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衡是世界上最早天文學家之一?為什麼稱張仲景為醫聖?

2020-12-04 張威之家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人。他多才多藝,少年時就以善長詞賦而出名,青年時代寫的《二京賦》是十分出色的文學作品。他的成就集中表現在天文學上。自古以來,對字宙有很多種認識,其中一種是「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個鳥蛋,天像蛋殼,地像蛋黃,天包著地,所以叫做「渾天」。張衡就是渾天說的主要代表。

在張衡以前,就已經有人製造過觀測天象的渾天儀,公元117年,張衡創製一架精確的渾天儀。這架渾天儀是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一根鐵軸貫穿球體,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有幾個銅圈,分別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還刻有二十四個節氣。為了使渾天儀能轉動,張衡又設計了滴壺滴水推動齒輪,渾天儀旋轉時,標誌各種天象的銅圈一起運動,和天體上星球的運動一樣。

張衡還製作出非常靈敏準確的地動儀。東漢在公元89年到140年間,中原一帶共出現地震33次,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等地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損失很嚴重。張衡想製造一種測報地震的儀器。經過刻苦探索和精心設計,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這架地動儀是用銅鑄成的,形狀很像一個大酒桶,頂上有蓋可以打開。桶的外壁上鑄有八條龍,龍頭按八個方向排列,每個龍嘴裡都銜著一個小銅球,每條龍下面都蹲著一隻銅製的、仰頭張嘴的蛤蟆。儀器內部有一根銅柱,這根柱子周圍又橫出八根橫杆,分別和八個龍頭銜接,不論哪個方向發生地震,震波傳來時,銅柱就會倒向那個方向,壓在橫杆上,橫杆又牽動龍頭,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掉到蛤蟆嘴裡,發出響聲,人們就可知道哪裡發生地震了。這架地動儀相當靈敏準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張開,銅球落下來。可是洛陽人沒有感到地動,有人認為地動儀不靈,沒想到幾天以後,從1000多裡外的隴西來的人報告說,那裡幾天前發生了地震,人們都十分嘆服張衡地動儀的奇妙。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造出地震儀,比張衡晚了1700多年。

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縣(今河南省南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卓越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事頻繁,疫病流行,老百姓死了很多。張仲景家族原有200多人,10年間死了三分之二,絕大多數是患傷寒而死。他非常同情人民的疾苦,一心研究醫學,整理、總結前人的經驗和理論,廣泛收集民間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16卷。後由晉人王叔和改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那時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稱,《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包括病理、診斷、治療、用藥等方面,提出分析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等,稱為「八綱」;還有「四診」,也就是望、聞、問、切,形成一整套辯證原則。還有汗、吐、下、溫、清、補、和、消等治療方案,創立了中醫學「辯證施治」的原則,成為後世醫學者的準繩。《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論述多種外感熱性病的專書,是中醫學的重要經典。

張仲景是有豐富理論和臨床經驗的醫生。他提出「寒病熱治」和「熱病寒治」的兩大原則。他還能用針灸術、灌腸等辦法治病,·在那時他就使用人工呼吸的方法急救昏厥。他主張治病要以預防為主,認為只要保養身體,飲食有節,勞逸適當,就可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

·張仲景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的著作,至今仍是我國中醫的寶貴財富。有的藥方,因療效顯著,至今仍在使用。他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產生深遠的影響。後世人們都尊他為「醫聖」。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古代史: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醫聖張仲景確立中醫體系
    除吟詩作賦外,張衡還致力於天文、陰陽、歷算之學。公元10年(永初四年),他入京城洛陽任郎中,數年後遷太史令。他研核陰陽,窮究璇現之正,寫出了《地形圖》。公元117年(元初四年),他製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用水力推動的渾天儀,儀器上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出沒情況同宇宙間日月星辰的轉移情況完全吻合。
  • 南陽張仲景,被人們稱為醫聖,曹操為何不找他治病?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曹操與張仲景同為東漢末年的人,為什麼只找華佗看病,卻不找張仲景呢?華佗在三國演義裡最出名的醫生就是華佗了,為關雲長刮骨療毒,為曹操治頭風病等等。可是為什麼不見張仲景呢?曹丕曹操頭風病犯時,張仲景還在,完全可以找他,而且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名氣很大,可是我們沒有見史書有記載,可能有以下原因
  • 建安三神醫之張仲景,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侯官縣鄉土志》中記載董奉精通醫學,和南陽的官拜長沙太守的張機,被推舉為沛國孝廉的華佗合稱為「建安三神醫」。這裡的張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張仲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被稱為醫聖的男人。醫聖張仲景醫術中最古老的就是《皇帝內經》,醫學的祖宗就是岐伯和皇帝。
  • 醫聖張仲景所留方劑「寒食散」,為何被稱為「毒藥」?看看配方吧
    「詩聖」杜甫,「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聖人的名號可不是誰說當就當的。一個「聖」字,就已經完全可以詮釋張仲景作為一名醫者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和悲憫的情懷,事實的確如此。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 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為何備受歐洲人敬仰
    張仲景,作為一個醫生,在歷史被稱為「醫聖」。他的醫學成就之高,不單單是在中國,而是超越了國界,歐洲人們談起熟悉的中國歷史醫生名人時,無不提及他的名字。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時期,屬於官宦世家,從小書香門第,家境不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 從張衡的地震儀到地震預警,1880多年前進61秒,其中的意義有多大
    瘟疫肆虐,哀鴻遍野,於是許多醫者仁者,親嘗百草,救死扶傷,如醫聖張仲景。有災難的地方,就有努力的身影。在天災之中,地震是最讓人無能為力的,毫無預兆、猝不及防,許多人在睡夢之中,就被災難吞噬了生命,古來今往,多少人喪命於地震之中。
  • 冬至節氣到,為什麼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冬至節氣到,為什麼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轉眼之間就到了2018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一年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冬至節氣到,為什麼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冬至吃餃子,最早起源於東漢時期,相傳是為了紀念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當時,張仲景駐守在長沙當太守,後回家鄉探親之時剛好那天是冬至,他看到不少父老鄉親們的耳朵當凍壞了,於是他顧不上回家,就立馬讓人架起鐵鍋,燒上水,並放入辣椒、姜、羊肉等一些驅寒的藥材,熬製了一鍋藥湯,然後把這些羊肉和驅寒藥材切碎用麵皮包上,做成耳朵狀,並分發給父老鄉親們,鄉親們吃了之後,渾身發熱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精準預測地震?為何教科書將其刪除?莫非怕洩密
    張衡地動儀真能準確預報地震嗎?教材為什麼把它刪掉了?你怕洩露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有兩個地名提到,"南陽諸葛廬,西蜀紫雲亭",說南陽因為有諸葛亮在那裡結緣,所以顯得人傑地靈,但實際上南陽是著名的"五聖故裡",共出了五位推崇的人物:謀聖姜子牙、商聖範蠡、客聖張衡、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
  • 張仲景——我國史上少有的名醫,一生救人無數,被人稱為醫聖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無數個朝代,在每個朝代當中都有一個職位是不能缺少的,那就是醫生。人吃五穀雜糧就會生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醫治就會死,尤其是在戰亂年代,醫生就更為重要了,他們可以讓這一片地方的瘟疫無處蔓延。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材,專家回應:在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它的發明人便是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然而到了現在,地動儀卻從教科書中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張衡出身名門望族,曾多次拒絕入仕地震,又被稱為地動,是指地殼在快速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造成的一系列振動,這段時間內會產生強烈的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
  • 榜樣的力量: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全身都是爺爺的優秀血統
    張衡字平子,是東漢時期的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理學家以及文學家。因為他是南陽人,因此被後世譽為科聖與謀聖姜子牙、商聖範蠡、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並稱為南陽五聖。並且他還計算出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這與當今精確測算的結果相差無幾,能在古時候不藉助科學儀器就算出這麼精準的數值,張衡在天文學上做出的貢獻在國際上都是十分傑出的。
  • 有關張衡地動儀,你為什麼覺得被教科書騙了?
    張衡地動儀複製品為何不能預測地震?史書記載的有關地動儀預測的隴西地震是否存在?張衡地動儀蜚聲中外也爭議不斷最早關注到地動儀的不是中國人。1875年日本學者服部一三(I。 Hattori)首次嘗試了復原張衡的地動儀。
  • 渾天儀和地動儀 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
    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中國的天文學家就作出了這方面的努力,並創製了天象儀的祖型一渾天儀,但是最為傑出的還是張衡。張衡十七歲後,以後的七、八年時間遊學古都長安、京師洛陽,與當時的學者、名流研討學問。三十七歲後,他出任太史令,張衡擔任太史令的第四年,精心製成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一水運渾天儀。渾天儀的主體是個空心大銅球,球面上刻布著滿天星宿,故又被稱作「天球儀」。天球外繞有好幾個銅圈,它們分別代表地平、赤道、黃道等。
  •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
    太史令張衡更是深受其擾,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探究,經過年復一年的努力,於公元132年有所成,成功創造了地動儀。世界其他國家類似地震測量類儀器的發明均是1800年以後的事情了。地動儀復原圖張衡地動儀全身精銅打造,直徑有2.7米,外形神似酒樽,中有都柱。八龍八蟾餘,精準對應。地震發生前或者說地震發生時,總有異於平時的波動,而不同的聲波傳播的時間不同。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還有什麼講究?
    冬至時節,必然還有一個「南北大戰」,戰爭的焦點就是餃子,那麼,北方地區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有什麼由來?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說這個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漢南陽稂東人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
  • 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其實最早的機器人也是他製造的!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最偉大的天文學家,也是當時渾天說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而是反射的日光,還因此正確的解釋了月食形成的真實原因。但是張衡最廣為人知的卻不是他的天文本領,而是製造了最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在古代地震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老百姓將其形容為地龍翻身。每一次地震發生,都給民間帶來難以想像的災難,輕者家破人亡,重則國家動蕩,但卻根本沒有一點辦法來預測和預防。
  • 最初使用人工輔助呼吸法的人是距今兩千年的中國人,被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名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尤愛鑽研醫學,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 從「數星星的孩子」到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渾天儀對天文的影響
    最早關於日月星辰的記載見於古書《竹書紀年》,裡面就有關於日食的記載,還有關於紫微星、流星雨、彗星、恆星等的一系列記載,如「(夏)帝癸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周)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於紫微」、「(周)頃王六年彗星入北鬥」等等,這也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星辰的記載。
  • 他是醫聖也是一位奇才,他的這部著作被譽為是醫學上的奇書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河南南陽人,南陽五聖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曾經編寫的《傷寒雜病論》被譽為是醫學上的奇書,對於後世醫學上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
  • 張衡,東漢時期的偉大天文學家,他的祖父也曾被稱為神童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人物,出生在78年,南陽五聖之一,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張衡在中國天文學和機械技術以及地震學上有著非常出色的貢獻,還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張衡的家族是當地的大戶人家,他的祖父張堪被稱為聖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