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看歷史——曹操如果不死會提前統一中國嗎

2020-12-04 焦麗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小編焦麗說歷史,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歷史上的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如果赤壁之戰勝利,曹操可一戰平定天下,然後將重心轉入到內政上。相比李唐面對的困難,其實曹操的壓力會輕鬆很多,因為此時的士族集團還不夠強大,儘管有些困難,但花點時間是可以處理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唯才是舉,更傾向於寒門。與科舉較為接近,只需在九品中正制加一項考核。治國方面,以法家為內,儒家為外,與李唐盛世較為接近。以曹操自身為例,肯定會限定丞相權限,改以多相治國。天下通過一段時間的恢復後,完全可以進入到強勢時期。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他是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之一。如果再給曹操多一點時間,我想雖然軍事上曹魏不會有太大的改觀不過政治上相信曹操還是會有一番作為的。曹操晚年把很多時間花在對東漢政府(還有後來的魏公國)的整頓上,而有關繼承人的問題則貫穿了他此後生命的點點滴滴。我們知道曹操的後繼者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終曹魏政權被司馬氏取代(司馬家族也沒能避開這個歷史鐵律),當然我想這些問題已經不是曹操所能控制和把握的了。

曹操一生崇尚節儉,這點在他的《遺令》裡有明確的描述,我們也可以隱約預感到晚年的曹操一定會用這「多活幾年」的時光去改變一些社會習俗和思想觀念(曹操本身就是一個不受傳統思維束縛的人),去實現心中的抱負和夢想。最後再來說一下皇位的問題。漢末中國可以說有兩個皇帝,一個是名義上的,就是漢獻帝劉協;另一個是實際上的,就是曹操。獻帝給了曹操所有的東西,除了那把皇椅。

而曹操晚年最樂意做的事情就是向皇權無限靠近但絕不篡位,所以終其一生曹操始終是漢臣(雖然偶有越矩行為)。有人說他不想當皇帝,也有人說他不敢當皇帝,但無論如何曹操沒有越過雷池。如果能再多活幾年,我想漢臣是曹操不變的選擇。211年劉備入川,吳魏再無法撼動其地位,三足初步形成鼎立。

到曹操220年死,歷時9年,當時曹魏人才濟濟,九年非但無法立下寸功,反而折損不少名將,可見難度之大。所以即便220年曹操沒死,再過10年到230年,曹操依然沒可能佔到絲毫便宜。只有當這些初期造成三足鼎立的賢臣良將都逝去之後,這個僵局才可能鬆動,也就是解鈴還須繫鈴人,他們離世之後,新生代的臣子和將領不會按他們畫下的局勢走下去,因此三國局勢才能破局。

老一代不退下,局勢永遠無法改變。曹操死時是220年,而司馬炎統一三國時是280年,時隔整整60年,曹操死後,司馬懿執掌曹魏大權,面對諸葛亮和陸遜,始終無法打破僵局,三國一直無法佔到對手任何便宜。直到諸葛亮、陸遜、司馬懿都死了,新生代將領登上歷史舞臺後,這個僵局仍然無法輕易打破,曹操65歲,再多活5-10年能打破這局面嗎?個人認為不可能。大家有什麼意見可以留言評論,謝謝大家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曹操,與現代人眼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在小夥伴們的眼中,曹操是一個大英雄,是一個既有頭腦,又有策略,還有手段的一個統治者。在現代人的眼中,他可以說是一個受眾人所追捧的偉人,如果說他是「明星」也不為過,在當時一個封建落後的國家裡面,能有像他這樣偉大的軍事領袖,其實是魏國之幸,也是當時的中國之幸。
  • 如果你是曹操,你會殺楊修嗎?
    首先要區分歷史上的曹操楊修與文學中的曹操楊修。如果我是歷史上曹操,我不會殺楊修。據正史記載,曹操是在去世前幾個月殺死楊修的,《三國演義》裡的雞肋事件恐怕是民間傳說或者是文學家的想像。曹操殺楊修的根本原因是他考慮到自己去世後魏國的穩定。
  • 曹操名是漢相,實為漢賊 請看新解:關雲長大義釋曹操
    關羽想,曹操會走華容道嗎?如果不走,也倒罷了。如果走,我該如何是好?一:殺了他,為國除賊。那樣,北方將群龍無首,各派勢力為了爭權奪利又起戰爭,百姓遭殃。二:殺了他,孫權的十萬精兵強將定會從長江過來,趕殺我劉備集團,佔領荊州,再殺向北方……。三:孫權有十萬大軍,而我們不足萬人。孫權若殺過來,我們即使不被消滅,也會大傷元氣。
  • 三國最能「打」的人,除了曹操,就是這個打不死的小強!
    曹操曹操能統一北方,佔據天下近七成的土地,就足以說明他是一個很能打仗的人。好了,回歸主題,除了曹操,還有誰是三國最能打的人呢?筆者以為:非劉備莫屬。袁術能打嗎?不能,袁術系「四世三公」嫡出,根正苗紅,手下幕僚一大堆(孫堅、陶謙等),可是後來被大家共同所拋棄,草草收場,所以袁術不是英雄。劉表能打嗎?不能,帝室之胄,雄踞荊襄9郡,卻對曹操無可奈何 ,最終飲恨逝世,子孫投降,所以劉表不是英雄。劉璋能打嗎?不能,皇室後裔,佔據天府之國,連漢中都打不下來,還要請人幫忙,最後反被劉備吞併,所以劉璋不是英雄。
  • 賈詡勸阻曹操打赤壁之戰,這是餿主意嗎?曹操聽後會統一天下嗎
    事實上在當時的魏國就有幾位能力不遜色於諸葛亮的謀士,司馬懿、郭嘉以及賈詡。 按照後人給予他們的綽號(臥龍諸葛亮、冢虎司馬懿、鬼才郭嘉、毒士賈詡)來看,這幾人的能力至少相差不遠,從他們的戰績上也能窺得一二。司馬懿自不用說,雖然司馬懿不受曹操待見,但卻靠抱著曹丕大腿一路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後為子孫篡魏打下了堅實基礎。
  • 楊修之死被認為是恃才放曠,在真相的背後,給我們現代人很多啟示
    有一句話叫做: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用在楊修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對於楊修之死,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都出現過,對於當時的懵懂少年來講可能還不太理解其中的涵義,後來參加了工作懂得了人情世故,才明白楊修是自己把自己送進了棺材裡。
  • 一代梟雄曹操一生有多樸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統一天下是必然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統一天下是必然的引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對於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孫盛的《雜記》中,但卻被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創始人曹操發揚光大,而且從這句話,能夠看出一代梟雄曹操,做事是比較狠的,
  • 曹操和劉備臨死前,說出了同一人名字,若後代提防,歷史或將改寫
    然而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所言的那樣,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總會有些人有些事會走上老路,再現歷史的情景。 有趣的是,千年之後,一位叫做黑格爾的哲學家同樣說過一句很類似的話,其意思便是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便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因為歷史上曾經犯的錯誤,後人就算知道以後仍然會犯。譬如說,三國時期曹魏和西蜀兩方勢力,就因一些「錯誤」斷送了天下。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殺掉?答案:不作死就不會死
    然而奇怪的是,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曹操,遇到才華橫溢的楊修,卻沒有產生化學反應,最終曹操甚至將楊修誅殺。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曹操對楊修這個人才如此厭惡呢?其實說曹操厭惡楊修是不準確的,嚴謹的說,曹操一開始對楊修還是比較信任和欣賞的。楊修起初任丞相主薄,這個職位可謂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讓他坐在這個位置上,足以可見他一開始對楊修還是非常看重與信任的。
  • 號稱外科鼻祖的神醫華佗,是曹操正宗的老鄉,為何會被曹操殺害
    想想看,醫生在當時的地位和煉仙丹的一類術士是同樣的地位,就知道地位有多低下了,一般士人是不願意當醫生的,華佗一個出身士人,還受到當朝太尉徵辟過的,是不願意長期留在曹操身邊當私人醫生的,這是華佗與曹操矛盾的起因。
  • 魏武帝曹操(上)坎坷的仕途
    曹操的「操」是什麼意思?古代人取名字和我們現代人很不一樣,我們現在一出身父輩就會給你取名,若沒重大變故,這個名字會跟隨終身。但古代人不一樣,會先取個小名,比如曹操叫阿瞞,小時候長輩啊同學啊都這麼叫他。咱就拿曹操兒子們的名字來舉例:曹子脩是長子,長子在古代地位不一般,曹操給他取了一個很有氣勢的名字,曹昂,昂帶有一種高亢、激勵的氣勢。曹子桓這人非常小氣,曹操就給他取名曹丕,丕就是大的意思,希望他以後能大氣點。曹子建從小出口成章,才華橫溢,曹操就給他取名曹植,植有棟梁的意思。……那曹嵩為啥給阿瞞取名操呢?
  • 華容道上關羽殺得了曹操?從小說與現實看,非要亡一位必是雲長
    古今歷史,有兩個「三笑」最有名。一個是感情方面的「唐伯虎三笑姻緣」;一個是曹操「三笑」笑出了六百年嘲笑與忠義。兩者都是小說,而且都是明朝人所為。不能不說明朝真是一個小說的朝代。唐伯虎本文提一提而已,重點是「曹操的三笑」。有人說,華容道上的關羽如果真的用力,曹操必然難逃一死。
  • 若曹操答應華佗的「開顱手術」,會發生什麼?病好了?人死了?
    假如曹操讓華佗給他做了開顱手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不外乎兩種情況:1、病治好了2、曹操死了很顯然病治好了,這個結果是皆大歡喜的,是每一個人都想看到的。但是,曹操若是死了,事情就糟糕了。這個時候華佗估計性命也是難保的吧,事實上當時即便是華佗給曹操開顱了,很大程度上曹操也是死路一條。為何要這樣說呢?曹操為何不選擇讓華佗給自己開顱呢?
  • 研究曹操DNA絕非「燒錢玩」
    所以,即便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曹操的DNA,但如果我們能明確的找到曹操的男性後代,那麼這些人的基因裡,肯定會有一些共通而又與別的家族不同的基因,這個基因就是他們的家族基因。其實我們想想就知道,單是中國的歷次改朝換代,經常就能導致死一半以上人口,這和歐洲那種相對穩定的家族傳承是兩個概念。所以即便國外依靠姓氏族譜找後人靠譜,也不代表中國用同樣的方法可行。
  • 心理解讀曹操: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寧我負人」並非我本意
    曹操作為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其言行事跡人盡皆知。如果要挑選一句曹操說過的最有名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倉皇出逃,四處追捕文書讓他心驚膽戰。
  • 曹操沒有辦法駕馭呂布嗎?
    呂布是條狡猾的蛇,如果曹操抓住了他的七寸又如何呢?一,以惡制惡必有效果,碰上險惡的人就有用不完的辦法制服別人無論在《三國》,還是《三國演義》裡面,呂布的武力在三國前期是數一數二,之所以這麼說是前期,是因為呂布死早了點。因為很多人都不想讓呂布活下去。當初,陳登父子出賣呂布,陳登見了曹操,他們兩個就說出了應該怎麼制服呂布。
  • 連華佗都治不了,曹操到底得了什麼不治之症?光聽名字就脊背發涼
    一代梟雄曹操,縱橫天下多年,最後不是戰死沙場死於敵手,而是敗給了不治之疾——頭疾。很多喜愛曹操的朋友都會想一個問題,如果曹操能夠多活幾年,那麼三國乃至整個中國的歷史是不是會有很大的改變呢?一統北方後,曹操躊躇滿志,率領了百萬大軍南下,準備一舉拿下劉備和孫權,統一天下。不過面對曹操的攻勢,孫劉二人自知勢單力薄,於是聯合了起來,在赤壁一戰利用計謀打敗了不熟悉水戰的曹軍,曹操經過這一戰元氣大傷,只能夠暫緩了進攻孫劉的計劃了,而是回到北方,穩定好局勢的同時,不斷恢復自己的實力。在這樣安定的情況下,劉備和孫權的實力也慢慢得到了增長,天下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 曹操為何會選擇許昌?
    我國約以大興安嶺、太行山脈、伏牛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等山為界,以東多是平原,以西多是山區,許昌正好位於這條界的東邊,伏牛山以東不遠處。在元明清之前,我國有很多大一統王朝或北方大型王朝定都於河南洛陽或河南開封,而很多南方王朝又定都於江蘇南京,許昌又正好卡在兩地之間。北方王朝要取得對南方王朝的戰略優勢,往往會佔領淮河,處居高臨下之勢,而南方王朝要自守,優先選擇是守江必守淮。
  • 張松拜訪曹操送上地圖,為何曹操看不起張松,浪費統一天下的機會
    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張松的才能,還特意刻畫了張松過目不忘的才能,雖然張松其貌不揚,但是才華橫溢,卻陰差陽差不被曹操所重視,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原本張松拜訪曹操是向曹操獻出益州地圖,古代交通不發達,有了地圖差不多就等於拿個半個益州,可是曹操居然不重視張松,放棄了這麼一個絕好取益州的機會,同時也放棄了一個統一天下的極好機會。
  • 陣斬烏桓單于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虧大了?郭嘉:輸贏根本不在戰場
    而劉表不是什麼狠角色,和劉備又各懷鬼胎,虛國遠徵並不要緊。」一般我們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曹操最後採納了郭嘉的建議並拿下了勝利,那麼郭嘉說的一定對。事實恐怕並非如此。我們簡單看一看徵討三郡烏桓的背景:曹操於建安五年贏下了官渡,七年袁紹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