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78-139),字平子,是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他多才多藝,少年時就以善長詞賦而出名,青年時代寫的《二京賦》是十分出色的文學作品。他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天文學上。自古以來,對字宙有很多種認識,其中一種是「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個鳥蛋,天像蛋殼,地像蛋黃,天包著地,所以叫做「渾天」。張衡就是渾天說的主要代表。
在張衡以前,就已經有人製造過觀測天象的渾天儀,公元117年,張衡創製一架精確的渾天儀。這架渾天儀是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一根鐵軸貫穿球體,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有幾個銅圈,分別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還刻有二十四個節氣。為了使渾天儀能轉動,張衡又設計了滴壺滴水推動齒輪,渾天儀旋轉時,標誌各種天象的銅圈一起運動,和天體上星球的運動一樣。
張衡還製作出非常靈敏準確的地動儀。東漢在公元89年到140年間,中原一帶共出現地震33次,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等地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損失很嚴重。張衡想製造一種測報地震的儀器。經過刻苦探索和精心設計,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這架地動儀是用銅鑄成的,形狀很像一個大酒桶,頂上有蓋可以打開。桶的外壁上鑄有八條龍,龍頭按八個方向排列,每個龍嘴裡都銜著一個小銅球,每條龍下面都蹲著一隻銅製的、仰頭張嘴的蛤蟆。儀器內部有一根銅柱,這根柱子周圍又橫出八根橫杆,分別和八個龍頭銜接,不論哪個方向發生地震,震波傳來時,銅柱就會倒向那個方向,壓在橫杆上,橫杆又牽動龍頭,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掉到蛤蟆嘴裡,發出響聲,人們就可知道哪裡發生地震了。這架地動儀相當靈敏準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張開,銅球落下來。可是洛陽人沒有感到地動,有人認為地動儀不靈,沒想到幾天以後,從1000多裡外的隴西來的人報告說,那裡幾天前發生了地震,人們都十分嘆服張衡地動儀的奇妙。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造出地震儀,比張衡晚了1700多年。
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縣(今河南省南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卓越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事頻繁,疫病流行,老百姓死了很多。張仲景家族原有200多人,10年間死了三分之二,絕大多數是患傷寒而死。他非常同情人民的疾苦,一心研究醫學,整理、總結前人的經驗和理論,廣泛收集民間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16卷。後由晉人王叔和改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那時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稱,《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包括病理、診斷、治療、用藥等方面,提出分析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等,稱為「八綱」;還有「四診」,也就是望、聞、問、切,形成一整套辯證原則。還有汗、吐、下、溫、清、補、和、消等治療方案,創立了中醫學「辯證施治」的原則,成為後世醫學者的準繩。《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論述多種外感熱性病的專書,是中醫學的重要經典。
張仲景是有豐富理論和臨床經驗的醫生。他提出「寒病熱治」和「熱病寒治」的兩大原則。他還能用針灸術、灌腸等辦法治病,·在那時他就使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急救昏厥。他主張治病要以預防為主,認為只要保養身體,飲食有節,勞逸適當,就可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
·張仲景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的著作,至今仍是我國中醫的寶貴財富。有的藥方,因療效顯著,至今仍在使用。他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產生深遠的影響。後世人們都尊他為「醫聖」。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