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孫權劉備聯軍和曹操大戰於長江赤壁,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慘敗,只得退回北方,自此,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東吳諸葛瑾等文臣稱赤壁之戰的勝利是「揚國威德,華夏是震」,周瑜周公瑾更是名聲大噪。後世的文人墨客也是不吝筆墨,紛紛讚譽。
李白贊道:「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胡曾寫道:「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最讓人心馳神往的還是蘇東坡的《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而作為失敗方的曹操卻是一百個不服氣:「赤壁之役,值有役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赤壁之戰果真像曹操所講是因為瘟疫才導致失敗的嗎?讓我們看看史料中是如何記載的。
(周瑜對孫權說)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資治通鑑》
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三國志.周瑜傳》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三國志.武帝紀》
瑜、普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飢役死者大半。《三國志.孫權傳》
曹公軍不利於來壁,兼以疫死。《三國志·蜀書·劉焉傳》
大量的資料都證實了這次曹阿瞞沒有撒謊。
那麼是什麼瘟疫導致了曹軍大敗呢?
早在1981年福建血吸蟲研究所的李友松就發表論文《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引起了醫學史學界轟動。還有人提出了斑疹傷寒的說法,但還是李友松老師的血吸蟲病說更有說服力。
血吸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互染的疾病,非疫區人群和動物對之特別易感,多在一個月感染後出現發熱、腹痛、拉膿血便等症狀。血吸蟲病中間宿主是釘螺,所以主要在江南一代流行。
解放前,疫區遍及江南12個省、市的350個縣,患者1000萬人,受感染威脅的人口達1億以上。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1958年,在得知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後,主席興奮地寫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現在雖然對赤壁及赤壁之戰所在地點、範圍還有很多爭議,但赤壁之戰古戰場大致範圍位於長江流域中遊、以兩湖為中心都沒有異議。自曹操揮師南下,途經湖北的襄陽,搶佔並駐軍江陵,然後順流而東至赤壁(無論是蒲圻赤壁,還是武昌赤壁)與巴丘,因疾病或遇孫權劉備聯軍而失利,經華容退至南郡,終於留曹仁屯江陵外大軍北撤而告終。曹操軍隊的活動區域都是血吸蟲病流行區。
曹軍南下的主力兵馬多來自北方,對於血吸蟲病屬於易感人群,這也是周瑜所說「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正是由於血吸蟲病在曹軍流行,「吏士多死者」,戰鬥力嚴重下降,最終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