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技術上說,測曹操家族DNA很靠譜
家族男性之間有著獨特的遺傳密碼,國外學者也用這來找「猶太祭司」
我們的初中生物課學過,人體內都有46條染色體。染色體上的DNA記錄著我們的基因。而所有的男性都有一條Y染色體,這條Y染色體「傳男不傳女」,父親會遺傳給兒子,兒子遺傳給孫子……。而每個男性出生時,他得到的Y染色體會有個基因突變,這個突變就成了這個人基因的獨特標記(遺傳密碼)。之後,這個標記會通過Y染色體的遺傳傳給他的子子孫孫(男性後代)。
所以,即便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曹操的DNA,但如果我們能明確的找到曹操的男性後代,那麼這些人的基因裡,肯定會有一些共通而又與別的家族不同的基因,這個基因就是他們的家族基因。

因此,理論上,以基因技術測曹操家族DNA很靠譜。不靠譜的地方在於,我們很難明確的找到曹操的男性後代。這是後話了,這裡暫且不提。
今天有網友調侃「姓曹的,復旦大學喊你回去驗DNA!」。其實,十多年前,已經有人喊過,「亞倫的後代,來驗DNA了」。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曹操不是個虛構的歷史人物,可亞倫是誰呢?他是《聖經》當中的人物,「創世紀」裡說,神命令摩西的兄弟亞倫和他所有的男性後裔都應充當以色列人的祭司。即使到了今天,自稱是亞倫男性後裔的人在許多猶太教的會堂眾會時都扮演某種角色,如帶領某些祝福儀式等。而他們又都以「柯恩」為姓,其實就是希伯來文中祭司的意思。
據說,有一個在德國的猶太祭司發現德國和西班牙的祭司體貌特徵實在差別太大,為此十分困惑。而科學家們對此也十分感興趣。就一拍即合進行DNA研究了。這都和DNA的男性遺傳密碼有關。最後的結果是,很多祭司都找到一個共同的祖宗,而這個突變竟然真的發生在傳說中亞倫生活的年代。…[詳細]
從史料、考古來說,又有不確定性
測曹操家族DNA的前提是準確找到曹操的後代,這有時候需要依靠歷史文化研究
前面提到,研究者首要的是準確找到曹操的後代。而因為人類的姓氏大部分還是跟隨著父親的,歷史悠久。所以就算有抱養、改姓、亂認祖宗的情況。但有同樣姓氏、又有共同族譜的男性,屬於一個家族的概率比較大。在國外做的一些研究中這個概率有一半左右,遠遠高於在人群中隨機抽樣的結果。
於是復旦的研究者首先尋找那些曹姓族譜,然後又挑選那些寫明祖宗是曹操的族譜。把擁有這些族譜的家族裡的男性假定為曹操的後代。
然而歷史學者早就質疑過通過族譜找後代的不靠譜——雖然在中國古代,譜牒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大多早已散佚,目前國內大多數圖書館所藏的家譜多為清代或民國,能存留明代的家譜已屬不易。加上改姓、收養等因素,就更可懷疑了。
其實我們想想就知道,單是中國的歷次改朝換代,經常就能導致死一半以上人口,這和歐洲那種相對穩定的家族傳承是兩個概念。所以即便國外依靠姓氏族譜找後人靠譜,也不代表中國用同樣的方法可行。…[詳細]
不過某些史料、考古的不確定性,恰好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彌補
如果我們能測出曹操叔侄的DNA,就可以知道這些曹操後代找得準不準
復旦的研究者顯然也對準確的找到曹操後代不那麼自信。於是他們想,如果能測出曹操的DNA,和這些所謂的曹操後代中測出的家族基因密碼比對一下,如果吻合,不就可以證明後人的尋找是準確的、進而證明曹操家族的基因密碼確定了嗎?
問題是曹操在哪呢(而且我們要能找到曹操的DNA,還費那勁去找他的後人驗證幹嘛)?雖然之前據說找到了曹操墓,但又沒被確定。所以復旦的研究者就去找了曹操的叔祖父「曹鼎」的牙骨驗證DNA。理論上曹鼎和曹操只差了兩代人,基因突變很少,兩個人的Y染色體基本相同。
通過對「曹鼎」DNA的檢測,復旦的研究者確認和所謂的曹操後人那裡檢測到的基因密碼吻合!所以他們公布說,自己100%確定了曹操家族DNA。
當然,至此,我們仍然可以懷疑,你們找到的「曹鼎」真的是曹鼎嗎、曹鼎真是曹操叔祖父嗎?歷史文化研究總是不完全可靠的嘛。但不管這個個案怎樣,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基因技術理論上是可以對歷史文化研究的不可靠性勘誤的,至少可以增加結論準確性的概率。…[詳細]
其實,分子人類學的研究正是幫助做歷史學做不了的查證與勘誤
通過史料、記載,還有一些考古手段,人們去發掘和了解自己的歷史,人類共同的歷史、國家民族的歷史、家族的歷史……不過,記載和傳說中不靠譜的東西實在太多。就算是考古也是如此,比如科學家細心比較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和現代人的骨骼特徵,發現70%的中國人在頭骨上有3個特徵和北京猿人是一致的。所以覺得北京猿人可能是中國人的祖先。但這位科學家的學生去非洲考察時,卻發現有30%的東非人在這3個頭骨特徵上也和北京猿人相一致。而通過DNA測序,就發現中國人的祖先來自非洲,並非北京猿人。總之,通過DNA測序這樣的先進手段,許多解不開的歷史謎題可能就有一個比較靠譜的答案。就像通過這次的DNA測序,至少曹操是曹參後代,操姓的祖宗是曹操等一直以來廣為流傳的說法也得到基本否定。…[詳細]

所以,曹操家族DNA的意義當然不是幾滴曹氏骨血這麼簡單
本身這個曹操家族DNA研究就是個副產品而已,主戰場在「我們從哪兒來」
人們紛紛問,做這個DNA測序有什麼用呢?花錢賠本賺吆喝?又不是什麼造福中國人的高科技,也看不到什麼經濟效應。再說,姓曹的關我姓王姓張姓李什麼事情。至多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是的,表面看來一點不錯。不過實際又不是如此。人類對「我從哪兒來」這個話題總是充滿興趣,所以在歐美,有專門的DNA族譜尋根網站,靠著這樣的商業模式,服務提供商賺了個缽滿盆滿。而中國媒體也曾經報導過,許多年輕人在復旦大學的研究中心測了DNA之類,建立了親緣QQ群。
復旦大學的研究,真是提供了一個審視「我從哪兒來」的靠譜方法,比回家翻族譜靠譜多了。而曹操家族DNA計劃只是「基因地理組計劃」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這個計劃由國家地理牽頭,IBM贊助,分布在全球各地的15個頂級的分子人類學實驗室共同參與,分擔全世界人群民族家族的研究任務,力圖勾畫出一個非常龐大的全球人類發展脈絡的譜系樹。這就需要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採樣,對不同的姓氏有代表性的人進行從頭到尾的分析。測曹操家族DNA是因為當年的曹操墓事件太有名,為徵集曹姓後人的血液樣本提供了便利,而且不像張王李這樣的大姓,曹姓人口本身也規模適中,便於展開。…[詳細]
「我們從哪兒來」不光是滿足人的好奇心,還有許多實際意義
「我們從哪兒來」看上去很像是一個哲學命題,其實並不假大空。也不是炫耀祖宗或者做什麼「曹操GDP」,「死人GDP」那麼簡單。
先講一個故事。人們常常也在想,探索太空有什麼用,把錢投入那虛無飄渺的宇宙空間,還不如給用作慈善。1970年,有一位修女就這麼想,還為此寫信去美國宇航局質疑為何不把這錢用來拯救地球上忍受飢餓的孩子。回信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科學部門副主管斯圖林格博士講了個故事。「400年前,德國某小鎮裡有一位善良的伯爵,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飽受瘟疫折磨的窮人。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檯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裡,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裡,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憑什麼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伯爵卻養個閒人亂花錢。但是伯爵不為所動,依然一邊資助窮人,一邊贊助怪人。後來的故事是,顯微鏡誕生了,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而往小了說,曹操家族、諸葛亮家族,乃至大姓李世民家族……後代可能有著同樣的家族遺傳病基因,找出真正的家族來,就有可能找出攻克的可能性。當然,更大一些的族群也是如此。

往大一點說,以往歷史文獻和考古證實不了的民族遷徙、變遷等種種的傳說能夠得到切實的考證了。就像一位學歷史的評論員所言,「於堯舜禹以及炎帝和黃帝是信史還是傳說這個問題,幾乎是每一個學習歷史的人首先遇到的問題。我們總說我們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然而如果沒有了上述部分,我們的文明史幾乎就被腰斬了。所以搞清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過重要了。」事實上,此前通過對日本人DNA的研究,大家就知道了日本不是什麼「天照大神」的後代,一樣來自非洲,也不是中國人的後代,因為遷徙路線不同。這個重要嗎?有學者就說,這是一個牽涉到神話、神道、國家意識形態、民間信仰、歷史、現實和周邊邦交的重大話語,在東亞三國愛恨情仇糾葛的語境裡,牽動著各關係者的敏感神經。
更大是全人類的問題。研究人類從哪兒來,其實也是研究人類向哪兒去。比如,成對的X染色體能夠發揮很好的修復功能。而孤零零的Y染色體很難修復出現的錯誤,因此不少科學家認為,它會逐漸衰退。也就是說Y染色體有一天會消失。那麼,人類該如何繁衍呢?所以科學家們做了很多測定,目前爭論很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