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
文/梧哥說歷史
赤壁之戰的經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先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然後是黃蓋苦肉計詐降,再是諸葛亮借得東風,最後周瑜在三江口縱火,由於曹軍的戰船用鐵索首尾相連,以致大火蔓延,頃刻間,所有戰船灰飛煙滅。大火甚至還波及曹軍陸地營寨,致使曹軍人馬死傷不計其數,至此,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勝。
這裡只討論《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何同意把鐵索連接戰船?這個猜忌多疑的一代梟雄難道在此犯了糊塗?火燒赤壁時,曹操帳下的其他謀士又為什麼沒有提醒曹操呢?
這一切還得從曹操逐鹿中原,一統北方時說起。且說這曹操取得呂布的徐州後,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二大軍事勢力集團,因為在其北部,仍有坐擁冀、青、並、幽四州的最大割據勢力:袁紹。二人都知道,想要一統天下,彼此才是雄圖大業上最大的對手。所以在建安五年(200年),二人心照不宣的開戰,曹袁兩軍相持於官渡,故稱官渡之戰。戰爭的具體情況便不再多說,只說袁紹謀士許攸叛曹,曹操用許攸之計奇襲袁軍的糧倉烏巢,繼而袁軍大敗。又過了幾年,曹操成功消滅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平定北方,開始一統天下的徵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徵,首當其衝的便是盤踞在荊州的劉表,劉表去世後,其手下蔡瑁、張允扶劉琮繼位,不想這劉琮懦弱無能、又無實權,只得迫於宗族的威脅投降曹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得到荊州後,更是信心暴漲,打算一舉拿下孫權的東吳。
之後曹操揮師南下,繼續追擊南逃的劉備,並派出五千精騎在當陽縣的長坂坡追上劉備,這也就是「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勇救少主」「張飛當陽橋」喝退曹軍的出處。雖然劉備僥倖逃脫,但可以說曹操一路勢如破竹,順風順水,野心愈發的膨脹了。
自古道「驕兵必敗」,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曹操也飄飄然起來。時周瑜使連環計,先是反間計誘騙蔣幹,讓曹操殺了蔡瑁、張允兩個水軍大將;然後派龐統前往曹營向其獻計,讓其鐵鎖連舟;最後使黃蓋詐降,火燒赤壁,可謂一氣呵成。但此間,曹操以及其手下的謀士就沒有看出來嗎?單拿鐵鎖連船來說,曹操帳下匯聚天下精英,一定有人看出來,可為什麼他們沒有向曹操稟報呢?
原因非常簡單,自從鬼才郭嘉死後,荀彧又與曹操因為「匡扶大漢」起了分歧,如今曹操的「智囊團」可謂群龍無首。當年官渡之戰,曹操大勝袁紹,其中很大部分功勞都在郭嘉,甚至有「每有疑慮必問郭嘉」的說法。可郭嘉卻在曹操徵討烏桓後病逝,曹操便失去了這個頂梁柱。徐庶雖也在曹操營中,卻也因其母的緣故,終身不獻一計一策。而當時的荀彧正鎮守許都。
又會有人問了,那程昱、賈詡等人呢?曹操帳下精英匯集,怎會有人看不出其中端倪?事實上,曹操帳下大都為北方謀士,又不識水戰,鐵鎖連船這個計策,他們甚至還要跳起來給曹操鼓掌呢。再說除了當地人之外,誰又會知大冬天的吹東南風?
但總有些無名小卒,剛剛入營的南方謀士不是嗎?是的,但不妨站在他們的立場想想此事。如今「智囊團」中沒有一人討論鐵鎖連船的弊端,我一個無名小輩,說出的話又有誰人可信?再者言多必失,倘若破壞了曹操的心情,逐出帳營還是小事,若是一怒之下把自己斬了,那不是得不償失?所以那些看出來的謀士仍然不敢給曹操潑冷水,以增禍端。
再看曹操營中將士的情況,北方人本就不識水性,且因此多患疾病,如今鐵索連舟計策一處,眾將士歡欣鼓舞、士氣大增,這正是曹操想要看到的局面。這裡我們拋開演義裡神乎其神的「諸葛亮借東風」,事實上,因為周瑜等人自古佔於江東,熟悉江中天氣,自是知道何時刮南風、何時刮北風,曹操怎麼都料想不到,這一仗,「天時地利人和」他一個都沒佔到,又怎麼能取得勝利呢?
綜上所述,曹操沒有看到鐵索連舟的弊端原因,其一,北方軍隊,不習慣水戰,因此鐵鏈連舟如履平地,曹操自以為利大於弊;其二,時值冬天,應刮西北風,卻不想長江水面有其自己規律;其三,曹操驕兵必敗,謀士也攔不住他們「送人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