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名機,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尤愛鑽研醫學,拜同郡名醫張伯祖為師。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張仲景曾做過長沙太守,他睿智而賢德,十分體恤百姓疾苦。眼見患病的人日益增多,他便在繁忙的公事中抽出時間,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坐在大堂上給百姓治病,分文不取,這也就是「坐堂」一詞的由來。
張仲景精通傳染病和內科雜病。創立六經論傷寒,臟腑論雜病,奠定了辯證論治的基礎。漢以前的醫學界,有「醫經家」和「經方家」之分,二者各有所長,張仲景取兩家之長,融為一體,對外感熱病的產生、發展和辯症論治提出了切合實際的辯證綱領和具體的治療措施。將複雜的病因概括為三大類,並闡述了三類不同的病因與雜病發生的關係,發展了病因病機學說。
張仲景既是著名大醫學家,又是高官,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醫學成就是巨大的。張機,字仲景。官至長沙太守,世稱張長沙。後面接他班做長沙太守的,沒記錯應該是孫堅…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的出處:張仲景在自序中批評有些醫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
張仲景為了百姓不受凍傷之苦,用麵皮包裹藥材分發給百姓,因為形狀像耳朵,所以叫餃耳。據說吃了餃耳喝了湯以後,身體就會不懼寒冷,能夠安穩過冬了。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餃子。
張仲景行醫時,路過一家診所,門口的地下躺著一個「死人」,原來是上吊後送來求醫的。張仲景探了一下脈象知上吊時間不長,應該還有救的可能。於是吩咐將該人抬到木板上,並蓋棉被保暖。讓一人抬起手臂,一人按摩胸部,張仲景則自己用手撐著該人胸腹部,有節奏的按壓。隨著手臂的起落,一按一壓之下,「死者」居然一顫抖活了過來!張仲景吩咐不要停止動作,繼續這樣幾十次之後,病人終於醒了過來。這就是最初的人工輔助呼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