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火種,吃熟食是人類與野獸的一個本質區別,在古希臘神話中,人類是依靠普羅米修斯盜來得天火,才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而在古中國也有這樣一個偉大的存在,為先民們帶來了火源,下面就請各位看官,跟隨筆者的腳步,一起走進燧人氏的生活。
燧明國
在幾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古中國先民在有巢氏的帶領下進入了「巢居時代」,完成了原始人類社會的初步轉型。當時的人類依靠石頭打磨而成的粗糙工具獵殺動物,來獲取食物,但那個年代,人類與野獸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他們並不懂得運用火源來加工食物,對狩獵而得食物,往往都是生吞活剝的。因為,吃生食的緣故,先民們飽受疾病的折磨,壽命極為短暫,在那個年代,火種往往是隨處可見的。動物屍體內的磷元素自燃,煤炭因地表壓力而燃燒,森林在極度乾燥的環境下也會因為吸收太陽的熱量而大面積燃燒。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好奇,既然,火源如此常見,為何先民們不予以採用呢?這就源於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常言道:水火無情。當時的人們經常目睹森林大面積燃燒,因而視火為怪物,認為其不詳,往往繞火而行,避火而居。
但這世界上總是會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個人就是有巢氏部族首領的兒子風允婼,在那個年代,他可謂是特立獨行,別人都是繞火而行,避火而居,他則反其道而行,總是,向火而行,靠火而居。別人撿到被火燒死的動物,都會隨手扔掉,只有他會放在嘴中細細品嘗。
在不斷的探索中,他發現了火的妙用,如,在寒冷的季節,靠近火源,會讓人感到溫暖,吃燒熟的肉,比吃生肉少了一股難聞的腥味,且口感較好,胃也不會因食用生冷之物而難受。發現這一切之後,他並沒有悶聲發大財,而是無私地將一切傳播開來。
人類在他的帶領下慢慢克服了吃生食的習慣,並找到了抵禦寒冷的方法,但幸福總是短暫的,一個新的難題出現了,風允婼發現火併不是到處都有,也不是亙古長存的,再大的火也有熄滅的一天,為了能夠讓人類真正擁有火種,他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
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風允諾如願以償,找到了兩種人工取火的方法,就是流傳後世的鑽木取火和點石生火。由於鑽木取火中常常會用到燧木,因此,當時的先民們,便尊稱風允婼為「燧人氏」,推舉他為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建立燧明國。
火文明
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的方法,教導先民吃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創了屬於他的火文明時代,被後世尊稱為「火祖「。是上古五氏之一,在三皇五帝中,位列三皇之首,被奉為「天皇」。尊稱為「燧皇」。在道教典籍中,燧人氏被稱為「人皇」,遵循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氏,神農氏以及後來的五帝都是他的後人。
與有巢氏相同,燧人氏也並非獨立的個體,它代表的是火文明時代部族首領的合集,在火文明時代,燧人氏的成就並非只有人工取火這一項,在距今約三萬年前燧人氏發明了搓繩技術,創造了「結繩記事」,為禽獸命名,立傳教之臺,興交易之道。
眾所周知,在燧人氏統治時期,華夏民族並沒有文字,當時人們只能依靠大腦去記憶,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弊端,很多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被遺忘。為了改變這個現狀,燧人氏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雷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
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燧人氏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
在燧人氏開創火文明時代之前,人們將所有的動物統稱為「蟲」。這樣不方便區分,燧人氏時代,他通過細心的觀察,將動物劃分為四類:天上飛的為「禽」,地上跑得為「獸」,有腳的爬行動物為「蟲」,沒腳的爬行動物為「豸」。
考古調研
燧人氏的事跡主要記載於各大文獻,而對於先民們對火的應用,還是應該依靠考古發現進行佐證。在北京周口店的考古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發現為北京人使用火提供了證據,這些證據包括灰燼,炭塊和燒過的石頭。
由於有的灰燼成堆出現,說明當時北京人已經掌握對火的管理控制,當然北京人並非是最早使用火的族群,在非洲直立人遺址中,安哥拉發現了舊石器時代存在原始人用火的跡象,這說明人類用火的歷史應該在一百萬年以上。
在甘肅的大地灣遺址和陝西的半坡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每個半地穴式原始住房都有一個火塘,其位置都在進門處,這個設置透漏出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火塘在當時並不僅僅被用作照明和取暖,因為,若單純為了照明和取暖,放在房子中間,更為合適。
從這個設定不難看出,火塘的另一個作用,就是防止野獸半夜襲擊,在當時半地穴式住房是沒有門的,為了防止夜晚被侵襲,先民們利用動物怕火的天性,在門口設置火塘來防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類火塘應算是早期的房門了。
20世紀80年代 ,中國考古學家在河北徐水南莊頭發現了燧人氏晚期遺址,遺址中發掘出兩種陶片,一種為夾沙深灰陶,一種為夾沙紅褐陶。經科學考證,其生產年代距今約一萬兩千年。南莊頭遺址向世人證明了,早在一萬兩千年前,華夏族就已經能生產陶器了,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從原始時代向文明時代過渡的重要物證。
燧皇陵
在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古城西南3裡處,有一座燧皇陵,它始建於何時,如今已經無從考證了。其冢高約10米,周遭松柏環繞,冢前是由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先生手書的碑文及後世刻的石像生,這些都是人們為紀念燧人氏而立的。
近些年商丘市政府對燧人氏陵墓進行了修整,擴建,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雕,栽種了花草樹木,使陵園成了有遊覽價值的景觀。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二,燧皇陵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數以百萬計的朝拜者,從全國各地趕來,朝拜華夏民族的始祖燧人氏。
史前文明中「巢居時代」的開創者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