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神醫之張仲景,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2020-12-05 笑看風中微塵

《侯官縣鄉土志》中記載董奉精通醫學,和南陽的官拜長沙太守的張機,被推舉為沛國孝廉的華佗合稱為「建安三神醫」。這裡的張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張仲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醫聖張仲景

醫術中最古老的就是《皇帝內經》,醫學的祖宗就是岐伯和皇帝。但是《神農本草經》是炎帝神農時期的,在皇帝之前。從中可以看到,醫學起源於藥學。《皇帝內經》裡講的是經絡肺腑運行的原理,內傷外傷的區別,君臣相扶的道理,但是藥方很少。到了伊尹時有了湯藥治病的方法,但也只是傳聞,沒有可以考證的地方。到了扁鵲、倉公時,湯藥使用更廣泛了。張仲景先生出現後,傷寒雜病,有了專門的藥方治病,所以張仲景是用藥方的祖宗。他的藥方包含了神農、皇帝醫學理論的精華。從此以後,醫生就將藥方作為重點。

《皇帝內經》

聖人製作藥方時,研究藥理的本質,識別藥性的作用,觀察氣味的順逆,審查臟腑的喜惡,配合君臣的配合,又探索生病的原因,推理經絡。考慮深遠,用藥精細,藥不過三四味,但是用法卻變化無窮。聖人的智慧,與天地一樣,不是普通人的心思所能及得上的。

《神農本草經》

張仲景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不僅包含了大量前人的藥方,還有許多新的有效的藥方,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可惜的是《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傷寒論。宋代的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著名的清代代醫學評論《醫學源流論》中對張仲景推崇備至。明代有四大家的說法,說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四個人是千年以來的醫學宗師。《醫學源流論》評論,四大家真是無知的說法,仲景先生是千年以來集醫術大成的聖人,就像儒家的孔子一樣。河間、東垣,只是學習了醫學的一個分支。丹溪不過稍微學習了各家的理論,從中拿出一些理論,來讓人們學習更方便。他們三個是世俗的名醫,這三人和張仲景相比,根本難以望其項背,竟然將他們和張仲景並稱,豈不荒唐?像扁鵲、倉公、王叔和、孫思邈等人,是有師承的人,都有自己的絕技,然而也只是專注於醫學的一個方面,就像儒家漢唐時的諸子斷斷不可能和孔子相比一樣,不能和張仲景比,何況他們三人?

河南南陽醫聖祠

張仲景為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促進了我國醫學的發展,是我國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

相關焦點

  • 南陽張仲景,被人們稱為醫聖,曹操為何不找他治病?
    張仲景首先在那個時代,有三位醫生被稱為建安三神醫,分別是華佗、張仲景與董奉,他們都十分醫術高明。據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
  • 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為何備受歐洲人敬仰
    張仲景,作為一個醫生,在歷史被稱為「醫聖」。他的醫學成就之高,不單單是在中國,而是超越了國界,歐洲人們談起熟悉的中國歷史醫生名人時,無不提及他的名字。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時期,屬於官宦世家,從小書香門第,家境不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 醫聖張仲景所留方劑「寒食散」,為何被稱為「毒藥」?看看配方吧
    「詩聖」杜甫,「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聖人的名號可不是誰說當就當的。一個「聖」字,就已經完全可以詮釋張仲景作為一名醫者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和悲憫的情懷,事實的確如此。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 道教四大醫藥之神,人人醫術超群,保生大帝的名字很多人不會讀
    我國道教尊崇的四大醫藥之神,人人醫術超群出神入化,他們分別是誰?1、醫神華佗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
  • 古代史: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醫聖張仲景確立中醫體系
    二十三歲時在南陽郡任主簿,他利用十年的公餘時間,「逐句琢磨,逐節鍛鍊」,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寫成了著名的《二京賦》。公元110年(永初四年)他又寫了《南都賦》。他的《歸田賦》是一篇抒情小賦,表現了作者在宦官專政、朝政日非的情況下,退隱田園的樂趣。除吟詩作賦外,張衡還致力於天文、陰陽、歷算之學。
  • 張仲景——我國史上少有的名醫,一生救人無數,被人稱為醫聖
    最終他也利用這些藥方以及自己的知識創作出來了一本醫學史上的巨著,而這本書就算是在現在也會被醫生們所用的,而編寫這本書的他就是那個時候被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他出生在東漢末年在那個時期,東漢政權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天下已經大亂,諸侯之間經常進行徵戰,也讓得一些百姓們過得十分的艱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出生了,他出生在一個十分大的家族裡。他從小就能與大人正常溝通,也能讀懂是書中的知識,在他的家人看來,他最後會做一名文人,但是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也讓得他最終選擇做一名醫生。
  • 他是醫聖也是一位奇才,他的這部著作被譽為是醫學上的奇書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河南南陽人,南陽五聖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曾經編寫的《傷寒雜病論》被譽為是醫學上的奇書,對於後世醫學上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
  • 此人被稱為「醫聖」:世人只知華陀,少有人知他也活在三國時代!
    此人被稱為「醫聖」:世人只知華陀,少有人知他也活在三國時代!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5):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和關羽一個時代(160-220年)。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 建安七子之一,和郭嘉曾同一職位,拒絕醫聖而亡,曹丕為其學驢叫
    後來開始愛好歷史以後才知道,原來「蓬萊文章」是形容漢朝的文章多(漢朝曾有人把皇家圖書館東觀,比作道家藏書秘境蓬萊),而「建安骨」是說,當時以曹操三父子,和「建安七子」為首的文章,不流俗於聲色,而是非常的「剛」。相比廣為人知的曹操父子三人(除了曹操和曹植,還有一個有知道是誰嗎?),我對神建安七子的好奇心其實要更重一些。
  • 最初使用人工輔助呼吸法的人是距今兩千年的中國人,被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名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尤愛鑽研醫學,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瘟疫,人口銳減近一半,卻逼出一位「醫聖」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在清朝以前,中國社會的人口一直在一億以下進行波動,然而有一組數據變動之快卻讓人為之側目,在《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政府統計的數字是
  • 為什麼稱張仲景為醫聖?
    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縣(今河南省南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卓越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事頻繁,疫病流行,老百姓死了很多。張仲景家族原有200多人,10年間死了三分之二,絕大多數是患傷寒而死。他非常同情人民的疾苦,一心研究醫學,整理、總結前人的經驗和理論,廣泛收集民間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16卷。
  • 小柴胡背後的故事:醫聖救世人,古方傳千年
    (原標題:小柴胡背後的故事:醫聖救世人,古方傳千年) 仁心仁術張仲景
  • 古代酒聖、醫聖、武聖、兵聖、詩聖、畫聖、書聖、茶聖,都是指誰
    醫聖: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確立的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所在。武聖:姜子牙、關羽。出生疾苦,先是刻苦學習書法,後又發奮改攻繪畫,能「窮丹青之妙」,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長安,入內供奉,基本在宮中作畫,《歷代名畫記》記載:「眾皆密於盼際,我(吳道子)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畫史尊稱吳道子為「畫聖」。
  • 張仲景唯一的減肥方,兩味藥材泡水,化痰積,健脾胃,還瘦身!
    01 仲景唯一的減肥方 分享給大家一個醫聖張仲景的減肥方,直需2味藥材,泡水喝就行,簡單方便。 後世張元素從此湯方中化出枳術丸方,將白朮用量倍於枳實,以補為主,寓消於補,並改湯為丸,意在緩消,用於脾虛氣滯,飲食停聚之證,與本證之水氣交阻不同,應予區別。 枳術湯只有枳實和白朮兩味藥,源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取枳實15克,白朮10克,加入150毫升水進行煎汁,汁熬到剩下一半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