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叫做: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用在楊修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對於楊修之死,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都出現過,對於當時的懵懂少年來講可能還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後來參加了工作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明白楊修是自己把自己送進了棺材裡。
楊修,字德祖,陝西華陰人,東漢末年太尉楊彪之子,母親袁氏也是出身名門,和袁術是有親戚的也在三公之列。對於當時來講他的出身是很好的,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科班出身,幾乎是含著金湯匙來到了烽火紛爭的三國亂世。楊修才華出眾、博學多識、非常的聰明,被推舉為孝廉,後來就做了丞相府的主簿。當時的丞相是單獨開府治事的,一個單獨的辦公機構,從職人員依然隸屬於國家,楊修這個人不注意收斂,經常揣測曹操的心思,曹操就非常的討厭他,楊修不但不以為然還教唆曹植在考試中作弊,曹操知道以後非常的生氣,當時就已經有了想要殺楊修的想法,最後在漢中因為楊修在軍中散布謠言將其處斬,楊修時年三十四歲。
楊修是個很有才華的人,雖然他不在建安七子之列,談不上大文學家但是他有很好的文採,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答臨淄候箋》、《節遊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曹操愛才這個特點大家都知道,曹操也非常的欣賞文學作品,當時對於陳琳的徵討檄文是讚賞有加,雖然陳琳在檄文中沒少罵曹操,但是曹操並不在意,更沒有加害陳琳。
同樣是博學多才的楊修,卻因為自己的多才而召來了殺身之禍,給我們現代人也帶來了很多的啟示,下邊筆者就做扼要分析,奉獻給大家。
第一、在領導面前顯示自己的小聰明,沒有多大的意義,反而會召來厭惡。
楊修做了三件事,讓曹操開始討厭楊修。第一個是門中有活為闊,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讓曹操開始對楊修有意見;第二個是「一合酥」事件,楊修直接把曹操對自己的討厭升級成了厭惡;第三個是曹操夢中殺人事件,楊修直接把曹操的意思都抖落出去了,曹操知道後就更加厭惡楊修了。在職場呆過的話,所有的領導都不喜歡自己的員工和部下隨意的揣測自己的心思,如果這樣的習慣形成了,管理就會出現很大的危機。假如你是一個老闆,身邊有個人能揣摩透自己心思的部下,你可以想像一下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也許有人會說有了這樣的員工可以為領導減輕很多壓力,其實不是這樣的。作為一個真正的管理者,更在乎的是人品,而並非才能,在職場當中少說話多辦事,多辦實事才是最正確的。
第二、永遠不要參與領導或者是老闆的家務事,更不要對領導的家人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楊修和曹植交好,曹操又想立曹植為世子,也就是我們理解的太子,曹丕知道以後就用車帶著吳質進府商量,被楊修知道後就告訴了曹操,曹操命人嚴查曹丕府,吳質就連著往曹丕府送了幾車布匹。楊修告的狀就不成立了,曹操認為楊修對曹丕又意見,曹操就基本上受不了楊秀了。最要命的是楊修在曹操考試曹丕和曹植的時候,給曹植考試答案,面對問題的曹植對答如流讓曹操很是懷疑,曹操知道真相之後就怒不可遏,就有了想殺掉楊修的想法。
參與領導的家務事,永遠都是一個死穴,曹丕無論是好是壞,那都是曹操的兒子,輪不到楊修這個外人指手畫腳吧,幫助曹植考試作弊,筆者的看法是非常的可惡,是對國家的極度不負責任。曹操考試就是想知道兩人的真正能力,選擇儲君是為了國家能夠繼續安定的持續下去,而楊修此舉幾乎可以算是奸佞之行,一個國家的皇帝是有能力的人擔任的,而不是按照個人的喜惡。如果曹操真的把國家交給了曹植,曹植能像曹丕一樣能把魏國領導好嗎?相比之下可以看看諸葛亮,劉備在立儲君的時候問過諸葛亮,諸葛亮就說這是主公的家務事,可以問關羽和張飛,很巧妙的把自己置身事外。而楊修不但不躲避,還頂著逆風向前衝,曹操不過是提前殺了他,如果曹丕繼位以後,就算不殺楊修也要給楊修穿小鞋。
第三、捕風捉影、妄自猜測,不利於團隊的團結髮展的話,永遠不要說,否則很危險
楊修被曹操處死,是在曹操和劉備奪漢中的時候,戰局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當時的狀況是曹操領兵在斜谷口駐紮,想要進兵奪取漢中有馬超在據守,想要退兵又怕被蜀軍恥笑,曹操非常的糾結。正在這個時候廚子送來雞湯,他看到湯中有雞肋就念叨不停,隨後就把晚上軍中的暗號口令改成了雞肋。楊修知道口令以後就以為曹操過不了多久就要退兵,不但自己收拾行裝還教唆夏侯惇一起收拾行裝,最後發展成了整個軍營都在收拾行裝,曹操得知情況之後怒不可遏,因為楊修這樣做的結果是整個軍隊的軍心都動搖了。古代軍旅作戰非常講究士氣,士兵們都想著回家哪裡還有心思打仗呢?所以曹操就馬上將楊修處斬,楊修的墓就在現在的陝西省漢中市的勉縣,在華陰也有楊修墓,華陰的楊修墓估計是個衣冠冢,勉縣的楊修墓比較符合史實。
楊修做了自己的掘墓人,他沒有什麼政敵,因此也怪不得任何人。一個團隊靠的是團結一心勇往直前的奮鬥精神,我認為曹操當時只是猶豫不決,但是根本沒有退兵的意思,楊修這樣一說,大家本來是卯足了勁,他這一說都洩氣了。如果一個企業裡有這樣一個人,整天發些小道消息,自認為對領導的決定了如指掌,自己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還慫恿別人和自己一起打退堂鼓,領導肯定要先收拾這樣的人才能穩定人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楊修之死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做人的道理,不要顯擺自己的聰明,因為大家都不傻;別人的家事最好別參和,七嘴八舌說別人家裡事的人都沒有什麼好聲譽;在集體生活當中,要相信領導服從管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都看到這裡了就順手點個讚,關注一下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