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拜訪曹操送上地圖,為何曹操看不起張松,浪費統一天下的機會

2020-12-05 騰訊網

張松是益州別駕,相當於益州牧劉璋的副官,按現在的說法,差不多就是副州牧的意思,在益州算是地位相當高的級別,在三國演義中,劉璋為了巴結曹操,派出張松出使許都見曹操,結果曹操以張松長得醜為由不接待他,張松還出言不遜頂撞曹操,差一點被曹操給殺了,幸虧楊修等人搭救,即使如此,張松還是被曹操用亂棍打出。

三國演義中為了突出張松的才能,還特意刻畫了張松過目不忘的才能,雖然張松其貌不揚,但是才華橫溢,卻陰差陽差不被曹操所重視,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原本張松拜訪曹操是向曹操獻出益州地圖,古代交通不發達,有了地圖差不多就等於拿個半個益州,可是曹操居然不重視張松,放棄了這麼一個絕好取益州的機會,同時也放棄了一個統一天下的極好機會。

劉璋與張松

因此,張松不受曹操待見後,鬱悶地回益州去了,在路過荊州時,張松得到劉備極其隆重的接待,同時劉備把張松待為上賓,最終劉備的禮遇讓張松感到溫暖,張松就把準備獻給曹操的地圖轉手獻給了劉備,為劉備日後佔據益州提供了首功。

當然了,以上只是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我們來看一看歷史上的曹操為何要拒絕張松,以及劉璋派出張松出使曹操的目的是什麼?

正史中劉璋在赤壁之戰曹操戰敗之後,曾派出張松出使曹操,劉璋為何要派張松出使曹操?史書上沒有說,只能在這裡做個推斷。

曹操

赤壁之戰後,整個天下的局勢開始明朗,統一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天下最大的勢力,並且掌控了東漢末年朝廷,曹操在整個天下眼中,有兩個優勢:一是天下最大勢力,仍然有很大的可能統一天下;二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控了皇帝這張王牌,有絕對的政治正確的戰略,沒有人可以抗衡。

其實,劉璋在赤壁之戰前與赤壁之戰中,就與曹操有來往,還在赤壁之戰期間為曹操提供過支援,為了表示回應,曹操也曾封劉璋為振威將軍,而且是以朝廷的名義,之所以如此,

從劉璋的角度來看,是為了拉攏曹操這個天下勢力最大的諸侯,以便在亂世中維持益州的獨立和割據,這便是劉璋此生最大的目的。

劉璋與劉備

曹操之所以回應劉璋,也是為了暫時穩住劉璋,畢竟曹操當時在赤壁之戰敗北,短時間內難以統一天下,但從長期來說,曹操仍然懷有統一天下之志,在政治上,只要與劉璋有交情,就能拉攏劉璋勢力不變成自己的敵人,畢竟劉備和孫權已經夠讓曹操頭疼的了,雙方在表面上保持友好關係,當然也僅僅維持在表面,這畢竟是政治。

赤壁之戰後,劉璋派出張松出使曹操,應該是維繫與曹操的政治關係,因為赤壁之戰後,天下的局勢發生了變化,劉璋的東邊原來是劉表,赤壁之戰前劉表去世,劉琮投降,荊州被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但曹操仍然是勢力最大的,又代表了朝廷,劉璋仍然是想與曹操維持良好的政治關係,以便在後來的政治紛爭中,有一個表面的政治盟友。

張松

這同時與劉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赤壁之戰後,劉璋感到天下局勢在變化,益州也不像之前那麼穩定了,一是北方的張魯仍然虎視眈眈,二是東邊的荊州產生巨大變化,劉璋的益州與東邊的劉備是敵是友還沒有明確的界線,

劉璋想要繼續生存下去,就得有政治盟友,那麼誰是劉璋的政治盟友呢?劉璋把第一個目光投向了曹操,這也是劉璋派張松出使曹操的原因

正史上的張松出使曹操是沒有帶地圖的,也不可能帶益州地圖,劉璋只想保持益州的獨立與割據,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不可能把地圖交給曹操的,張松也不會主動交,作為劉璋的代表,張松只想在這個政治事件中為自己的將來贏得依靠,張松首先是把曹操作為自己將來的投靠對象,但是曹操卻沒有禮遇張松,為什麼?

張松與法正

因為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整體戰略發生了改變,赤壁之戰前,曹操最大的戰略就是快速統一天下,徵服所有勢力,赤壁之戰後,曹操不再把徵服天下作為自己的唯一政治戰略,而是把政治奪權作為首要政治目的,所謂的政治奪權就是曹操想把自己打下的江山世襲,同時加緊對漢室的篡位。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曹操稱魏公,後又稱魏王,稱公封王這就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篡位之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權力世襲,同時可以獨立建國,曹操走到這一步,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他是要改朝換代、奪權篡位了。

曹操

因此,張松背後所代表的益州勢力,對曹操來說,沒有之前那麼有吸引力了,因為益州與曹操之間隔著很多勢力,如果從荊州方向算的話,隔著劉備,如果從關中方向算的話,隔著馬超、韓遂等西涼割據勢力和漢中張魯割據勢力,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已經沒有那麼迫切地想要用武力統一天下了,否則曹操也不會在拿下漢中之後,說出這樣的話來:

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雄才大略,統一北方的曹操既然知足了,不知道進取了,奪取了隴右和漢中,居然不想再接再厲奪取益州,這就是曹操的心態和政治目的發生了重大轉變,所以益州在曹操整體戰略中,也顯得不那麼重要,既然益州不重要了,那麼代表益州的張松也不再重要了,這就是曹操沒有禮遇張松的原因

,畢竟曹操是個政治人物,行事大多以政治利益為主要目的。

相關焦點

  • 魏延墓前為何跪著兩石馬一石像?他並沒有造反,真兇是此人!
    而蜀中奇才張松原本主動到曹操那裡獻地圖,結果因為長得過於醜陋,被曹操直接無視了。張松一怒之下轉投劉備,才得到了格外的接待和重用。於是張松順勢把蜀川的珍貴地圖獻給了劉備,最終讓劉備得已佔領蜀川之肥沃之地。
  • 曹操為什麼送給荀彧一個空飯盒,代表什麼意思
    1.曹操是三國時期中最厲害的人物之一,最後演變成三分天下,就走曹操的一分天下,那麼曹操為什麼有這麼厲害,主要原因就是自己手裡面有很多的謀士,每個謀士都給曹操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對曹操的軍隊和招兵買馬,帶兵打仗都有非常有用的。
  • 中國歷史上有能力統一天下,卻最終功虧一簣的六位君主!
    西楚霸王項羽是秦朝之後第一位有能力統一天下的君主,巨鹿之戰擊潰秦朝最後的主力,率領40大軍進入關中,成為諸侯聯軍實際上的盟主。就在所有人認為項羽要君臨天下的時候,項羽選擇了分封諸侯,共十八路諸侯。項羽分封諸侯對於天下大勢來說就是倒車入庫,很快各諸侯國就進入混戰,項羽為此疲憊不堪。
  • 世界上擁有超強記憶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
    今天和大家說一位,世界上記憶力最好的人。三國裡有這樣一個橋段,說曹操剛寫了一本書叫「孟德新書」,寫完之後頗為得意,然後一個叫張松的人拿過書來翻了翻,就說這樣的書他們蜀中三歲小孩都會背了,根本就不是什麼新書,曹操聽了非常不屑,就讓這個張松當場背背看,結果這個張松是倒背如流,把曹操氣得直接把書燒了,據說張松就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新書拿過來看一遍就記住了。
  • 一代梟雄曹操一生有多樸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統一天下是必然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統一天下是必然的引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對於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孫盛的《雜記》中,但卻被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創始人曹操發揚光大,而且從這句話,能夠看出一代梟雄曹操,做事是比較狠的,
  • 孔融一開始以孝順聞名天下,為什麼最後卻以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
    不僅如此,他還十分剛正不阿,並以孝聞名天下。為我們所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出自於他。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以孝順聞名天下的人,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所殺。要知道,曹操的惜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孔融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才使得曹操痛下殺手呢?
  • 歷史上的曹操,與現代人眼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文章開始小編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曹操大家都知道嗎?大家知道他是哪個時期,哪個朝代的領袖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就是曹操這個人物。隨著時代不斷的推近,曹操的形象在不同時期的眼中產生了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不同的人對曹操的看法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
  • 劉邦和劉備都是從漢中發家,為何劉邦能統一全國而劉備不能?
    當時劉備據漢中稱蜀帝的時候,天下就只剩下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家諸侯了,這三家諸侯曹操、孫權哪一個不是梟雄一般的人物,哪一個的謀略比劉備差,可以說劉備對於這兩家都沒有能夠將其消滅的實力。,他絕對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英雄人物,最重要的是他的手底下有三國時期最為頂配的文臣武將陣容,文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戲志才、劉曄、蔣濟、司馬懿等漢末頂級的謀臣,武有典韋、許褚、龐德、張遼、徐晃、夏侯惇、曹仁、張郃、夏侯淵、曹洪、樂進等頂級武將,可以說曹操一人就獨佔天下近三分之二的人才資源,雖然他並不能依靠這個陣容去統一整個天下,但是卻可以靠這個陣容立於不敗之地。
  • 諸葛瞻七萬雄兵以逸待勞,為何沒能打過鄧艾長途跋涉的兩千殘兵?
    在前期,由於劉禪沒有聽從姜維建議,最好防備工作,致使魏國的這三路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蜀軍慘敗,這時劉禪才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安關口防守鍾會軍。之後,蜀軍在姜維的布防之下,才穩住了陣腳,將魏國大軍阻於劍閣關外,不得前行。
  • 賈詡勸阻曹操打赤壁之戰,這是餿主意嗎?曹操聽後會統一天下嗎
    春秋戰國時期、三國爭霸時期以及隋唐起義時期被認為是我國古代史上三個最為混亂的亂世,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這三個時代也是古代史上最群英薈萃的時代。通過小說《三國演義》和陳壽所著正史《三國志》,對於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我們都耳熟能詳,劉關張桃園結義、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等等故事都家喻戶曉。
  • 上古風雲榜之中國歷史十大神秘術士(上)
    第十位、烏角先生左慈從小就在天柱山研習煉丹之術,他跟曹操是特不對付。頭一回,曹操一百多馬仔春遊,這左慈用一瓶酒、一片肉,就讓所有人吃飽喝醉,用的是幻術,這一下就把曹操給得罪了;第二回,曹操宴席之上要逮他,結果左慈來了個穿牆術瞬間沒影了;第三回,有人殺了左慈獻給曹操,結果屍體運到變成一捆茅草。直到三國演完,曹操也沒拿他怎麼著。這左元放精通五經知悉佔星,預知漢朝氣數已盡,便隱居霍山煉九轉仙丹,最終得道成仙,乘鶴而去。
  • 曹操為何會選擇許昌?
    原因很簡單,許昌是東漢名義上的國都,曹操的發家地之一。許昌位於河南省中東部,界於鄭州、開封、平頂山、周口、商丘之間的華北平原上。我國約以大興安嶺、太行山脈、伏牛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等山為界,以東多是平原,以西多是山區,許昌正好位於這條界的東邊,伏牛山以東不遠處。
  • 曹操的身邊,早已形成人才「滾雪球效應」,但他為何放棄了關羽?
    劉備劇照劉備深諳此道,才能以一個毫無根據地的逐鹿者起家,一路贏得人和,最終建立蜀國。曹操的身邊,已經形成了人才「滾雪球效應」懂得籠絡人才,善於讓人才盡為己用者,不只劉備一人,曹操更是其中翹楚。曹操與袁紹謀取天下,他們的眼光和戰略是不同的。袁紹想的是佔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地利」為本;而曹操看到的是要依靠人才,因為人才之興才是事業成功的基礎。曹操在奪得荊州之後,寫了一封信給荀彧,信中說道:「吾不喜得荊州 ,喜得異度也」。
  • 中國歷史上篡位之人多不勝數,為何司馬家族特別為後人所鄙視?
    了解三國史的都應該知道,最終統一天下的並不是曹、孫、劉三家,而是坐收漁翁之利的司馬家族。很多人認為統一天下的會是三國中的其中一個,可曹魏內部卻發生了變化,曹家用幾代人打拼而來的基業全部被司馬家族竊取,便是三國合而歸晉。中國歷史上篡位之人多不勝數,為何司馬家族特別為後人所鄙視?
  • 曹操年少時頑劣不羈,做官後為何耿直不阿,最後還成了一代梟雄?
    《三國志 魏書 武帝傳》 曹操的身世雖然來歷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出身在官宦世家。曹操年少時的表現和一般的官宦紈絝子弟沒有什麼不同。史書上說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曹操年少時很機靈而且還有一些城府,但他的聰明勁卻沒有用對地方(不治行業),整天行俠遊蕩。
  • 別人打天下都是兄弟齊上陣,為何袁紹和袁術軍閥割據時不聯手?
    而且,袁術對袁紹也是十分看不起的。從血緣關係上講,袁紹為袁術同父異母的兄長;從法律上而言,袁紹則是他的堂兄。不論從哪一條,袁紹和袁術都是一家,也理應一起掃平天下。 然而古代的正室都是看不起側房的,自然她們的下一代也是如此。
  • 現代人看歷史——曹操如果不死會提前統一中國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