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縣鄉土志》中記載董奉精通醫學,和南陽的官拜長沙太守的張機,被推舉為沛國孝廉的華佗合稱為「建安三神醫」。這裡的張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張仲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醫術中最古老的就是《皇帝內經》,醫學的祖宗就是岐伯和皇帝。但是《神農本草經》是炎帝神農時期的,在皇帝之前。從中可以看到,醫學起源於藥學。《皇帝內經》裡講的是經絡肺腑運行的原理,內傷外傷的區別,君臣相扶的道理,但是藥方很少。到了伊尹時有了湯藥治病的方法,但也只是傳聞,沒有可以考證的地方。到了扁鵲、倉公時,湯藥使用更廣泛了。張仲景先生出現後,傷寒雜病,有了專門的藥方治病,所以張仲景是用藥方的祖宗。他的藥方包含了神農、皇帝醫學理論的精華。從此以後,醫生就將藥方作為重點。

聖人製作藥方時,研究藥理的本質,識別藥性的作用,觀察氣味的順逆,審查臟腑的喜惡,配合君臣的配合,又探索生病的原因,推理經絡。考慮深遠,用藥精細,藥不過三四味,但是用法卻變化無窮。聖人的智慧,與天地一樣,不是普通人的心思所能及得上的。

張仲景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不僅包含了大量前人的藥方,還有許多新的有效的藥方,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可惜的是《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傷寒論。宋代的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著名的清代代醫學評論《醫學源流論》中對張仲景推崇備至。明代有四大家的說法,說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四個人是千年以來的醫學宗師。《醫學源流論》評論,四大家真是無知的說法,仲景先生是千年以來集醫術大成的聖人,就像儒家的孔子一樣。河間、東垣,只是學習了醫學的一個分支。丹溪不過稍微學習了各家的理論,從中拿出一些理論,來讓人們學習更方便。他們三個是世俗的名醫,這三人和張仲景相比,根本難以望其項背,竟然將他們和張仲景並稱,豈不荒唐?像扁鵲、倉公、王叔和、孫思邈等人,是有師承的人,都有自己的絕技,然而也只是專注於醫學的一個方面,就像儒家漢唐時的諸子斷斷不可能和孔子相比一樣,不能和張仲景比,何況他們三人?

張仲景為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促進了我國醫學的發展,是我國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