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是中國歷史上的古帝王,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相傳他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改變了先民們茹毛飲血的原始飲食習慣。他發現了鑽木取火和擊石取火的方法,開創了華夏先民人工取火和用火的時代,極大地促進了文明的進步,因此被尊稱為火祖,在三皇中被尊稱為燧皇。
歷史淵源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禮含文嘉》雲:「燧人始鑽術取火,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遂天之意,故為隧人。」《博物志》云:「燧人鑽木而造火。」《古史考》:「古者茹毛飲血,燧人初作燧火,人始燔炙。」《尸子》又神化其事云:「隧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以為火也。」
這些記載都說明在上古時代,當時人們還處於蒙昧的原始社會,不懂得用火。相反,出於對自然中火的恐懼,還避而不及。人們獵取野獸蟲魚和植物果實,都是生食,因此深受消化道疾病和種種病菌、寄生蟲的危害,壽命都很短暫。後來可能也漸漸發現了經過火燒後的食物更為可口,也更好消化。但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取火,加之火種保留不易,所以熟食也是很難保證的事,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還是只能生食。終於有一天燧人氏發現了鑽木取火的方法,這才令人們掌握了取火和控制火的能力,熟食漸漸普及開來,不必再茹毛飲血了。人們都很感激燧人氏的功勞,因此推舉他當部落的首領。
鑽木取火
至於燧人氏是如何發現鑽木可以取火呢,東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傳說在遙遠的南方,有一個叫燧明國的地方,當地沒有四時晝夜的變化,也就沒有時間長短的概念。當地的國民都可以長生不死,活得無憂無慮,只要願意就可以快快樂樂地永遠活下去,要是哪天突然覺得不想活了,那就可以倒地而死,非常隨性。(額,這個好神奇。)國中有一個神奇的大火樹,名叫燧木,長得極其巨大,樹高千萬長,一直升到天上去,樹冠方圓萬頃,遮天蔽日,雲霧都飄在樹冠中間。為什麼稱呼這樹為大火樹呢,那是因為這棵樹有一個神奇之處。它的樹枝之間相互碰撞就會迸發出火星來,充滿了火能量啊。後世有一位聖人,有感於人們不懂用火,只能生食,茹毛飲血,那些生魚生肉十分腥臊,而且還不好消化,人人都深受腸胃病之苦。於是週遊天下,去尋找取火之法。他一路南行,這一日來到了燧明國,就在此顆大火樹下休息。這時碰巧樹上有一隻鳥,大概是啄木鳥吧,但是長得像仙鶴,正在用嘴啄樹呢。那鳥尖尖的鳥喙與樹枝相碰,就生出燦爛的小火苗來。那聖人看到了很驚奇,從中得到了啟發,就折了幾個小樹枝也相互擊打,果然也生出火焰來。後來他繼續試驗,發現用小木棍在另一塊木頭上快速鑽動或者用某種石頭相互碰撞都可以生出火星來,慢慢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這位聖人就是燧人氏,生活在伏羲之前的時代。人們開始用火加熱食物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當然這只是古人神化後的故事而已。鑽木取火的發現大概經歷了好幾代人的經驗積累,而燧人氏在前人發現的基礎上邁出了開創性的一步。而且燧人氏也未必就一個人的名字,很可能是一個善於使用火的氏族部落的名字或是這個部落的首領的名字。燧明國可能就是這樣一個善於用火的部落。
其它貢獻
除了開創人工取火的時代,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尸子》中還提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人以漁。「意思是,燧人氏還教育先民如何捕魚。漢代《春秋命歷序》還說:」燧人始名物蟲鳥獸「,認為燧人氏還是給鳥獸蟲魚命名,天地萬物這才開始有了名字。但這大概是後世人不斷將功勞附會在燧人氏身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