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河南省地域內許昌的名氣不遜於當時的魏都洛陽。原因很簡單,許昌是東漢名義上的國都,曹操的發家地之一。
許昌位於河南省中東部,界於鄭州、開封、平頂山、周口、商丘之間的華北平原上。我國約以大興安嶺、太行山脈、伏牛山、武當山、巫山、武陵山等山為界,以東多是平原,以西多是山區,許昌正好位於這條界的東邊,伏牛山以東不遠處。在元明清之前,我國有很多大一統王朝或北方大型王朝定都於河南洛陽或河南開封,而很多南方王朝又定都於江蘇南京,許昌又正好卡在兩地之間。北方王朝要取得對南方王朝的戰略優勢,往往會佔領淮河,處居高臨下之勢,而南方王朝要自守,優先選擇是守江必守淮。作為淮河以北的許昌,對南北雙方爭奪淮河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當時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南方王朝,孫吳還沒有建立,但壽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就是淮河流域的大城市,周邊農業發達,錢糧豐富。著名的袁術就是割據於壽春稱帝,成為當時一霸。站在中原勢力的角度看,控制壽春是進軍江南的重要跳板,而要從中原去壽春,最便捷的通道就是順潁水東(南)下匯入淮河,距離壽春不過一步之遙了,而許昌就在潁水之畔不遠。壽春在東漢末年的地位有多重要?是省級揚州的治所(省會),轄區面積包括蘇南、安徽的淮河以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換句話說呢,就是取江南必取壽春,取壽春必取許昌。更何況許昌是國都洛陽的東南門戶,水陸要津之地。
由於東漢之前沒有勢力割據於江南,所以許昌的地位不是特別重要,一直隸屬於潁川郡。許昌命運的轉機出現在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開了一場重要會議,會議討論了是不是要將四處流浪的獻帝迎接到許縣(許昌)。很多人反對迎接獻帝,頭號謀士荀彧卻認為迎接獻帝會極大抬高曹操的地位和形象,對爭奪天下有利少弊。曹操決定向西出兵,將獻帝迎接到了許縣。因為皇帝來了,所以許縣的級別也提高了,改名為許昌,許昌之名由此而來(一說許昌得名於曹丕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國都洛陽在戰亂中早已破敗不堪,獻帝實際上(在曹操的意志下)是將許昌當成新的國都,立宗廟於許。曹操也得到了豐厚的報酬,出任大將軍,封武平侯,讓曹操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佔據非常大的優勢。有人認為「河南為天下適中(曹操迎獻帝於許)之地,許昌又是河南適中之地。」換言之,曹操迎獻帝於許昌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當然就地理來說,在當時曹操只佔據中原的情況下,許昌的劣勢還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許昌處在四戰之地,四周相對來說無險可守,只有西邊有嵩山、熊耳山、伏牛山等山。只能說曹操運氣好,北方強大的袁紹和南方荊州的劉表如果出兵千裡奇襲許昌,曹操會非常被動的。好在袁紹多謀少斷,劉表忌憚劉備勢力坐大,最終都沒有成行。不過當曹操消滅河北袁紹後,許昌在北方地理上的劣勢解除。曹操南下又攻佔了荊州,雖然赤壁慘敗,但曹操還是控制了荊州北部重鎮襄陽。有襄陽守在曹魏南線,許昌在南方地理上的劣勢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
圖-俯瞰許昌古城
曹丕建立了魏朝後,許昌的地位並沒有降低,依然是曹魏五都之一,曹丕經常來許昌巡視。許昌還是曹魏的臨時軍事大本營,曹丕經常南下進攻東吳孫權,朝中誰來坐守?司馬懿也,坐鎮的地方也不是洛陽,而是許昌。到了魏明帝曹睿繼位後,他也是經常往許昌跑,還在許昌大修宮室。司馬懿計賺曹爽時,智囊桓勸就勸曹爽奉皇帝曹芳去許昌,號令天下勤王。曹爽拒絕了,說要做富家翁。氣得桓範說了那句著名的話,「曹子丹(曹真,曹爽之父)是佳人,奈何生了這等豬狗兒子,我們等著被夷三族吧。」司馬師控制朝政後,由其弟司馬昭們坐鎮許昌,以與洛陽形勢犄角之勢。司馬師本人就死在許昌。
在魏晉時期,許昌還是潁川郡的治所,潁川是大郡之一。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許昌並不在現在的許昌市主城區,而在許昌市主城區以東數十裡。本文地圖出自下面這本《中國歷史地圖集》,含300多幅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