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會選擇許昌?

2021-01-09 地圖帝

漢末三國時期,河南省地域內許昌的名氣不遜於當時的魏都洛陽。原因很簡單,許昌是東漢名義上的國都,曹操的發家地之一。

許昌位於河南省中東部,界於鄭州、開封、平頂山、周口、商丘之間的華北平原上。我國約以大興安嶺、太行山脈、伏牛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等山為界,以東多是平原,以西多是山區,許昌正好位於這條界的東邊,伏牛山以東不遠處。在元明清之前,我國有很多大一統王朝或北方大型王朝定都於河南洛陽或河南開封,而很多南方王朝又定都於江蘇南京,許昌又正好卡在兩地之間。北方王朝要取得對南方王朝的戰略優勢,往往會佔領淮河,處居高臨下之勢,而南方王朝要自守,優先選擇是守江必守淮。作為淮河以北的許昌,對南北雙方爭奪淮河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當時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南方王朝,孫吳還沒有建立,但壽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就是淮河流域的大城市,周邊農業發達,錢糧豐富。著名的袁術就是割據於壽春稱帝,成為當時一霸。站在中原勢力的角度看,控制壽春是進軍江南的重要跳板,而要從中原去壽春,最便捷的通道就是順潁水東(南)下匯入淮河,距離壽春不過一步之遙了,而許昌就在潁水之畔不遠。壽春在東漢末年的地位有多重要?是省級揚州的治所(省會),轄區面積包括蘇南、安徽的淮河以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換句話說呢,就是取江南必取壽春,取壽春必取許昌。更何況許昌是國都洛陽的東南門戶,水陸要津之地。

由於東漢之前沒有勢力割據於江南,所以許昌的地位不是特別重要,一直隸屬於潁川郡。許昌命運的轉機出現在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開了一場重要會議,會議討論了是不是要將四處流浪的獻帝迎接到許縣(許昌)。很多人反對迎接獻帝,頭號謀士荀彧卻認為迎接獻帝會極大抬高曹操的地位和形象,對爭奪天下有利少弊。曹操決定向西出兵,將獻帝迎接到了許縣。因為皇帝來了,所以許縣的級別也提高了,改名為許昌,許昌之名由此而來(一說許昌得名於曹丕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國都洛陽在戰亂中早已破敗不堪,獻帝實際上(在曹操的意志下)是將許昌當成新的國都,立宗廟於許。曹操也得到了豐厚的報酬,出任大將軍,封武平侯,讓曹操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佔據非常大的優勢。有人認為「河南為天下適中(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地,許昌又是河南適中之地。」換言之,曹操迎獻帝於許昌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當然就地理來說,在當時曹操只佔據中原的情況下,許昌的劣勢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許昌處在四戰之地,四周相對來說無險可守,只有西邊有嵩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山。只能說曹操運氣好,北方強大的袁紹和南方荊州的劉表如果出兵千裡奇襲許昌,曹操會非常被動的。好在袁紹多謀少斷,劉表忌憚劉備勢力坐大,最終都沒有成行。不過當曹操消滅河北袁紹後,許昌在北方地理上的劣勢解除。曹操南下又攻佔了荊州,雖然赤壁慘敗,但曹操還是控制了荊州北部重鎮襄陽。有襄陽守在曹魏南線,許昌在南方地理上的劣勢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

圖-俯瞰許昌古城

曹丕建立了魏朝後,許昌的地位並沒有降低,依然是曹魏五都之一,曹丕經常來許昌巡視。許昌還是曹魏的臨時軍事大本營,曹丕經常南下進攻東吳孫權,朝中誰來坐守?司馬懿也,坐鎮的地方也不是洛陽,而是許昌。到了魏明帝曹睿繼位後,他也是經常往許昌跑,還在許昌大修宮室。司馬懿計賺曹爽時,智囊桓勸就勸曹爽奉皇帝曹芳去許昌,號令天下勤王。曹爽拒絕了,說要做富家翁。氣得桓範說了那句著名的話,「曹子丹(曹真,曹爽之父)是佳人,奈何生了這等豬狗兒子,我們等著被夷三族吧。」司馬師控制朝政後,由其弟司馬昭們坐鎮許昌,以與洛陽形勢犄角之勢。司馬師本人就死在許昌。

在魏晉時期,許昌還是潁川郡的治所,潁川是大郡之一。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許昌並不在現在的許昌市主城區,而在許昌市主城區以東數十裡。本文地圖出自下面這本《中國歷史地圖集》,含300多幅地圖。

相關焦點

  • 曹操有廢長立幼的想法,原因在於兒子們的這些特點
    然而曹操在立世子的事情上總是猶豫不決,卻也沒有遵守立長不立幼的傳統,以至於曹操幾個兒子互相勾心鬥角,乃至相互殘殺。曹昂死後,曹丕為長子,但曹操卻有意立年幼的曹衝為世子,曹衝不幸早年夭折,曹操又欲立四子曹植為世子。曹操聰慧一生,為何在立世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立幼不立長?以下做簡要分析。首先長子曹昂不幸戰死。
  • 曹操既然挾持著漢獻帝,他為何沒有直接下令讓劉備和孫權自盡?
    但當時的洛陽也是一片廢墟,此時即便漢獻帝回到了洛陽,也沒辦法在這裡居住下去了,而在這個時候,曹操率先率軍進駐洛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接著,他挾持獻帝遷都許昌。 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曹操就基本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權,畢竟此時漢室雖然垂危,但大部分人依舊以漢室為尊,不少人還是願意忠心於漢室的,因此有漢獻帝在手中的曹操贏得了很多人的投奔,除此之外,曹操還能憑藉著漢獻帝的名義徵討四方,可以說是有大義在身的。
  • 楊修為何會被曹操殺掉?答案:不作死就不會死
    然而奇怪的是,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曹操,遇到才華橫溢的楊修,卻沒有產生化學反應,最終曹操甚至將楊修誅殺。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曹操對楊修這個人才如此厭惡呢?其實說曹操厭惡楊修是不準確的,嚴謹的說,曹操一開始對楊修還是比較信任和欣賞的。楊修起初任丞相主薄,這個職位可謂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讓他坐在這個位置上,足以可見他一開始對楊修還是非常看重與信任的。
  • 號稱外科鼻祖的神醫華佗,是曹操正宗的老鄉,為何會被曹操殺害
    尤其是在當時非常看重同鄉之情的時代,更是重視,所以曹操對華佗也是格外重視,於是曹操就派人把華佗找來治病,曹操一直有頭風病,就是長期的頭痛,一直治不好,華佗就用針灸幫曹操治病,當時治過就好了,但曹操這個病是慢性病,會復發,所以需要一直把華佗留在身邊治病。
  • 三國45:曹衝被毒蛇咬死,曹操只用了一個小計就發現了殺人兇手
    在上一集的三國中,我們講述了曹操連夜回到許昌,朝中的文武百官大臣們以及曹丕,都在城中的正門等待曹操,唯有曹衝知道父親一定會從西門回到許昌,不得不說這曹衝真是聰明。正是因為曹衝的聰明才智深得曹操的喜愛,這時曹操則問向兒子們:「如果西涼軍的刺客還會攻打到許昌,你們有什麼辦法應對這些刺客呢?」
  • 若曹操答應華佗的「開顱手術」,會發生什麼?病好了?人死了?
    假如曹操讓華佗給他做了開顱手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不外乎兩種情況:1、病治好了2、曹操死了很顯然病治好了,這個結果是皆大歡喜的,是每一個人都想看到的。但是,曹操若是死了,事情就糟糕了。這個時候華佗估計性命也是難保的吧,事實上當時即便是華佗給曹操開顱了,很大程度上曹操也是死路一條。為何要這樣說呢?曹操為何不選擇讓華佗給自己開顱呢?
  • 曹操為什麼要殺華佗?真的是因為他要開顱治頭風病嗎?
    神醫華佗,相信大家都知道,也知道他是被曹操殺害的!華佗為什麼被殺?因為他要劈開曹操的頭;為什麼要劈開曹操的頭?因為他要給曹操治病;曹操為什麼需要治療?因為他得了頭風病。華佗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才提出這個大膽的方案,但是對於曹操來說,這個風險太大,因為他無法判斷華佗是給他治病,還是為了害他性命?「華佗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為什麼曹操會懷疑他?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何曹操寧願射光10萬支箭,都不曾用一支火箭?
    可是,為何曹操寧願射光十萬支箭,也不曾射出一支火箭呢?難道是他考慮不周? 反觀曹操,他本就敏感多疑,見到如此大霧,料定諸葛亮定會有所作為,但為了安全起見,他還是選擇將營寨緊閉,同時做好防禦措施,防止敵人襲營。此外,曹操營寨內的士兵都穿戴好盔甲,隨時準備應戰。
  •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文/梧哥說歷史赤壁之戰的經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先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然後是黃蓋苦肉計詐降,再是諸葛亮借得東風,最後周瑜在三江口縱火,由於曹軍的戰船用鐵索首尾相連,以致大火蔓延,頃刻間,所有戰船灰飛煙滅。
  • 曹操的身邊,早已形成人才「滾雪球效應」,但他為何放棄了關羽?
    所以能善用人才,不但與國家興衰息息相關,蓋棺論定時,也會成為後世評價的標準之一。劉備不就是因為禮賢下士,而最終贏得後世美名的典範嗎?曹操的身邊,已經形成了人才「滾雪球效應」懂得籠絡人才,善於讓人才盡為己用者,不只劉備一人,曹操更是其中翹楚。曹操與袁紹謀取天下,他們的眼光和戰略是不同的。
  • 歷史上的曹操,與現代人眼中的曹操,有何不同?
    文章開始小編想問大家一個問題,曹操大家都知道嗎?大家知道他是哪個時期,哪個朝代的領袖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就是曹操這個人物。隨著時代不斷的推近,曹操的形象在不同時期的眼中產生了不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不同的人對曹操的看法產生如此大的差異呢。
  •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放火箭?
    而放在真實歷史上,雖然諸葛亮沒「找曹丞相借箭」,但「草船借箭」也確有「真實素材」:《魏略》記載,三國年間,曹操孫權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廝殺,「東吳大帝」孫權親自乘大船來探看曹軍水寨,接著就被曹操一頓亂箭招呼,以至於孫權「座駕」上插滿了箭,差點就沉水裡,緊跑慢跑才脫身,「白撿」一船箭回來……此情此景,也令多少票友們紛紛替曹操嘆氣:這「
  • 張松拜訪曹操送上地圖,為何曹操看不起張松,浪費統一天下的機會
    張松是益州別駕,相當於益州牧劉璋的副官,按現在的說法,差不多就是副州牧的意思,在益州算是地位相當高的級別,在三國演義中,劉璋為了巴結曹操,派出張松出使許都見曹操,結果曹操以張松長得醜為由不接待他,張松還出言不遜頂撞曹操,差一點被曹操給殺了,幸虧楊修等人搭救,即使如此,張松還是被曹操用亂棍打出。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為什麼赤壁之戰時,曹操那麼多謀士沒有一個看出火攻計來的?
    作出這樣的決策,簡單來看就是在支持曹操向南進軍。這兩條是曹操頗為看重的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提出,但是有關於火攻的事情,卻是隻字未提,並且二人因受命留守,沒有跟隨曹操出兵。值得一說的是,郭嘉在曹操北徵烏桓後,突然病重,並在回歸許昌的路上病死。臨終前,他對南方的態度與荀彧不謀而合,是支持荀彧的建議,力促曹操「南定荊州」的。
  • 「說曹操,曹操就到」,其實還有下半句,但很少人會說
    曹操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掌權者,是一代梟雄人物。在歷史上,曹操是古往今來非常罕見的大軍事家。同時,曹操也是東漢末年最優秀的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說到曹操,我們就會想到他的名句「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還有一句流行語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
  • 基因考古破解曹操家族DNA密碼 確定9支曹操後人
    而另一研究者韓昇認為,研究最大的意義是,今後考古學不光可依賴碳-14測定年代,也會朝著DNA研究的方向努力。曹操墓的順風車為何選擇研究曹操家族DNA:曹操在歷史中聲名有爭議,可能冒姓的人數少李輝和他的團隊第一次闖入公眾視野,始於安陽「曹操墓」的發現。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消息,確認「曹操墓」位於河南省安陽市。
  • 曹操年少時頑劣不羈,做官後為何耿直不阿,最後還成了一代梟雄?
    曹操的叔父見曹操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於是多次向曹操的父親曹嵩告狀,曹操因此不少挨父親訓斥。曹操為了不讓父親聽信叔父的話,居然施展了一次離間計。有一次曹操當著叔父的面假裝中風,他的叔父將曹操中風的事告訴了曹嵩。曹嵩於是便將曹操叫來核實情況,曹操於是對曹嵩說到:「叔父是不喜歡我吧,所以才捏造我中風的事情。」曹嵩從此之後便不再相信曹操叔父打的小報告了。
  • 擁有眾多將士的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
    在三國時代的初期,有這麼一對好朋友,那就是曹操跟袁紹,如果這是一個和平的年代的話,這兩個人的日子也一定過得很和諧。不僅誰都不會招惹誰,還可以玩的很好,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喜歡朝著你想的方式發展。天下大亂,誰誰都想站出來當英雄。包括袁紹,也包括曹操,可是最後的勝利者只能有一個,所以說這對好朋友不得不開始鬥爭。
  • 司馬懿屠殺曹氏7000多人,為何曹操老部下,卻沒人敢管?
    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為何司馬懿當初作出如此舉動,那些曹操的昔日老部下們,為何就不敢管一下呢?司馬懿在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本來在年齡上,司馬懿就比曹操年輕一些,而在曹操死的時候,司馬懿還是自己壯年時,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誇讚一下司馬懿的隱忍了,可以說他從一開始就是打算稱王稱帝的,而為了不讓曹操注意到自己的鋒芒,他甚至裝了十幾年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