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作為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的一出經典軍事妙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幾百年來惹來多少叫好聲。而放在真實歷史上,雖然諸葛亮沒「找曹丞相借箭」,但「草船借箭」也確有「真實素材」:《魏略》記載,三國年間,曹操孫權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廝殺,「東吳大帝」孫權親自乘大船來探看曹軍水寨,接著就被曹操一頓亂箭招呼,以至於孫權「座駕」上插滿了箭,差點就沉水裡,緊跑慢跑才脫身,「白撿」一船箭回來……
此情此景,也令多少票友們紛紛替曹操嘆氣:這「曹丞相」怎麼就這麼不會算帳呢?你衝他射幾根火箭,不就把他「烤」在江上了嗎?何至於「白送」人家一船箭。但要叫「當事人」曹操自己說,那更是一肚子苦水:你以為三國年間,「火箭」有這麼好打?
這事兒,首先就得說說三國戰場上的「放箭」:三國時代,中國的弓弩與冶鐵技術大幅提高,出現了拉力120斤的單兵強弓與射程更遠的重型弩,箭支也全成了鋼簇,破甲能力極強。看過《魏略》就明白,倘若在水面上對著一艘戰船亂箭齊發,殺傷力通常十分強大。哪怕是孫權的「專屬座駕」,也是驚險死裡逃生。像《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那樣優哉遊哉的「草船借箭」?那也只是小說裡才有。
所以,曹操「送箭」這事兒,放在三國時代的水戰裡,那都是常規操作,而且打起來真要命,通常不「白送」。
那為什麼曹操不放火箭呢?因為比起「說打就打」的普通箭簇來,「火箭」在那時,就太費事兒了。三國時代也確實有「火箭」,通常是把泡過「火油」的艾草布帛系箭頭上,點燃後用弓弩發射出去。公元228年的蜀魏陳倉之戰上,魏將郝昭就發射「火箭」,燒掉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攻城雲梯,叫諸葛亮嘗到了慘痛一敗。可放在西北陸戰上,這「火箭」好用,放在水氣重的江面上,當時的火箭卻容易熄。所以基本不用。
其實何止是三國時代?到了四百多年後的大唐年間,當時的「火箭」已經大大進化,箭簇上捆的不再是艾草布帛,卻是「小油葫蘆」。不但能用單兵弓弩發射,還可用重型巨弩打出,一旦命中船舶樓宇,往往就是「火發軍亂」「樓櫓盡焚」。「因烈風發火弩」也成了唐軍的出名打法,「水氣再重」也好使。唐王朝平定高句麗的戰爭,以及吊打日本的白江水戰,這「大唐火箭」都曾大顯神威,殺得日本殘兵們在朝鮮海灘上跪了一片。
但如此「強悍火箭」,成本也極高,單是這點火用的「小油葫蘆」,就特別金貴,隋唐年間的「火油」,要麼是昂貴的動物油脂,要麼是「稍便宜」一些的植物油。但哪怕「麻油」等植物油,隋唐年間時的產量依然有限。大規模的種植生產,至少要等到兩宋時。一支「火箭」的造價,自然也無比昂貴。所以這「發火弩」的給力一幕,哪怕放在「打富裕仗」的唐軍裡,也多是關鍵時刻的殺手鐧,輕易不會用。
也就是說,如果「穿越」到大唐年間,諸葛亮來一通「草船借箭」的操作。像這類「小仗」,對手也不會輕易「放火箭」。理論上說,諸葛亮都是安全的。
而火箭的大規模應用,除了有賴於宋朝年間起,植物油的大規模生產,更得益於火藥的異軍突起。北宋年間起,箭簇上包裹著火藥,點燃後用弓弩發射的「火藥箭」,迅速在戰場上躥紅。比如宋神宗年間用兵熙河,一次就調用了二十五萬支「火藥箭」。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打到白熱化的「汴京保衛戰」裡,雙方都動用了大量「火藥箭」,甚至金軍還築起高臺,與宋軍敞開了對轟。這時的火箭,才漸漸成了常規殺器。
在以往火箭更容易「趴窩」,甚至曹操都捨不得用火箭的「水戰」領域,宋代時成為戰場新寵的「火藥箭」,更曾創造奇蹟:1161年10月27日,大英雄嶽飛昔日的愛將李寶,率領3000人規模的南宋水師從臨安出髮長途奔襲,向盤踞唐島海域(今山東省青島市唐島灣)的七萬金國海軍發起決死突擊。呼嘯冬風裡,宋軍以「火藥箭」發起攻擊,唐島海面上一片烈火熊熊。七萬金國水師,這支金國南侵的「家底」,就這麼活活燒光……
動輒幾十萬支火箭「對轟」,且冬天裡的唐島海面上,還能打出這樣的大場面,倘若諸葛亮來大宋「草船借箭」,別管天黑大霧,只要戰鼓一響,接下來的畫面也可以想……
而發展到明朝時,中國的「火箭」技術,也進入了井噴狀態。火箭不但成了常規裝備,且各種「新花樣」層出不窮。用弓弩發射「火藥箭」?這打法都落伍了。明朝的火箭,既有架設發射的「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也有多火藥筒的「神火飛鴉」,5尺毛竹做箭筒,可離水面4尺飛行3裡,攜帶四支「飛火箭」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更公認海戰神器。另外還有一次發射數十支火箭的「架火戰車」,變著花樣打。
這一系列明朝「火箭裝備」,哪怕在明朝中後期,面對裝備先進火器的日本倭寇與西方殖民者,也常常打出國威軍威。比如面對葡萄牙荷蘭艦隊時,明軍就常以快艇搭載火箭噴筒,漂亮焚毀敵方巨艦。萬曆朝鮮戰爭時的平壤血戰裡,明軍就是以數十輛「架火戰車」發射密集火箭,將手握精良鳥銃的倭寇打得稀裡譁啦,殺出這場「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的大捷!
而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最後一仗:露梁海大戰,更是明朝火箭的巔峰傑作:面對困獸猶鬥的數萬日本艦隊,完成合圍的大明水師動用了二級火箭「火龍出水」,密集的火箭直撲日本艦隊,露梁海面上頓時「煙焰漲天,海水盡赤」,數萬兇殘倭寇在烈火中哀嚎,直至化為灰燼,「倭屍及敗船木板兵器蔽海而下,水為之不流」。除了幾十艘小船倉皇逃生外,數百艘日本戰艦沉入海底。16世紀日本「夢日而生」的侵略野心,就這樣被燒個精光。
而到了二百多年後鴉片戰爭的前夜,「火箭」的強大威力,也曾叫當時的清朝人寄予厚望:比如面對英國人越發迫近的戰爭腳步,「放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就認為,雖然大清水師打不過英國戰艦,可咱們可以「預備火船」「演放火箭」,就用「火箭」燒他嘛。而在清軍沿海軍營裡,「火箭」更是重要裝備。比如清軍的戰略要地吳淞營,就裝備了118個火箭噴筒,水師也組成突擊隊,靠近英軍就「施放火箭」。
甚至,在鴉片戰爭裡的廣州戰役前,主持戰事的「大清王爺」奕山,也從京城帶來大批能工巧匠,到了廣州就加班加點不惜血本,把明朝以來的各種強悍火箭造了個遍。然後緊急部署部隊,打算用火箭「火攻」英軍,來個出奇制勝。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鴉片戰爭裡,何止清軍有火箭?英軍也裝備了近代先進的「康格裡夫火箭」,無論射程還是殺傷力都碾壓清軍。幾次交鋒下來,清軍的火箭「燒不著」英軍艦船,比如奕山精心策劃的突襲,打了半天才燒了英軍的幾個小舢板,可人家的「康格裡夫火箭」一轟,奕山就嚇得倉皇逃竄,廣州城都幾乎淪陷,最後還靠花錢贖回來。
可即使這樣,也攔不住人家「奕山王爺」,在奏報裡敞開了吹,還是拿「火箭」做文章。一會說自己「拋擲火箭火器。焚燒三桅兵船一隻」。一會又說觀音菩薩顯靈,當場「展袖拂火」,讓英軍「火箭炮彈,無一延燒。」明明是打仗,硬是吹成玄幻小說。可就這種玄幻小說都不敢寫的劇情,當時大清的道光皇帝還真敢信,看了就給觀音廟題字,君臣好一頓慶賀,全不知前線正丟盔卸甲。鴉片戰爭為何打成這熊樣,看看「火箭」的事兒就明白。
科技進步的意義,落後挨打的教訓,「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這事兒,背後就是多麼警醒與領悟。
參考資料:王兆春《中國火器史》、李湖光《大明王朝的火器戰爭》、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裝備》、司今《中朝抗倭戰爭中的露梁海戰》、關河五十州《晚清帝國風雲》、杜車別《明冤》、劉鴻亮《鴉片戰爭前後清朝火箭技術和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