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曾有詩云「蓬萊文章建安骨」,駱駝很早以前剛接觸這首句詩時,有兩個感觸,一是焦晃老師讀的真好聽,另一個是李仙寫得真不錯。至於詩歌的含義,則完全是「懵懂」的。後來開始愛好歷史以後才知道,原來「蓬萊文章」是形容漢朝的文章多(漢朝曾有人把皇家圖書館東觀,比作道家藏書秘境蓬萊),而「建安骨」是說,當時以曹操三父子,和「建安七子」為首的文章,不流俗於聲色,而是非常的「剛」。
相比廣為人知的曹操父子三人(除了曹操和曹植,還有一個有知道是誰嗎?),我對神建安七子的好奇心其實要更重一些。「建安七子」的名號來源於上面那個問題的答案——曹丕(猜對了嗎?)。曹丕在還沒當魏文帝之前,曾經寫過一部名為《典論·論文》的專著,這本書被後世普遍認為,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在這本書中,曹丕第一次提到了「建安七子」的名號。
而駱駝對於「建安七子」的好奇,其實是因為聽過「建安七子」的帶頭大哥,王粲的幾則逸事趣聞。
我很醜但我很有才
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王粲的祖籍在今天的山東濟寧所轄的微山地區,王粲和東漢的中醫「脈學」奠基人王叔和、西漢荊州市市長劉表都是老鄉。王粲的家世曾經很好,他的曾祖父和和祖父都曾位列三公,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就有點斷層,他父親的高光時刻,也僅是當過何進的軍事參謀。後來因為董卓鬧事,漢獻帝一生氣就從洛陽跑去了西安,而王粲也跟隨父親一同前往。
當時的王粲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已經聲名鵲起。以至於有一次,他在拜訪漢末大文學家蔡邕時,蔡邕因為急於見他,結果匆忙間穿錯了鞋子,直到跑到門口去迎接王粲時才發現。成語「倒履相迎」說的就是這件事。兩人見面之後,相談甚歡。蔡邕感覺王粲雖然年紀不大,但日後的成就應該不低,於是就把家中的藏書給了王粲一部分。這一部分是多少呢?大約有萬冊之多。
當時的書籍大多寫在竹簡上,保存和傳播都不容易,因此這萬冊書籍,在讀書人的心中不亞於萬兩黃金。可能有人會八卦一下,蔡邕那麼看好他,有沒有可能把蔡文姬許配給他呢?駱駝認為應該不會,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王粲身體瘦弱,而且長得也很不好看。在古代,容貌也是選官的一個標準,一般長得醜的人,是很難在古代的官場上如意的,這一點從王粲隨後的經歷中,也能看得出來。
因為當時中原各地都不太平,稍微有點遠見的人都能看得出來,漢朝崩塌只在須臾之間,所以王粲並沒有選擇繼續跟隨漢獻帝,而是選擇去投靠自己的老鄉劉表,當時劉表佔據荊州,是荊州地區的話事人。從後來諸葛亮建議劉備謀取荊州,到陸遜為了荊州而興兵攻打關羽來看,荊州在當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也說明王粲的眼光也不白給。
劉表雖然是王粲的老鄉,但是對於王粲並不熱情,因為他眼中的王粲「貌寢而體弱」不堪大用。(是不是很像當年孫權看龐統的感覺)所以王粲雖然有一身的本事,結果在劉表麾下,只當了做了個宣傳幹事,他在此期間,最出名的不是為劉表謀劃了什麼事,而是他曾經寫過幾篇花團錦簇的文章。有人可能會說,他是一個文人,好好寫文章不就是他的追求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古代文人追求的是什麼?是機謀權變「平天下」,是名垂青史「三不朽」,只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才會去吟風弄月邀個清名。王粲是什麼人,他家中出過三公,他自己過目成誦,博聞強記,他年紀輕輕就名滿兩京,這樣的人,你要說他的理想只是當個「建安七子」,當個和曹植並列的文人,我是無論如何也不相信的。
被才名遮住的人才
王粲一看自己無法獲得劉表的重用,就把目光到了荊州之外,最終他把自己的目光和希望,都投給了曹操。根據當時的一段記錄,我們也能看出王粲的野望。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曾為曹操分析過當時的形勢,因為分析的到位,曹操就讓他做了自己的軍師祭酒,這個職位可以理解為首席參謀,有「三國第一謀士」之稱的郭嘉,就曾擔任過這個職務,由此我們也能看出王粲的真實水準。
王粲之所以在這位置上,沒有做出什麼大的成就,是因為他和郭嘉一樣,都不長壽。郭嘉的死因,據說是水土不服,沒有什麼特別,而王粲的死因,卻非常的有意思。據北宋長篇紀實小說《太平廣記》記載,當時的"醫聖」張仲景,曾經給王粲做過體檢,認為王粲得的可能是「大風」病,因此給他開了專門治療此病的「五石湯」,但是王粲沒有遵循醫囑,最終不治而亡。
後人根據「五石湯」(和「五石散」沒有關係)的功效,以及記錄中王粲有眉毛脫落的記載,曾經判定王粲當初得的應該是「麻風病」。這其實也解釋了,王粲為何到曹操麾下之後,變得「脾氣急躁」的原因。當一個謀士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自然也就沒法專心推演形勢,因此王粲在曹操麾下並沒有「大放異彩」,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王粲死後,曹丕等人為了紀念他,還專門為喜聽驢叫的他,學了幾聲驢叫。不知道未來皇帝的驢叫聲,會不會衝散一些,王璨「懷才不遇」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