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在《五蠹》中說,上古之世人們生吃果蔬蚌蛤,腥臊惡臭會傷害腸胃。這時有人出來「鑽燧去火,以化腥臊」,人民大悅,奉之為王,就是被後人尊為「三皇」之一的燧人氏。
較早記載燧人氏的是《莊子·盜蹠》篇,曰:「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火,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知生」即燧人氏。
又《禮記·禮運》篇記載:上古之時,「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享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白虎通·三綱六紀》載:上古先民「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革。」《管子,輕重戊》載:「燧人作,鑽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痃胃之炳,而天下化之。」
《韓非子·五蠹》篇載:「上古之也」,「民食果蠃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此外,宋·羅泌《路史》也載:「上古之人,茹毛而歃血食,果瓜蟲魚,羶腐餿漫,內傷榮衛,殞其天年。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炳,以熟臊勝,以燔黍捭豚,然後人無腥臊之疾。人民益夥。
羽皮之茹,有不給於寒,乃誨之蘇冬而煬之,使人得遂其性。號遂人氏,或曰燧人。順而不一,於是窮火之用,而為之政。春季以出,樵終以納,異其時也,以濟時疾。鬱攸之司,九變七化,火為之紀。
謂木器液,於是範金合土為釜,臿作烓鬲甌瓿,成物化物,而火之功用洽矣。當是時也,天下多水,教人以漁。洛出四佐,以代天理物,乃大臣職,命明繇政乎升級,畢旒辨乎方色,成博受乎古諸,隕蓲錄乎延嬉,四後職而天道平、人事理。龍圖呈瑞,龜字效靈,於是佔建而四方,握幾矩表計寘,指天以布躔,而齊七政。始注物蟲鳥獸之名。而通國之輕重,以轉民之貲。
人滋反醇,情慾蠢動,好嗜外迫,則冒禮而忘形,以賤其神。乃制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歸。以息其民,為之進退,以恥其凡。是故父老而慈,子壽而孝,著之世姓。而法自是作,禮由此顯矣。治律嵩高之石室,以火著記。」
從以上文獻記載看,燧人氏的形象也從比較模糊到人格化,並點明了他以發明「鑽燧取火」而「王天下」。實際上,燧人氏既可以看成是一個人,又可以看成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功績有,教民取火,蘇冬而煬之,窮火之用而為之政,火為之紀,範金合土為釜,教人以漁,四佐理政,佔建而四方,指天以布躔,定物蟲鳥獸之名,以物互市,制婚嫁年齡,始定禮法。
那麼,燧人氏是如何發明火的呢?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王子拾遺錄》載有燧人氏發明的故事:「燧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世有聖人遊日月之外,至於其國,息於樹下。有鳥啄樹,粲然出火,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又卷八六九引《拾遺記》載:「申彌國去都萬裡。有燧明國,國有大樹,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鴞,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另外,南宋羅泌《路史》也載:「昔者遂人氏作,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別五木以改火,豈惟惠民哉,以順天也。」
其中,對燧人氏「察辰心而出火」的記載,反映出在燧人氏時代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天文觀測,並以之來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以及根據天象來確定日月五星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