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河內獲嘉人。出仕曹魏,為丞相掾屬,累官至南陽郡守(屬荊州)。黃初三年,下獄見殺,罪名頗為牽強,是「宛城(南陽郡治)街市不夠繁華,太守治理無方。」
黃初三年,(文帝)車駕至宛,以巿不豐樂,發怒收俊。--《魏書二十三》
縱觀楊俊履歷,可知其被殺實屬冤獄:治理無方是假,黨附曹植是真。
建安年間,曹丕、曹植兄弟攜貳、相互攻訐、明爭暗鬥,為了世子大位搞得雞飛狗跳。曹丕勝出之後,大肆清算曹植派系,楊俊被殺,便是如此背景。
從楊俊被殺始末,可分析出一些曹魏政治生態的深層含義。
本文共 2000 字,閱讀需 5 分鐘
① 「街市繁華」及文帝心思
南陽郡街市不繁華,實際是漢末群雄混戰導致人口銳減的結果。人丁稀少,街市自然不可能繁華。
對此,曹丕心知肚明,甚至自己也常把「漢末喪亂」掛在口中。
四年春正月,(文帝)詔曰:「喪亂以來,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殘殺。」--《魏書二》
可見,楊俊被殺,與「南陽繁盛與否」毫無干係,本質是魏文帝的打擊政敵策略。
② 文帝動手時間考量
曹丕即位是建安二十五年(220),該年也是延康元年(東漢最後一個年號)和黃初元年(曹魏第一個年號)。
即位伊始,文帝並沒有過分打擊曹植勢力(僅誅殺丁氏兄弟),而是在黃初三年(222),自己羽翼豐滿、根基穩固之後才大舉反攻倒算。
可見魏文帝心術之陰刻,性格之隱忍。陳壽所言:魏文帝玩弄權術,矯情自飾。不虛言也。
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並為之說,故遂定為嗣。--《魏書十九》
③ 鄴城風波與魏諷之亂
曹丕為太子時,楊俊官至「中尉」。中尉不同於今天的軍階,兩漢中尉與執金吾(兩種官職有整合、也有並立),並掌京畿治安防衛。以史料推測,楊俊當為鄴城中尉。
註:曹魏五都,分別為譙縣(曹氏老家),許縣(漢帝所在),鄴城(袁紹故都),洛陽(東漢首府),長安(西漢首府)。
楊俊做中尉時,曹公西徵漢中與左將軍劉備大戰;曹丕當時鎮守鄴城,而鄴城爆發了著名的魏諷之亂,曹丕大開殺戒,誅殺千餘人。
楊俊身為鄴城治安長官,眼皮子底下竟爆出這麼大的事情;遭到曹丕怒斥,貶官外放。
太祖徵漢中,魏諷等謀反,中尉楊俊左遷。--《魏書十二》
魏諷之亂是被人告發的,曹丕及時出手,才沒有釀成大亂。仔細想來,如果魏諷沒有被人告發,太子曹丕鎮守的鄴城最後爆發暴亂,民心動搖,那曹丕的太子之位,可能也就岌岌可危了。
楊俊身為鄴城治安官之首,很難想像會對規模如此巨大的暴動一無所察(鄴城暴亂這種事情,最後竟然越級被曹丕先知道,更不合理)。
合理的解釋是,作為曹植黨人的楊俊,故意放任魏諷等人做大,就是要曹丕出醜,以此動搖曹丕的威望,甚至更易太子之位。
曹操當時已年邁(建安二十四年),離去世還差一年。這可能也是曹植黨人的背水一戰,致命一搏。可惜被曹丕及時化解。楊俊、曹丕二人的梁子,應該也是那時結下的。
楊俊可能也知道東窗事發,自己灰溜溜請辭。太子陰刻狠毒地拋下一句:
「楊中尉要辭便辭,何必故作清高,裝腔作勢!」
太祖徵漢中,魏諷反於鄴。俊自劾詣行在所。(楊)俊以身方罪免,箋辭太子。太子不悅,曰:「楊中尉便去,何太高遠邪!」--《魏書二十三》
言辭激烈冷酷,可見一斑。曹丕此時應該已動殺心。
④ 群臣表態及曹丕用意
曹丕誅殺楊俊時,司馬懿,王象,荀緯三位重臣曾痛哭流涕、替楊俊求情。這三個人,與楊俊一樣,都是河內人(屬司隸校尉部),屬於鄉黨政治勢力,這種州郡鄉黨宗族關係,在漢末勢力非常大,盤根錯節,密不透風。曹丕其實也在借著打擊楊俊,來觀察臣下結黨營私的情況。
司馬懿,王象,荀緯三人的反應各不相同:
荀緯與曹植親善,他的請求被曹丕直接忽略。
王象是曹丕黨人,但是曹丕厲聲威嚇:
「今天有楊俊,可就沒有朕了。愛卿你自己選擇吧。」
嚇得王象精神崩潰,發病猝死。
象自恨不能濟(楊)俊,遂發病死。--《世語》
司馬懿是曹丕黨人,雖然也為了楊俊叩頭流血,但是一看見曹丕表態,立刻裝起孫子,牢牢閉上嘴巴。可以說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技能溜得飛起。司馬宣王最後奪了曹氏家業,和自己油滑內斂,善於站隊也很有關係。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其言得之。
楊俊被殺,除了報當年在鄴城結梁子的仇,本質是曹丕趁機清理曹植黨人的鄉黨宗族勢力,以及考察幕僚對自己忠誠度的手段。
建安二十四年的鄴城暗流,波及至黃初三年,終以楊俊下獄被殺,曹丕大行權術而告終。
史書中的寥寥數語,隱含深意竟如此廣駁龐雜,陳壽之春秋筆法令人驚嘆。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