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殺楊修嗎?

2021-01-08 湖邊說教育

首先要區分歷史上的曹操楊修與文學中的曹操楊修。

如果我是歷史上曹操,我不會殺楊修。

據正史記載,曹操是在去世前幾個月殺死楊修的,《三國演義》裡的雞肋事件恐怕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文學家的想像。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是他考慮到自己去世後魏國的穩定。雖然此時曹丕作為太子的地位已經十分穩固,但是曹植作為文壇領袖,深受知識階層的推崇。曹植本人也曾長期參與過世子的爭奪戰。魏國是當時知識分子活動的中心,雖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知識階層中也不乏文武雙全的英才。曹操擔心身後,推崇曹植的知識階層鼓動曹植爭奪曹丕的皇位,從而導致國家動蕩。

曹操劇照

或許在曹操看來,楊修就是文武雙全的英才,殺掉他可以進一步削弱曹植的力量,打擊曹植爭奪皇位的信心。不過,個人以為,曹操可能是想多了。

一則根據正史記載以及曹植詩文,我們不難判斷,曹植是個單純的文人,顧全大局,熱愛國家。即使有人鼓動,曹植也不會起兵爭奪皇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僅僅讀讀他的《贈白馬王彪》就可以明白曹植不是貪戀皇權的人,他為了國難可以「視死忽如歸」。從曹植一生來看,他就是用生命來寫作的人,是的的確確的文如其人。二則根據正史記載,楊修並沒有過人的政治軍事才華,他也沒有給曹操或曹植提出過任何過人的謀略謀劃。他過人的智慧主要表現在敏捷的才思上。楊修和曹植是一種類型的文人,因而他們意氣相投。楊修並沒有實際的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華幫助曹植爭奪皇權,殺之無益。因此,我若是曹操,我不會殺楊修。

如果我是文學中的曹操,我一定會殺楊修。

首先,楊修私自準備撤退,造成軍心渙散,倘若曹操大軍正在準備撤退的消息傳到劉備那裡。劉備必然率大軍追殺。人人思歸的曹操大軍必然無心應戰,大敗是必然的。曹操命令殺楊修,來日進兵的決定不是「死要面子」,而是整頓軍心,防止大敗。當然代價是慘痛的,門牙掉了,還差點被魏延射殺。大軍撤退從來都是兵家難題。諸葛亮每每北伐糧盡要撤退時,都要做出進攻的姿態,使司馬懿大軍不敢妄動,從而安全撤退。軍事史上很多大潰敗就是發生在撤退途中,我就不舉例了。因此,楊修提前準備歸程的行為讓幾十萬大軍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楊修的行為也表明他是十足的書生,沒有實際的軍事才能。因此,就憑雞肋事件,殺楊修的理由都是充足的,更何況他介入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而他和他的主子曹植成了失敗的一方。就算曹操不殺楊修,曹丕也會殺。曹操借雞肋事件替曹丕斬殺了楊修。

同時,楊修的自我表現欲望深深地傷害了曹操的智慧優越感。

楊修劇照

《三國演義》中曹操自始至終都有很強的自我優越感,喜歡在部下面前表現自己的卓越的高人一等的智慧,從而沉醉在部下的崇拜中。荀彧、賈詡、荀攸、郭嘉等謀士深諳曹操的個性,從不妨礙,甚至配合曹操智慧優越感的獲得。但是,楊修卻不明白這一點。曹操園門題字和一盒酥事件,是想讓部下都猜不出其用意的時候,曹操娓娓道來,而後引發部下的讚賞和崇拜,以滿足自己的智慧優越感,或者說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賈詡、荀攸、程昱等一流謀士看破不說破,積極配合曹操,但是,楊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卻讓他在眾人面前點破曹操的用意。這樣一來,被讚賞,被崇拜的人不是曹操,而是楊修了。顯然楊修搶了曹操的風頭,傷害了曹操的智慧優越感。這不是曹操殺楊修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如果我是小說裡的曹操,我也會為了幾十萬大軍的命運,嚴明軍紀,整頓軍心,從而殺掉楊修。

相關焦點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殺掉?答案:不作死就不會死
    比如在演義當中,曹操過藍田的時候到蔡文姬家裡,看到曹娥碑,碑的背面刻著「黃絹幼婦,外孫鎣臼」八字,曹操轉身問楊修道:「解不?」楊修立刻自信地答道:「解。」曹操讓楊修先別說答案,他先自己想。當行三十裡以後,曹操讓楊修寫出答案,然後與自己對照,最後發現答案一致。曹操嘆息道:「我的才華遠不如你。」其實諸如此類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當中極多,比如「闊字謎」。
  • 三國殺:曹操那句「吾好夢中殺人」,你真的明白是什麼意思嗎?
    估計有很多人不理解曹操臺詞中的「吾好夢中殺人」是什麼意思,當曹操說這句臺詞時會被很多人嘲笑,既然你喜歡夢裡殺人,那你去夢裡殺吧,但其實曹操的這句臺詞也有它的典故。眾所周知,曹操生性多疑,而且三國是亂世多事之秋,刺殺那是常有的事,包括他本人就曾手持「七星寶刀」刺殺董卓未遂,所以他對刺殺深有體會。
  •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世界首映
    原標題: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世界首映   6月19日,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在上海影城舉行世界首映。官方供圖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19日在上海影城舉行世界首映。
  • 楊修之死被認為是恃才放曠,在真相的背後,給我們現代人很多啟示
    楊修才華出眾、博學多識、非常的聰明,被推舉為孝廉,後來就做了丞相府的主簿。當時的丞相是單獨開府治事的,一個單獨的辦公機構,從職人員依然隸屬於國家,楊修這個人不注意收斂,經常揣測曹操的心思,曹操就非常的討厭他,楊修不但不以為然還教唆曹植在考試中作弊,曹操知道以後非常的生氣,當時就已經有了想要殺楊修的想法,最後在漢中因為楊修在軍中散布謠言將其處斬,楊修時年三十四歲。
  • 號稱外科鼻祖的神醫華佗,是曹操正宗的老鄉,為何會被曹操殺害
    尤其是在當時非常看重同鄉之情的時代,更是重視,所以曹操對華佗也是格外重視,於是曹操就派人把華佗找來治病,曹操一直有頭風病,就是長期的頭痛,一直治不好,華佗就用針灸幫曹操治病,當時治過就好了,但曹操這個病是慢性病,會復發,所以需要一直把華佗留在身邊治病。
  • 閒客開侃:自幼聰慧過人的楊修到底因何被孟德斬了又示眾呢?
    楊修自幼就飽讀詩書、才思敏捷,他的聰智程度在三國鼎立時期,也應是排在前三之內,按常理來說其有過人之處,且又輔佐曹操最偏愛的兒子曹植,在仕途上應該是平步青雲,誰曾想事事難料,正值壯年的他卻慘死在曹操的軍法之下。高看自己楊修智慧過人,是眾的周知的事,如果他能謙虛謹慎做人,可能會贏得更多人的心。
  • 曹操路過女子墓碑背面寫黃娟幼婦外孫齏臼8字為何走30裡後才解釋
    曹操和楊修路過的墓就是曹娥的墓,曹操和楊修看完曹娥的碑文後,也被曹娥的孝心所感動,在碑文背面也發現了蔡邕所提的八個字。據《世說新語》記載,楊修應該是第一個知曉謎底的,曹操要想自己破解謎底,沒讓楊修當場解釋,兩人行了三十裡,才讓楊修解釋。楊修不虧是解謎的高手。
  • 若曹操答應華佗的「開顱手術」,會發生什麼?病好了?人死了?
    假如曹操讓華佗給他做了開顱手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不外乎兩種情況:1、病治好了2、曹操死了很顯然病治好了,這個結果是皆大歡喜的,是每一個人都想看到的。他在曹操這裡工作本來就是不開心的,跟著曹操不開心,又是一個醫生。若是華佗想要加害曹操,還是很容易的。會不會趁著這個開顱的時候,把曹操殺於無形當中呢?人心叵測,這個都是不好說的。為何說曹操和華佗的關係不好呢?我們舉個例子。
  • 曹操為什麼要殺華佗?真的是因為他要開顱治頭風病嗎?
    神醫華佗,相信大家都知道,也知道他是被曹操殺害的!華佗為什麼被殺?因為他要劈開曹操的頭;為什麼要劈開曹操的頭?因為他要給曹操治病;曹操為什麼需要治療?因為他得了頭風病。所以整件事的根源在於曹操得了頭風病,那麼華佗真的能治曹操的病嗎?先亮答案:華佗其實根本就治不了曹操的頭風病!
  • 曹操把華佗殺了,不是因為華佗說要開顱那麼簡單,還有別的原因!
    還有一件事,也是被人給說成了他疑心的表現,那就是曹操從一開始就有偏頭痛的毛病,只要是發作的時候,曹操就會疼的死去活來的,當他聽說了華佗是神醫了之後,曹操就派人把華佗找到,請來為他看病,但是華佗說,想要治好自己的偏頭痛就需要把腦子給打開,曹操聽到了之後直接是把華佗給殺了,這真的是全部的真相嗎?當你看完之後,你就會知道曹操是有多麼的聰明了!
  • 曹操沒有辦法駕馭呂布嗎?
    曹操說是養老鷹一樣對待呂布,呂布就沒有辦法離開了。也就是餓著呂布,不能餵飽,餵飽了不僅要跑,而且傷人。陳登用這些話對呂布說了,正中呂布心窩,呂布也就認了。呂布不責怪陳登,說明陳登與曹操的話是擊中了呂布的弱點。由此觀之,曹操對呂布有深刻的理解,曹操制服呂布也就有辦法了。如果要養呂布,就必須餓著養,不能餵飽。餵飽了就要跑。
  • 曹操:羅貫中你黑我?我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了嗎?
    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這第一個版本來自於《魏書》。太祖,也就是曹操,在當時董卓想要任命自己當個官員的時候,覺得董卓這個人不靠譜,以後一定會失敗,所以不僅拒絕了董卓,而後更是逃了出去。
  • 《武帝紀》中的7個成語典故,你了解幾個呢?
    來自裴松之引注的《九州春秋》,夏侯淵在漢中被斬,曹操不得已在漢中與劉備對峙許久,曹操覺得簡直浪費時間,就給了道軍令「雞肋」。主簿楊修很機智,其他人不理解但是他明白曹操想幹啥,就開始收拾行裝,別人問他「你是咋理解的?」
  • 曹操曾夢見「三馬食槽」,結果他誅滅馬騰一家,卻放過了司馬懿
    在《晉書》裡,曹操曾經做過一個夢,那就是三匹馬同時在一個槽裡吃飯。當時曹操大驚:槽,肯定指我曹操,那三馬是誰?這是要吃垮我曹家啊。他一開始以為是馬騰一家,於是殺了馬騰全家,結果逼反了馬超。當然,曹操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這個三馬是指「三司馬」。
  • 曹操:山厭高而水厭深(圖)
    史稱曹操好遊俠,那時世家子弟的遊俠,不過是些半大孩子胡亂闖禍,惹出事來由家裡承擔,而對方看在家長的面子上,儘量不和他們計較,往往而成其名。     難怪那時的名士,多不說他好。在他們眼裡,曹操既輕躁,還眼尖嘴利。也有說他好的,如橋玄。後來曹操對橋玄感念無已,稱「士死知己,懷此無忘」。——曹操大張旗鼓地紀念橋玄,不無對別的品評者含譏帶諷之意。
  • 孔融一開始以孝順聞名天下,為什麼最後卻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孔融投入曹操門下,得罪曹操 孔融因為孝順之名傳揚天下,也素有才名,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有才之士,正是曹操所青睞的。那麼曹操為何會捨得殺他,又為何要用不孝之名殺他呢?
  • 現代人看歷史——曹操如果不死會提前統一中國嗎
    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如果赤壁之戰勝利,曹操可一戰平定天下,然後將重心轉入到內政上。相比李唐面對的困難,其實曹操的壓力會輕鬆很多,因為此時的士族集團還不夠強大,儘管有些困難,但花點時間是可以處理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更傾向於寒門。與科舉較為接近,只需在九品中正制加一項考核。
  • 心理解讀曹操: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寧我負人」並非我本意
    如果要挑選一句曹操說過的最有名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倉皇出逃,四處追捕文書讓他心驚膽戰。行至中牟縣,一直小心謹慎的曹操還是被縣令陳宮抓獲。本以為已至絕境,不料陳宮聽完曹操慷慨報國之志後,竟願意棄官隨曹操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