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一,和郭嘉曾同一職位,拒絕醫聖而亡,曹丕為其學驢叫

2020-12-05 貪吃的駱駝

李仙曾有詩云「蓬萊文章建安骨」,駱駝很早以前剛接觸這首句詩時,有兩個感觸,一是焦晃老師讀的真好聽,另一個是李仙寫得真不錯。至於詩歌的含義,則完全是「懵懂」的。後來開始愛好歷史以後才知道,原來「蓬萊文章」是形容漢朝的文章多(漢朝曾有人把皇家圖書館東觀,比作道家藏書秘境蓬萊),而「建安骨」是說,當時以曹操三父子,和「建安七子」為首的文章,不流俗於聲色,而是非常的「剛」。

相比廣為人知的曹操父子三人(除了曹操和曹植,還有一個有知道是誰嗎?),我對神建安七子的好奇心其實要更重一些。「建安七子」的名號來源於上面那個問題的答案——曹丕(猜對了嗎?)。曹丕在還沒當魏文帝之前,曾經寫過一部名為《典論·論文》的專著,這本書被後世普遍認為,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文學批評專著。在這本書中,曹丕第一次提到了「建安七子」的名號。

而駱駝對於「建安七子」的好奇,其實是因為聽過「建安七子」的帶頭大哥,王粲的幾則逸事趣聞。

我很醜但我很有才

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王粲的祖籍在今天的山東濟寧所轄的微山地區,王粲和東漢的中醫「脈學」奠基人王叔和、西漢荊州市市長劉表都是老鄉。王粲的家世曾經很好,他的曾祖父和和祖父都曾位列三公,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就有點斷層,他父親的高光時刻,也僅是當過何進的軍事參謀。後來因為董卓鬧事,漢獻帝一生氣就從洛陽跑去了西安,而王粲也跟隨父親一同前往。

當時的王粲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已經聲名鵲起。以至於有一次,他在拜訪漢末大文學家蔡邕時,蔡邕因為急於見他,結果匆忙間穿錯了鞋子,直到跑到門口去迎接王粲時才發現。成語「倒履相迎」說的就是這件事。兩人見面之後,相談甚歡。蔡邕感覺王粲雖然年紀不大,但日後的成就應該不低,於是就把家中的藏書給了王粲一部分。這一部分是多少呢?大約有萬冊之多。

當時的書籍大多寫在竹簡上,保存和傳播都不容易,因此這萬冊書籍,在讀書人的心中不亞於萬兩黃金。可能有人會八卦一下,蔡邕那麼看好他,有沒有可能把蔡文姬許配給他呢?駱駝認為應該不會,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王粲身體瘦弱,而且長得也很不好看。在古代,容貌也是選官的一個標準,一般長得醜的人,是很難在古代的官場上如意的,這一點從王粲隨後的經歷中,也能看得出來。

因為當時中原各地都不太平,稍微有點遠見的人都能看得出來,漢朝崩塌只在須臾之間,所以王粲並沒有選擇繼續跟隨漢獻帝,而是選擇去投靠自己的老鄉劉表,當時劉表佔據荊州,是荊州地區的話事人。從後來諸葛亮建議劉備謀取荊州,到陸遜為了荊州而興兵攻打關羽來看,荊州在當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這也說明王粲的眼光也不白給。

劉表雖然是王粲的老鄉,但是對於王粲並不熱情,因為他眼中的王粲「貌寢而體弱」不堪大用。(是不是很像當年孫權看龐統的感覺)所以王粲雖然有一身的本事,結果在劉表麾下,只當了做了個宣傳幹事,他在此期間,最出名的不是為劉表謀劃了什麼事,而是他曾經寫過幾篇花團錦簇的文章。有人可能會說,他是一個文人,好好寫文章不就是他的追求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古代文人追求的是什麼?是機謀權變「平天下」,是名垂青史「三不朽」,只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才會去吟風弄月邀個清名。王粲是什麼人,他家中出過三公,他自己過目成誦,博聞強記,他年紀輕輕就名滿兩京,這樣的人,你要說他的理想只是當個「建安七子」,當個和曹植並列的文人,我是無論如何也不相信的。

被才名遮住的人才

王粲一看自己無法獲得劉表的重用,就把目光到了荊州之外,最終他把自己的目光和希望,都投給了曹操。根據當時的一段記錄,我們也能看出王粲的野望。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曾為曹操分析過當時的形勢,因為分析的到位,曹操就讓他做了自己的軍師祭酒,這個職位可以理解為首席參謀,有「三國第一謀士」之稱的郭嘉,就曾擔任過這個職務,由此我們也能看出王粲的真實水準。

王粲之所以在這位置上,沒有做出什麼大的成就,是因為他和郭嘉一樣,都不長壽。郭嘉的死因,據說是水土不服,沒有什麼特別,而王粲的死因,卻非常的有意思。據北宋長篇紀實小說《太平廣記》記載,當時的"醫聖」張仲景,曾經給王粲做過體檢,認為王粲得的可能是「大風」病,因此給他開了專門治療此病的「五石湯」,但是王粲沒有遵循醫囑,最終不治而亡。

後人根據「五石湯」(和「五石散」沒有關係)的功效,以及記錄中王粲有眉毛脫落的記載,曾經判定王粲當初得的應該是「麻風病」。這其實也解釋了,王粲為何到曹操麾下之後,變得「脾氣急躁」的原因。當一個謀士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自然也就沒法專心推演形勢,因此王粲在曹操麾下並沒有「大放異彩」,似乎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王粲死後,曹丕等人為了紀念他,還專門為喜聽驢叫的他,學了幾聲驢叫。不知道未來皇帝的驢叫聲,會不會衝散一些,王璨「懷才不遇」的遺憾。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行為藝術」,君臣一起學驢叫
    這種什麼行為呢,就是學驢叫!這個君王就是我們熟知的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名士王粲去世,魏國國君曹丕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曹丕帶著一批王公貴族、名人雅士去祭拜王粲。祭拜的時候,曹丕竟然率先學起驢叫,在場的其他人也爭先恐後地學起驢叫,一時,王粲的墓前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驢叫聲。那場面,真叫一個熱鬧啊!
  • 在臣子的墳前學驢子叫,曹丕究竟是怎麼想的?
    (建安二十二年,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病逝)建安二十二年的正月,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追隨曹操南徵孫權途中病逝,享年四十一歲。(張仲景)雖說英年早逝十分可惜,但王粲同志多少有些自己找死。在王粲的葬禮上,曹王世子曹丕深情的肯定了王粲為朝廷所做的貢獻,並追思其出眾的文採,作為王粲的老朋友曹丕對眾人說:王粲平日裡最愛聽驢子叫,為了寄託我們的哀思,讓我們學一次驢叫來為他送行吧!於是曹丕帶頭,整個大漢最精英、文才最斐然的文化人們爭先恐後的學起了驢叫,一時間驢鳴之聲響徹四周.......
  • 盤點歷史上學驢叫的高人,曹丕竟然也精於此道
    驢叫,高亢雄渾,中氣十足,我覺得叫聲相當滑稽,但是歷史上就是有一群人特別愛聽驢叫。比如王安石就曾寫詩讚美驢叫:「臨路長鳴有真意,盤山弟子久同參」。既然有愛聽驢叫的,就有愛學驢叫的,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因為容易學,只有兩個音節。只要豁得出去,臉皮夠厚,這事就不難。
  • 曹操那個領著人學驢叫的兒子,其實有才也有趣
    曹丕還是很有幾下子的,文韜武略都不含糊,只是有兩件事敗壞了他的名聲,而這兩件事細說起來他都有點冤。 曹丕讓後世反感的第一件大事:篡弒漢帝 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了,兒子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大魏國。
  • 葬禮上,他們為何要學驢叫
    如誰的嗓子粗沙難聽,就叫「驢嗓子」;誰的脾氣暴躁,就叫「驢脾氣」;誰的臉長難看,就說是「驢臉」;誰胡說八道,就叫「驢唇馬嘴」 ……但在中古以前的民俗觀念和語言中並非如此。 古代人們認為驢鳴悅耳,每每喜聞之。考其開風氣者,應為後漢戴良(字叔鸞)的母親。範曄《後漢書·逸民傳》載戴母「喜驢鳴」,兒子戴叔鸞「常學之,以娛樂焉」。
  • 學驢叫的人,才更像一個人
    從這首詩中,我們足以看到曹丕的千迴百轉的柔腸。最能體現曹丕性情的是他學驢叫。話說,曹丕有個好朋友叫王粲,也就是寫《登樓賦》的那位山東才子。這個王粲,平時除了寫文章,就是擅長學驢叫。可惜才子命薄,41歲就早早地離開了人世。作為王粲好友的曹丕,雖說當時還沒有正式上位,但作為世子,其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
  • 南陽張仲景,被人們稱為醫聖,曹操為何不找他治病?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疑問,曹操與張仲景同為東漢末年的人,為什麼只找華佗看病,卻不找張仲景呢?華佗在三國演義裡最出名的醫生就是華佗了,為關雲長刮骨療毒,為曹操治頭風病等等。可是為什麼不見張仲景呢?可以看出華佗和張仲景才是一個時代的,華佗生於公元145年左右,張仲景生於公元150-154年之間,他們只相差5-9歲。而董奉只沾了一點兒建安年號的邊兒,他生於建安25年(也就是建安最後一年,公元220年),同年,魏文帝曹丕就篡漢建魏了。
  • 建安三神醫之張仲景,被稱為醫聖的男人
    《侯官縣鄉土志》中記載董奉精通醫學,和南陽的官拜長沙太守的張機,被推舉為沛國孝廉的華佗合稱為「建安三神醫」。這裡的張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張仲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被稱為醫聖的男人。醫聖張仲景醫術中最古老的就是《皇帝內經》,醫學的祖宗就是岐伯和皇帝。
  •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瘟疫,人口銳減近一半,卻逼出一位「醫聖」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在清朝以前,中國社會的人口一直在一億以下進行波動,然而有一組數據變動之快卻讓人為之側目,在《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政府統計的數字是
  • 鄴城暗流:從楊俊之死,看二宮之爭及曹丕權術
    出仕曹魏,為丞相掾屬,累官至南陽郡守(屬荊州)。黃初三年,下獄見殺,罪名頗為牽強,是「宛城(南陽郡治)街市不夠繁華,太守治理無方。」黃初三年,(文帝)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怒收俊。--《魏書二十三》縱觀楊俊履歷,可知其被殺實屬冤獄:治理無方是假,黨附曹植是真。建安年間,曹丕、曹植兄弟攜貳、相互攻訐、明爭暗鬥,為了世子大位搞得雞飛狗跳。
  • 蜀漢最強經學家,曾推斷漢亡及劉備去世時間,算出結局後大哭不止
    子淵之前曾給大家介紹了三國時期神算子朱建平的傳奇故事,引起了讀者的強烈興趣。事實上,讖緯之學在魏晉時期頗為流行,除了左慈、于吉這類術士之外,許多文臣和謀士也基本有所涉獵,其中蜀漢謀士張裕也是精通者之一,但他的存在感相比而言就要低很多。有意思的是,他曾經準備推算出蜀漢國祚以及先主劉備的薨年,因此被劉備下詔斬於菜市口。
  • 醫聖張仲景所留方劑「寒食散」,為何被稱為「毒藥」?看看配方吧
    「詩聖」杜甫,「酒聖」杜康,「醫聖」張仲景。聖人的名號可不是誰說當就當的。一個「聖」字,就已經完全可以詮釋張仲景作為一名醫者所擁有的高超醫術和悲憫的情懷,事實的確如此。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 郭嘉:輸贏根本不在戰場
    這場陣斬烏桓單于蹋頓,被認為是「漢以強亡」餘暉的戰爭,後世往往將其歸在「曹操平定北方」的大概念中,作為官渡之戰和平定冀州的延伸。但冀州當時已是鐵板一塊,而曹操徵柳城似乎又沒有實現任何戰略目標,筆者於是想挖掘一下,看看曹操打這場仗到底打了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