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編焦麗說歷史,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歷史上的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如果赤壁之戰勝利,曹操可一戰平定天下,然後將重心轉入到內政上。相比李唐面對的困難,其實曹操的壓力會輕鬆很多,因為此時的士族集團還不夠強大,儘管有些困難,但花點時間是可以處理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更傾向於寒門。與科舉較為接近,只需在九品中正制加一項考核。治國方面,以法家為內,儒家為外,與李唐盛世較為接近。以曹操自身為例,肯定會限定丞相權限,改以多相治國。天下通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完全可以進入到強勢時期。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如果再給曹操多一點時間,我想雖然軍事上曹魏不會有太大的改觀不過政治上相信曹操還是會有一番作為的。曹操晚年把很多時間花在對東漢政府(還有後來的魏公國)的整頓上,而有關繼承人的問題則貫穿了他此後生命的點點滴滴。我們知道曹操的後繼者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終曹魏政權被司馬氏取代(司馬家族也沒能避開這個歷史鐵律),當然我想這些問題已經不是曹操所能控制和把握的了。
曹操一生崇尚節儉,這點在他的《遺令》裡有明確的描述,我們也可以隱約預感到晚年的曹操一定會用這「多活幾年」的時光去改變一些社會習俗和思想觀念(曹操本身就是一個不受傳統思維束縛的人),去實現心中的抱負和夢想。最後再來說一下皇位的問題。漢末中國可以說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名義上的,就是漢獻帝劉協;另一個是實際上的,就是曹操。獻帝給了曹操所有的東西,除了那把皇椅。
而曹操晚年最樂意做的事情就是向皇權無限靠近但絕不篡位,所以終其一生曹操始終是漢臣(雖然偶有越矩行為)。有人說他不想當皇帝,也有人說他不敢當皇帝,但無論如何曹操沒有越過雷池。如果能再多活幾年,我想漢臣是曹操不變的選擇。211年劉備入川,吳魏再無法撼動其地位,三足初步形成鼎立。
到曹操220年死,歷時9年,當時曹魏人才濟濟,九年非但無法立下寸功,反而折損不少名將,可見難度之大。所以即便220年曹操沒死,再過10年到230年,曹操依然沒可能佔到絲毫便宜。只有當這些初期造成三足鼎立的賢臣良將都逝去之後,這個僵局才可能鬆動,也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他們離世之後,新生代的臣子和將領不會按他們畫下的局勢走下去,因此三國局勢才能破局。
老一代不退下,局勢永遠無法改變。曹操死時是220年,而司馬炎統一三國時是280年,時隔整整60年,曹操死後,司馬懿執掌曹魏大權,面對諸葛亮和陸遜,始終無法打破僵局,三國一直無法佔到對手任何便宜。直到諸葛亮、陸遜、司馬懿都死了,新生代將領登上歷史舞臺後,這個僵局仍然無法輕易打破,曹操65歲,再多活5-10年能打破這局面嗎?個人認為不可能。大家有什麼意見可以留言評論,謝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