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桂枝五物湯,為溫裡劑,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痺的功效。本方出致張仲景《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並治》,其條文說:「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該方共五味藥,故稱為五物湯。其組成為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兩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風痺證,是因風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的病證,是傷在氣分。主要表現為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腫脹等。血痺則是外感風邪,血凝而成痺,屬於傷血證,血傷則腫,是邪氣凝於血分導致的。故《靈樞·九針論》說:「邪入於陰,則為血痺」。張仲景對血痺的發生是這樣論述的:「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困疲勞,汗出,窩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也就是說平時不勞動的人,素食肥甘的人,肌肉雖然很豐富,但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抗禦病邪的能力就弱,少微勞動,就容易疲勞乏困出汗,出汗後還躺在那裡不時地扇風,肌膚被微風所侵,於是就得了血痺證。
血痺應與血瘀相分別,血瘀是瘀血竄走,雖然也有疼痛的症狀,但一般是刺痛,脈象也不見浮脈。此血痺證為人體營衛氣血虛弱,不能滋榮肌膚,風邪乘虛侵襲血脈,痺阻經氣脈絡,血行澀滯,運行不暢,以此而變生身體血痺證。營衛虛弱,腠理疏鬆,肌膚既不得氣血所養,又被風邪所侵襲,故身體疼痛,肌膚麻木不仁;其治療宜益氣和營,溫經通痺,以使氣血充盈,營衛調和,則病可向愈。
方中黃芪為君,甘溫益氣,補在表之衛氣。桂枝散風寒而溫經通痺,驅邪外出,與黃芪配伍,益氣溫陽,和血通經。桂枝得黃芪益氣而振奮衛陽,以疏風解肌,並防止風邪更進一步侵入;黃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藥養血和營而通血痺,與桂枝合用,調營衛而和表裡,兩藥為臣。生薑辛溫,疏散風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棗甘溫,養血益脾,以資黃芪、芍藥之功;與生薑為伍,又能和營衛,調諸藥,以為佐使。
本方劑是桂枝湯去甘草而加黃芪組成,神農本草經認為甘味能補虛,能緩,能和,甘草味甘,能緩和藥性。而黃芪桂枝五物湯,主要是以攻邪祛邪為主,邪去則正安。甘草的甘緩之性反而限制黃芪桂枝等祛風解肌的藥力。《金匱要略論注》說:「此由全體風溼血相搏,痺其陽氣,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壯氣行陽,芍藥和陰,姜、棗以和上焦榮衛,協力驅風,則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為強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湯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陽,故嫌甘草之緩小。若黃芪之強有力耳」。
本方主治血痺,臨床應用以局部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為其辨證要點。具有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傷正,邪正兼顧的特性。凡證屬氣虛血滯,營衛不和者,皆可選用。血痺病舌質紫暗,脈沉細澀者,可加當歸、川芎、紅花、雞血藤。治療產後身痛可重用黃芪、桂枝,下肢痛加獨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風、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斷、狗脊、肉桂等。本方以氣虛為主,若血虛比較重者,應當隨證加補血藥。現代醫學常用於治療漏肩風,坐骨神經痛,末梢神經炎,頸椎病,不安腿症候群,消化性潰瘍;又用於治療原發性腦萎縮,周圍性麻痺,截癱,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復發性感冒,功能性低熱等病症。但溼熱證,陰虛證,要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