的理論,我們生活這個世界的模型就如同一顆雞蛋,天就是雞蛋殼,地就是殼中的蛋黃,而蛋黃大地漂浮在蛋液大海中。渾天說的理論雖然也不完善,但相比蓋天說已經是先進很多了。而且渾天說在狹義的宇宙概念中,是有一定意義的,人們甚至發明了渾天儀,可以準確模擬天體運行的規律,可謂是最早的宇宙模型了。
  • 張衡的地震儀在古代真的不起作用嗎??
    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 張衡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測定地震的人,也是全面發展的科學家
    張衡出生於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曾任蜀郡太守,但到他出生時家庭已經沒落了。貧困生活激勵著他刻苦學習,一直讀書到入京師洛陽太學,專攻文學和科學。張衡說:「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就是說人不能追求名譽、地位和待遇,而應該追求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知識的增長,這就是他的座佑銘。
  • 渾天儀為什麼印在韓國錢幣上?而地動儀卻從我國歷史教科書中移除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早在古代,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早的地震儀——地動儀,但這些並不是用來預測地震的,而是用來監測地震的,只是靈敏度上有差別。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被踢出歷史書?
    地動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跟司馬光砸缸、鑿壁偷光一樣,是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讓同學們感嘆古人智慧、仰慕我們祖先光輝燦爛的文化。記得小時候,歷史書的封面,就是張衡的地動儀,不過這個部分如今從課本上刪除了。張衡經過長年研究,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多年。地動儀外表像一個酒罈子,周圍向前八條龍,指向八個方位,每條龍嘴裡有一顆珠子,如果某個地方發生地震,對應方位的珠子就會掉落,地上的蛤蟆就用來盛放珠子。也就是說,地動儀是用來判斷已經發生的地震方向,在信息傳遞不便的古代,可以及時安排救災等事宜,不是用來預測地震。
  • 張衡的地震儀真能預測地震嗎?它的原理是什麼?
    張衡的地震儀真能預測地震嗎?它的原理是什麼?似乎沒有歷史文獻記載,能夠說明張衡地動儀能夠預測地震,而是「哪個方向發生地震,相應方位龍嘴中的銅珠就會落在蛤蟆嘴裡」。張衡地動儀的具體構成目前已經失傳,原因在於距今太久遠,將近1700年,加上古人「惜墨如金」,對於此類偏屬於「工」的技藝並不很重視,《後漢書》中記載的相關內容也不過230來字,一部分還是「形似酒尊,其蓋穹隆,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下有蟾蜍承之」這樣的外形描述,從隻言片語中難以知曉其具體設計。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四大發明之一的地動儀,及它的發明者——張衡。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
  • 張衡球:渾天說「氣能」渾體道根論,在現代科學宇宙觀中得到發展?
    文/樸道玄燈「天地各乘氣而立;其形渾渾,故曰渾天。」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的「氣能」渾體道根論,總結在《靈憲》與《渾天儀圖注》,是對渾天說宇宙模型的集大成。這是張衡探尋宇宙本元演化生成的新「渾天」說,與前人的「渾天」說截然不同的獨到之處,所以本文特別命名為「渾體道根」論。對於宇宙演化生成模型,中國道統哲學有「五太」時空觀,說的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五種存在狀態。
  • 渾天說,最接近現代「天球概念」的古代天體學說,你知道多少?
    提及古代對宇宙天體的認知,整體來說正如蔡邕《天文志》所言,共有三家,分別是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之前我們講解了前兩種,今天我就來講「渾天說」。這一天體學說,自漢代開始,是最為史官所用的。為何會採用「渾天說」,蔡邕《天文志》說,是因為蓋天說從周髀術數,考驗天狀,多有不準;而宣夜說在漢代就已經失傳。
  • 網友發問:地震儀測不出地震,為啥還被保存在博物館裡呢?
    問題就在這兒出現了——就是說地震儀的「感應」功能放到我們現在已經沒什麼用處了,但為什麼它還在我們的博物館裡呢?那一年地震了,張衡的地震儀一條龍嘴裡銅丸掉了下來,或者說是那龍正確地吐出了當時地震的方位——據後世的科學家們推斷,地時的地震叫隴西地震,震中就在現在甘肅天水附近。這裡距離京師洛陽600公裡, 「龍測」的正確性或者準確性在這裡可見一斑。因為這個,當時那些懷疑張衡的人開始端正了對地震儀態度,均「服其神妙」。
  • 1800年前的地震儀真能預測地震嗎?教材為什麼把它刪掉了?
    其實在很早之前的教科書裡記載了一個千年前能夠預言地震的儀器,那就是張衡的地動儀。說起來後來這個被教科書刪除掉了,那麼它真的能夠預測地震嗎?。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出生於1978年,他的家族是一代大家,祖父張衡曾帶兵抗擊匈奴。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勤奮,不僅在文學上面頗有成就,對天文、算術等的研究也比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