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張仲景所留方劑「寒食散」,為何被稱為「毒藥」?看看配方吧

2020-12-05 騰訊網

  「詩聖」杜甫,「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聖人的名號可不是誰說當就當的。一個「聖」字,就已經完全可以詮釋張仲景作為一名醫者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和悲憫的情懷,事實的確如此。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張仲景有一個方劑「寒食散」,在歷史上非常著名。關於寒食散的出處,在《太平御覽》中有記載,說張仲景有次見到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對王粲說:「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王粲不以為然,沒有聽他的,結果「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所言。」

  這裡說的五石湯,就是「寒食散」。寒食散,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搭配而成。張仲景時代,平民大眾是吃不飽、衣不暖的,常年處於饑寒交迫之中。故而平民病人的的症狀多有寒性,要醫治必先解寒。寒食散應運而生,服用後,能刺激血液循環,使人處於亢奮之中。汗水淋漓酣暢,奔走呼嘯之後,其寒氣盡解,病症也就治好了。

  此藥是治療平民大眾寒性病症的高效藥物,在醫家操持下救人無數,功德無量。然而寒食散是治療傷寒病的中藥,其實有很大毒性。富人見此藥有促進血液循環,使精神亢奮,便服用成癮,風靡一時。富人營養充足,衣服自然是不缺的,又哪裡會有饑寒所致的寒症。無寒症而服用寒食散,無異於服食毒品。

  這種毒藥,最早是由曹操的養子加女婿的何晏最先服用,接著很快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成為貴族士大夫階層的一種特別愛好。但是久食寒食散的人,到了晚期毒性發作時,皮膚由於敏感脆弱,容易潰爛生瘡,舌頭亦漸縮入喉,神志恍惚,面色死灰如鬼,痛苦是讓人無法想像的。

  這悲劇其實是這些人作死的結果,賴不到醫家的頭上,譬如現代的安眠藥可以使失眠的人安然入睡,用過量就有可能釀成悲劇。再譬如砒霜是公認的毒藥,卻能用於藥物治療疾病。此類藥物太多了,不勝枚舉。有一些針對病症的藥,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關鍵是吃藥的人。 無症而藥,豈非作死?這口鍋張仲景不背!

  如有錯誤,還請指正,謝謝!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著您。

相關焦點

  • 名醫薈萃,皇甫謐,抨擊藥弊的警示洪鐘——《寒食散論》
    既有一定學養,又精通醫道的皇甫謐在這種特殊的情形下,深刻反思自己服食寒食散後身體所發生的反應,廣泛考察歷代醫家之學術言論,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完成了《寒食散論》,在當時也很有名望。《寒食散論》或稱《論寒食散方》,是皇甫謐的另一部重要醫學著作。可見除針灸醫學之外,皇甫謐在藥物醫學領域也有一定的造詣,《寒食散論》可謂窺豹之斑。
  • 建安三神醫之張仲景,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這裡的張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張仲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被稱為醫聖的男人。醫聖張仲景醫術中最古老的就是《皇帝內經》,醫學的祖宗就是岐伯和皇帝。張仲景先生出現後,傷寒雜病,有了專門的藥方治病,所以張仲景是用藥方的祖宗。他的藥方包含了神農、皇帝醫學理論的精華。從此以後,醫生就將藥方作為重點。
  • 被稱為醫聖的張仲景為何備受歐洲人敬仰
    張仲景,作為一個醫生,在歷史被稱為「醫聖」。他的醫學成就之高,不單單是在中國,而是超越了國界,歐洲人們談起熟悉的中國歷史醫生名人時,無不提及他的名字。張仲景出生於東漢時期,屬於官宦世家,從小書香門第,家境不錯,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 南陽張仲景,被人們稱為醫聖,曹操為何不找他治病?
    可是為什麼不見張仲景呢?張仲景首先在那個時代,有三位醫生被稱為建安三神醫,分別是華佗、張仲景與董奉,他們都十分醫術高明。曹丕曹操頭風病犯時,張仲景還在,完全可以找他,而且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名氣很大,可是我們沒有見史書有記載,可能有以下原因
  • 「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張仲景的一個方劑散邪而不傷正
    本方出致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並治》,其條文說:「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該方共五味藥,故稱為五物湯。其組成為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兩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風痺證,是因風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是傷在氣分。
  • 「地黃」滋陰補血,可分為3種,《傷寒論》也有用到它的方劑
    「地黃」滋陰補血,可分為3種,《傷寒論》也有用到它的方劑。相信,每一個喜歡中醫的人都知道《傷寒論》這本書。這是我國古時候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的一本中醫名著,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一部曠世經典,而張仲景也被後世醫家尊為「醫聖」。讀過《傷寒論》的朋友應該都清楚,該書主要是針對「傷寒」之證而分類論述。全書以簡短條文的形式,讓人閱讀起來非常方便,也更利於記憶。
  • 張仲景——我國史上少有的名醫,一生救人無數,被人稱為醫聖
    最終他也利用這些藥方以及自己的知識創作出來了一本醫學史上的巨著,而這本書就算是在現在也會被醫生們所用的,而編寫這本書的他就是那個時候被人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他出生在東漢末年在那個時期,東漢政權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天下已經大亂,諸侯之間經常進行徵戰,也讓得一些百姓們過得十分的艱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出生了,他出生在一個十分大的家族裡。他從小就能與大人正常溝通,也能讀懂是書中的知識,在他的家人看來,他最後會做一名文人,但是因為一件事情的發生,也讓得他最終選擇做一名醫生。
  • 此人被稱為「醫聖」:世人只知華陀,少有人知他也活在三國時代!
    此人被稱為「醫聖」:世人只知華陀,少有人知他也活在三國時代!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5):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和關羽一個時代(160-220年)。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 古代史: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醫聖張仲景確立中醫體系
    與世人殊技,本是我所追求的。」張衡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慕功名利祿,而重徳行學問,他終生孜孜以求的,就是攀登科學和技術的高峰!公元134年(陽嘉三年),張衡任侍中,他請求專在東觀,繼劉珍、劉除等撰集《漢紀》,定漢家禮儀。他收檢洩文,盡力都綴,奏上《史記》、《漢書》的記載與典籍不合的事十幾件,對兩漢之際史事的處理也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 小柴胡背後的故事:醫聖救世人,古方傳千年
    (原標題:小柴胡背後的故事:醫聖救世人,古方傳千年) 仁心仁術張仲景
  • 為什麼稱張仲景為醫聖?
    張仲景(約150-219),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縣(今河南省南陽縣)人,是我國古代卓越的醫學家。東漢末年,戰事頻繁,疫病流行,老百姓死了很多。張仲景家族原有200多人,10年間死了三分之二,絕大多數是患傷寒而死。他非常同情人民的疾苦,一心研究醫學,整理、總結前人的經驗和理論,廣泛收集民間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16卷。
  • 古代人發明毒藥都有解藥,為什麼現代人發明「毒藥」都沒有解藥?
    凡是看過武俠影視劇的觀眾們肯定知道,武俠世界永遠少不了一種物品的存在,那就是毒藥,用毒藥對付敵人,屢試不爽,比如說《神鵰俠侶》中,情花是最奇特的毒藥了,花葉和果實無毒,就是身上的刺有毒,被小刺扎中的人,萬一動情就會身亡。
  • 古代酒聖、醫聖、武聖、兵聖、詩聖、畫聖、書聖、茶聖,都是指誰
    古代名人除文聖外,還有酒聖、醫聖、武聖、兵聖、詩聖、畫聖、書聖、茶聖,分別是誰?酒聖:杜康,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說文解字》記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道家名人。」我國釀酒歷史可追溯至殷商時期,殷商甲骨文裡已經有了酒的象形字,到了周朝,我國釀酒技術已經相當完善了。
  • 最初使用人工輔助呼吸法的人是距今兩千年的中國人,被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名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尤愛鑽研醫學,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 他是醫聖也是一位奇才,他的這部著作被譽為是醫學上的奇書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河南南陽人,南陽五聖之一,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他曾經編寫的《傷寒雜病論》被譽為是醫學上的奇書,對於後世醫學上的發展具有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