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放火箭?

2020-12-05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作為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裡的一出經典軍事妙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幾百年來惹來多少叫好聲。而放在真實歷史上,雖然諸葛亮沒「找曹丞相借箭」,但「草船借箭」也確有「真實素材」:《魏略》記載,三國年間,曹操孫權在濡須口(今安徽無為)廝殺,「東吳大帝」孫權親自乘大船來探看曹軍水寨,接著就被曹操一頓亂箭招呼,以至於孫權「座駕」上插滿了箭,差點就沉水裡,緊跑慢跑才脫身,「白撿」一船箭回來……

此情此景,也令多少票友們紛紛替曹操嘆氣:這「曹丞相」怎麼就這麼不會算帳呢?你衝他射幾根火箭,不就把他「烤」在江上了嗎?何至於「白送」人家一船箭。但要叫「當事人」曹操自己說,那更是一肚子苦水:你以為三國年間,「火箭」有這麼好打?

這事兒,首先就得說說三國戰場上的「放箭」:三國時代,中國的弓弩與冶鐵技術大幅提高,出現了拉力120斤的單兵強弓與射程更遠的重型弩,箭支也全成了鋼簇,破甲能力極強。看過《魏略》就明白,倘若在水面上對著一艘戰船亂箭齊發,殺傷力通常十分強大。哪怕是孫權的「專屬座駕」,也是驚險死裡逃生。像《三國演義》裡諸葛亮那樣優哉遊哉的「草船借箭」?那也只是小說裡才有。

所以,曹操「送箭」這事兒,放在三國時代的水戰裡,那都是常規操作,而且打起來真要命,通常不「白送」。

那為什麼曹操不放火箭呢?因為比起「說打就打」的普通箭簇來,「火箭」在那時,就太費事兒了。三國時代也確實有「火箭」,通常是把泡過「火油」的艾草布帛系箭頭上,點燃後用弓弩發射出去。公元228年的蜀魏陳倉之戰上,魏將郝昭就發射「火箭」,燒掉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攻城雲梯,叫諸葛亮嘗到了慘痛一敗。可放在西北陸戰上,這「火箭」好用,放在水氣重的江面上,當時的火箭卻容易熄。所以基本不用。

其實何止是三國時代?到了四百多年後的大唐年間,當時的「火箭」已經大大進化,箭簇上捆的不再是艾草布帛,卻是「小油葫蘆」。不但能用單兵弓弩發射,還可用重型巨弩打出,一旦命中船舶樓宇,往往就是「火發軍亂」「樓櫓盡焚」。「因烈風發火弩」也成了唐軍的出名打法,「水氣再重」也好使。唐王朝平定高句麗的戰爭,以及吊打日本的白江水戰,這「大唐火箭」都曾大顯神威,殺得日本殘兵們在朝鮮海灘上跪了一片。

但如此「強悍火箭」,成本也極高,單是這點火用的「小油葫蘆」,就特別金貴,隋唐年間的「火油」,要麼是昂貴的動物油脂,要麼是「稍便宜」一些的植物油。但哪怕「麻油」等植物油,隋唐年間時的產量依然有限。大規模的種植生產,至少要等到兩宋時。一支「火箭」的造價,自然也無比昂貴。所以這「發火弩」的給力一幕,哪怕放在「打富裕仗」的唐軍裡,也多是關鍵時刻的殺手鐧,輕易不會用。

也就是說,如果「穿越」到大唐年間,諸葛亮來一通「草船借箭」的操作。像這類「小仗」,對手也不會輕易「放火箭」。理論上說,諸葛亮都是安全的。

而火箭的大規模應用,除了有賴於宋朝年間起,植物油的大規模生產,更得益於火藥的異軍突起。北宋年間起,箭簇上包裹著火藥,點燃後用弓弩發射的「火藥箭」,迅速在戰場上躥紅。比如宋神宗年間用兵熙河,一次就調用了二十五萬支「火藥箭」。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打到白熱化的「汴京保衛戰」裡,雙方都動用了大量「火藥箭」,甚至金軍還築起高臺,與宋軍敞開了對轟。這時的火箭,才漸漸成了常規殺器。

在以往火箭更容易「趴窩」,甚至曹操都捨不得用火箭的「水戰」領域,宋代時成為戰場新寵的「火藥箭」,更曾創造奇蹟:1161年10月27日,大英雄嶽飛昔日的愛將李寶,率領3000人規模的南宋水師從臨安出髮長途奔襲,向盤踞唐島海域(今山東省青島市唐島灣)的七萬金國海軍發起決死突擊。呼嘯冬風裡,宋軍以「火藥箭」發起攻擊,唐島海面上一片烈火熊熊。七萬金國水師,這支金國南侵的「家底」,就這麼活活燒光……

動輒幾十萬支火箭「對轟」,且冬天裡的唐島海面上,還能打出這樣的大場面,倘若諸葛亮來大宋「草船借箭」,別管天黑大霧,只要戰鼓一響,接下來的畫面也可以想……

而發展到明朝時,中國的「火箭」技術,也進入了井噴狀態。火箭不但成了常規裝備,且各種「新花樣」層出不窮。用弓弩發射「火藥箭」?這打法都落伍了。明朝的火箭,既有架設發射的「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也有多火藥筒的「神火飛鴉」,5尺毛竹做箭筒,可離水面4尺飛行3裡,攜帶四支「飛火箭」的二級火箭「火龍出水」,更公認海戰神器。另外還有一次發射數十支火箭的「架火戰車」,變著花樣打。

這一系列明朝「火箭裝備」,哪怕在明朝中後期,面對裝備先進火器的日本倭寇與西方殖民者,也常常打出國威軍威。比如面對葡萄牙荷蘭艦隊時,明軍就常以快艇搭載火箭噴筒,漂亮焚毀敵方巨艦。萬曆朝鮮戰爭時的平壤血戰裡,明軍就是以數十輛「架火戰車」發射密集火箭,將手握精良鳥銃的倭寇打得稀裡譁啦,殺出這場「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的大捷!

而在萬曆朝鮮戰爭的最後一仗:露梁海大戰,更是明朝火箭的巔峰傑作:面對困獸猶鬥的數萬日本艦隊,完成合圍的大明水師動用了二級火箭「火龍出水」,密集的火箭直撲日本艦隊,露梁海面上頓時「煙焰漲天,海水盡赤」,數萬兇殘倭寇在烈火中哀嚎,直至化為灰燼,「倭屍及敗船木板兵器蔽海而下,水為之不流」。除了幾十艘小船倉皇逃生外,數百艘日本戰艦沉入海底。16世紀日本「夢日而生」的侵略野心,就這樣被燒個精光。

而到了二百多年後鴉片戰爭的前夜,「火箭」的強大威力,也曾叫當時的清朝人寄予厚望:比如面對英國人越發迫近的戰爭腳步,「放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就認為,雖然大清水師打不過英國戰艦,可咱們可以「預備火船」「演放火箭」,就用「火箭」燒他嘛。而在清軍沿海軍營裡,「火箭」更是重要裝備。比如清軍的戰略要地吳淞營,就裝備了118個火箭噴筒,水師也組成突擊隊,靠近英軍就「施放火箭」。

甚至,在鴉片戰爭裡的廣州戰役前,主持戰事的「大清王爺」奕山,也從京城帶來大批能工巧匠,到了廣州就加班加點不惜血本,把明朝以來的各種強悍火箭造了個遍。然後緊急部署部隊,打算用火箭「火攻」英軍,來個出奇制勝。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鴉片戰爭裡,何止清軍有火箭?英軍也裝備了近代先進的「康格裡夫火箭」,無論射程還是殺傷力都碾壓清軍。幾次交鋒下來,清軍的火箭「燒不著」英軍艦船,比如奕山精心策劃的突襲,打了半天才燒了英軍的幾個小舢板,可人家的「康格裡夫火箭」一轟,奕山就嚇得倉皇逃竄,廣州城都幾乎淪陷,最後還靠花錢贖回來。

可即使這樣,也攔不住人家「奕山王爺」,在奏報裡敞開了吹,還是拿「火箭」做文章。一會說自己「拋擲火箭火器。焚燒三桅兵船一隻」。一會又說觀音菩薩顯靈,當場「展袖拂火」,讓英軍「火箭炮彈,無一延燒。」明明是打仗,硬是吹成玄幻小說。可就這種玄幻小說都不敢寫的劇情,當時大清的道光皇帝還真敢信,看了就給觀音廟題字,君臣好一頓慶賀,全不知前線正丟盔卸甲。鴉片戰爭為何打成這熊樣,看看「火箭」的事兒就明白。

科技進步的意義,落後挨打的教訓,「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這事兒,背後就是多麼警醒與領悟。

參考資料:王兆春《中國火器史》、李湖光《大明王朝的火器戰爭》、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裝備》、司今《中朝抗倭戰爭中的露梁海戰》、關河五十州《晚清帝國風雲》、杜車別《明冤》、劉鴻亮《鴉片戰爭前後清朝火箭技術和性能研究》

相關焦點

  • 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幸好沒放,諸葛還留了一計
    亂世出英雄,曹操,劉備,袁紹等人為實現心中抱負紛紛起兵,一時間眾多諸侯互相徵戰,中原大地戰火連天。而曹操是諸侯中的佼佼者,他先是擊敗董卓舊部,然後掃平中原勁敵呂布,劉備,平定淮南袁術,隨後在官渡大敗袁紹,統一了整個北方,一時間無人敢與其爭鋒。此時唯一能對曹操造成威脅的便是江東孫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在這種情況下打響,期間有著眾多英雄故事,草船借箭便是其中之一。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何曹操寧願射光10萬支箭,都不曾用一支火箭?
    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經典故事,當年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限他在十日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抬頭望天,他明知這是一條害人之計,卻還是淡定表示只需三天。結果,諸葛亮藉由大霧天氣和曹操多疑的性格,成功「借」到了十萬支箭,使周瑜啞口無言。可是,為何曹操寧願射光十萬支箭,也不曾射出一支火箭呢?難道是他考慮不周?
  • 諸葛亮草船借箭,為啥敵人不用火箭?曹操:你以為我不想?
    後來,有魯肅幫忙,諸葛亮再利用大霧和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了十萬餘支箭,小編記住在小學五年級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同班的一個朋友就問過小編這樣一個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呢?
  •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為何不放火箭?魯肅:幸好沒放,還留了一手
    而吳國三軍統帥周瑜,出生於公元175年,同樣是少年英才心比天高,在東吳無人不知美周郎的名字,面對名氣蓋過自己的諸葛亮,內心自然十分不悅,能和諸葛亮較量一番也是周瑜心中的執念,於是在諸葛亮達到東吳後,周瑜便以合作為名要求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隻箭以表合作的誠意,而諸葛亮面對這不可能的任務,揮揮扇子淡然地表示只要三天便可完成,而且還立下軍令狀,做不到可任憑周瑜處罰,此時周瑜心裡樂開了花,並認定這諸葛亮是個沒有實才的吹牛之人
  • 草船借箭時曹操如果用火箭豈不是大勝而歸?曹操為什麼不用呢?
    曹操是沒想到嗎?不是,曹操不是不用,而是用不了。「草船借箭」是羅貫中筆下的虛構橋段,但並不是憑空捏造的。要解決問題,我們首先得尋找到他的「根」,那我們先來看看正史上的「草船借箭」。先是遷都,將都城遷到了更安全的南京,也就是建業;而後在濡須口緊急動工,建立軍事基地,以防曹操;最後在命令諸將加急訓練陸軍和水軍。曹操看到孫權冷淡的反應,大氣,直接親率大軍南下,浩浩蕩蕩。然而可能是因為倉促備戰和不習水性,曹軍開始就出師不利,屢戰屢敗。於是曹操下令堅守不出,以待時機。
  • 草船借箭背後的故事《九州劫》圓你孔明名將夢
    "草船借箭"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橋段,這一段故事構思精奇,文筆生動,將孔明高超的智力,周瑜狹隘的心胸,魯肅實誠的內心都刻畫的入木三分,這段故事不僅衍生出眾多成語趣聞和藝術創作,甚至還被收錄在語文課本中,但是你知道嗎,草船借箭這個計策其實並非諸葛亮首創,其實東吳的孫堅、孫權父子都有使用過。
  • 諸葛亮為三國頂尖人才 曹操為何不邀他出山呢
    但是看完這段故事後,小編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操是有名的求賢若渴,為何沒有去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呢?諸葛亮當時年齡很小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才27歲。而諸葛亮去荊州的時候,年僅16歲。諸葛亮當時只是個小孩子,不出山是很正常的。諸葛亮當時的年齡很小,曹操又有什麼理由邀請他出山呢?
  • 明知曹操必走華容道,諸葛亮為何不派張飛或趙雲去截,而是派關羽
    一人慾煩腳底下將一條最緊要的隘口堵上,怎奈有違,又不敢教,雲長曰:「有違呢?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一份報答。今天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必放他過去。所以不敢教,」雲長說:「好軍師!這一天,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斬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給他。今天碰巧碰上,豈肯放過呢孔明曰:「若放手一搏,又如何?」雲長曰:「以軍法為依!」
  •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鐵索連舟是重大失誤,曹操為何沒有看出端倪?文/梧哥說歷史赤壁之戰的經過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先是諸葛亮草船借箭,然後是黃蓋苦肉計詐降,再是諸葛亮借得東風,最後周瑜在三江口縱火,由於曹軍的戰船用鐵索首尾相連,以致大火蔓延,頃刻間,所有戰船灰飛煙滅。
  • 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周瑜讓屬下對外宣稱自己死了,並且向荊州發去文書,請諸葛亮前來弔孝。諸葛亮如約來到了柴桑,進入了祭拜周瑜的靈堂中,諸葛亮見靈堂上的文武百官哭得不貼切,便心中產生了懷疑,他藉機走近棺木上一看,留意到了棺木上有十幾個眼孔,諸葛亮心中立刻明白這是周瑜的計謀。
  • 諸葛亮借東風之謎?曹操橫掃北方,卻不敵江東周郎,或藏一個秘密!
    曹操稱昔日與喬公至契,恐怕多半是胡說八道,兩個人不太可能有交集。話說曹操這段獨白歷史上確有其事,還是羅老先生杜撰,不得而知。不過,以曹操父子喜人妻的癖好,如果得勝,「鎖二喬」這樣的事,曹操肯定幹得出來。當然,這一場景畢竟只是曹操的美夢,因為他不知道,等待他人生中最大的慘敗,即將到來。
  • 此人和諸葛亮平分秋色,只用了一計,就讓曹操開始懷疑人生
    不只是三國時期,更是在後世,提起諸葛亮,人們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在各類書籍、影視劇乃至於文章中,都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展現得淋漓盡致。更是有人將諸葛亮看成是神一般的人物,說他揮一揮羽毛扇,就驅走了數萬大軍。
  • 三國將士英勇非凡,有24人讓諸葛亮,二爺,曹操都流下眼淚
    這些將領甚至讓諸葛亮、關羽和曹操都流下了眼淚,不過眼淚也分很多種,有喜悅 、悲傷和憤怒等等。到底這些將領做了什麼能讓這三位大人物流下眼淚呢?在此主要說三個人物。首先是讓諸葛亮流淚的馬謖。馬謖在歷史上出名,倒不是因為他的才幹,而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馬謖此人一開始就跟隨在劉備身邊,擔任著不大不小的官職。
  • 古代押送流放的女犯人,一個來回數千裡,為何官差們都爭相前往?
    然而,就是這麼個苦差事,一些官差卻相互爭搶,尤其是押解女犯人的時候爭搶的更是激烈,這是為何?流放刑罰其實比死罪還可怕在人們的認知裡,流放似乎是一種比較輕的刑罰,畢竟好死不如賴活著,或許還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比如我們熟知的蘇軾,他不就遇到了大赦天下所以被召回了嗎?
  • 三國志中,諸葛亮身高八尺,曹操七尺,揭秘三國武將的真實身高
    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描述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典型的高富帥形象。身長八尺,按照現在的換算來看,一尺等於0.33米,八尺為2.64米,諸葛亮比姚明還高,這可能嗎?到戰國時,一尺是現在的22.12釐米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釐米。
  • 劉備為何近龐統遠諸葛亮?只因龐統具備一個諸葛亮沒有的「美德」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劉備也是當世梟雄,而且一貫以知人善任著稱,但是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龐士元,諸葛亮被留在荊州看家;龐統犧牲後才緊急招諸葛亮張飛黃忠趙雲馳援,而平定了益州有了法正法孝直之後,諸葛亮又靠邊兒站了——劉備去跟曹操徵漢中
  • 三國一奇人,奇門遁甲遠勝諸葛亮,多次戲弄曹操,卻活到134歲
    文/號外歷史之高小 圖/網絡三國一奇人,奇門遁甲遠勝諸葛亮,多次戲弄曹操,卻活到134歲自古亂世造英雄,三國時期就是最具象徵性的,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湧現出了很多的英雄豪傑,說到奇人異士,大家都會想到諸葛亮和司馬懿,是非常有名望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謀士,也是深藏不漏
  • 諸葛亮當上丞相後,他做的事情和當年的曹操當上丞相有些相似
    劉禪即位以後,他當時是十七歲,因為從小在家裡一直關著給劉備背經書,後來即位之後他想著可以不背經書了,先讓諸葛亮教教我怎麼治理國家,其實可以從他的很多行為當中能看出來他是想學的,可是時代和所處的環境卻讓諸葛亮不能教他,當時諸葛亮就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來告誡劉禪,讓他好好的學習,學會執政這個事情等危機結束了再說
  • 孔明一出而天下苦,諸葛亮如何成了千古聖人?
    諸葛亮不僅拖住了曹操,也拖住了千萬百姓過上安定生活的步伐,把他們繼續摁在戰爭的泥潭裡苦苦掙扎。諸葛亮如此逆天而動,是否真是因為漢賊不兩立呢?當然不是,當時的曹操還是漢家的丞相,在北方頗得人心。那麼,為何諸葛亮要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呢?這恐怕與諸葛亮的志向有關。無論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都提到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為何諸葛亮要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其他歷史名人呢?我們來看下管仲樂毅的功績。
  • 諸葛亮為何不讓趙雲去鎮守街亭?一句話概括:誰去都得丟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這是一首關於三國的歌曲,裡面描寫的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是曹操。曹操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好評,不過和曹操是死對頭的諸葛亮倒是歷史上流傳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直至劉備離世後依然輔佐劉備的兒子。如此優秀之人也還是會有失算的時候的!