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張仲景的一個方劑散邪而不傷正

2020-12-05 太陽說易

黃芪桂枝五物湯,為溫裡劑,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痺的功效。本方出致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並治》,其條文說:「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該方共五味藥,故稱為五物湯。其組成為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兩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風痺證,是因風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是傷在氣分。主要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腫脹等。血痺則是外感風邪,血凝而成痺,屬於傷血證,血傷則腫,是邪氣凝於血分導致的。故《靈樞·九針論》說:「邪入於陰,則為血痺」。張仲景對血痺的發生是這樣論述的:「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窩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也就是說平時不勞動的人,素食肥甘的人,肌肉雖然很豐富,但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抗禦病邪的能力就弱,少微勞動,就容易疲勞乏困出汗,出汗後還躺在那裡不時地扇風,肌膚被微風所侵,於是就得了血痺證。

血痺應與血瘀相分別,血瘀是瘀血竄走,雖然也有疼痛的症狀,但一般是刺痛,脈象也不見浮脈。此血痺證為人體營衛氣血虛弱,不能滋榮肌膚,風邪乘虛侵襲血脈,痺阻經氣脈絡,血行澀滯,運行不暢,以此而變生身體血痺證。營衛虛弱,腠理疏鬆,肌膚既不得氣血所養,又被風邪所侵襲,故身體疼痛,肌膚麻木不仁;其治療宜益氣和營,溫經通痺,以使氣血充盈,營衛調和,則病可向愈。

方中黃芪為君,甘溫益氣,補在表之衛氣。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痺,驅邪外出,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和血通經。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陽,以疏風解肌,並防止風邪更進一步侵入;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藥養血和營而通血痺,與桂枝合用,調營衛而和表裡,兩藥為臣。生薑辛溫,疏散風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棗甘溫,養血益脾,以資黃芪、芍藥之功;與生薑為伍,又能和營衛,調諸藥,以為佐使。

本方劑是桂枝湯去甘草而加黃芪組成,神農本草經認為甘味能補虛,能緩,能和,甘草味甘,能緩和藥性。而黃芪桂枝五物湯,主要是以攻邪祛邪為主,邪去則正安。甘草的甘緩之性反而限制黃芪桂枝等祛風解肌的藥力。《金匱要略論注》說:「此由全體風溼血相搏,痺其陽氣,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壯氣行陽,芍藥和陰,姜、棗以和上焦榮衛,協力驅風,則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為強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湯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陽,故嫌甘草之緩小。若黃芪之強有力耳」。

本方主治血痺,臨床應用以局部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為其辨證要點。具有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傷正,邪正兼顧的特性。凡證屬氣虛血滯,營衛不和者,皆可選用。血痺病舌質紫暗,脈沉細澀者,可加當歸、川芎、紅花、雞血藤。治療產後身痛可重用黃芪、桂枝,下肢痛加獨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風、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斷、狗脊、肉桂等。本方以氣虛為主,若血虛比較重者,應當隨證加補血藥。現代醫學常用於治療漏肩風,坐骨神經痛,末梢神經炎,頸椎病,不安腿症候群,消化性潰瘍;又用於治療原發性腦萎縮,周圍性麻痺,截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復發性感冒,功能性低熱等病症。但溼熱證,陰虛證,要慎用本方。

相關焦點

  • 張仲景的脈診來源於《黃帝內經》,但又有所發展,獨具特色
    《傷寒雜病論》中的脈象大體分為單項脈和相兼脈兩類,其中浮脈及其相兼脈出現的頻率最高,其次為微脈,沉脈及其相兼脈,因為《傷寒論》中是以闡述外感熱病為主,多有表邪,故脈多見浮象,又根據體質和相兼證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相兼脈,同時,在外感病中,多感受寒邪,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不足,病入三陰,則以微脈,沉脈及其相兼脈為主。
  • 一文讀懂二十八脈,再也不用擔心把不準脈了!
    右關數,而見脾熱口臭、胃反嘔逆者,熱在脾胃,治宜清胃散、瀉黃散、玉女煎之類。右尺數,而見大便秘澀、遺濁淋癃者,下焦有熱也,治宜八正散、萆薢分清飲之類。又表裡寒熱為證之四綱,浮沉遲數為脈之四綱,脈之四綱參詳有力無力可定虛實。此為脈學約言。但若欲斷定虛實陰陽,還須整體辨識,不可徒拘於此。天地之象一息萬變,人身證候虛虛實實,明眼人當具慧眼,清心凝神,默察四診,心領神會,一會即覺。
  • 醫聖張仲景所留方劑「寒食散」,為何被稱為「毒藥」?看看配方吧
    「詩聖」杜甫,「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聖人的名號可不是誰說當就當的。一個「聖」字,就已經完全可以詮釋張仲景作為一名醫者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和悲憫的情懷,事實的確如此。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 「地黃」滋陰補血,可分為3種,《傷寒論》也有用到它的方劑
    「地黃」滋陰補血,可分為3種,《傷寒論》也有用到它的方劑。相信,每一個喜歡中醫的人都知道《傷寒論》這本書。這是我國古時候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的一本中醫名著,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一部曠世經典,而張仲景也被後世醫家尊為「醫聖」。讀過《傷寒論》的朋友應該都清楚,該書主要是針對「傷寒」之證而分類論述。全書以簡短條文的形式,讓人閱讀起來非常方便,也更利於記憶。
  • 風邪在經,太陽經氣不利,用此方治療,有立杆見影的效果
    可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之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的患者。本方是對太陽中風的特殊情況而設的方劑。因為是太陽中風,所以用桂枝湯作底方,因為本證項背強痛厲害,所以加了一味葛根,來柔筋止痛。《傷寒論》說:「太陽病,相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其方劑就是在桂枝湯內加葛根三兩,餘依桂枝湯法。
  • 李東垣的一方,是昇陽散溼之劑,身體疼痛不用愁
    本方主治風溼襲表,其證多由汗出當風,或久居溼地,風溼之邪侵襲肌表所致。風溼之邪客於太陽經脈,經氣不暢,致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要處理這些問題,張元素的九味羌活湯也可治風寒溼邪襲表之證,但九味羌活湯解表之力較本方為著,且辛散溫燥之中佐以寒涼清熱之品,故主治外感風寒溼邪兼有裡熱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