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110個流行縣主要集中分布於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這四個省的長江沿線、鄱陽湖和洞庭湖周邊。來源:上海疾控
暑期來臨,滬上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開啟了旅遊模式,到全國各地走親訪友、避暑玩水。鑑於近期多地洪澇災害多發,上海市疾控中心提醒,接觸血吸蟲疫水,含有血吸蟲的感染期幼蟲——尾蚴的水體,包括湖泊、河流和溝塘等的機會增多,遊玩時應注意防範。
上海市疾控中心專家介紹說,血吸蟲病是一種寄生蟲病,經接觸疫水而感染。在我國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蟲病,可以感染人和40餘種哺乳類動物,該病首先由日本的科學家於1904年發現並命名。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
假期出行真的有可能感染血吸蟲病嗎?疾控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存在這種可能性」。「雖然我國在血吸蟲病防控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但仍有110個流行縣由於受到防治技術、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尚未達到阻斷傳播的標準,在這些流行縣的部分地區還存在感染血吸蟲的可能性。」專家表示,這110個流行縣主要集中分布於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這四個省的長江沿線、鄱陽湖和洞庭湖周邊。血吸蟲易感地帶為居民點附近的一些釘螺密度較高、人畜活動頻繁及畜糞汙染較重的江湖洲灘地區。到這些地區正常開放的風景名勝區遊玩,幾乎不會感染血吸蟲病,但在其它地方還是存在感染的可能性。特別是由於近期洪澇災害多發,血吸蟲易感地帶存在擴大可能性。
對於如何預防,市疾控中心專家指出,目前,血吸蟲病沒有可實際應用的預防性疫苗,也沒有可防止感染的預防性藥物。在流行區不下河、下湖遊泳,避免接觸當地情況不明的河水、湖水、渠水等自然水體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如果在本次發病前2周至3個月內在流行區有疑似疫水接觸史,出現前述急性血吸蟲病相關症狀,應儘快就近到綜合性醫療機構接受診治,並提醒接診醫生。(新民晚報新民網 李若楠)
》》連結:
1、感染後有什麼症狀?
感染血吸蟲後,經過30-60天的潛伏期,就會出現急性血吸蟲病相關症狀,典型表現為每天午後發熱,體溫最高可達40℃,午夜出汗後體溫降至正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腹痛、腹瀉、膿血便等,體檢肝脾腫大,白細胞和嗜酸粒細胞增高,胸片中下肺野可見絮狀、絨毛斑點陰影等。急性血吸蟲病病程約半年左右,病死率低,大多進入慢性期,反覆感染且未經規範治療者可發展為晚期血吸蟲病。
2、血吸蟲是怎樣感染的?
血吸蟲尾蚴僅有針尖樣大小,從釘螺體內逸出後,看起來就像一層灰白色的灰塵靜止漂浮在湖泊、河流、溝渠等自然水體靠近岸邊的水面上,不注意的話很難被發現。尾蚴經接觸疫水部位的皮膚進入人和動物體內,脫去尾部,成為童蟲。據動物實驗,血吸蟲的感染期幼蟲——尾蚴進入皮膚的時間僅需10秒鐘左右。與感染血吸蟲的人和動物接觸不會導致血吸蟲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