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被認為是恃才放曠,在真相的背後,給我們現代人很多啟示

2020-11-24 騰訊網

  有一句話叫做: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用在楊修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對於楊修之死,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都出現過,對於當時的懵懂少年來講可能還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後來參加了工作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明白楊修是自己把自己送進了棺材裡。

  楊修,字德祖,陝西華陰人,東漢末年太尉楊彪之子,母親袁氏也是出身名門,和袁術是有親戚的也在三公之列。對於當時來講他的出身是很好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科班出身,幾乎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了烽火紛爭的三國亂世。楊修才華出眾、博學多識、非常的聰明,被推舉為孝廉,後來就做了丞相府的主簿。當時的丞相是單獨開府治事的,一個單獨的辦公機構,從職人員依然隸屬於國家,楊修這個人不注意收斂,經常揣測曹操的心思,曹操就非常的討厭他,楊修不但不以為然還教唆曹植在考試中作弊,曹操知道以後非常的生氣,當時就已經有了想要殺楊修的想法,最後在漢中因為楊修在軍中散布謠言將其處斬,楊修時年三十四歲。

  楊修是個很有才華的人,雖然他不在建安七子之列,談不上大文學家但是他有很好的文採,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答臨淄候箋》、《節遊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曹操愛才這個特點大家都知道,曹操也非常的欣賞文學作品,當時對於陳琳的徵討檄文是讚賞有加,雖然陳琳在檄文中沒少罵曹操,但是曹操並不在意,更沒有加害陳琳。

  同樣是博學多才的楊修,卻因為自己的多才而召來了殺身之禍,給我們現代人也帶來了很多的啟示,下邊筆者就做扼要分析,奉獻給大家。

  第一、在領導面前顯示自己的小聰明,沒有多大的意義,反而會召來厭惡。

  楊修做了三件事,讓曹操開始討厭楊修。第一個是門中有活為闊,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讓曹操開始對楊修有意見;第二個是「一合酥」事件,楊修直接把曹操對自己的討厭升級成了厭惡;第三個是曹操夢中殺人事件,楊修直接把曹操的意思都抖落出去了,曹操知道後就更加厭惡楊修了。在職場呆過的話,所有的領導都不喜歡自己的員工和部下隨意的揣測自己的心思,如果這樣的習慣形成了,管理就會出現很大的危機。假如你是一個老闆,身邊有個人能揣摩透自己心思的部下,你可以想像一下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也許有人會說有了這樣的員工可以為領導減輕很多壓力,其實不是這樣的。作為一個真正的管理者,更在乎的是人品,而並非才能,在職場當中少說話多辦事,多辦實事才是最正確的。

  第二、永遠不要參與領導或者是老闆的家務事,更不要對領導的家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楊修和曹植交好,曹操又想立曹植為世子,也就是我們理解的太子,曹丕知道以後就用車帶著吳質進府商量,被楊修知道後就告訴了曹操,曹操命人嚴查曹丕府,吳質就連著往曹丕府送了幾車布匹。楊修告的狀就不成立了,曹操認為楊修對曹丕又意見,曹操就基本上受不了楊秀了。最要命的是楊修在曹操考試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給曹植考試答案,面對問題的曹植對答如流讓曹操很是懷疑,曹操知道真相之後就怒不可遏,就有了想殺掉楊修的想法。

  參與領導的家務事,永遠都是一個死穴,曹丕無論是好是壞,那都是曹操的兒子,輪不到楊修這個外人指手畫腳吧,幫助曹植考試作弊,筆者的看法是非常的可惡,是對國家的極度不負責任。曹操考試就是想知道兩人的真正能力,選擇儲君是為了國家能夠繼續安定的持續下去,而楊修此舉幾乎可以算是奸佞之行,一個國家的皇帝是有能力的人擔任的,而不是按照個人的喜惡。如果曹操真的把國家交給了曹植,曹植能像曹丕一樣能把魏國領導好嗎?相比之下可以看看諸葛亮,劉備在立儲君的時候問過諸葛亮,諸葛亮就說這是主公的家務事,可以問關羽和張飛,很巧妙的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楊修不但不躲避,還頂著逆風向前衝,曹操不過是提前殺了他,如果曹丕繼位以後,就算不殺楊修也要給楊修穿小鞋。

  第三、捕風捉影、妄自猜測,不利於團隊的團結髮展的話,永遠不要說,否則很危險

  楊修被曹操處死,是在曹操和劉備奪漢中的時候,戰局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當時的狀況是曹操領兵在斜谷口駐紮,想要進兵奪取漢中有馬超在據守,想要退兵又怕被蜀軍恥笑,曹操非常的糾結。正在這個時候廚子送來雞湯,他看到湯中有雞肋就念叨不停,隨後就把晚上軍中的暗號口令改成了雞肋。楊修知道口令以後就以為曹操過不了多久就要退兵,不但自己收拾行裝還教唆夏侯惇一起收拾行裝,最後發展成了整個軍營都在收拾行裝,曹操得知情況之後怒不可遏,因為楊修這樣做的結果是整個軍隊的軍心都動搖了。古代軍旅作戰非常講究士氣,士兵們都想著回家哪裡還有心思打仗呢?所以曹操就馬上將楊修處斬,楊修的墓就在現在的陝西省漢中市的勉縣,在華陰也有楊修墓,華陰的楊修墓估計是個衣冠冢,勉縣的楊修墓比較符合史實。

  楊修做了自己的掘墓人,他沒有什麼政敵,因此也怪不得任何人。一個團隊靠的是團結一心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我認為曹操當時只是猶豫不決,但是根本沒有退兵的意思,楊修這樣一說,大家本來是卯足了勁,他這一說都洩氣了。如果一個企業裡有這樣一個人,整天發些小道消息,自認為對領導的決定了如指掌,自己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還慫恿別人和自己一起打退堂鼓,領導肯定要先收拾這樣的人才能穩定人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楊修之死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做人的道理,不要顯擺自己的聰明,因為大家都不傻;別人的家事最好別參和,七嘴八舌說別人家裡事的人都沒有什麼好聲譽;在集體生活當中,要相信領導服從管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都看到這裡了就順手點個讚,關注一下唄,謝謝

相關焦點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殺掉?答案:不作死就不會死
    其實說曹操厭惡楊修是不準確的,嚴謹的說,曹操一開始對楊修還是比較信任和欣賞的。楊修起初任丞相主薄,這個職位可謂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讓他坐在這個位置上,足以可見他一開始對楊修還是非常看重與信任的。而楊修的能力也確實出眾,他做事幹練,凡事都做得滴水不漏。按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是曹操夢寐以求的,那他又為何將楊修殺掉呢?演義中的楊修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可以說是自尋死路。
  • 閒客開侃:自幼聰慧過人的楊修到底因何被孟德斬了又示眾呢?
    (正文1110字,閱讀全文約4分鐘)楊修,字德祖,是魏王曹操的主簿,也就是掌管文書的官吏。楊修按現代人的話說是屬於「高幹子弟」,其家族自高祖楊震到父楊彪曾歷任司空、司徒、太尉的三公之位。楊修自幼就飽讀詩書、才思敏捷,他的聰智程度在三國鼎立時期,也應是排在前三之內,按常理來說其有過人之處,且又輔佐曹操最偏愛的兒子曹植,在仕途上應該是平步青雲,誰曾想事事難料,正值壯年的他卻慘死在曹操的軍法之下。高看自己楊修智慧過人,是眾的周知的事,如果他能謙虛謹慎做人,可能會贏得更多人的心。
  • 《後真相時代》:四種真相,為我們揭示,隱藏在真相背後的真相
    正是男孩家長的不依不饒,以及那經過剪輯的視頻,「殺」死了安穎彥。那麼,男孩家長所發的視頻,是真相嗎?當然是。但是,它只是真相的一個片段。恰恰是這真相的片段,誤導了廣大網民和媒體,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從而形成了對安穎彥的輿論壓力,將安穎彥送上了不歸路。
  • 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殺楊修嗎?
    首先要區分歷史上的曹操楊修與文學中的曹操楊修。如果我是歷史上曹操,我不會殺楊修。據正史記載,曹操是在去世前幾個月殺死楊修的,《三國演義》裡的雞肋事件恐怕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文學家的想像。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是他考慮到自己去世後魏國的穩定。
  •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世界首映
    6月19日,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在上海影城舉行世界首映。官方供圖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19日在上海影城舉行世界首映。   電影《曹操與楊修》取材自同名新編京劇劇目,故事來源於《三國演義》。同屬出類拔萃的風雲人物,曹操與楊修高大又卑微的雙重品性促使他們無法攜手,於是便有了一系列的戲劇糾葛。
  • 朱元璋怎麼死的?4字可形容,很多現代人很嚮往,經常做這一動作
    朱元璋是怎麼死的?看到這樣的標題,很多人估計第一時間會想到陰謀論。作為中國古代集權體制下的一國之主、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其死亡的「非正常性」貌似太過「正常」。因此面對「朱元璋怎麼死的?」這樣帶有敏感意味的話題,很多人想到陰謀論也是情理之中。那朱元璋是否真是死於「陰謀論」呢?如果是,又會是誰會為了權力殺了他?是朱允炆嗎?顯然不可能。首先朱允炆是典型的儒家文人,深受儒家學說中的忠孝禮儀文化的影響。這麼一位手無縛雞之力、書生意氣濃厚的文人皇帝會做出弒殺祖父之大逆不道的行為?
  • 這部《蝴蝶效應3:啟示》告訴我們,不要去幹預別人的人生
    《蝴蝶效應2》平平無奇,《蝴蝶效應3:啟示》則被很多影迷認為邏輯不通。相比之下還是第一部最為經典,畢竟這部電影光是構思就耗費了7年時間。其實如果拋開第一部的光環,單看《蝴蝶效應3》的話,小麥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至少它比起現在的某些同類型電影來說要好太多,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為什麼這樣說呢?且往下看。
  • 《金剛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 18
    翻譯:「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如來有觀察有形物的肉眼嗎?」「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如來有比肉眼更完美的視覺能力嗎?」「是的,世尊,如來有比肉眼更完美的視覺能力」「須菩提,你認為怎麼樣?如來有體認一切現象的存在虛幻不實的認識能力嗎?」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他也為讀者列舉了很多自己運用「真相」幫助企業調整企業文化,使企業後續發展得到全體員工的一致支持的案例。除了這些,作者麥克唐納,還憑藉自己多年工作經驗,對政界人士的演講、對商界的廣告詞等為讀者做了細緻的分析,講述出了那些說詞背後,掩藏起來的其他「真相」。
  • 李文亮之死背後的幾個真相|肺炎|疾控|西藥|非典_網易新聞
    (原標題:李文亮之死背後的幾個真相) 李文亮逝世的消息刷屏了,成為犧牲在抗疫第一線的第二位醫生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當這些囚徒被解放出來並能回頭看清背後由火把與木偶組成的「真相」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反而認為「真相」才是幻覺,從而拒絕接受真相。這個寓言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但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真相可能只是存在於幻覺。
  • 瀕臨死亡的科學研究和體驗者的啟示,什麼才是我們生命的本源?
    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是傳統文化被現代人所詬病的原因,有些說法看似毫無根據,讓現代人摸不到頭腦,而且很容易找到其中的漏洞。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說腦子裡想啥就對,心裡想啥就不對,到底我們的本心是存在於心臟中還是大腦中,還是存在於身體中某個地方?首先,我們來看看本心在不在心臟中。
  • 宇宙真相之「洩露天機」
    那麼,我們所看到的宇宙並非真相。人類所了解的宇宙「歷史」、宇宙「面貌」都不是宇宙的「本相」,只是人類主觀意識的選擇結果。備註:1)現代科學認為人類意識不會影響對宇宙的觀測結果;2)量子實驗揭示了意識與宇宙的糾纏現象,人類所看到的宇宙可能是主觀意識選擇的結果;3)若人類意識對宇宙產生影響,我們獲知的宇宙信息並非宇宙真相。
  • 《嫉羨與感恩》出版,該書認為嫉羨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
    該書作者為著名精神分析學家,有「客體關係之母」之稱的梅蘭妮·克萊茵(Melanie Klein,1882—1960),她是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在其意義深遠而富於開創性的工作中,她打開了理解嬰兒最早期的心理歷程的途徑,這些早期心理歷程支配著嬰兒的內心活動。她的理論將精神分析關注的重點,從之前的「驅力」轉到了「關係」上。她也被譽為繼弗洛伊德之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具貢獻的領軍人物之一。
  • 尼安德特人的復仇:和現代人祖先春風幾度,給我們留下無盡禍根
    拋去外在的環境,從人類基因本體出發,這一切似乎都來自尼安德特人的復仇,正是他們與現代人祖先春風幾度,才給我們留下了這無盡的禍根。自然選擇強者勝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這本書中表達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其實,在人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能傳承下來的都是經過無數"廝殺"的獲勝者。
  • 亞丁灣開啟星際之門,人類陷入危機?背後的真相讓人細思極恐!
    ,地球上真的存在著星際之門,那麼,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事情經過:在2011年11月14日,位於葉門和索馬利亞之間的一片阿拉伯海水域——亞丁灣,突然不到一天的時間裡,連續發生了62次地震,當然,大部分地震都是在4級左右,並沒有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不過,因為地震發生得突然又奇怪,很多國家都派出了海軍艦艇前往亞丁灣考察。
  • 《天道》給我們做人的啟示和感悟是什麼?
    看問題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然我們會離真相越來越遠,上帝視角是一個角度,至少沒有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事實上這種信息不對稱在現實中隨處可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雖遠必誅,個人和自尊是我們個體最好最優質的標籤,不應該向世俗和現實妥協,我們可以市儈和平庸,但是我們應該拒絕不作為,無為而治,不爭而爭,是為了更好的爭而選擇不爭,為了更好的發展而無為而治。覺悟從來不是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東西,而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機會,死亡可怕嗎?
  • 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他有很多名言,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他宣稱「上帝死了」,他批判理性主義,科學主義,他說「要重估一切價值」,他提出了「超人哲學」等等,而這一切的背後,尼採哲學思想的本質是:探尋生命的意義。探尋生命什麼意義呢? 接下來,我通過兩個方面來分享尼採的思想和觀點。首先,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 屠呦呦獲諾獎帶給我們的啟示
    她獲得諾貝爾獎帶給我們多重啟示。立足客觀、全面的角度,我們看待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才不會跑偏。首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中西醫完美結合的成果。一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西醫的爭論持續不斷,容易犯厚此薄彼的錯誤。事實上,中西醫都是人類的文明成果,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